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利變異巨鼠真的存在嗎?這附近還存在其他變異生物嗎?

lambda59


切爾諾貝利事故

1986年4月26日的凌晨1點28分,切爾諾貝利軍事化第二消防站接到火警信號,當日執勤的28位消防隊像往常一樣趕往了現場,當時的他們還不知道這場火災的嚴重程度,以為只是普通的火災。

凌晨2點10分,消防員們控制了反應堆屋頂上的火災,當時在火災周圍散落了許多石墨屑,消防員們用手撿起來看了看說:這是熱的。可惜他們不知道,他們手中握著的是核廢料,這種物質能夠破壞人體DNA,導致人類急性死亡,即使倖存,患有癌症的概率也遠遠高於常人。

凌晨6點半時,切爾諾貝利所有的火災都被撲滅,參與滅火的108人全部被送往醫院,然而由於核反應堆的輻射強度太強(被炸開的核反應堆內部是3萬倫琴,而500倫琴一小時的照射就可以導致人類急性死亡),先後有28人在隨後的三個月裡死去。

事故發生之後,當地政府宣佈將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周圍30公里設為隔離區,並將隔離區的居民全部遷走,為了在遷走居民時不發生動亂,當地政府並未解釋為什麼要遷走,只是告訴他們有兩個小時的時間可以收拾證件,以及一些重要的物品。

隨後,前蘇聯政府又派出大量的軍人、工人在被炸燬的四號反應堆上修建了鋼筋水泥石棺,而且參與修建水泥石棺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暴露在核輻射之下,導致一大批工人因為核輻射患癌症、白血病等疾病而死去。

據統計,切爾諾貝利釋放出的輻射量是廣島原子彈爆發的400倍,由於爆炸導致空氣中的微塵粒子中攜帶者超量的核輻射,隨著雲層飄往周圍地區,導致烏克蘭、白俄羅斯以及俄羅斯境內都受到嚴重的核汙染。

當地超過33萬6千人被迫撤離,死於核洩露事故的人至少在4000以上,受核輻射死亡的人數可能達到了上萬人,還有成千上萬的人因核輻射而疾病纏身。因此這場災難也被稱為人類史上最大的災難之一。

現在,切爾諾貝利已經成為了禁區,除了零星的遊客之外,很少有人在此長期居住。然而隔離區裡卻成為了部分野生動物的天堂,其中就包括老鼠。

老鼠變成巨鼠了嗎?

在我國某個科普讀物上,曾經刊載過一篇文章,文章寫道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一支9人科學家組成的考察小組進入切爾諾貝利,在這裡遭受一群巨鼠的攻擊,只有一人生還。

後來當地出動了大量軍隊以及各種輕重型武器,才把所有的巨鼠消滅。據說有科學家稱這些巨鼠是因為接受超量的核輻射變異所致。

然而這件事的真實性一直備受人們爭議,因為如果老鼠真的因核洩露導致演化成巨鼠,那麼該研究一定會登上專業學術期刊雜誌,然而事實上,沒有權威的學術期刊刊登過類似的內容。

再者,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後,仍有數千人在此工作,並一直持續到2000年12月15日,如果真的有巨鼠,早就被科學家發現了,不可能巨鼠從不攻擊工作人員,只攻擊來此考察的科學家。

因此,切爾諾貝利巨鼠一直被認定為謠言。

不過,從科學的角度上分析的話,核輻射確實可能導致老鼠演化成巨鼠。這主要是因為核輻射是電離輻射,會破壞生物體內的DNA。

如果一個受精卵中的DNA被破壞,那麼DNA上的基因也會發生突變,而突變是沒有方向的,有些突變生物可能多長了一條腿,有些可能發育成畸形兒,但也有一些突變會導致體型變大。比如:太空果實本質上也是接受了超量輻射,其中就有一些基因突變變得體型較大。

但這並不意味著基因突變一定會導致生物體型變大,所以雖然從理論上切爾諾貝利有可能存在巨鼠,但並不代表著老鼠一定會突變成為巨鼠,這相當於你有可能會中彩票,但不代表你一定會中彩票。

