韩昭侯作高门:晚节不保,为什么说做正确的事情也要选好时机?

韩昭侯韩武,韩国第六任君主,在任期间任贤举能,支持申不害主持变法,使韩国国力蒸蒸日上,成为整个战国时代,韩国国势最强、最辉煌的一段时期。史称“

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韩昭侯还有两段相当传神的小轶事,充分传达了他令行禁止、讲究秩序、奖罚分明的贤君形象。

第一件事,申不害请求韩昭侯封他的堂兄为官,遭到韩昭侯拒绝。韩昭侯说:“你教我要奖功罚过、论功行赏,现在却为你堂兄徇私,我是遵守你的制度而拒绝你的私请呢,还是听从你的私情而破坏你的制度呢?”,申不害马上羞愧请罪。小小一个故事,生动地塑造了韩昭侯令行禁止,不徇私情的形象。

第二件事,韩昭侯的裤子穿旧了,就吩咐侍从把它好好收起来。侍从就抱怨说:“君上您也太吝啬了,衣服旧了都不肯赏给下人,反而要收藏起来”,韩昭侯就解释道:“我听说明君要珍惜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如同千金重。这条裤子我穿过,就比颦笑更珍贵,我要留着赏给有功之人”。这个故事在现在看来,根本是君主故作矜持,刻意塑造君主的高贵感。

但在当时,却更显得他尊卑有序,赏罚分明。

两个简单的小故事,一个赏罚分明、令行禁止的明君形象便跃然纸上,如今读来仍然觉着栩栩如生。作为有成就的盛世之君,韩昭侯难免有些自鸣得意,就想为自己歌功颂德一番,于是他准备修一个高大的门楼,来代表自己的成就。没想到的是,这却成了他广受指责、晚节不保的污点,即“韩昭侯作高门”。

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去世。公元前334年,韩昭侯开工修建高门,用来展现自己的辉煌成就。可是楚国的大臣屈宜臼对他说:“您肯定走不出这座门的。为什么呢?因为时机不对。人生在世有顺利,也有不顺利的时候。过去您有好时运,没有趁机修建高门,让百姓们共庆盛世。去年秦国夺取了宜阳,今年韩国又大旱,人民生活艰难,你不救济困苦,反而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这就是越困苦反而越奢侈,所以说时机不对。

没想到屈宜臼一语成谶,负责建高门的人们心里怨气沸腾,高门工程慢慢吞吞,1年多了还没有完工,韩昭侯果然没来得及看到高门建城,就一命呜呼了。

客观地讲,韩昭侯作高门本身并非错误的事情,他之所以遭到指责其实是因为选错了时候。早几年,申不害还在世时,正是韩国气势恢宏的好时候,如果这时作高门,不仅不会显得劳民伤财,反而能够举国同庆,鼓舞人心,充分展现韩国恢宏盛世,就像古罗马修建凯旋门一样,成为令人称颂的盛世壮举。


韩昭侯作高门:晚节不保,为什么说做正确的事情也要选好时机?

图.凯旋门


所以,有人说“人各有时,事各有季”,不正是一语中的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