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老臣李善长回家养老,每天耕田种地,朱元璋为何却下令满门抄斩?

清幽宁静


1380年,胡惟庸谋反案发的当年,李善长76岁,虽然有家人被牵涉此事中,但是他本人并没有受到影响,依然是中书省要员,并在胡惟庸被问斩后,兼领御史的职务,所以,题目中说他76岁回家养老,这是不存在的。而且这个人就是一个秀才,处事待人很倨傲,自视甚高,又岂会自己耕田种地?不过后来老朱将其满门处死,这个倒是真的,当然,他的长子一脉因为娶了公主,倒是得以幸免。那么,究竟这个老头为何要被处死呢?



权利太大

李善长在很早的时候就跟了朱元璋,那时候的太祖皇帝,还只是别人的一个小弟。起初他只做了一个长官史籍的文官,但是因为很有德行,又在谈论时候对事情有自己的认知,于是被任命为参谋。不过他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其他方面,一个是调集粮草,为明军多地征战提供了充足的补给,一个就是调节下属关系,为朱元璋部下的和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他在这些地方做得很好,所以有人就想把他挖过去,但是遭到了他的谢绝,于是朱元璋对他更加信任。他在朝中改革弊政,增加了百姓的收入,又改了部分法律,将连作之法废掉了一大半,这都对稳固政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他既忠心又很有能力,所以后来朱元璋干脆就说:你可以不经奏报就处置所有事情。

内心诡诈

别看他很有能力,看起来很喜欢结交人才,实际上,这是一个内心诡诈之人,对于那些地位、俸禄比他高的人,他非常嫉妒,而且气量很小,即使是稍微被人忤逆,都会记在心里,然后对其迫害。朝中的大臣议事,难免有时候意见会和他稍微有点不同,但是很快就会被他害得丢官,就连刘伯温都遭到了他的辱骂,吓得赶紧辞官隐退了。后来朝中的许多大臣都先后被免职、处死,他却一直在高位,皇帝其实已经在考虑动他了。



不知感恩

他的长子娶了公主,婚后不久皇帝就病倒了,前后有一个月没能上朝。在这个期间里,很多大臣都去问候,唯独李善长敢不去。他不去就算了,连儿子都没去。一个亲家、一个女婿,自己又是个皇帝,病倒了这俩人却不来看望一下,这不但没有了君臣之间的礼仪,连姻亲关系都不顾及了。这事情在受到其他官员议论后,更加在老朱的心里留下了伤痕:外人都看出来的问题,你这做亲家的就不知道维护一下我们的脸面?


圣眷不再

如果说其他的事情,还能因为他的功劳、亲家的关系而赦免,那涉及到谋反这种事,每一个皇帝都是不能容忍的。在胡惟庸案件都已经了结了5年后,他的儿子被查出和此事有关,不过又被赦免。但是因为他们不感激,再次让皇帝失望。后来在审核其他案件的时候,他的儿子再度被人告发,说当年有谋反之事,而他在知道后却隐匿不报。此时的朱元璋早就对他不满,圣眷不再后,一家全部被处死。


小镇月明


李善长回家养老,盖了一栋大院等等。看着似乎有种杯酒释兵权的意思。而他就是放弃了权力的那一种,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很明显不是。李善长真的那么简单吗?朱元璋真的是要把这种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全都赶尽杀绝吗?很显然也不是,究其原因其实还是他李善长不安分守己。最终还是触怒了他朱元璋的底线了。

有一句话叫做心在朝廷,他李善长就是人在田野,心在朝廷。无论朝中什么大事竟然都逃脱不了他的身影,即使他身居三线甚至还更远的地方,但是几乎什么事情他还都能插一脚,这个朱元璋还能容他吗?



肯定不能容他了。

什么叫做功高震主,在明朝初期算是真正的诠释了这一个词。这一个朝代,开国元勋都很强大。他朱元璋其实才是真正的从底层爬起来的,其中更是有着不少人曾经都在他之上。而且最重要的是,其实他们还很多都不弱于朱元璋的。


于是朱元璋说实话对他们也是十分忌惮的。所以其实安分守己的话,朱元璋还忌惮三分,更何况他们这些人还居功自傲呢?

算一下,朱元璋在建国之后,他们这些淮西勋贵犯了多少事情。朱元璋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但是这个他就可以原谅吗?更何况他李善长还很不安分,甚至连莫权篡位这种事情他都能掺和一些。

所以,这个就很简单了。你看中了我的天下,我岂能留你。所以就算李善长躲在了乡村田野,朱元璋依旧挂念着他。


一寸三分


李善长就是朱元璋故意要杀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李善长剧照)

其一,李善长当时已经77岁了,而且已经辞职退休回家了。这样一来,他在朝廷中不可能再有发言权。没有发言权,自然不会影响到朱元璋的统治,朱元璋根本没有必要除掉他。

其二,李善长退休以后,就一心一意地栽花养草,不问世事,也不再关心朝廷中的事情。所以,既没有出格的言论,也没有出格的行为。

其三,朱元璋当时其实找不到杀李善长的理由,他是采用胡惟庸党追问的形式,拿下李善长的。要知道,胡惟庸早在十年前就被处决了。十年后,又再一次追问,包括李善长在内,接连诛杀了三万人,由此可见。朱元璋是有意要将这件事扩大化,有意要杀李善长的。