據科學家觀察發現,生活在隔離區的老鼠已經適應了輻射,它們的壽命和其他地區的老鼠大約相同。

總結

在切爾諾貝利禁區裡,生活著幾十種動物和13只狼,其中一隻狼還不遠萬里走到俄羅斯尋找配偶。雖然大多數動物因核輻射患有腫瘤、白內障、腦萎縮以及發育不良的症狀,儘管如此,它們仍在這裡悠閒地生活,並展示出勃勃生機。

或許對動物來說,人類比核輻射更可怕吧。


鍾銘聊科學


對於生物而言,變異是會隨時進行的,不管它生存於何種環境。所以說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附近有沒有變異動物,那肯定是有的,但是說有沒有“變異巨鼠”,答案是否定的。

生物的演化就在於大量個體組成的生物種群,每一隻生物都會產生可遺傳的變異,由此促進種群基因庫的不斷改變,而其中有一些可能更利於生物生存,因此相應的基因頻率在種群基因庫中不斷地提高,最終使得相應性狀在生物種群中擴散,成為一種主流的性狀。而可以影響生物產生變異的因素有生物、化學、物理等各個方面,核輻射作為一種因素也確實可以引起生物變異,而且切爾諾貝利區域內也有大片森林和眾多的物種,它們也會促進生物的煙花變異,所以切爾諾貝利區域內存在變異動物是很正常事情,世界上各個角落的生物都有這種情況,但是隨機的變異不一定會讓生物的體型巨大化。

生物體型巨大化更多地見於太空育種,是利用太空更高的宇宙輻射(β射線、γ射線等)、微重力、高潔淨等因素誘導生物變異,但因為變異是隨機的,變成啥樣我們不可能知道,根據以往的實踐,經太空環境洗禮的植物種子,有的死掉了啥也長不出來,有的會長的更旺,有的卻更加弱小,只有將變異的種子種下篩選產生對人類有利性狀的品種,然後經過雜交等方式使性狀固定下來,成為一種性狀可穩定遺傳的優良品種。目前我國太空育種產生的最大的南瓜重300多斤。

單一的核輻射並不一定能使動物體型巨大化,核輻射對生物的基因有較強的傷害,有強烈的致畸和致癌作用,而且體型通常不是單一基因控制,核輻射也像宇宙輻射一樣不能使生物的基因大範圍突變,那隻會導致生命物質改變過多而致死,老鼠的生活模式(繁殖力強、天敵眾多),導致它們的體型受限,更大的體型奔跑、隱蔽可不會像小體型那麼有利,更容易被捉到,而且如果巨鼠真的存在,以傳聞中的戰鬥力加上它們自身的繁殖能力,要不了多久它們就會佔據整個切爾諾貝利,僅僅是那一片森林的環境產出使不夠它們吃的,必然會向外擴張。但是在切爾諾貝利周邊卻並未有那麼多的目擊事件,甚至連照片都沒有留下,要知道80年代的照相技術已經很先進了。

其實老鼠也有一些天賦異稟,就像人類中的巨人症一樣,個頭比普通個體大很多,但是都是偶然出現,且不具備遺傳或者遺傳影響較小。切爾諾貝利巨鼠看樣子只是一個無聊的傳言,但是當地確實因為核輻射殘留出現過很多畸形動物,它們很多一出生就死亡,沒有長大的機會;當地周邊白血病等發病率也較高一些,除此之外沒有特別詭異的事情,事實上由於核輻射劑量的降低,區域內野生動植物比人類還在時更加繁盛,而也已經有人逐漸遷徙到周圍生存。


來看世界呀


切爾諾貝利變異巨鼠真的存在嗎?這附近還存在其他變異生物嗎?

切爾諾貝利事件是人類歷史上永遠的痛

隨著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對能源需求日益緊迫,在大力發展傳統石化能源以及風電、水電等的同時,人們逐漸意識到通過放射性元素的核裂變可以釋放出巨大能量的優勢,於是核電逐漸發展起來。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率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應堆,50年代前蘇聯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奧布寧斯核電站。

相較傳統的發電模式,核電站所提供的能源產出方式具有諸多優點,比如所用原料少,僅用少量的放射性物質便可以產生大量能源;清潔無汙染,在嚴格的密閉措施下不對外釋放汙染物質;不會加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發電效率較高,同時發電成本相對較低,等等。但核電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點,那就是會產生放射性廢料;管理不當可能會引發核洩露;需要大量的水資源,而且產生一定的熱汙染;前期投入成本過大等等。

