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方方家族傳奇:清朝狀元,國學大師,辛亥元老,中科院院士

最近兩天隨著一封“高中學生寫給方方阿姨的信”的公開發表,有關武漢作家方方和她的“封城日記”的討論,再次達到了一個高潮。

中國有9億網民,在這個全民自媒體的年代,網絡之上關於方方日記的評論文章不計其數,觀點更是五花八門:有公開支持的,讚賞方方說出了真話;也有極力表示反對的,主要的理由是方方日記採用的很多的資料並非一手,來源於道聽途說,並不完全準確,並且認為方方過於關注陰暗面;也有調和派,最著名的就是媒體人胡錫進,他認為應該允許像“方方日記”這樣的觀點存在,……

作家方方家族傳奇:清朝狀元,國學大師,辛亥元老,中科院院士

關於方方日記的具體內容,本文就不過多的討論了,小編決定另闢蹊徑,聊聊方方和她的家族歷史!相信看過本文的人,對了解方方這個人,包括她為什麼要寫“封城日記”和日記中的觀點為何如此尖銳,能夠有一些啟發。

作家方方家族傳奇:清朝狀元,國學大師,辛亥元老,中科院院士

方方,本名汪芳,祖籍江西省彭澤縣,1955年5月生於江蘇省南京市,後因為父親的工作關係的調動來到武漢,1974年高中畢業之後曾做過幾年裝卸工,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

畢業之後分配到湖北電視臺工作,在此期間,除了作為電視劇編劇和電視專題片撰稿人之外,業餘開始發表小說。

1982年,發表小說處女作《大篷車上》。

1987年,在《當代作家》上發表中篇小說《風景》,這部小說獲得巨大成功,獲得了1987年至1988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被當時的文學評論界認為拉開“新寫實主義”的序幕,方方憑藉這篇小說成為中國“新寫實派”代表作家。

後來的方方又發表了《祖父在父親心中》、《行雲流水》、《桃花燦爛》、《烏泥湖年譜》等一系列作品,均獲得好評。

1989年,方方調入中國作協湖北分會從事於專業創作,並且擔任過中國作協旗下雜誌《今日名流》雜誌總編輯。

2007年9月22日,在湖北省作家協會第5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湖北省作協主席。

2012年,方方連任湖北省作協主席,但是在2015年因某種原因方方辭去了作協主席的職務。

方方的作品以中篇小說為主,長篇小說主要有三部:早期作品《烏泥湖年譜》,2011年發表的《武昌城》,2016年發表的《軟埋》。

作家方方家族傳奇:清朝狀元,國學大師,辛亥元老,中科院院士

《軟埋》在2017年獲得第3屆路遙文學獎,這部小說因為涉及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引發較大爭議。

作家方方唯一一部影視化的作品是中篇小說《萬箭穿心》改編的同名電影,這部2012年上映,由顏丙燕、陳剛等主演的電影,豆瓣評分較高,達到8.4,但是票房慘敗,只有200多萬。

作家方方家族傳奇:清朝狀元,國學大師,辛亥元老,中科院院士

方方的伯曾祖父汪鳴相:清朝道光年間狀元!

作家方方家族傳奇:清朝狀元,國學大師,辛亥元老,中科院院士

汪鳴相(1794年至1840年),字佩衍,號朗渠,是作家方方曾祖父汪際虞同胞大哥,清朝時期江西彭澤縣黃花畈新屋汪村人。清道光13年(1833)狀元。

汪鳴相的一生只能用“離奇”來形容,自幼即被譽為“神童”,但是人生之路極為坎坷……

32歲才中舉人,39歲中了狀元,本以為從此以後可以飛黃騰達,但是誰知剛剛當上京官,父親就因病去世,按照清朝制度,汪鳴相被迫“丁憂”,去老家為父親守孝三年!好不容易為父親守孝期滿,回到京城,官復原職,升遷在望!結果呢,不久母親又去世了,汪鳴相被迫再次回老家“丁憂”,為母親守孝……