其四,朱元璋是利用“天变”杀掉李善长的。

胡惟庸在十年前就被处死了,却在这时候翻出来追问。追问到的李善长的问题,其实就是两点:一是胡惟庸想造反,联系李善长。李善长不答应,不过也没有向朱元璋汇报。二是蓝玉在征讨蒙古的时候,抓住了一个叫做“封绩”的奸细。据说这个奸细是胡惟庸和蒙古人联系的一个使者。蓝玉把这个奸细交给李善长,但李善长并没有上报朱元璋,也没处置他,而是把他给放了。

(胡惟庸剧照)

这两个问题,是不是真实的,其实是有疑惑的。而且,就算这两个问题,李善长都存在,实际上也不足以成为杀他的理由。为什么这么说呢?

胡惟庸联系李善长造反,不管李善长有没有向朱元璋报告,总之,他自己没有任何造反的举动。没有造反的举动,怎么就一定要杀头呢?朱元璋说李善长不上报,不过在李善长看来,胡惟庸其实并不是想造反,只是心中有抱怨罢了。李善长劝谏胡惟庸,缓解他心中的情绪,而不是急急忙忙就上报给朱元璋。作为一个宰相,他实际上做得是很好的。能够化解矛盾,为何要扩大化呢?扩大化而被朱元璋杀掉,这是处理矛盾的好办法么?所以,实际上李善长做的并没有错。

至于蓝玉抓到的那个奸细封绩,我认为从后面封绩的供词来看,其实是存在很多漏洞的。因为封绩说胡惟庸与蒙古人联系,并对蒙古君主称臣,表示希望蒙古人能援手,让他里应外合搞掉朱元璋。这个说法非常可笑。一者,就算胡惟庸想搞掉朱元璋,也用不着联系蒙古人啊。一场宫廷政变,联系御林军是不是更恰当一点呢?又不是发动战争,联系蒙古人有什么用?二者,就算胡惟庸要联系蒙古人,他也用不着向蒙古人称臣啊。大不了说一句“平分江山”这样的话。称臣,明显就是假话,蒙古人能相信么?三者,这样机密的事情,胡惟庸竟然告诉远在漠北行踪不定的蒙古人,难道他不怕泄密吗?

(朱元璋剧照)

总之,稍微有一点头脑,就知道这个封绩是胡说八道。既然是胡说八道,李善长有必要报告给朱元璋吗?

我们还需要注意一点,李善长没报告朱元璋,其实他也没给胡惟庸说。否则的话,胡惟庸怕事情暴露,肯定就把这个封绩给杀掉了,还能留到十年之后吗?

正因为朱元璋杀李善长的理由站不住脚,因此,朱元璋才找了一个特殊的理由。当时管天相的官员说,天相有变,要降灾难下凡。

古代所谓天降灾难下凡,本来是应该皇帝受惩罚的。但是皇帝怎么可能受惩罚呢,因此,只能是最重要的大臣受惩罚。李善长既然是排在第一位的大臣,当然应该是他受惩罚了。所以,朱元璋便以这个理由,杀掉了李善长,还杀了李善长一家老小七十多口人。

总之,朱元璋是怎么着都要杀李善长的。那么,他为何要把“无公害人物”李善长处死呢?

从朱元璋处死李善长的那两个理由,我们也可以看出,朱元璋杀李善长的时候,其实极力想表达一种观点,就是李善长的错,就是不对自己忠心耿耿,不是任何事情都无保留地向自己汇报。而且,朱元璋把这件事情放大,也想以此表明,凡是不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向自己表达忠心的,他都会受到自己严厉的打击。李善长的其它问题越小,更能够凸显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更能因此引起天下人的注意。

或许,这就是朱元璋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吧。


张生全精彩历史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制作了几十块

“丹书铁券”给开国功臣们,绝大部分人都乐呵呵的领走了,李善长第一个领走,只有汤和没有领。“丹书铁券”在民间被称作“免死金牌”,除了逆谋造反的大罪以外,一律可以免除死罪,现在看来这就是朱元璋事先挖好的坑,有“免死金牌”的开国功臣大多没有好下场。朱元璋在心里暗暗为这些“免死金牌”做了备注:最终解释权归朱元璋所有!(丹书铁券,朱元璋发的基本没用到,全部定的是谋逆大罪)

依我看在某些方面看,李善长死的有点冤,从另一方面看死的又不冤。

为何这样讲呐?就要看一看涉及李善长家族被夷灭三族一些主要人物关系:1.朱元璋。他和李善长是儿女亲家,他的女儿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2.胡惟庸。他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是偏亲家;3.李存义。是李善长的弟弟,和胡惟庸关系密切;4.丁斌。他是李善长的外甥,曾经在胡惟庸家做事,被发配边疆,李善长请求朱元璋赦免,从而引发李善长被夷灭三族;5.朝中隐秘官员,剑指李善长。

