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声中,《萤火虫之墓》是如何获得成功的?

“昭和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夜晚,我死了。”

非常震撼的开头,这部影片叫《萤火虫之墓》,是高畑勋的作品,于1988年在日本上映。

电影讲述的是14岁的清太和妹妹节子在日本二战战败前夕的苦难生活,母亲身亡,参军的父亲杳无音信。两人不得不去远房亲戚家寄居,但是亲戚待他们很不好,忍无可忍的清太带着节子在防空洞里生活。因为营养不良,节子越来越虚弱,清太虽然竭尽全力守护,妹妹还是被饿死。

这部电影目前在豆瓣有31万的网友参与了评分,得到了8.7的高分。超越了91%的动画片和93%的战争片,位列豆瓣电影Top250排行榜的第157位;《萤火虫之墓》在IMDB有21万网页评分,也得到了8.5的高分。

但就这样成功的电影,时至今日的三十多年后还存在着各种争议,本文就试图通过三个方面的解释,来一窥《萤火虫之墓》虽饱受争议,却能获得成功的原因:

  • 主题之争:到底是不是成功的反战片?
  • 剧情之争:男主角将妹妹养死了?
  • 情感之争:为什么多数人会说不会再看第二遍?


争议声中,《萤火虫之墓》是如何获得成功的?


01、主题之争:作为二战的发起国之一,日本的这部电影到底是不是成功的反战片?

这是一部反战片,毋庸置疑,电影通过老百姓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恨。但这样的反战表达到底成不成功确实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我叫爸爸把那些坏人都抓起来。”

“你好歹也是海军军官的儿子,要坚强地活下去。”

“爸爸,你是笨蛋。”

很多人对于电影不是成功反战片的理由是源于上面几句台词。

第一句,是片中清太背着妹妹看到第一次空袭后的惨状时,妹妹问“那怎么办?”,清太的回答是“我叫爸爸把那些坏人都抓起来。”,他把参加海军的爸爸视为骄傲,在14岁男孩的心目中,将参加战争的爸爸视作英雄其实是正常的。试问,又有哪个孩子不以参军的爸爸为偶像?为英雄呢?

将这句话作为不是成功反战片的理由,就是强把孩子纯真的崇拜与成人的价值观来做等号,是不恰当的。

第二句,是清太没有东西吃,向农民伯伯要吃的东西时,农民对清太说的话。“我也只不过是个农夫,不能老把东西分给别人。”“你好歹也是海军军官的儿子,要坚强地活下去。”民众把参加战争的军官看做高他们一等的人,是精英分子。因为这些精英在民众看来就代表着坚强,代表着社会的中坚力量,代表着国家的强盛。如果把这个作为不成功反战片的理由的话,其实也是比较牵强的。难道让普通民众说出“发起战争是不应该的”那样的话吗?

第三句,是清太在银行取钱,听到日本战败的消息,海军全军覆没时说的话,表现了一个孩子对于爸爸所参加战争失败的失望之情,是很纯朴的孩子对偶像崩塌的失望之情,不能上升到对日本二战失败的失望之情。


争议声中,《萤火虫之墓》是如何获得成功的?


还有一个细节,也在影片的开始,美军的一次轰炸中,一位日本人拿着刀对着天空大喊“天皇陛下,万岁!”然后剖腹。也成为电影不是成功反战片的证据,认为是宣扬军国主义,不服输的日本军国主义精神。但这到底是在体现日本国民的无知呢,还是在为日本国民喊冤呢?其实我认为这个细节不是在为日本喊冤,而是民众对于战争结果的—种愤懑。

所以,针对以上细节推定说这部影片不是成功反战片的论断是不对的,我认为,恰恰这些细节体现了《萤火虫之墓》是成功反战片的理由,孩子和民众都是纯朴的,他们关心的都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并不能将这种感情升华到日本发起二战对不对的政治问题中。要知道,不是要将电影拍成大而全的宏大场面才能反映对整个战争思考的,通过普通的细节更能反映二战对民众的伤害,达到反战的目的。


争议声中,《萤火虫之墓》是如何获得成功的?


