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贏政焚書坑儒的目的是什麼?

老田1866817


秦始皇焚書坑儒在我們平常的認為中是一種暴君的行為體現,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秦朝的殘暴統治,在我們心中,書就是世間所有的書,儒就是世間所有讀書人,但事實並不完全是這樣的,而是另有其事。

李斯上書

秦始皇在建立了秦朝的統治後,曾經在選擇國家的統治形式上產生了激烈的爭論,大部分認為西周的分封制最好,而李斯則極力反對,並且提出了替代方案,那就是郡縣制。秦始皇力排眾議,選擇了郡縣制。

但是事情並沒有結束,關於學古還是學今的討論一直到八年後還在繼續,並且達到了高潮。這個時候,還是李斯站了出來,他向秦始皇提出了幾條建議:

1,不是秦朝官方的史書皆燒之;

2,不是任職藏書官職的人持有百家之言者,皆燒之;

3,私下討論百家之言的人、厚古薄今的人皆殺之;

4,30日之內必須完成上面的任務,完不成的受黥刑;

5,生活、技術、占卜、醫藥方面的書不燒。

這五點建議,秦始皇都採納了,這就是當年的焚書。

方士誹謗

在李斯提出焚書後的第二年,發生了著名的坑儒事件,不過這件事情就和李斯沒有關係了。當時有兩個人,一個叫侯生,一個叫盧生。這兩個人是秦始皇叫來給自己煉丹的,於是秦始皇很待見他們,給他們豐厚的待遇。

這兩個人閒著沒事幹就邊喝茶邊誹謗當時的朝廷,還順便罵了兩句秦始皇,不巧被鄰桌的喝茶的聽到了,然後舉報,這兩個人很害怕,就逃了。這件事很快被秦始皇知道了,秦始皇大怒,我好心好意給你們吃好的喝好的,你們居然背地裡罵我。於是下令嚴加審問。

於是下面的官員,也就是御史大人吧咸陽城裡的術士們挨個抓來審問,最後定罪了460人,皆坑之於咸陽城郊外。

事件實質

雖然焚書坑儒在歷史上還有好多爭議,這個事件可以說大部分都是後來的人杜撰的,就連司馬遷的史記中都沒有提到焚書坑儒,這足以說明這件事的真實程度。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秦始皇的確處理了這件事,而他之所以要發動焚書坑儒,原因顯而易見的

秦始皇從六國手中統一了全國,就意味著是時候做出一個大統一了,在此之前,他已經處理了好多,比如說統一度量衡,統一錢幣,統一文字,這些看起來都是硬性的要求,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人心,人的思想。秦始皇的做法,無疑就是來一場中國最早的新文化運動。

先秦戰國時期,人們的思想紛雜,諸子百家著書立說,眾說紛紜,每個不同的政治學派或者學術學派都有自己的主張和見解,這些主張有的還能存在於統一的國家中,但是好多都是亂世的思想,這種思想在當時看來顯然不適合存在下去。而這場新文化運動則是解決這種現狀的最有力的辦法。

但是這場運動就像是一把雙刃劍,雖然短暫的延續了秦始皇的統治,但是無疑醜化了秦始皇在後人心目中的形象,秦始皇是冤枉的!


參見赫本大人


讀書的時候,給我們的答案是:為了從思想文化上統一民眾,不讓不利於統治的思想存在。後來在其他地方又知道了一種答案,應該算是更具體的解答,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真正目的是毀掉墨家的思想,因為墨家思想不能適應統治者的要求,其中“兼愛非攻“的核心思想,反對統治者的社會等級觀念。這注定了它的消亡。儒家之所以能千年不衰也是因為剛好符合統治者的需要。


方寸之間9


估計是秦始皇內心深處,一直對那些阿諛奉承的人反感。對那些人整天雲裡霧裡、彎彎繞繞之乎者也厭惡了,本來很簡單的事情被他們搞得神秘莫測。


何處安心是我家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封建帝王,其平定六合、掃蕩中原的的豐功偉績值得後世稱讚,然而統一天下後,他施暴政、執酷刑、虐百姓種種行為又把他塑造成了一代暴君,秦經二世而亡,龐大的秦帝國只存在了十四年便轟然倒塌,後世把秦朝這麼快就土崩瓦解的原因大部分都歸罪於秦始皇的暴政,而焚書坑儒更是他倒行逆施的有力證據,歷史上真實的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其實,焚書坑儒應該算是兩個獨立的事件,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一、焚書