李善长夷灭三族事件经过:李善长为自己的外甥丁斌求情惹怒了朱元璋,心想你李善长早就退隐了还干预朝政干什么,平时不怎么积极,这时反倒积极起来。于是严刑拷问丁斌,丁斌供出了李存义和胡惟庸关系密切。接下来又抓了李存义父子,李存义父子又供出自己和胡惟庸曾经几次劝说李善长谋反。李善长虽然没同意,是听之任之的态度,此为大逆不道。恰在此时,朝中有大臣上书将会发生星变,灾祸要应验到大臣身上,于是乎,李善长被夷灭三族七十多人,只有儿子驸马李祺、临安公主和他们的两个儿子得以幸免。(朱元璋、李善长和太子剧照)

为何说李善长死的有点冤?

李善长被杀是在1390年,而牵扯到的是1380年胡惟庸案,此事有点蹊跷。胡惟庸案朱元璋屠杀3万多人,也没有牵扯到李善长;1385年,有人告发李存义和胡惟庸案有牵连,朱元璋也免了李存义父子的死罪,明显的保护李善长及其家族。10年之后的牵扯胡惟庸案件,又是亲戚,证据明显不足,大多是屈打成招,胡乱咬人的口头证据,证据上明显不足。李善长已经位极人臣,跟随造反不可能超过现在的待遇水平,没有多少动机。

从证据(证据不可靠)和动机(动机不大)上来看,李善长不可能谋反。1391年,虞部郎中王国用曾经上书替李善长申辩,分析了李善长不可能谋反的事实。按照朱元璋的脾气,替谋反者翻案应该立马会处死或者流放,不过王国用一点事也没有,朱元璋没有追究,看来杀李善长另有深层次的原因。

从这一层面上讲,李善长死的有点冤枉了。(汤和剧照,他是真正退隐,得以善终)

为何说李善长死得不冤?

怨恨是慢慢积累的,李善长不懂得尊重朱元璋,虽然立下了功勋,但早晚有一天会耗尽的。

实例1:朱元璋曾经病了十几天没有上朝,李善长居然没有去探望,儿子驸马也六天没有去探望,遭到其他大臣的弹劾。

实例2: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牵扯胡惟庸案被朱元璋免死,他也没有到朱元璋那儿谢恩。

实例3:利用权势借汤和300兵丁修建豪宅,这事得上面批准,私自调兵是不可以的。

实例4:不能约束部下,作威作福,尤其是亲族。

实例5:替自己的外甥丁斌求情,典型的护犊子。

他做人的风格是极力保护自己的得力部下和亲族,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小集团。朱元璋最痛恨和最害怕的就是官员结成朋党,动摇国家的根本,左右朱元璋死后的政局,胡惟庸案、蓝玉案皆是如此。李善长虽然已经77岁了,但是朋友亲族已经形成集团,为自己后继者考虑,朱元璋借着胡惟庸案,拔除了李善长及其培养的政治小集团,防微杜渐。同时受牵连的人有:

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营阳侯杨璟(已故)、济宁侯顾时(已故)等诸多官员。

这些大都是李善长小集团的核心人马,从这一方面讲,李善长被灭三族一点都不冤。

李善长并不是真的回乡种田,他的目光始终盯着朝堂,为朱元璋所忌惮,被杀迟早的事情。



穿越再现彼岸


王国用曾经上书朱元璋,对朱元璋说:李善长和你是一条心,陪着你出生入死打下了江山,可谓是第一功臣!

可是,对于李善长这个所谓的“第一功臣”,朱元璋不可谓不狠,一口气诛了李善长一家七十几个人,除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儿媳妇和两个孙子李芳、李茂之外,他的亲族统统被砍了头。

这四个人之所以得以幸免,是因为李祺的妻子是公主,是朱元璋的女儿,所以李祺是朱元璋的女婿,李祺的儿子自然便是朱元璋的外孙。

朱元璋为什么对李善长这么狠呢?

朱元璋对于李善长的怨恨可以说是一步一步积累出来的,当然,这几乎是李善长一手造成的。

李善长在1371年的时候,因病辞官归里,朱元璋将濠州的一片土地赐给了他,怕他撑不过去一命呜呼了,又给他弄了一百五十户守冢户,然后给了他一千五百户佃户,仪仗队也给了二十家,这在当时绝对是殊荣。

过了一年,李善长病好了,朱元璋又迅速起用了他,让他督建临濠宫殿,让他留在濠州经营了数年之久。

对于李善长,朱元璋也算是爱屋及乌,先是提拔他弟弟李存义为太仆丞,后又将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可谓是恩宠有加。

但是,也正因为李善长太受宠了,所以难免也有点膨胀,最后遭到了御史汪广洋和陈宁的弹劾:皇帝呀,你看看那个李善长,他可真是恃宠骄纵了,你生病了,快10天没有上朝了,可是李善长这个老货也没来问候一声。还有,你的好女婿李祺也有6天没来朝见你了,让他来了,他也不知道赔礼谢罪,太不是东西了!

