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為什麼要殺袁崇煥?真的是因為皇太極拙劣的離間計嗎?

強思喆


崇禎殺袁崇煥可以說皇太極的離間計只是崇禎殺袁崇煥的導火索,但是袁崇煥之死崇禎和袁崇煥本人都負有責任,這是雙方性格所致。

先說崇禎為什麼要殺袁崇煥,在這裡想知道崇禎為什麼要殺袁崇煥先要了解崇禎的性格。

崇禎帝的性格

崇禎自十六歲登基,他的一生所作所為可以說是志大才疏,他確實是明朝歷史上少有的勤政皇帝,但是他之所以勤政是因為他不信任大臣,他為人好猜忌,性格剛愎自用且多疑,所以崇禎在位十七年內個大學士卻換了50位,這充分說明了崇禎為人多疑喜好猜忌。

崇禎勤政的背後是他治國無謀、無任人之術,外加他生性刻薄寡恩且喜好猜疑別人,崇禎充分詮釋了伴君如伴虎的真義,所以在這種性格的皇帝手下做事會非常累,一個不小心就會身敗名裂家破人亡。

袁崇煥的性格

再來說說袁崇煥的性格,其實袁崇煥是一個書生氣很重的人,他有著封建時代讀書人鮮明的特點,狂傲之氣和書生大話的性格。在封建時代讀書人多喜歡空談,說不好聽就是愛吹牛,袁崇煥身上就有這些典型的特點。

外加袁崇煥為人比較缺乏政治頭腦,不善揣摩上位者思想,且袁崇煥不善與人交際,袁崇煥與同僚之間關係相處非常差,就因為他骨子裡那股書生狂傲之氣,早在天啟年間他就和邊關大將滿桂以及經略王之臣鬧得關係很僵,所以這樣的袁崇煥註定對不上喜好猜忌的崇禎胃口。

接下來就要說一說袁崇煥幹了哪些事情讓性格多疑喜好猜忌的崇禎忍無可忍。

殺袁崇煥的罪狀

其實這些事就像崇禎公佈的袁崇煥那些罪狀一樣,袁崇煥的罪狀往大了說是欺君,但是如果君王不計較,那就是啥事沒有,袁崇煥的罪狀都是可有可無的罪狀,就是崇禎要跟他計較出來的罪狀。

崇禎殺袁崇煥的詔書林林總總就是一句話三大罪,一,擅主議和;二,擅殺大將毛文龍;三,縱敵長驅,這也就是皇太極最後用的反間計。

擅主議和

擅主議和指的是天啟六年,袁崇煥和大將滿桂互相配合取得了寧錦大捷,擊潰了後金努爾哈赤,半年後努爾哈赤抑鬱而終,其子皇太極繼位,當時努爾哈赤病逝,後金諸貝勒正是互相猜疑爭權之時,明軍攜勝利之師理應擴大戰果,但是袁崇煥卻與皇太極議和,這也給日後崇禎殺袁崇煥扣上了帽子。

實際袁崇煥議和一事在於他的書生意氣,當時魏忠賢往邊關插了不少黨羽,袁崇煥對魏忠賢的黨羽十分不滿,他率軍打仗,但是功勞卻全是魏忠賢及其黨羽,所以袁崇煥十分不滿就不想打了。

其實這件事還在於袁崇煥不善於人際交往,同樣的當時大將滿桂和他的功勞差不多,但是滿桂卻獲得了很高封賞,而邊關諸將中唯有袁崇煥沒受到封賞,這說明他被同僚排擠了,當然這是以大太監魏忠賢授意為主。

於是袁崇煥怒而辭官,朝廷也沒慣著,允許他辭官了。

擅殺大將

天啟死後崇禎繼位清理了魏忠賢的閹黨集團,崇禎再度啟用袁崇煥,就在這期間崇禎召見了袁崇煥,而袁崇煥的書生大話之氣也和崇禎交談期間顯露出來,他給崇禎吹牛說五年可收復遼東,實際當時後金軍事力量已經非常強了,絕非五年可以平定的問題,但是袁崇煥卻把話先說滿了,這一下讓點燃了崇禎的激情,當即賜予袁崇煥尚方寶劍,命袁崇煥為薊遼督師。

袁崇煥到邊關以後就和名義上歸薊遼督師所管轄而實際卻獨立在外的皮島總兵毛文龍產生了矛盾,主要在於毛文龍常年駐紮皮島,耗費軍資太多,袁崇煥想增強對毛文龍的掌控,往毛文龍部安插監視人員,但是毛文龍資格比較老,瞧不起書生帶兵的袁崇煥,所以袁崇煥決定殺毛文龍立威。

袁崇煥用尚方寶劍在沒有報備崇禎的情況下以十二大罪狀誅殺了大將毛文龍,其實這十二大罪狀就跟莫須有罪名差不多,整體來說毛文龍死的有點冤。毛文龍所處皮島地理位置正好在當時後金的大後方,對後金起到很好的牽制作用,而毛文龍頂多是擁兵自重,袁崇煥殺掉毛文龍以後等於間接替後金掃清了後方制掣。

