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思輿情監測:微醫屢被投訴 平臺醫師真實性遭質疑

樂思輿情監測:微醫屢被投訴 平臺醫師真實性遭質疑

中新經緯客戶端3月26日電(高曉鍈)“交了100元錢,就回復了‘你好’。”“我的199元打水漂了,太過分了。”近期,互聯網醫療平臺“微醫”的在線問診服務質量屢遭消費者投訴。

  據中新經緯記者粗略統計,在聚投訴和黑貓投訴的第三方投訴平臺上,共有70餘條針對微醫平臺的投訴內容,其中部分是有關患者在微醫平臺付費後並未收到醫生的在線有效回覆、回覆慢甚至不回覆的問題,以及關於醫生真實性、專業性的投訴。

  服務質量頻遭投訴

  在黑貓投訴上,投訴人“物是人非世界-166”稱,“2020年3月18日中午12點,我在微醫問診了找到上海紅房子醫院的醫生張某,花了199元進行圖文問診,這位醫生晚上12點才回復了一句話,再接著問他情況一直就沒回復,太過分了。”

樂思輿情監測:微醫屢被投訴 平臺醫師真實性遭質疑
  微醫問診界面

  對此,該用戶投訴微醫服務不到位,並要求退款,截至發稿,該投訴並未解決。除此之外,該平臺用戶“7395296492”反映稱,自己1個月大的嬰兒之前在一家普通醫院確診為早產兒腦損傷,2月19日傍晚6點,他找到了微醫平臺上的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新生兒科劉醫生,花費了100元購買劉醫生的電話問診,諮詢自己孩子早產兒腦損傷的問題,直到第二天上午8點,醫生才回復,但只回復了“你好”兩個字後,就再也沒了回應。當該用戶再次追問醫生接診時間後,問診的時限24小時已經過去,問診被自動結束。

  用戶“7395296492”經過投訴平臺進行投訴,2月21日,微醫給這名用戶退了款。該用戶最後表示,“但是,我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中新經緯記者登陸微醫APP發現,微醫平臺上患者可以24小時不限次數的問診服務,價格從數十元到數百元不等。患者可以在24小時內不限次數的諮詢,但並未要求醫生的回覆次數。同時,中新經緯記者通過實際註冊該投訴平臺後發現,投訴前需在填寫用戶電話號碼和驗證碼後,簽署用戶協議,而投訴內容中訂單號、手機號、銀行卡號為必填項,便於投訴方回應和後續退款處理,隨後平臺將進行內容審核,以保證註冊用戶的真實性。

  醫生專業性被質疑

  除了對微醫入駐醫生回覆不及時的投訴,還有對平臺自身監管環節的投訴。

  黑貓投訴網友“玩拼圖的熊孩子”稱,自己2019年9月23在支付寶掛號網(微醫)入口在線圖文問診,選擇了三甲醫院專家,主訴胃腸不適,匹配的醫生號稱是濟南明水眼科醫院消化內科的鞏雷。

樂思輿情監測:微醫屢被投訴 平臺醫師真實性遭質疑
微醫問診界面

  對此,該患者通過濟南明水眼科醫院官網和電話諮詢查實,該醫院為眼科專科醫院,並無消化內科科室,也並沒有鞏雷這位醫生。網友“玩拼圖的熊孩子”表示,經過與微醫的多次電話溝通,平臺承認了系統的問題和漏洞,但是賠償仍未落實到位。

  上述投訴平臺上一未顯示名字用戶稱,微醫上的“專家”回覆均是錯誤信息,電話客服投訴,但遲遲不進行處理,試圖不了了之。3月6日該用戶通過微醫支付19元問診費諮詢丙肝藥物相關問題,被分配一名遼寧某醫院副主任專家醫生接受問診,該專家只回復了兩個問題,而僅有的兩個回覆均被該用戶指出“不專業”。

  首先,專家稱丙通沙為非醫保藥物,但實際上,上述用戶指出,2019年底中國藥物監督管理局已發佈通告,將丙通沙從1月1日起列入醫保藥物,並降價幅度85%;第二條專家回覆稱,吉三代、丙通沙任選其一服用即可,但實際上,用戶指出,丙通沙和吉三代本身就是一種藥物,丙通沙是美國吉列德公司生產的第三代抗丙肝病毒藥物,所以也稱為吉三代。

  對此,該位用戶質疑,“是不是微醫的客服人員在回覆,如果第一個問題因為信息還沒有同步到,第二個問題未免太低級。”為此,上述用戶認為,支付的19元錢諮詢費有些冤枉。但當用戶三次致電微醫客服後,問題並未得到任何處理。

  對此,中新經緯記者聯繫微醫醫患客服詢問相關醫生真實性、審核流程等問題,該客服回應稱,平臺會對登記的醫師進行資格審核,同時會聯繫填寫的所在醫院進行核實,所有的回覆都是醫生本人的回覆。同時,對於回覆不及時的問題,客服人員稱,由於平臺註冊的醫生都是公立醫院的醫生,只能利用休息時間進行回覆,因此回覆不能保證及時性。

  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孟博在接受中新經緯客戶端採訪時表示,部分在線問診平臺冒用“名醫”資質吸引消費者的行為屬於虛假宣傳,這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也侵犯了其他正規在線問診平臺的合法權益,是一種典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同時,如果平臺存在醫生帳號出租的情況,根據《醫師執業註冊管理辦法》,醫師執業應當經註冊取得《醫師執業證書》;《醫師執業證書》不得出借、出租、抵押、轉讓、塗改和毀損。租用醫生帳號進行行醫的行為,實質為非法行醫。造成損害的,出租人和承租人將承擔連帶責任,同時,平臺也需依照《網絡交易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針對用戶在第三方投訴平臺集中反映的醫生服務質量、平臺的運營和服務能力等問題,中新經緯客戶端致電函微醫集團,截至發稿未收到回應。

  根據天眼查顯示,微醫集團屬於微醫集團(浙江)有限公司。這是一家綜合醫療服務機構,旗下有掛號網、微醫移動醫療平臺等。2018年5月9日完成Pre-IPO輪5億美元融資,投資方包括友邦保險、新創建集團、中投、中財基金等。

  微醫由廖傑遠及其團隊於2010年創建,之前命名為掛號網。藉助互聯網技術,該平臺主要提供預約掛號、在線問診、遠程會診、電子處方、藥品配送等互聯網醫療和會員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