  • 導火索:一場關於分封制和郡縣制孰優孰劣的朝堂之辯
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僕射周青臣進頌曰:“他時秦地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悅。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始皇下其議。《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三十四年,一場盛大的酒宴在咸陽宮中隆重舉行,這天正是秦始皇46歲的生辰,咸陽宮中一派喜氣洋洋之象,七十位博士上前為皇帝敬酒獻祝壽詞,秦始皇高居殿上,藐視諸生,心理很是受用。這時,一位叫做周青臣的大臣走上前去,拍皇帝的馬屁:以前秦國地處西陲,土地不過千里,全靠陛下神靈聖明,趕走蠻夷,平定天下,日月所照之處無不臣服。之後廢諸侯設郡縣,人人安居樂業,沒有戰爭的禍患,天下萬代相傳,可以稱得上前無古人,沒有誰能比得上陛下的功勞。

雖然明知道這是周青臣的一番奉承之話,但是這番賀詞說的也都是事實,秦始皇聽了還是很高興。突然,一位齊地的博士淳于越應聲而起,朗朗說道:我聽說殷商統治天下一千多年,仰仗的就是分封王室子弟和功臣作為自己的屏障。如今陛下擁有整個國家,而您的子弟卻都是平民百姓,這樣一旦後世出現像田常、六卿那樣的叛臣,陛下您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到時候誰會來勤王呢?凡事不效法古人而能長久的還沒有聽說過,剛才周青臣當面奉承您,這是加重陛下的過失,這樣的人絕對不能留。

淳于越之所以會說出這樣一番話是因為他總結齊國“田氏代齊”的教訓得出的結論。齊國始封之君是周朝的開國功臣姜太公,所以齊國國君都是姜姓,田氏來到齊國後採用小鬥進、大斗出的方式迅速都買民心,齊國百姓紛紛投奔到田氏門下,田氏的權力與日俱增,最終剷除了其他公族的勢力,代替姜姓成為新任齊國國君,這是中國歷史上由一家非公族的卿族取代國君的典型事例。

有此前車之鑑,淳于越擔心沒有進行分封的秦朝,也會出現類似“田氏代齊”的事件,說了這麼一大通淳于越的觀點就是想要廢黜郡縣制,恢復分封制。

忠言逆耳,淳于越本是出於一片好心,為大秦朝的千秋萬代考慮,但是對於好大喜功的秦始皇卻是給他潑了一盆冷水,本來自己統一天下,創下這萬世基業,享受著歌舞昇平,心情正好呢,這個半路跳出來的儒生卻出來掃興,但是生氣的秦始皇還是給他留了一個面子,並沒有當即發作暴怒,而是交由廷議。

  • 焚書令頒佈:李斯推波助瀾秦始皇採納執行

這時候丞相李斯第一個站出來反駁,李斯與淳于越針鋒相對,主要論證了三個方面:

第一,法今不法古。五帝的治國之道並非世代相襲,夏商周三代的制度也並非完全相同,這不是五帝、三朝有意要標新立異,而是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治國之法也會與時俱進。如今時代變了,今日不同往昔,陛下創下這不朽之功,本來就不是愚蠢的儒生們所能理解的。何況淳于越說的是夏商周三代的事,哪裡值得效法呢?從前諸侯相爭,廣招遊士,現在天下平定,法令都出自陛下一人,老百姓就應該致力於農工生產,士人就應該學習法令刑禁,各自守好自己的本分。

第二,禁私學滅異說。現在的儒生們不學習今人卻要效法古人,非議當世,擾亂民心。我斗膽說一句:過去天下分散紊亂,沒有人能統一,因此諸侯群起,議古非今,虛言妄實,人們只知道用自己所學的東西誹謗聖上確立的新制。如今皇帝一統天下,分辨是非,可是私學卻非議法令,致使人們一聽到皇上的詔令就妄加議論,不是心非,就是巷議。儒生們為了標新立異,在皇帝面前誇耀自己,在民眾中帶頭製造謠言,如果不加以禁止,有損皇帝威嚴,容易結黨營私,因此,禁止才是上策。

