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曆三月三,你們那裡有吃雞蛋和麵條的風俗嗎?

食堂8點檔


我是書香墨染文學,一轉眼,儼然成為一位壯族老阿姨。

昨天三月三,是壯族很隆重的節日。今年受疫情的影響,廣西各地政府和民間取消重大活動,禁止扎堆掃墓,禁止聚集舉辦活動,以安全為主,相對往年比較冷清。我們村本定於昨天舉辦廟會,搞歌圩(唱山歌),村兩委的幹部到各家宣傳疫情的防控工作,歌圩只能作罷,聚餐也是不允許的。聽老家的伯父說昨天收到了隊長打包帶來的美食,原來是鄉親們不放棄祭祀活動,只派了幾個人參加祭祀,分發食物。有土豬肉,五色糯米,豬血腸,紅雞蛋等等,但沒有吃麵條的風俗。不同的民族和地方,農曆三月三的風俗也會存在差異,這就得了解三月三的來源了。


三月三在我國算不上一個隆重的節日,在廣西是一個備受關注的節日,但也並不是壯族特有的節日,它是一個多民族的節日。 這一天是壯族祖先布洛陀的誕辰,起初是為了紀念布洛陀,沿襲至今,也成為壯族人民祭祀祖宗的日子,同時也融入了“劉三姐”民族元素,已成為壯族的情人節。此外,貴州侗族、海南黎族、湘西苗族,都以三月三作為自己的情人節。



早在春秋時期,農曆三月初三,又稱“上巳節”。《論語》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晉以後,上巳節又定為三月三,後代沿襲。至唐代,上巳節逐漸淡化。


  

如今,壯族過三月三大多是趕歌圩(壯族民歌),青年男女們對歌、拋繡球,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另外,三月三這天,還蒸有五色糯米飯艾餈粑、粉蒸肉、黑糯米酒等特色食品。


很多民俗隨著時間和人情的淡化漸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誠然,有些鄉土陋習確實應該糾正,但能傳達民間傳統習俗的民族特色文化音符應被傳承和發揚。待明年的三月春光明媚,春暖花開之時,歡迎各地的朋友走訪廣西,感受壯鄉的風土人情,感受不一樣的地域文化。

 

  

 


書香墨染文學


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