实际上,朱元璋对李善长的骄纵早已生出了厌恶之心,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借口办他。

1380年,朱元璋借着胡惟庸案的机会砍了一批脑袋,不过,作为胡惟庸的“亲家”的李善长却没有受到牵连。

不过,这时候没有被清算,可不意味着李善长将来也能高枕无忧,对于李善长这样的功臣,所谓的“第一功臣”,往往不能一招致命,只能循循善诱,让他不断地犯错,然后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便可一刀斩了。

1385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被人告发,说他是胡惟庸一党,朱元璋想了想,也没砍了他的头,只是将他发配去了崇明。可是,李善长对于此事,既没有谢罪,也没有谢过朱元璋对李存义的不杀之恩,总之,他没有任何表示。

朱元璋心中也不舒服了,我好心好意饶了你弟弟,你连句感谢也没有?

1390年,这时候的李善长已经76岁了,可是他却人老心不老,突然想着要给自己建一座豪宅,为此专门向汤和借了300个卫卒,然后这事便被汤和给捅到朱元璋那里了。

同年4月,李善长的一个亲戚——丁斌,因罪被发配边疆,李善长知道此事后好几次去找做朱元璋,让朱元璋放过丁斌。

朱元璋看李善长来给丁斌求情,顿时怒了,我怎么处置犯人,还得你李善长批准了是不是?

于是,朱元璋一气之下决定严惩丁斌,这个决定也促使丁斌一事成了李善长一家七十几人被诛的导火索。

这个丁斌虽然只是一个小人物,可是他曾经在胡惟庸家中谋职,知道胡惟庸的不少事。最后,丁斌因为经不住审讯,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胡惟庸之间相互勾结的事给供了出来,李存义也因此被捕。

李善长的这个弟弟也很够意思,在被捕之后,将自己的哥哥也给供了出来,李存义在供词上写了一件事——

胡惟庸在企图造反的时候,想要拉拢李善长,此时李存义已经投入了胡的阵营,所以胡便让李存义当自己的说客,去劝说李善长,让李善长投靠自己。

李善长听了李存义的话后,惊诧不已: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这事一旦败露,可是要诛九族的!

胡惟庸见李存义说服不了李善长,又改派李善长的老朋友杨文裕去:老李呀,你要是投靠了老胡,事成之后,他说了,肯定以淮西之地封你为王!

李善长听了,心里也有一些意动,他已经被封为国公,这个条件虽然没有想象的这么诱人,可是也算是更上一层。

胡惟庸听说李善长有所意动之后,也亲自去了李的府上游说,不过,李善长却仍然保持着头脑清醒,始终没有答应。

又过了不久,胡惟庸又派了李存义来:我的亲哥哥呀,你就答应了老胡吧!我们老李家可全看你的了!

谁知李善长仍然坚定地摇了摇头:我说不行就不行,我已经老了,快77岁了,半截身体都躺进棺材里了,你还让我跟他胡惟庸玩造反?你们好自为之吧!

朱元璋突然决定“重审”胡惟庸案,不是为了给胡惟庸翻案平反,而是他此时对李善长的忍耐已经超过了他的底线,所以想要趁机拿下李善长。

对于李善长而言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御史们看朱元璋想要向李善长开刀,立刻又发动了起来,纷纷落井下石,弹劾李善长:当年蓝玉将军率军出塞打蒙古的时候,打到了捕鱼儿海,抓到了胡惟庸派往沙漠勾结蒙人的使者,可是,李善长这个老东西竟然隐而不报,这分明便是想要配合胡惟庸一块造反!

事情到了这一步,不管你李善长有没有真的投靠胡惟庸,这“知情不报”一条便能置你于死地!

胡惟庸造反,你李善长知情不报,也等同于谋逆造反!

李善长的罪名有了,朱元璋当然也能有理由砍他的头了,他也一口气之下砍了李善长一家七十几口人的脑袋。

朱元璋从一个乞丐当上皇帝之后,最想做的便是想方设法地延长朱家江山的国祚,所以,他最痛恨的便是谋逆,对此他是宁可杀错也不放过,这才导致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两案牵连甚广。

所以,别说李善长76岁了,即便他已经86岁了,只要他涉嫌谋反,恐怕也难逃一死。


史不知味


朱元璋打下天下之后,大封功臣,一口气封了六个“公”。

这六个“公”是朱元璋心目中功劳最大的六个人:

李善长,封为韩国公;徐达,魏国公;常遇春,郑国公;李文忠,曹国公;冯胜,宋国公;邓愈,卫国公。



李善长位居六公之首,朱元璋称其为吾之萧何。

李善长真有两把刷子,竟能力压战功赫赫的徐达、常遇春。

朱元璋不仅封李善长为韩国公,还特意赐给他两张铁卷,说到铁卷,也许你会嗤之以鼻,铁卷有什么稀罕,又不是金卷。

但金卷银卷不如铁卷。这个铁卷,可不是一般的铁卷,上面有免死二字,还盖了皇帝的大印,有了这个,就可以免死两次了。

哇,令人艳羡啊!有了这张卷,就可以赤裸裸的凌驾于法律之上,就可以肆意践踏国法的尊严了,就放浪形骸为所欲为了!