本來前程似錦的仕途之路,因兩次意外被迫中斷,汪鳴相最終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問題,最終在為母親守孝即將期滿之時,這位清朝狀元竟然上吊自盡了……


作家方方家族傳奇:清朝狀元,國學大師,辛亥元老,中科院院士

汪鳴相曾祖為汪恆齋、祖父為汪廣祿,都是讀書之人,那時候的家道尚可,算是個小地主。但到了他父親汪江航的時候,家道中落,淪為了佃農,生活已是極度貧困。

當時一家八口不僅沒有衣食之資,甚至連最基本的遮蔽風雨的棲身住宅也沒有,汪鳴相母親只能用一根蒿杆當髮簪,燒一堆糠火當油燈。

雖然家境貧寒,但是汪鳴相從小天資聰穎,八歲入鄉塾讀書,5天即讀完一部《論語》,九歲就能寫千字的文章,並且特別善於吟詩作對。

有一次塾中開飯早,他貪睡未起床,塾師斥責之後出聯命對:“紅日滿窗人未起”!

聰明的汪鳴相應聲而答:“青雲有路我先登”!

又一次,廚房爐火正旺,米水翻滾,塾師即景出聯命學生作對:“罐滾湯開,紅火爐中三尺浪”!

諸生瞠目結舌,不敢應答,恰巧此時,一村民放土炮迎神,汪鳴相受到啟發,於座中立起,對曰:“煙衝炮響,青雲頂上一聲雷”!

塾師聞之,不禁拍案叫絕,從此以後汪鳴相名聲鵲起,當地人稱其為神童!

雖然汪鳴相被人稱之為神童,但是科舉之路極為坎坷,至17歲中了秀才之後,以後連年參加鄉試,屢考屢敗,因為家境貧寒,到了25歲當年,他不得不跑到離家七八十里遠的偏僻山鄉當了教書先生。

窮秀才當了教書匠,僅能勉強混個溫飽,“屋漏偏逢連陰雨”,有一年的五月端午放假回家歡度節日之後,發現學塾裡被偷竊一空。

除了幾部殘書外,衣被鞋襪、白米銅錢、燈臺茶具、墨盒飯碗全部被竊賊偷光,這些損失對於有家業的人來說算不了什麼,可是對於汪鳴相這位貧困教師而言,可謂是雪上加霜。他知道這是因為社會治安不好,想要到縣衙說理,於是他懷著憤懣的心情向縣衙寫了一篇膾炙人口的《稟賊文》!

文中除了敘述被盜情形、財產損失、無從索賠外,特別提出“恭維老父臺,……教重人倫,不忍文人受害,欽崇學術,應憐鄉學遭殃。輕髒重髒,望比坐都而深究,遠賊近賊,懇飭督捕以嚴查。倘能珠還合浦,千秋頌秦鏡之明;佇看璧返連城,四境樂琴堂之化矣!”

時任縣令讀罷之後,自愧治安不好,也為汪的文章所感動,便硃筆批覆:“文辭典麗,誼行端方,自捐廉俸,嘗銀十千。”縣太爺自己掏錢賠償賊案,成為轟動全縣的奇聞,時人也讚譽汪鳴相才華功力。

汪鳴相直到道光五年(1825),31歲時才考取了一個拔貢,拔貢是科舉時代的特殊招生,地位相當於舉人,已經有做官的資格,他在京城侯官三年,結果毫無希望,被迫返鄉。

道光十二年(1832),汪鳴相又參加了江西省鄉試,結果時來運轉,中了“舉人”。

那一年的中秋,汪鳴相身在南昌,異常興奮,寫下了《中秋》七律:“戰罷文場筆陣收,客鄉不覺又中秋。月明銀漢三千界,人醉金風十二樓。竹葉酒浮豪士興,棣花自滿少年頭。今朝親與嫦娥約,來日蟾宮任我遊。”

