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人把話說完,學會傾聽,你會成為受歡迎的人

“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很多人認為與人溝通,最重要的是表達自我,卻並不知道,其實善於傾聽的人,才更容易打動對方,並且對方還會因為被傾聽,而受到鼓舞。

儘管如此,生活中還是有許多人忽略了傾聽的力量,只顧自我表達。

聽人把話說完,學會傾聽,你會成為受歡迎的人


1

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傾聽,究竟有多重要?

被傾聽既滿足了自我表達與他人溝通的需要,也讓說話者感受到了被尊重和被認可。因為當內心的感受,得到別人明確的回應後,我們會心生寬慰。

事實上,傾聽也是人存在的核心。因為它不僅鞏固了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也讓我們可以有時間理清自己的想法,並發現自己內心的感受。

被傾聽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塑造性格方面。

生活中,我們習慣通過與他人的對話,來定義、維繫自我。當你說的話被接受時,就會成為“社會自我”的一部分。

所以,為了能成為受歡迎的人,你就會不斷強化“社會自我”的影響。而當你說的話不被接受時,這部分就會成為“私下的自我”,也就是你想要隱藏,並不願與別人分享的自我。

被人傾聽其實也是一種見證。

因為傾聽的目的一般有兩個:一是吸收信息,二是見證他人的經驗。

無論我們多有自信、活得多麼安心,都需要別人的注意力來支持我們,因為興奮來自於希望獲得正面的回饋,而害怕則出於被拒絕或別人的不關心。

此外,被傾聽還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因為,溝通是一種“雙向”交換的過程,當你分享的生活經歷被傾聽,甚至找到共鳴時,不僅可以讓你找到自己的價值,還能拉近你與聽話者的距離。

總之,傾聽不僅可以,讓我們與說話者的關係越來越近;也能讓我們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而對於說話者來說,被傾聽和被理解,能讓他們獲得一種精神上的鼓勵,和勇往直前、跨越一切困難的能量。

2

我們為什麼無法傾聽?

當我們認識到傾聽的重要後,卻還是無法做好一個傾聽者。那是因為傾聽是一項技能,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一種經過後天的刻意努力,習得的。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阻礙了我們的傾聽呢?

首先,我們必須要知道,作為傾聽者最大的阻礙是,不懂得放下自己。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也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權利。

但如果你想要通過傾聽,融入對方的世界,就一定要學會放下自己,並剋制住自己說話的渴望,並讓對方感覺到你的真誠和用心。

其次,阻礙我們無法傾聽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內在的偏見。

有些時候,我們總是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理解了對方的意思,所以根本就懶得去聽對方說了什麼。

這就導致“說出的話”,與“被聽到的話”之間產生差距,同時也影響了我們正常的傾聽。

另外,我們之所以不願意去傾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的情緒化。

因為當你在與人對話時,一旦產生了情緒化反應,就根本沒法靜下心來,理清思路。這樣不僅很難成為一名傾聽者,甚至連自己想要說的話,都很難表達出來。

而如果我們能理清自己為什麼會有情緒化反應,就能接受自己,並接受他人。

因為無法真正的放下自己,也因為無法擺脫內在的偏見,更因為產生的過度情緒化反應,阻礙了我們與他人的和諧關係。

所以,想要通過傾聽,重新定義我們的人際關係,就必須要克服掉這些阻礙。

3

掌握三個技巧,教你馬上成為傾聽達人。

傾聽是一種技能,想要練好這項技能,就需要不斷地練習。

萬事開頭難,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傾聽者,你首先要懂得適時擱置自己的需求。

比如,當妻子和你抱怨,她操持家務很辛苦時,你要明白,其實妻子只是想讓你多關心她一下,此時,你需要有意識地將腦中的想法擱置,專心去聽妻子說的話、並專注於妻子想溝通的事情。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妻子知道你瞭解她。

生活中,還有一些人常會陷入先入為主的漩渦,這樣不僅讓對方覺得你很敷衍,還會讓對方覺得自己不被尊重。

所以,做一名合格傾聽者的第二個技巧就是要保持一顆同理心,並採取一種開放的態度,努力去欣賞對方的觀點、肯定對方的情緒。

如果對方想表達,請一定要尊重對方發表意見的權利,不要隨便插話,也不要立刻表示同意與否;如果對方不想表達,也請不要強迫他表達。

生活中,儘管我們努力去理解和傾聽別人,但有些人說的話,卻總能攻擊到我們的軟肋,讓我們抓狂。

但隨著積怨越來越深,憤怒會像原子彈一般,將一切小心翼翼維繫的關係炸裂。

如果我們能從本質上控制自己的情緒化,訓練自己“反應式傾聽”的話,就絕不會因為積怨,讓關係炸裂。

也就是說,要儘量讓自己冷靜下來,並抑制自己反駁的衝動,聽對方把話說完;或是提前預想一下生活中,會發生的衝突,然後試想一下自己應該如何回答。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你一定要學會尊重別人,同時也要尊重他們擁有做自己的權利。

如果我們可以擱置自己的需求、保持一顆同理心,並有效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化,就一定能成為一名好的傾聽者。

4

家庭關係中的傾聽藝術。

在整個家庭關係中,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決定了各方之間的接觸界限。如果沒有界限的保護,就會限制家庭關係中個體的潛能。

“界限”有助於父母傾聽孩子說話,所以這也包含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即在說出你的想法之前,要先認同孩子所說的。

但是在家庭關係中,很多父母卻常常因為界限的模糊,給孩子和自己造成了莫大的痛苦。讀完下面這個故事,會讓你有深刻的體會。

曾看到過這樣一則新聞,一個男生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矛盾後,被母親批評。因為母親不給自己解釋的機會,男孩覺得很無助,也很憤怒,便從橋上,一躍而下。

因為母親對孩子界限的模糊,孩子丟了性命。如果母親能聽聽孩子的解釋,並在日常多與孩子溝通交流,那悲劇也不會發生。

家庭關係中,許多父母忽略了和孩子應有的“界限”,更不願給孩子訴說內心想法的機會。使孩子在不被認可的沮喪下,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

為了告別家庭關係中的模糊的界限,你可以這樣做。

首先,列一張表寫下某位家人常常困擾你的三件事兒,再針對每一件事,認真傾聽對方的想法後,寫下你認為對方對你的期待,並試著在下次與對方互動時,按照對方的期待,行動或表達。

其次,選出一個你在家裡不喜歡的“界限”。

比如,你覺得母親太過干涉自己,或是丈夫總和孩子纏在一起等等。然後你要開始試著分辨出,你在“界限”中所扮演的角色,並靜下心來,傾聽和觀察“界限模糊”的原因是什麼。

家庭關係中“界限”模糊,不僅會給對方帶去壓力,也會讓自己倍感痛苦。所以,在家庭關係中,想要讓傾聽暢通無阻,就必須要告別模糊的界限。

作家莫里斯曾說:“要做一個善於辭令的人,只有一種辦法,就是學會聽人家說話。”

生活中,不懂傾聽的人,生活總是一團糟。他們自以為很瞭解對方,所以不斷輸出自己的觀點,試圖解釋自己的“善解人意”。卻並沒有發現,“善解人意”背後的壓力。

而善於傾聽的人,既不用浪費唇舌,與人爭辯;還能夠在無言的傾聽中,給予對方最大的鼓勵和支持;同時,也能在傾聽的過程中,理清自己的思路,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其實,很多關係的建立,都從傾聽開始;很多關係的破碎,也都從不善傾聽結束。千萬不要讓最親的關係,輸給傾聽,讓我們努力做一個善於傾聽的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