你想多了!因为铁卷夹缝中还有几行肉眼可见的小字:

除谋逆不算,其余若犯死罪,免死!

看到这,大臣全都傻眼了!这是坑啊!谋逆,只要被扣上谋反罪名,天王老子也救不了你啊!忠肝义胆如岳飞,谋逆而死;功高盖主如韩信,也是谋逆而死。

谋逆,就是皇帝屡试不爽的杀人法宝啊!

你和家人在家杀猪宰羊,吃着火锅唱着歌呢,这边卫兵踹门而入,手持搜查令,大喝一声:“都别动,手扶墙站好,我们是警察,你们有权保持沉默,你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将作为呈堂证供。”

你一脸懵圈,这吃火锅碍你啥事了,影响空气质量了吗?你据理力争道:“我们是良民,我有免死铁卷!”

士兵捡起一把杀猪刀,冷笑一声:“这就是谋反罪证!你还有何话说。”



真的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

当时,朱元璋一口气下发了34张免死铁卷,李善长得到了三张,两张是自己的,一张是儿子的。

其余的功臣都是一人一张。

那么,这些有免死铁卷功臣结局如何呢?

徐达有一张铁卷,吃烧鹅而死;蓝玉有铁卷一张,全家被杀;胡惟庸有铁卷一张,全家被杀。36个功臣,基本被杀光了。

免死铁卷,就是然并卵啊!



李善长结局如何呢?

胡惟庸案过去了10年了,李善长76岁高龄,半截身子都入土了,朱元璋还是没让他寿终正寝。

李善长以勾连胡惟庸罪名被杀,一家70余口无一幸免。

怎一个惨字了得!


一半秋色


李善长这个人相当厉害,相当于汉初刘邦的萧何,但他能排到功臣榜第1名,我认为并不是因为他功劳确实是最大的。在朱元璋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李善长相当于朱元璋的后勤大总管。他之所以能排在第1名。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淮西派代表

朱元璋、李善长、徐达、汤河等。是发小,都是淮西派的。这是朱元璋政权的核心。淮西派必须是排名第一。所以不可能是浙东派的刘基刘伯温。那为什么不是徐达呢?请看第2条。

第二:文臣与武将

徐达在朱元璋夺取天下的过程中。诛张志诚,陈友亮、北伐蒙元。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功劳比李善长大得多。帝王在征战天下的时候,需要武将,但在夺取天下之后。武将就成了威胁。历代帝王都是如此。把李善长排在第1位,正好可以打压徐达。

李善长在朱元璋打压清除功臣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李善长这个人性格嫉贤妒能、小肚鸡肠、不能容忍。与贤臣良相相去甚远。但这正是朱元璋所需要的。所以长期以来得到朱元璋的极大信任。朱元璋不放心徐达刘伯温,正好让李善长去对付他们。


李善长的取死之因

如果要说李善长的死因。那么跟一个人有莫大的关系。那就是胡惟庸。胡惟庸何许人也?他是李善长一手提拔上来的。这个胡惟庸非常不简单,从征战天下时的默默无闻到最后权倾天下。就是投靠了李善长拍李善长的马屁。所以胡惟庸也是李善长的代表。在这个过程中弄死了徐达以及刘伯温。但,尽管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还不满足。所以才有了震惊天下的胡惟庸案。现在到重点了。

胡惟庸在谋反的时候。他曾经去问过李善长。大概的意思就是,我谋反你有什么看法?李善长没有表态,没有发表意见。

等到洪武二十几年的时候。突然有人告诉朱元璋,李善长当时在胡惟庸谋反的时候是知情的。但他没有告诉您。他到底是什么目的呢?他不会是同谋吧。

朱元璋想,好啊,正愁抓不到你这只老狐狸的把柄。

然后李善长就被朱元璋满门抄斩了。

我是弹史遇见你。欢迎点评。


弹史遇见你


李善长被杀,很大的原因是他当过丞相,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能量,虽已退位,势力还是很大,而明初五个丞相只有徐达得以善终,其余的都死在朱元璋的屠刀之下。

在胡惟庸之前,李善长还是很小心谨慎的,徐达经常带兵在外,汪广洋只知饮酒作诗,这时候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还不突出,杨宪当丞相后,专决省事,罢去旧吏,更用亲信,刚有了实权就忘乎所以,直接把矛头对准李善长,整日与李善长、胡惟庸明争暗斗,只不过没斗赢,被李善长弹劾“放肆为奸事”,然后在成为中书左丞的当月被朱元璋杀了,至于犯了什么事,史书却没记载。