道光十三年,汪鳴相參加京城殿試,結果是一甲第一名,狀元及第。39歲的汪鳴相可謂是一飛沖天,一躍成為“天子門生”。

有清一朝,總共進行了112次科舉考試,出了112名文狀元,江西全省僅有五名,汪鳴相後來雖然沒有大紅大紫,但是在江西省的科舉史上也是佔有一席之地的。

作家方方家族傳奇:清朝狀元,國學大師,辛亥元老,中科院院士

那次考試的主考官是聞名海內的“一代文宗”阮元,阮元是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元老,當時剛剛由雲貴總督調任京城,任體仁閣大學士,是道光皇帝十分看重的朝中重臣!

作家方方家族傳奇:清朝狀元,國學大師,辛亥元老,中科院院士

阮元做官清正廉潔,品行高雅,對晚輩之中有才學之人也是十分愛惜,阮元對於自己的得意門生汪鳴相十分的賞識,給予了厚望。

高中狀元的汪鳴相當即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職務,父母妻兒也接到京城安居,當時看來榮華富貴似乎近在眼前。

在他高中狀元的第二年,即道光十四年,就受命當順天鄉試的副主考,道光十五年,又青雲直上,升為廣西省鄉試正考官。

汪鳴相在廣西主考結束返京覆命的途中,父親汪江航病逝,結果他還未來得及向皇上稟報考試的情況,便扶棺南下,回彭澤老家守孝三年。

中國的封建王朝時代,在職官員遇到父母亡故必須辭官為父親或母親守孝三年,此即為人們俗稱的“丁憂”。“丁憂”是封建王朝時代標榜“以孝治國”的典型表現形式。

在整個中國歷史長河當中,“丁憂”得到豁免的屈指可數,僅有明朝的張居正和清朝的曾國藩,這樣可以左右朝政時局的一國之股肱之臣,在當朝皇帝的特許恩典之下,仍然可以繼續為官!縱然如此,此二人當時之行為也為文人所非議,像汪鳴相這樣的無足輕重的小京官自然沒有這樣的待遇。

道光十八年(1838)三年居喪期滿,汪鳴相進京復職,受到了道光皇帝的召見,對他說了許多勉勵的話,當時看來道光皇帝也十分認可汪鳴相,似乎有進一步提拔重用的跡象。

但是命運之神又給汪鳴相開了一個無法承受的玩笑,在進京復職的第十天,汪鳴相的母親又病逝,汪鳴相被迫再次“丁憂”!

此事對於汪鳴相來說,真好比一個晴天霹靂,汪鳴相高中狀元時,年已39歲,入仕之時,年齡已比常人大了許多,剛剛經歷了父喪三年,如今又要接著為母守喪三年,6年光陰白白浪費!

當時恩師阮元外任總督,內任大學士,幾乎可以稱得上是權傾朝野,而自己作為阮元的得意門生,得到重用是遲早之事。誰料事與願違,母親辭世,他不得不再次告別仕途,停職還鄉守孝,這接二連三的打擊實在太大,最終使其精神失常……

道光二十年(1840),汪鳴相服母喪即將期滿,臨時受聘主講贛南書院,官府派來的官船,已停泊在彭澤縣城的江上……

就在準備第二天動身的當天晚上,這位名重一時的狀態公竟然突尋短見,上吊自盡於縣城行館,年僅46歲。

後世之人在分析汪鳴相死因之時得出了以下幾點:

1.父母連喪心情沉痛。

2.常年經濟窘迫。汪鳴相出生於貧寒之家,毫無家產,全家八口移居京城之後,經濟上難以承受,而狀元的排場已經鋪開,加上連守六年父母之孝,空耗光陰,收入幾乎斷絕。他死後,家人發現了他留下的絕命詞:“手無寸鐵之資,家有千金之類”!

