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不停學,疫情中的教學反思

李愛霞,盟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第六批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安康市學科帶頭人,陝西省教學能手。李愛霞在教學中善於思考,提出了自己的教學主張“詩境數學”和自己的教育理念“讓大樹更大,讓小草更綠”。李愛霞在抗擊疫情期間,承擔了漢濱區七年級網上錄課教學任務,她盡職盡責,不但錄製了數節高質量示範課,還給自己兩個班當起了“主播”。這篇文章是李愛霞“停課不停學”的教學感悟,她真實地記錄下了自己的切身感受,也給了我們啟示——教育的目的是“育人”。

我是安康市漢濱高中的一名數學老師,承擔了我校七年級兩個班的代課任務。開學都是隨機分班,誰知分給我的兩個班卻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特點,一個好靜,一個好動,我戲稱為靜思班和活潑班。靜思班比較安靜,學生們不愛表現,但都有自己的思想。活潑班的學生活潑愛動,教室裡總是一片熱鬧,但在教學上卻帶給我了諸多挑戰。

第一次給活潑班上課時,學生們在教室裡嘰嘰喳喳,東張西望,課堂氛圍混亂不堪,我的聲音都淹沒在學生們的吵嚷中,一堂課下來我感覺自己的頭顱都在嗡嗡作響。第二次上課,我特意戴上了小蜜蜂擴音器,但仍未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三次上課,我忍不住發了火,停止上課,給學生們開了整頓會。半學期下來,感覺每節課都像在打仗。和顏悅色、循循善誘、詼諧幽默、拍桌怒吼等戲碼我一一上演,集體反思、小組評比、各個擊破、軟硬兼施、引領示範……能用的招差不多都用到了,課堂才終於成型。但每一次上課依然還是有不同狀況發生,說實話,上了幾十年課,遇上這個生龍活虎的班真是一種挑戰,每次走出教室我都要長長舒一口氣!

為了讓每一節課吸引學生,讓學生感受數學不是乾巴巴的做題。我煞費苦心,詩歌、名人名言、數學小故事、生活小幽默、概念順口溜等穿插課堂。慢慢的,學生開始喜歡我的上課方式,也喜歡數學了,成績也相應有了起色。一學期結束,師生間增進了感情,每個人的狀況我也都瞭然於胸。本想著下學期開學,再用奇招讓孩子們有更大變化,誰知疫情洶湧而來,全社會按下了暫停鍵,各個學校都沒有開學,教學也變成了網課。

第一次上網課,我仔細分析了自己帶的兩個班的特點,我想靜思班安靜聽課不成問題,但一想到活潑班我就發愁。第一週,每節課前,班主任和我都不斷地通過釘釘和家長群發提示語,提醒學生認真聽課,要求家長督促孩子學習。苦心總算沒有白費,大部分同學都能按時上線,提交作業。我還不定時的給幾個特別好動的孩子打電話,對他們提出要求和鼓勵。慢慢的,作業提交滿員了。

一個月下來,讓我沒想到的是活潑班完全顛覆了我的認知。課堂上最愛鬧的同學聽課、做筆記都很認真,直播時搶著回答問題,還不停說“老師,我想你們啦,我要聽課堂中的李老師上課,不想聽網絡上李老師的課”,此話一出,全班贊同!小涵,小圓,可欣,凡凡等幾十位同學每天交上來的筆記作業都堪稱完美,班上的課代表也自覺履行責任,幫助老師督促同學聽課,參與直播,提交作業。每一次批改他們的作業時我都感嘆“人的潛能是無限的,環境,壓力都是激發潛能的催化劑,以前我們是太不放心孩子了!”相比靜思班,每次開課前,我都在群裡喊話。靜思班,真是班如其名,對話框總是一片平靜,極少有幾個同學能發個“1”。其實我知道他們都看到了,他們大多是自律的孩子,能自覺按照安排好的課表上課,參與答題的正確率和活潑班不相上下。但每一次當我熱情滿滿地的對話遭遇他們的一片靜默時,分明有小小的失落,感覺不到對面學生對我的期待。

可活潑班孩子完全不同,我一發話,就如一石激浪,“一直在等著呢”“愉快的時刻從直播開始”“老師你要多上線,那是不一樣滴”“快來,快來,老師來了,上課了”…他們愉快地應聲讓我感覺身心愉悅,思維瞬間都活了起來。每次直播結束時,靜思班只有極少幾個同學會和我道別,而活潑班總一聲聲“老師再見,老師辛苦了,期待明天見”,文字所包含涵的依戀隔著屏幕,隔著時空常常感動我。最讓我感到開心的是,提交作業時幾個原來總認為是淘氣包的孩子不時在頁面寫一句溫暖的話,“老師注意休息”“愛護你的眼睛哦”,婦女節這天還有不少同學通過釘釘祝福我女神節快樂。釘釘個人對話框裡,不時收到同學們的對一道題或一個知識點的疑問,思考和討論。每當看到這些都有一股暖流湧上我的心頭,覺得教師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職業。

仔細反思,在學校上課時,靜思班大多數孩子很聽話,上課對於知識的鑽研也非常認真和專注,他們更多的沉浸在學業裡,老師就算幾天沒來上課,再進教室時他們也一如往常。在他們的潛意識裡學習是最重要的事,成績是第一大事,成績考差了會傷心,會掉淚,但對身邊的事情缺少關注。平時在學校裡,師生可以面對面交流,我並沒有關注到這一面。網課期間,靜思班除了科代表和班幹部,大部分同學幾乎不說話,如果老師不主動打電話,就瞭解不到他們是否有問題。他們不表達,不交流,安靜地躲在網的那一邊,如果不是天天批改作業看到他們的名字,可能都會忘記原來還有靜思班的這麼多同學。而活潑班同學,在校學習期間,同學在一起有說不完的話,下課與老師也有討論不完的話題,一天到晚嘰嘰喳喳,吵得人頭疼。可他們喜歡交流,願意表現自己,也很會表達自己的情感,記得有一次我出去學習幾天,有幾個同學到辦公室找了我好幾次,回教室上課時,全班一片掌聲,那一刻感動無以言表。

記得一次在西安培訓,一位老師在講座時連續發問:“如果你的學生是你的孩子,你準備培養他們什麼?如果你的學生是你的女婿,未來的兒媳,你準備培養他們什麼?”疫情期間,通過這特殊的線上教學,我深刻感受到“育人”的不易,教育絕不單單是給孩子灌輸知識這麼簡單。當面對性格特徵截然不同的孩子,我們需要因材施教,根據孩子不同的特點用不同的方法來幫助其全面發展。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情商和智商同等重要,我們培養出的孩子,不僅需要淵博的學識,聰明的大腦,更需要高情商,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質。疫情當前,無數個醫務工作者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生命的大旗,還有無數奮戰在一線的社區工作者、科研人員,他們不辭辛勞、日夜值守,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所有人團結在一起,交出了讓人動容的“中國答卷”。他們都是充滿大愛的人,更是時代的楷模。“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北宋大儒張載先生在千年前已給了我們最好的指引。我們應該教育孩子們以為國奉獻的科學家、保家衛國的人民警察、許許多多在平凡崗位默默奉獻的人為榜樣,逐步成長為學識淵博、人格高尚、敢於擔當、充滿大愛的人!

本文由李愛霞提供,盟省委宣傳部編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