胡惟庸当了丞相后,擅权乱政,独断专权,当了几年独相,有架空皇权的嫌疑,这使得朱元璋很是不爽,于是安了个谋逆罪给胡惟庸,彻底的端掉了胡惟庸,把中国的宰相制度也废除了,大大加强了皇帝专制集权,勤快的朱元璋干的不亦乐乎,却苦了后世的皇帝。


其实看看胡惟庸的谋反案,其中有很大的漏洞,胡惟庸说家里的水井涌出了醴泉,邀请朱元璋去观看,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一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朱元璋的车马前,拉着缰绳却急的说不出话,在被卫士乱棍打的半死情况下,指着胡惟庸宅第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感觉不对劲,就返回宫中,登上宫城,开启了他的千里眼,扫描一番后,发现胡惟庸宅第墙道藏着好多士兵,心里暗吸一口冷气,然后就把胡惟庸抓了。

没多久胡惟庸就以谋逆罪被诛了九族,为了快速定胡惟庸的罪,连告发胡惟庸谋反的涂节也被杀了,因此死无对证,胡惟庸坐实了谋逆,只不过胡惟庸案却没有就此作罢,在此后十余年,不断有人被牵连进胡惟庸谋逆案中被杀,一大批功臣被牵连进去,家族惨遭灭门,开国元勋李善长最后也被牵连,一家七十余口全成了冤死鬼,胡案前后共被诛杀了3万多人。


为什么李善长已经退休好久还是没逃过朱元璋的屠刀?

李善长和胡惟庸是同乡,两人还有一层姻亲关系,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而胡惟庸也是因为有李善长的推荐,成了右丞相,最后担任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李善长这人有个毛病,就是护短,喜欢拉帮结派,对于自己的老乡,很是维护,而对于别的地方的人,极力打压,明朝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因为是浙江人,不是淮西派,也遭到李善长的打压,因为李善长的缘故,朱元璋也不怎么信任刘伯温了,刘伯温只好告老还乡,而朱元璋的功臣中有很多是淮西人,这些人也都以李善长为首,对于淮西党坐大之势,是朱元璋不愿意看到的,虽然他也是淮西人。


朱元璋以微末之身得江山,实属不易,坐上皇位后对于骄兵悍将本就疑心重重,李善长身为大明王朝开国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门生故旧自然不少,而且李善长和朱元璋还是亲家,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李家受宠显赫,权势地位到达顶点的李善长也滋生了傲慢的情绪,朱元璋对其也开始有所反感。

在李祺结婚一个月后,就被汪广洋奏了一本:“李善长恃宠自纵,陛下因病几乎十日不能上朝,他不来问候,驸马李祺也六日不来朝见,这是对陛下的大不敬。”然后心里极不爽的朱元璋将李善长的年禄削去了一千八百石。

1380年胡惟庸案发后,对于胡惟庸的推荐人李善长,朱元璋倒没有将他牵连进来,只不过随着朱元璋的年纪越来越大,想法也就会有所不同。


1385年,有人举报所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是胡惟庸的党羽,朱元璋也没将他们杀头,还下诏免死,安置到了崇明,李善长对朱元璋的开恩却一点表示都没有,既没去谢罪也没去谢恩,这让朱元璋心里又多了个疙瘩。

到了1390年,76岁的李善长想在家乡造个豪宅,找汤和借了300个卫士来用,汤和害怕惹祸,跟朱元璋说了这件事,这让朱元璋心里又咯噔一下,这要是李善长找的是别人借兵,别人会告诉他吗?而且李善长能借到兵,就是因为他的威望和曾经的职权,说明他虽然退休在家,影响力还是很大。

同年四月,李善长的亲戚丁斌因为犯了事要被发配到边疆,李善长就找朱元璋求情,结果把朱元璋惹毛了,决定严惩丁斌,丁斌曾经在胡惟庸家做过事,然后丁斌就牵扯出李存义和胡惟庸勾结的事,李存义父子被抓来后,招供说胡惟庸想谋反,曾经派李存义去劝说李善长,李善长没答应,胡惟庸亲自去找李善长,李善长虽然还是没答应,却说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自为之。”


朝廷里的大臣看到朱元璋在调查李善长,也开始出来爆料,说蓝玉在捕鱼儿海抓到胡惟庸派去和蒙古私通的使者,李善长却隐瞒不上报,御史们也争相弹劾李善长和胡惟庸两人走的很近,这两人肯定有问题,种种迹象表明李善长知道胡惟庸要造反,却不揭发举报,实属大逆不道,于是朱元璋决定收网,将李善长和妻女弟侄七十余口一并处死,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得以免死。


76岁李善长没有逃过朱元璋的屠杀,明面上是涉嫌谋反所以被杀,其实背后的原因主要是朱元璋想要铲除功臣中有势力、平常又表现的心怀怨望的人,为了巩固大明江山,只要有一丝对朱元璋不满,朱元璋都会毫不犹豫的举起屠刀,更何况李善长是功臣之首,淮西党的领头人,虽然退休在家,势力还是很大,加上和胡惟庸的姻亲故旧关系,这都是朱元璋心中的一根刺,隐忍多年后,还是动手拔掉了!


