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三歌節


搜狗百科

三月三,三歌節


上巳節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該節在文字記述中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古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魏晉以後,該節日改為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傳統的上巳節,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又稱女兒節。宋朝以後,上巳節和花朝節一樣,正逐漸被人們所淡忘。[1][2][3]時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國西南地區及華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從雲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舉行的潑水節活動中,依稀還可看到古時上巳節祓禊之俗的影子。[3]“三月三”節日依舊在壯族、侗族、布依族、瑤族、黎族、畲族、土族等少數民族中流傳。[3]也叫中國情人節。

三月三,三歌節

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壯族、苗族、瑤族為典型;現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法定傳統公眾假日,該自治區內全體公民放假2天。 各族人民的三月三有不同習俗。在漢族,農曆三月初三又稱“上巳節”,相傳是黃帝軒轅的誕辰。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人們大多會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等。在2014年廣西人大把它設為法定節日,全區放假三天。

三月三,三歌節

節前家家準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人們採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讚賞後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壯家人喜愛五色飯,把它作為幸福吉祥的象徵。除了農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節,甚至過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飯吃。在孩子滿月、新居落成等喜慶日子裡,也要蒸煮五色飯分送左鄰右舍。壯人也愛楓葉,認為楓葉能“除邪驅鬼”,給人帶來吉利和平安。所以,農曆三月三做五色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選的楓葉。甚至做五色飯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圍的牆腳下,以求驅邪保平安。同時也可以去掃墓。

三月三,三歌節

秀球應該是定情信物,三月三不僅是壯族的節日,也是廣西各民族的節日。在廣西的首府南寧有個三月三文化廣場,可見三月三的重要性。(部分材料來自於百度百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