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巨頭“真香”醫療領域,但這塊“蛋糕”要怎麼吃?

  2020年突然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口罩一夜之間成了“搶手貨”。為了緩解疫情對家電市場的衝擊,積極抗疫,美的、海爾、格力、長虹等眾多家電企業紛紛“改行”,投入口罩、護目鏡、防護服等防疫物資的生產。由於具備產能上的優勢,家電企業的入局一定程度上了緩解了口罩資源緊張的局面。

  目前國內的疫情已得到基本控制,不過,家電企業的這場“戰疫記”卻還沒有迎來尾聲。近日,格力電器注資2000萬元成立了珠海格健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用於醫護人員防護用品、紫外線消毒設備、生理參數分析測量設備、手術室感染控制用品的設計、製造和銷售。口罩之外,家電巨頭已將目光放眼醫療領域。

  從生產口罩,到生產醫療設備,2020年這場新冠肺炎疫情“炸”出的是家電巨頭們跨界醫療領域的“野心”。

家電巨頭“真香”醫療領域,但這塊“蛋糕”要怎麼吃?

  家電企業開闢新“蛋糕”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我國製造業與經濟的飛速發展,曾經被視為稀缺品的家電已經走入了每個國人的家庭中。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空調、洗衣機、冰箱的城鎮家庭每百戶擁有量分別達到了130.1、96.3和98.7,趨近飽和。家電行業的增長已接近“天花板”,利潤率也在愈演愈烈的價格戰中逐漸走低。

  家電巨頭大多是上市企業,市盈率是投資者對其進行評估的重要依據。為了維持利潤,不少巨頭企業開始謀求多元化轉型,而醫療領域顯然是一塊易於入手又未被瓜分完畢的“蛋糕”。

  在國民收入水平提高、老年人口數量增長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動下,人們對於醫療健康領域的重視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人均醫療設備資源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醫療設備市場有待挖掘。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的醫療器械整體市場規模已達5304億元,營收與淨利潤都處於高速增長態勢,預計到2022年市場規模將會超過9000億元,前景十分明朗。

  曾有業內人士透露,醫療設備的毛利率能夠達到80%,醫療顯示相關的部分利潤可達40%,與已經發展成熟的家電市場相比利潤也十分可觀。在疫情的衝擊下,家電企業做口罩或許是出於減少損失的考量,但跨界醫療領域顯然並非“一時衝動”,而是企業多元化佈局的戰略之一。

  跨界醫療設備生產,家電巨頭企業具備天然的優勢。雖然在產品功能、原理等方面存在差異,但醫療設備與家電產品同屬電子製造業,強大的產能優勢是巨頭企業的“底氣”所在。此外,在技術研發、用戶基礎、商譽口碑等方面,家電企業都有著深厚的積累。

家電巨頭“真香”醫療領域,但這塊“蛋糕”要怎麼吃?

  門檻尚存,“蛋糕”瓜分難

  近日,老牌家電巨頭飛利浦在其2019年第四季度財報中披露,將考慮再次出售旗下的小家電、生活電器業務,專注醫療健康領域。這並不是唯一一家出售家電業務的巨頭企業,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德國西門子等消費電子巨頭企業,在過去的幾年裡都曾轉讓旗下家電業務,轉而掘金醫療電子市場。由於轉型的步伐邁出較早,外資電子企業在醫療設備生產領域已捷足先登,目前這三家巨頭壟斷了國內高端醫療設備市場大部分的份額。

  我國部分本土家電企業也在加快腳步,對醫療設備領域進行佈局。2012年,TCL成立了醫療集團,正式進軍醫療設備市場。2014年,海信成立青島海信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旨在大平臺資源的協助下,利用所擅長的顯示技術與圖像處理技術,進行醫療顯示等設備的開發。同年,海爾成立了上海海爾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經營醫療科技、醫療設備科技、電子科技等項目。2017年,美的集團與廣藥集團進行了合作,對機器人及醫療器械開發、健康數據應用等領域進行了探索。今年,在疫情的推動下,格力也成立了珠海格健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家電巨頭們悉數入場,欲在新的領域一爭高下。

  有行業人士認為,家電龍頭企業進入醫療市場,對於消費者而言是一件好事。當市場中的參與者、競爭者增加,整體利潤率就會被拉低,消費者能夠以更低的價格獲取到醫療設備;而隨著優勝劣汰,產品的技術、工藝質量等方面都會得到提升。適當的市場競爭能夠推動行業整體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

  不過,醫療設備生產對家電企業來說畢竟是陌生的領域,尚存在一定的技術門檻。家電行業知名分析師劉步塵告訴記者,做口罩容易、做呼吸機難,真正的高端醫療設備對技術的要求非常高,投入很大,盈利等待週期也很長,並不適合所有的家電企業進入。將醫療設備領域作為多元化佈局方向的家電企業們,想要在該領域“拔得頭籌”,還需多下苦功夫,拿出真才實學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