历史红尘


洪武二十四年,77岁的“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长,抱着他供了二十年的“尔免二死”金书铁卷失声痛哭,自己曾视为珍宝的救命符,如今已成为一块废铁。



李善长,安徽定远人。1354年,朱元璋南下攻打滁州,李善长来投奔。朱元璋久闻李善长大名,问安定天下之大计。

李善长答:效刘邦豁达大度、知人善用、不乱杀人。朱元璋做到了,成就了刘邦一样的霸业,而李善长也成了朱元璋手下的“萧何”。

朱元璋曾这样评价李善长:“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他的功劳,朕独知之……萧何未必过也。”

李善长立此奇功,朱元璋也并没有亏待他。官职太师、中书左丞相。爵位韩国公,位列六大开国功臣首位。朱元璋还同李善长结了姻亲,可以说李善长荣誉、地位,大明无人能及。


洪武三年,在朱元璋的授意下,李善长率淮西集团斗倒了浙东集团,刘伯温被赐告老还乡。

李善长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不引以为戒,反而在权力面前迷失了自己,愈发膨胀。朱元璋曾告诫他“常自检点”,但李善长并没有收敛,于是朱元璋只得暗示他告病还乡。

李善长还乡,朱元璋赐良田百亩,佃户一千多家。朱元璋本来想他在家乡安心养老,但迷恋权力的李善长寂寞难耐,第二年连发几道奏折,要求继续为国效力。

朱元璋不忍挫了他的热情,就安排他在安徽凤阳主持修行宫。洪武七年,大功告成。李善长又请求回京。

朱元璋答应了,但并没有再对他委以重任。作为弥补,朱元璋提拔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他的两个儿子。

洪武九年,御史弹劾李善长父子,皇帝朱元璋生病十日,不来探视。李善长因此被罚年禄一千八百石。

李善长此时虽然没有手握重权,但毕竟还是皇亲国戚,这点事被弹劾,少不了朱元璋的授意。但李善长仍没有引以为戒,继续和官员特别是胡惟庸交往甚密。

朱元璋最恨的就是贪污和结党,李善长的恃宠而骄让朱元璋深深地记在心里。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受牵连而死的很多,而李家安然无恙。不过李善长仍然没有收敛,继续活跃在政坛。

洪武十八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被人告发,曾参与胡惟庸谋反案。但朱元璋免了他的死罪,只是将他们一家发配到崇明岛。

多年的旧案被翻出,李善长此刻知道了朱元璋是要为孙子扫清一切障碍,吓得赶紧跑回了老家,不过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没有谢罪,也没有谢恩,直接一走了之。

这让朱元璋动了杀心,现在需要做的就是等待时机和一个借口。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要修建府邸,问好友信国公汤和借兵士三百。


老兄弟一个一个被朱元璋“送走”,汤和正为如何保命而发愁,所以不可能放过这次表忠心的机会,于是密告了朱元璋。

机会终于等来了,理由有了。怎么审讯,什么证据确凿,那是锦衣卫、御史们的事,这些都已不重要了,李善长的末日到了。

洪武二十四春天,李善长因参与胡惟庸谋反,被赐死,同时诛灭三族,七十多口无辜生命成了刀下鬼。仅朱元璋的女婿李祺和两个外甥因“公主恩”,得以幸免。



花木童说史


李善长,字百室,生于公元1314年,和朱元璋同乡,也是安徽濠州府钟离县(今安徽滁州凤阳县)人。与赤贫的朱元璋不同,李善长出身于一户衣食无忧的地主家庭,因此进过私塾,受过教育,虽不能说学富五车,但也笔墨皆精,深谙治乱之道。史载,他为人极富心机,也很聪明能干,在乡下颇有威望。据说他自幼异于群儿,有雄心,有大志,很想做一番事业。

朱元璋投郭子兴淮西红巾军后,凭战功被郭攫升为侍卫九夫长,后来又娶了郭的义女马氏为妻,从此渐渐发迹。朱元璋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却很重视文人,尤其对于淮西故人(乡亲),他更为注意与重用。1354年,朱元璋率部路经滁州,李善长慕名前来投效,朱元璋早闻其名,热情的收留了这位老乡。

之后,李善长追随朱元璋东征西讨,积极为他出谋划策,严肃军纪,他不仅善文治,而且偶尔也能以奇用兵。朱元璋在和元军、张士诚、陈友谅轮番鏖战之时,李善长一直留守应天府(今南京),替朱把守并经营好这块后方根据地。应天自古是龙盘虎踞之地,地势尤其险要,城垣依石而建,易守难攻,朱让李留守此城,足见他的忠心与才能深受朱肯定。李善长倒也不负厚望,把应天府治理的井井有条,在军队后勤保障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前方将士能安心征战,就像当年辅佐刘邦建汉的萧何一样,尽最大的努力为朱去除后顾之忧。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正式登基称帝,改应天为南京,国号大明,改年号洪武,登基仪式由李善长主持。