第三,焚詩書處極刑。建議把不是秦國史官寫的典籍全部焚燬;不是博士官職務的需要,各地藏匿的《詩》《書》和諸子百家之書都要交給地方官員一起燒掉;有敢於談論《詩經》、《尚書》的處死;借古非今的滿門抄斬;官員如果包庇同罪論處;命令下達三十天仍不燒書的,要受黥刑,發配邊疆,白天防寇、晚上築城;醫藥、占卜、種植之類的書可以保存下來;如果有人要學習法令,就跟著官吏們學習。

李斯的反駁總體來說就是皇帝怎麼說,下邊就怎麼做,雖說有諫言這麼一說,也別拿著雞毛當令箭,皇帝有什麼政令執行就行,不要妄加議論,更不許借古諷今,在群眾中發表不當言論,擾亂民心。諸子百家的書籍都是妖言惑眾,沒什麼可學的,都要燒掉,想學習的跟著官吏們學習法令就行,總之就是要聽取皇帝一家之言即可,控制民間輿論。李斯的觀點很符合崇尚專制的秦始皇的胃口,於是秦始皇下令:就這麼辦,給我燒!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場浩劫就這樣開始了。

二、坑儒

  • 導火索:兩個方士的非議
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倖。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於是乃亡去。《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在進行第四次巡遊之時,在北方邊地遇到了燕人盧生。此時享受著無上尊貴和人間繁華的秦始皇開始想要求仙訪藥,妄圖長生不老,永享人間富貴,在派了徐福去尋訪三神山之後,又派了盧生去尋找仙藥,之後求仙心切的秦始皇又陸續派了韓眾、侯生、石生等一批人去尋找長生不老之藥。

三年之後,找不到仙藥的盧生把原因歸咎於皇帝行蹤暴露,因此建議秦始皇隱匿自己的行蹤,以免打擾真人光臨。之後就發生了秦始皇的隨從向李斯洩露皇帝不滿他車隊盛大的事件,在秦始皇知道自己身邊人有人洩密之後,就處死了當天在自己身邊聽到自己表達對丞相不滿的所有侍從。

焚書和處死侍從這兩件事,讓求仙未果的盧生和侯生害怕了,他們擔心厄運會降臨到自己的頭上,擔心因為找不到仙藥秦始皇會處罰他們,於是這兩個人就聚在一起議論起了朝政和秦始皇,議論的焦點有三個方面:秦始皇的為人、秦始皇的為政、秦始皇的求藥。

①、秦始皇的為人。盧生和侯生認為,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志得意滿,認為自古以來無人能趕上自己的功績,因此剛愎自用,聽不進去任何人的意見。朝中雖然有博士七十人,但都形同虛設,丞相大臣也都是按照皇帝的旨意奉命行事,天下之事,無論大小,都由皇帝一人拍板決定,秦始皇就是一個自以為是、迷戀權力的專制帝王。

②、秦始皇的為政。博士和朝臣都成了擺設,只有一種人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就是獄吏,獄吏們通過嚴刑峻法、刑罰殺戮來確立秦始皇的威望,因此很多獄吏都得到了秦始皇的寵幸。朝中大臣們害怕丟官被殺,沒有一個人敢給秦始皇提出不同意見,長此以往,在上位者聽不到不同的聲音會助長他的囂張氣焰,處下位者通過欺騙皇帝博取信任,朝政必將一片混亂。

③、秦始皇的求藥。盧生和侯生本來是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的重要依靠對象,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幫秦始皇求仙問藥,但是在他們看來,這樣一個剛愎自用、迷戀權勢的君主,是不值得他們為其奔走的。於是經過商量,倆人覺得再在秦始皇身邊待下去必定會有性命之憂,就悄悄逃跑了。

  • 下令坑儒:秦始皇暴怒坑殺四百六十人
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巿等費以鉅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史記.秦始皇本紀》

由於保密工作做得不好,盧生和侯生背後議論秦始皇的話被人告發了,此事非同小可,而且他們二人還畏罪潛逃,秦始皇震怒。之後秦始皇曆數方術之罪:我徵召大批博士和方士想任用他們振興太平,現在韓眾竟然不辭而別;徐福花費千萬,卻始終沒有找到仙藥,現在還杳無音訊;我對盧生很尊重,也給了他豐厚的賞賜,如今他們卻反過來誹謗我。我派人去查訪了,這些人居然在咸陽城妖言惑眾,擾亂民心。