02、剧情之争:作为一个14岁的男主角,到底是如何将妹妹一步步养死了?

网上有一个很火的帖子,说《萤火虫之墓》又叫《我是怎么把妹妹养死的》。列举了十几条理由,其实这十几条也不能说是理由,只不过是对电影的一个陈述,最后得出结论,说这部电影就在讲哥哥是怎样把妹妹养死的。

其实,这样的论断是有所偏颇的。

《萤火虫之墓》中清太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并不是他好逸恶劳,而是因为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因为是军官的子女,所以什么都不用做就会有想要的东西。直到战争打响了,他也改不掉这个习惯,是非常正常的。所以他爱妹妹的方式和一些日常习惯也都是按照从前,问题是战争时期他并没有慢慢适应这种情况,从影片中的一些片段可以看出,清太为了和妹妹过上接近从前的生活时的那些回忆和谈话,就可以知道他并不能放开自我来重新生活。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是任何人都阻止不了的。所以这一切的错都只能怪战争,影片中并没有明显体现这一点,仅仅隐约的描写但也深入人心,我觉得这才是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

且不论清太在影片里是不是真的将妹妹养死了,我想影片只是想单纯地表达战争对民众的伤害,向观看者传递着无辜、不满、自嘲、愤懑等情绪。虽受争议,只要将这些表达出来也就够了,何况,清太也只是个14岁的孩子啊,能够承受得了这样的生活之重吗?


争议声中,《萤火虫之墓》是如何获得成功的?


03、情感之争:如此高分的一部电影,为什么多数人却说不会再看第二遍?

对于《萤火虫之墓》情感之争的话题,主要体现在民族情感与兄妹之情的争论,虽然比较激烈,但个人认为谈民族情感有些宽泛,那是一个永远正确的话题,所以这里只想讨论一下因为兄妹之情而不愿再看第二遍的理由。

一部电影最动人的地方往往都是对细节的细致描写,而不是宏大的场面。在残酷的战争之下,清太和节子兄妹二人的感情,是与战争环境格格不入的,也成为了最为打动人心的地方。

《萤火虫之墓》中清太面对母亲的去世,男主并没有哭泣。这样的细节在是合理的,因为对于一个14岁的小男孩来说,他通常是没有做好准备去面对这一切突如其来的事件。不能预知到失去母亲之后生活将要面临怎样的困难,在同时他还要做到在自己妹妹的面前,强作镇定不露出任何的破绽。

其中有个细节,当妹妹小节蹲在池塘边为离世的萤火虫建造坟墓的时候问道“妈妈不是睡在坟墓里面吗?”然后自己回答:“是阿姨跟我说的,妈妈已经死了,要睡在坟墓里面。”这时清太不用再去编织别的谎言去安慰妹妹,并且想起了妈妈的爱,想起了曾经那些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积存了很久的泪水终于落了下来,终于可以痛快地大哭一场了。

这样的细节在观看电影时观众是会不自觉落下泪来的。

电影的尾声,因为饥饿,把弹珠当糖果,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年仅4岁的妹妹说了句“谢谢,哥哥!”一个懂事、善良而又可怜的孩子让哥哥泪如泉涌,更是让每一个观众满含热泪。

像这样感情真挚的片段影片中还有好多,不断让人泪崩,我想这就是影片让多数人不愿再看第二遍的重要理由。另外,细节的描绘,让人每一次看到小女孩都会想到战争的残酷,想到普通民众在战争中如蝼蚁一般的存在,无力感遍布全身,想要逃离憋闷,也是多数人不愿再看第二遍的原因吧。


争议声中,《萤火虫之墓》是如何获得成功的?



最后总结


《萤火虫之墓》正是基于对上面三个问题的细节展现,并加入了真挚的感情,才使得电影虽然处在一片争议声中,却能够大获成功。

有理由相信,一部电影拍出来之后,如果所有人看到的都是一个主题,一个内容,一种情感,那它将是不会成功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不是宣扬丑和恶,争议也无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