朱元璋大封有功之臣,李善长被封为开国辅运韩国公,赐予护身鉄券一副,可免死罪两次,至此,李善长由一刀笔小吏化茧为权势煊赫的开国功臣。朱元璋对李的评价极高,夸他:“东征西讨,目不暇给;尔犯守国,转运粮储,供给器杖,未尝缺乏;剔繁治剧,和辑军民,各靡怨谣。昔汉有萧何,比之于尔,未必过也《明史》”。朱对李大加褒奖,不吝赞美之词,将他比作建汉首功之臣萧何,而且受之无愧。

纵观李善长之一生,特别是他效力于朱元璋后,立过三件大功:一为刚投军时以刘邦的事迹激励元璋,为他树立了榜样,激发了他夺天下的雄心;二是他竭尽全力,夙兴夜寐的治理后方,保障大军粮草、军资器械的供给;三是他能化解矛盾、维护团结、聚合人心、协调关系。他确实类似萧何,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立此三功,虽然算不上登高望远、足智多谋,但也足以扬名立万了。

但李善长毕竟与萧何、张良甚至陈平不同,他甚至比刘伯温也有不小的差距,这倒不是说他对明王朝的建立毫无贡献,而是说他学识、智略一般,见识有限 ,境界不高,最终不能免俗,对名利也无力超脱,终致塌天之祸。

《明史·李善长传》 对他颇多贬抑之辞,尤其是对其性格弱点说的很是尖刻,比如什么“外宽内忌,性格执拗、顽梗,爱记恨人,睚眦必报”等等。或许是因为他由开国功臣沦为阶下囚最终被明太祖朱元璋赐死的缘故,史料中这些话也不能全信,但从明王朝建立后他的一些所作所为也确实能看出他身上也有着许多的性格缺陷。

史载,大明开国后,李善长曾被任为宰相,权势熏天,党羽众多。

《明史》载,他的心腹中书省都事李彬贪赃纳贿,被人揭发后由御史中丞刘基(伯温)负责调查此事,李善长多次阻挠刘基审案,还找其说情,暗示网开一面,最后,刚直不阿的刘基还是查明真相,奏准朱元璋,将犯贪污罪的李彬处死。李善长怀恨在心,就唆使他人栽赃诬陷清正廉洁的刘基,还亲自上书弹劾刘基擅权独断,结果刘基只有辞官回乡避祸。参议李饮冰、杨希圣曾无意触犯过他,他耿耿于怀,最终罗织罪名展开报复,结果杨希圣被处以“刖鼻(割掉鼻子)”之刑,李饮冰被割掉胸乳,导致一残一死。

李善长很看重同乡之谊,极力培植淮西集团的势力,他一手将出身淮西的乡党胡惟庸从知县攫拔为丞相,也算一步登天,后胡惟庸擅权枉法,贪污纳贿,弄得朝野激愤,也引发了一些正直大臣的反对。

后来,朱元璋见子孙柔弱,开始为朱家江山大肆“削棘”,也就是诛戮功臣之意。由于朱元璋用法严酷,而且株连甚广,胡惟庸担心自己被杀,就秘密策划了一场谋反活动(此事存疑),想把朱元璋诓骗出宫后一举诛杀。朱元璋心细如发,很快就使胡惟庸的企图败露,于是兴起大狱,被胡案牵连而遭杀害者多达三万余人。李善长在此之前早已告老还乡,每天耕田种地,饲养鹅鸭,绝口不谈国事,但他是胡惟庸的故旧,又是胡的“伯乐”,其弟和胡惟庸结为儿女亲家,也算沾亲带故,关系非同一般,按律当连坐,朱元璋念他为建明立下汗马功劳, 位居“勋臣第一” ,于是从宽处理,免其死罪,将其贬谪流放蛮荒之所,后又以星象突变须杀大臣为借口赐死了李善长。

李被赐死时已经77岁高龄,李氏一门70多口男女老幼皆被处死,相当于被灭门。

李善长本为建明首功之臣,最后却身死族灭,这种巨大的人生落差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别说朱元璋这类大杀开国功臣的戾狠帝王,即便换一位“宽仁”的开基之君,像李善长那样居功自傲、擅权揽政、结党营私的功臣,也不会有好结果的。回望历史,能善始者多如牛毛,能善终者却屈指可数,或是由于自身原因,或因为其他原因,总之,建功立业者大有人在,能急流勇退、功德圆满者却如凤毛麟角。先秦名言警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阐述了这个人生道理:人不是没有良好的初心,但很少有人能不忘初心并能善始善终。

李善长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告诉后人,他虽是开国丞相,但却无法和萧何、房玄龄等人比,无论是才能、见识、志向、度量还是在结局方面都差之千里,他有运气却无德才,才德不配位,其实也是取祸之道。



【插图源于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盗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