接下來,秦始皇派人進行了大搜捕,大巡查,被捕諸生又相互揭發,牽連了四百六十人,秦始皇便將這四百六十人全部活埋,並昭告天下,以此為戒。皇長子扶蘇向秦始皇建議到:天下剛剛平定,遠方百姓尚未賓服,諸生都是誦讀孔子的讀書人,陛下用重典加以處罰,恐怕會引發天下的不安。這番話秦始皇根本就聽不進去,還將扶蘇發配到蒙恬的長城軍團當了監軍。

這就是“坑儒”事件的始末。

三、焚書坑儒的目的

大肆焚燒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殘酷坑殺方士諸生,焚書坑儒其實是統一思想領域的一場政治運動,秦始皇之所以要這麼做有以下幾個目的:

第一,統一思想領域維護專制統治。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在政治上廢分封、設郡縣;經濟上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化上統一文字。這些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措施都是鞏固統治的需要,但是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狀態仍然以它的慣性存在著,大秦帝國在思想領域並沒有形成統一,而只有思想領域的統一才能保證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統一更加行之有效。

當時整個社會盛行儒家和法家兩種思想,儒家相比保守,多主張效法古人,推崇周朝的禮制,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採取的各項措施都是創新的,是新事物,不符合儒家理念。從哲學上說新事物代替舊事物必定要經過一番艱苦的鬥爭,因此眾儒生都對新法議論紛紛,這對於剛剛統一的秦朝來說儒生們的不同聲音就是對新法的威脅,就是蠱惑民心,會致使新法執行不暢,最終會威脅到秦始皇的專制集權統治,所以淳于越咸陽殿上的發難、幾個江湖術士的欺騙,讓秦始皇找到了一個推行思想運動的切入點,這都是為維護統治而服務的。

第二,實行文化專制大搞愚民政策。焚書事件是有目的的文化專制,坑儒雖然有帶有一定的衝動性,但是以大肆屠殺來控制輿論是更為典型的文化專制。淳于越的錯誤在於他沒有認清秦始皇的真面目,他還以為趙政還停留在秦王時的虛心求教,而實際上統一六國後的他早已膨脹不已,認為天下唯我獨尊,由此說明秦朝的博士們還沒有適應秦始皇的文化專制。

秦始皇妄圖用焚書的辦法杜絕博士們的不同意見,杜絕世人對朝政的評議,禁止老百姓學習,大搞愚民政策,在他看來,士人們就是看的書太多太雜,才會產生各種言論,為了控制輿論,他把除秦國寫的以外的書籍全部燒燬,這樣才能從根源上控制民眾的思想,讓他們只要照著自己頒佈的政令執行就行,其他的毋需多言,說到底還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

四、達達令說

有一首無名氏寫的《焚書坑》寫道:“焚書只是要人愚,人未愚時國已墟;惟有一人愚不得,又從黃石授兵書”。秦始皇的焚書本來就是想要搞愚民政策,結果卻事與願違,人未愚而國已滅。因為秦始皇雖然禁止整個天下人讀書,卻擋不住“一人”不愚,他就是劉邦手下第一謀士張良,張良從黃石公那裡讀了兵書,知道如何運籌帷幄,推翻暴秦,僅此一人就足以置秦朝於死地,真是莫大的反諷。

歷史往往與統治者的初衷背道而馳,秦始皇焚詩書、坑術士,強制推行文化專制和愚民政策,本來是想進一步鞏固大秦的統治,結果,卻讓天下的讀書人都站到了它的對立面,進一步失去了民心,為大秦帝國的最後滅亡又添了一把稻草。所以當陳勝、吳廣起義之時,眾多的讀書人紛紛加入到反秦隊伍裡,成為推翻秦帝國的一支重要力量,這是秦始皇怎麼也想不到的結局,從這點來說焚書坑儒絕對是一個錯誤的決定,秦始皇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達達令觀史


一般來說,焚書坑儒出自《史記.儒林列傳》的記載: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且不論直偽,目的應該很簡單,就是統治的需要。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但到底缺了什麼,缺了多少,司馬遷也沒講清楚。事實是秦皇只根據需要焚了一部分詩書,坑了幾百術士,或許有連帶的儒生。真正的罪魁禍首是項羽,一把火燒燬了全部。為什麼歷史不討論這個重要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