3.來自於四面八方的冷嘲熱諷。汪鳴相高中狀元是平地一聲雷,有人羨慕,也有人嫉妒,特別是一些自命為才高八斗卻屢試不弟的舉子們。曾經有同族人,一面對掛在祖堂上的汪鳴相“狀元及第”的匾額,用竹竿點戳,一面狂呼汪鳴相的乳名:“八壽,你也配點元,點元難道只有你那麼一點點本事!”

4.恩師阮元在在道光十九年(1839),已經致仕,告老還鄉,朝中失去依靠,最終使狀元郎對仕途徹底灰心喪氣,這也成為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作家方方家族傳奇:清朝狀元,國學大師,辛亥元老,中科院院士

汪鳴相有個小弟弟叫汪際虞,在兄長的影響之下,汪際虞也醉心於科舉之路,但是他沒有兄長那樣的高才,只是到了光緒二十三年(1897)考中了一個小拔貢,但是所幸朝考一等第六,複試二等第一,後來歷任河南泌陽、商城知縣。

汪際虞一生平庸無奇,但是生了兩個厲害的兒子,長子原名汪國垣,後來改名汪闢疆,曾在國立中央大學任教授數十年,是民國年間有名的藏書家、目錄學家,是名副其實的“國學大師”。次子為汪國鎮,才學雖然不及兄長,但是後來出了個好孫女,名曰汪芳,“汪芳”就是武漢作家方方的本名!

作家方方家族傳奇:清朝狀元,國學大師,辛亥元老,中科院院士

汪闢疆(1887~1967),原名汪國垣,字笠雲,號展庵。近代目錄學家、藏書家。

1908年考入京師大學堂,1912年畢業,1918年任江西心遠大學教授。1927年起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任教授。在國立中央大學任職期間,曾兼任監察院委員、國史館撰修。

汪闢疆一生著述頗豐,早年間著有《光宣詩壇點將錄》、《近代詩人述評》,均為近代詩學的重要著作。

作家方方家族傳奇:清朝狀元,國學大師,辛亥元老,中科院院士

民國時期大學教授薪資頗豐,汪闢疆利用豐厚的薪水購入了當時市面上大量古籍善本,並充分利用寫成了一本主要輯錄唐朝文人小說的《唐人小說》,並對小說進行了仔細的校訂和考釋。

作家方方家族傳奇:清朝狀元,國學大師,辛亥元老,中科院院士

汪闢疆畢業於中國最好的大學(京師大學堂),後來又在中國最好的大學(國立中央大學)任教,性格溫文爾雅,加之學識淵博,與當時的名人邵力子、于右任、蘇曼殊,章士釗等相交深厚,名重一時,稱得上是地地道道的“國學大師”!

汪闢疆的弟弟汪國鎮抗日戰爭時期死於日寇之手,那個時候其子侄倘年幼,所以後來汪闢疆一度負擔起教育弟弟子女的事情來。

作家方方在南京出生以後,就租住在汪闢疆家的隔壁,方方小時候一度認為汪闢疆就是她的親爺爺,在後來的著作當中,作家方方一般稱之為“南京爺爺”!

作家方方家族傳奇:清朝狀元,國學大師,辛亥元老,中科院院士

作家方方的曾外祖父楊賡笙

作家方方母親家世的顯赫程度甚至超過了方方的父親,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方方的曾外祖父辛亥革命元老楊賡笙,以及作家方方的小舅公中科院院士、曾任華中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的前身)校長的楊叔子。

楊賡笙(1869~1955),號咽冰,江西省湖口縣三里鄉上楊村人。楊賡笙早年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成年後被送入京師國子監深造。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敗統治之後,放棄功名,加入了中國同盟會,追隨孫中山、李烈鈞等人開始從事革命工作。