1986年前蘇聯境內發生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事故,就是一起嚴重的因管理不當引起的,對區域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壞,截至目前還沒有完全恢復。1986年4月,位於前蘇聯境內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機組發生爆炸起火,大量的高能輻射物質隨著爆炸被輸送到空中,產生了嚴重的放射性物質洩露,直接引發周圍區域超過4000人死亡,33萬名居民被撤離,很多人因此患上了白血病、癌症以及肢體畸形等疾病,時刻面臨著死亡的威脅。爆炸周圍半徑30公里的區域,植物大量枯萎,動物基本全部逃離或者死亡,呈現異常荒涼的景象,成為截至目前人們心頭仍然抹不去的陰影。

核輻射對動植物的影響

從此次核事故對動植物的影響來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植物凋零枯萎、動物活動程度降低並且後代容易發生基因缺陷。

對於植物來說,核電站周圍區域500公頃左右的樹木,受到的輻射劑量大約在80-100戈瑞之間,大部分松樹、樺樹和楊樹樹葉很快發生凋零和死亡。而在此區域之外,當輻射劑量下降到10戈瑞後,一些植物仍然會發生葉片捲曲、株體發育遲緩等問題。

對於動物來說,由於動物具有活動性,而且對於周圍環境的變化具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會在不利因素影響下進行規模性的遷徙,因此總體來說對於種群的影響不是太大。而對於遷徙性不強的本土動物,比如人類飼養的牲畜、蛙類、昆蟲等,在受到被放射性物質汙染的土壤和水源的影響,一定上存在著繁殖能力降低、種群數量下降、甲狀腺萎縮等問題,有的還發現存在著新生代個體的基因缺陷。

核輻射對基因的影響

之所以核輻射會對動物和植物產生影響,關鍵在於核輻射釋放的高能粒子流可以改變人體高分子結構,使基因表達發生相應變化。

常見的高能輻射,是以X射線、伽馬射線、阿爾法射線和貝塔射線的形式體現出來的,這些射線具有很強的穿透性,也就是說具有高遊離性,可以將組成生物體分子或者原子中的電子給“撞擊出去”。

生物活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蛋白質的合成,決定著蛋白質合成的重要因素是DNA的表達方式。從DNA的構成來看,它們是由4種鹼基對所構成,而每個鹼基對都是生物大分子,相互之間通過化學健相連接。鹼基對的連接,在化學層面上看是屬於氫鍵連接方式,通過氫鍵分學力的作用,將不同的原子通過電子進行聯繫,從而形成相對穩定的狀態。

如果高強度的核輻射照射到生物體,那麼在高能粒子的“撞擊”下,DNA中的鹼基對就會被電離甚至破壞,鹼基對就會有一定的幾率發生錯位,基因表達方式就會出現混亂,從而影響蛋白質的合成效率和質量。因此,會造成相應細胞功能的紊亂、變異、失活,在個體宏觀層面上表現為生物活性降低、生殖能力下降、機體畸形、基因疾病甚至死亡的發生。

切爾諾貝利變異巨鼠真的存在嗎?

通過以上核輻射對生物基因的簡要分析可以看出,高能輻射對機體的DNA肯定會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破壞。不過,這種破壞引發的鹼基對混亂是隨機的,並不會單單指向一個宏觀個體機體功能的變化,也就是說假如控制體型發育的基因受到損壞,那麼既可以使該生物體型變大,也可以使之變小,也可以使之失去生長能力。從之前公開的信息來看,人們的確在核電站周圍發現過體型比一般鼠類要大的老鼠,但是沒有一些照片顯示的那樣誇張,很多照片都是後期人工處理過的。

根據科學家們的監測研究,在切爾諾貝利核洩露引發的高強度核輻射影響下,更多的是出現植物枯萎、生長緩慢,以及動物發生畸形或者癌症的狀況,而體型變化差異過大的動物倒是很少發現。

令人欣喜的是,在近30年的自然恢復狀態下,切爾諾貝利周圍的生態環境日益向著健康良好的方向發展,植物恢復速度令人驚歎,很多動物也重新迴歸,呈現出一幅“世外桃園”的生機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