崇禎沒有得到袁崇煥殺毛文龍的報備,外加後來後金繞路遵化攻到北京城下就因為失去了毛文龍的後方牽制,所以崇禎要猜疑袁崇煥的用心,再加上皇太極的離間計,才造成了崇禎決心殺袁崇煥的想法。

因此在殺毛文龍這一刻就體現出袁崇煥政治智商不太成熟的地方,袁崇煥以為崇禎賜予他尚方寶劍是對他無比的信任,他可以不報備就幹這種殺大將的事情,本來崇禎就是多疑好猜忌的人,所以這一刻起崇禎就對袁崇煥的猜疑就加深了。

縱敵長驅

同年沒有毛文龍在後方牽制的情況下皇太極的清軍繞過了袁崇煥的防區,從遵化攻到了北京城下,這一下崇禎就蒙了,同時他對袁崇煥也是恨之入骨,說好的五年復遼,這才兩年不到人家就打到家門口了,所以喜好猜忌的崇禎肯定是很生氣。

雖然後來滿桂和袁崇煥擊退清軍,但是崇禎對袁崇煥已經是恨意滿滿,再外加機智的皇太極故意散播是袁崇煥放清軍進攻北京,以崇禎的性格不殺袁崇煥都對不起朱由檢這三個字。

崇禎的多疑猜忌促使他必殺袁崇煥

所以皇太極的反間計只是導火索,它把崇禎的怒火徹底點燃了,最主要還在於袁崇煥的所作所為沒有迎合上喜好猜忌的崇禎性格,說大話,殺大將,以及再早之前的私下議和都讓崇禎對袁崇煥的忠心產生懷疑和不滿。

尤其是當清軍打到北京城下,多疑的崇禎肯定是第一時間要懷疑袁崇煥是不是與皇太極勾結,即使袁崇煥沒有勾結清朝,崇禎也很有理由懷疑袁崇煥想在寧錦擁兵自重。

在最後袁崇煥愛將祖大壽帶兵威逼京城想讓崇禎釋放袁崇煥,崇禎下詔讓祖大壽退軍都不好使了,最終沒辦法只得讓監獄中的袁崇煥寫信勸祖大壽退軍,袁崇煥明知祖大壽的軍隊是自己求生的唯一希望,但是袁崇煥沒有和皇帝談判,他毅然勸祖大壽撤軍,結果他自己卻被凌遲處死。

從崇禎讓袁崇煥寫信勸祖大壽撤軍時更堅定了崇禎要把袁崇煥千刀萬剮的想法,因為當軍隊都不聽皇帝的話而是聽將軍的話,那麼這個將軍就必須得死,尤其是像崇禎這麼多疑猜忌的皇帝,更得讓袁崇煥死,即使袁崇煥沒有與清軍勾結,此時在崇禎心裡他也不是什麼好玩意,肯定是擁兵自重的軍閥。

寫在最後

其實袁崇煥一直到死都算是大明忠臣,連英國人編撰的《劍橋中國明代史》都為袁崇煥之死感到惋惜,袁崇煥之後明將之中再無人能對清朝構成威脅,袁崇煥無異於“明末長城”可惜的是崇禎自毀長城。

所以袁崇煥之死歸根到底屬於他和崇禎兩個人性格的原因,他們倆都要負上責任,而皇太極的反間計用的恰到時機,作為導火索點燃了崇禎必殺袁崇煥的決心。

人性總是複雜的,袁崇煥並不是聖人,他是有缺點,但是他絕對是大明忠臣,是大明的英雄,可惜他不懂上位者的心思,他不懂權謀,政治上的不成熟害了他,最終他死在了自己一生熱愛的大明王朝手中。


小島知風


首先,崇禎是一個果斷而又多疑的人,這種性格很難出現在一個人身上的,並且這種性格在一個帝王的身上是致命的,開始崇禎對袁崇煥是很信任的,到後期由於他多疑的性格,產生了除掉袁崇煥的心,當他有了疑心,就果斷的找藉口處死袁崇煥,連一點可以挽回的餘地都沒有了.世傳清太宗皇太極施反間計,捕捉兩名明宮太監,然後故意讓兩人以為聽見滿清將軍之間的耳語,謂袁崇煥與滿人有密約,皇太極再放其中一名太監回京.明思宗中計,以為袁崇煥謀反;這成為了一條導火線,最終在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明思宗以“袁崇煥咐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及至城下,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罪名於三年八月碟(zhe)刑(分裂肢體)處死於西市,棄屍於市.但是閻崇年等一些學者則傾向於認為明思宗殺袁崇煥是因為朝廷內閹黨餘孽的誣陷,皇太極的反間計只是袁崇煥落獄之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