辛亥革命勝利之後,李烈鈞擔任江西都督,楊賡笙擔任都督府高級顧問、省參議員。

1912年,“二次革命”爆發,李烈鈞任討袁軍總司令,在江西湖口成立“討袁”總司令部,任命楊賡笙為總司令部秘書長,負責撰寫了“江西討袁總司令檄文”。

因為準備倉促,湖口起義最終失敗,楊賡笙秘密逃往日本,在日本期間幫助孫中山改組了國民黨。

1914年楊賡笙受孫中山派遣,赴南洋群島從事革命活動,創辦了多份華文報紙宣傳革命思想,甚至寫了長篇小說《雙心史》,揭露袁世凱的陰謀。

1916年,護國戰爭爆發之後,楊賡笙親自攜帶所募集到的鉅款,親赴雲南交給護國軍政府蔡鍔將軍手中。

1923年,孫中山在廣東重建元帥府,楊賡笙赴廣州,出任元帥府參議等職。

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之前,楊賡笙受滇軍司令朱培德之託,親赴江西成功策反江西第4師。

江西光復之後,楊賡笙任江西民政廳廳長。

1929年,楊賡笙從江西政界退出,到南京擔任了一個軍事參議院高級參儀的閒職。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楊賡笙從南京輾轉避難到江西與福建交界處的黎川,任國立江西中學校長,任職達7年之久,賙濟了很多從淪陷區逃出來的青年學生。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楊賡笙任江西省政府顧問。

新中國成立之後,楊賡笙得到江西省人民政府的照顧和安排,被聘為江西文史館館員,1955年在南昌病逝,享年86歲。

楊賡笙共有三子,分別是楊伯子、楊仲子、楊叔子!

長子楊伯子曾留學日本,可惜英年早逝,留下一個女兒,這個女兒就是作家方方的母親。

楊賡笙後人當中成就最大的是他的小兒子楊叔子,也就是作家方方的小舅公。

作家方方家族傳奇:清朝狀元,國學大師,辛亥元老,中科院院士

楊叔子,1933年9月5日出生於江西九江湖口縣。

1952年,楊叔子考入武漢大學工學院機械系。

1953年,因為中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的原因,楊叔子轉入華中工學院(2000年組建為華中科技大學)學習。

1956年,楊叔子從華中工學院畢業之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過教師、副教授,正教授。

1981年,楊叔子作為訪問學者,曾經前往美國著名高校做訪問學習。

1988年,被國家人事部批准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3年至1997年,擔任華中理工大學校長。

1998年至2011年,擔任華中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

作家方方家族傳奇:清朝狀元,國學大師,辛亥元老,中科院院士

楊叔子為中國著名機械工程專家和教育改革家,其本人學識極為淵博,精通英、俄、德等多門語言。

精通外語使楊叔子可以第一時間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楊叔子敏銳地看到了機械工程與自動化、計算機技術的融合前景,在中國最早一批提出了機械製造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

楊叔子反對高中文理分科,建議改革中小學課程體系,開展素質教育。

楊叔子認為:“文理分科培養出的是1/4人,甚至是1/8人!”

“沒有科學的人文,是殘缺的人文;沒有人文的科學,是殘缺的科學!”

楊叔子在擔任華中理工大學期間要求博士生會背《老子》和《論語》前七篇,不選不背,不接受論文答辯。

他認為作為一箇中國人,應該讀《論語》和《老子》,“作為高級人才的博士生,應該瞭解這兩本書,瞭解以後,對你的人性、理想大有好處。”他認為這是把“科學和人文”有機結合,培養素質全面人才的舉措。

楊叔子倡導在全國理工科院校中開展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在全國多所高校中做了巡迴演講。

作家方方家族傳奇:清朝狀元,國學大師,辛亥元老,中科院院士

作家方方有三位兄長都是理工科超級學霸。

大哥1964年以湖北省高考第1名的成績進入清華大學,退休之前是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研究天體物理。

二哥從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畢業之後,一直在東北大學教學,也是教授,研究自動控制。

三哥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曾在美國麥道飛機公司工作數年,後來回到武漢,曾擔任武漢直升飛機公司CEO。

關於女作家方方和她的封城日記,還有方方的家族,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發表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