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屬性標準落地 誰在悄悄“撤退”?超3

科創屬性標準落地 誰在悄悄“撤退”?超3/4已上市企業“過關”

外匯天眼APP訊 : 企業如何“冠名”科創板?科創“成色”夠不夠顯然是首要條件。

日前,證監會發布的《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成為近期資本市場的重磅消息,一時間各類解讀喧囂塵上。有權威人士表示,“科創板上市門檻提高”系行業誤讀,“3+5”並非登陸科創板的必備條件,而是業務指南。

不過,自首批科創板企業獲得受理後,在註冊制公開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之下,不斷有企業被質疑科創成色不足。在《評價指引》落地後,企業的科創屬性也得到了明確的衡量標準。

據測算,目前已上市的92家科創板公司中,符合3項基礎指標的公司佔比達到75%。而自科創板上“撤退”的企業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科創屬性不足的問題,相關指標設置的科學合理性可見一斑。

在審企業或不受影響

在此次評價指標體系中,監管部門採用“常規指標+例外條款”的結構。由於5項例外條款“在實踐中會從嚴把握”,業內對3項常規指標的討論聲音顯然更多。

3項常規指標:“研發投入金額或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發明專利”、“營業收入或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

一是最近三年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發投入金額累計在6000萬元以上;

二是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5項以上;

三是最近三年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達到20%或最近一年營業收入金額達到3億元。

特別地,對於採用第5套上市標準的申報企業,可不適用指標三;軟件行業不適用指標二時,指標一中的研發佔比應在10%以上。

就指標設置情況,證監會表示,是在對已上市、已申報科創板企業的情況以及正在輔導備案環節企業統計分析的基礎上,經反覆測算、綜合權衡確定。

在新老劃斷問題上,雖然此次監管部門在文件中未給出明確說明,而是交由上交所落實具體業務規則。但就對於已上市企業來說,顯然並不會因為不符合《評價指引》而導致退市的結果。

有北京某中型券商投行業務負責人表示,“已申報企業大概率不會適用此次《評價指引》,對處在輔導期的企業影響還是有的。即便是不構成門檻,不符合標準的企業也難免受到質疑,轉投其他板塊也是不錯的出路。”

截至目前,科創板共接受216家企業的申報,其中“已受理”、“已問詢”、“中止及財報更新”的企業數量分別為5家、34家和35家。此外,1家企業通過未提交註冊,15家提交註冊中,101家已有註冊結果。其中,已順利上市者共有92家。

而就處於輔導期的科創企業來看,Wind數據顯示,目前共有79家輔導備案登記受理企業明確擬上市企業為科創板。從科創板項目的儲備情況而言,“三中一華”仍具有明顯優勢:中信證券12家、中金公司9家、華泰聯合證券8家、中信建投5家,合計佔比超過4成。

考慮到部分企業未公示擬登陸板塊的信息,年後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券商與企業的溝通進度,科創板企業的實際儲備數量可能遠超此數。

“監管文件下發之後,部門老大第一時間轉發到部門群裡,並組織安排文件學習”,北京某大型券商的投行員工小李向記者介紹,他所在團隊對目前接觸過有意向科創板上市的企業以及輔導中企業進行了全面對照梳理,“大部分還是符合基礎指標的”。

而對於有個別項目不符合標準如何處理,小李表示“還在內部討論研究的階段”,還沒有確定。在形成統一意見後,後續會與公司方面進一步討論,在尊重公司意願的前提下給出最優解決方案。

3/4已上市企業符合基礎標準

自首批科創板企業獲受理以來,市場上對於各家申報企業的科創屬性進行了反覆審視。例如,擁有“688001”代碼的華興源創就曾被質疑其芯片股身份,並以“2016-2018年華興源創來自集成電路的收入合計僅583.77萬元,佔總收入的比重只有0.2%”的理由質疑其科創屬性。

另外,江蘇北人也是曾經遭遇多方質疑。彼時,有媒 體報道稱江蘇北人的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只是“拼裝服務”,認為技術含量達不到標準。對此,江蘇北人創始人、董事長朱振友曾進行回應,稱公司主營業務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的技術含量同樣很高。

事實上,曾經遭遇科創成色質疑的企業甚眾,但大部分仍能順利通關。據廣發證券及華金證券研報顯示,就目前科創板已上市的92家企業來看,3/4的企業符合基礎上市標準。而不符合三項基礎標準的23家企業中,也有部分符合例外條款的要求,科創成色合格。

就指標一來看,其要求最近三年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發投入金額累計在6000萬元以上。Wind數據顯示,如按照研發支出數據統計,共有11家科創板上市企業暫不符合標準。

指標三則要求,企業最近三年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達到20%或最近一年營業收入金額達到3億元。按照此指標測算,共有6家企業不符合標準。不過,對於採用第5套上市標準的申報企業,可不適用於這一指標,這也意味著對醫療企業百奧泰的科創屬性應進行綜合判斷。

廣發證券研報指出,不滿足條件一/條件三的公司市值普遍較低,平均分別為60.80/67.76億元。科創板屬性標準的設置意味著,黑科技、平臺類、小市值等公司申報積極性可能有所降低。

另外,也有數家企業因指標二卡殼而顯得科研實力不夠。例如,截至簽署招股說明書,神工股份共擁有24項專利,但其中僅有2項為發明專利。卓易信息也在招股書中稱,其目前有4項發明專利,另有37項發明專利處於實審階段。此外,龍軟科技、有方科技、鴻泉物聯等公司的註冊稿中發明專利數量均未超過5家。據廣發證券測算,不符合指標二的公司共有7家。

在基礎條件之外,申聯生物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安集科技擁有190項授權專利(截至2018年底),這些都可為公司的科創屬性提供背書。總體來看,標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營收較小企業的積極性,但仍為“硬科技”企業留有了餘地,不會對“硬科技”企業的上市產生限制。

“撤退”企業科研屬性曾多遭質疑

對於此次《評價指引》,除了為未來企業申報時提供方向,更為過去市場上對申報企業的質疑提供了合理性。

回顧以往,科創板首家撤回申報材料的木瓜移動曾引起市場大量爭議。彼時,無論是市場還是上交所,都對其市場定位有所質疑。例如,在一輪問詢中,上交所即嚴詞要求木瓜移動補充披露:公司行業定位為大數據行業而不是文化傳媒類的商業合理性,是否存在誤導性陳述,是否符合科創板行業選取標準。

按照此次《評價指引》測算,木瓜移動的科創成色將首先因發明專利數量而被認定為不足。根據申報材料,木瓜移動取得的科技成果包括1項美國專利、10項正在申請的發明專利和17項軟件著作權。而在這10項“正在申請”的專利中,有6項的投入生產時間在2014年及以前,在2018年新投入生產的技術僅有1項。

在研發費用方面,木瓜移動最近三年研發投入佔比營收分別為4.94%、1.20%、0.71%,雖三年合計投入超過6000萬元,但在上交所問詢中,其透露大量研發費用為職工薪酬及租賃費、折舊費、辦公費等,並無硬性的“科技投入”。

另外,曾在新三板掛牌的新數網絡,其科創能力也曾引起質疑。根據招股書,其2016年-2018年研發費用分別為1282.38萬元、993.20萬元和1138.55萬元;佔比營收為4.79%、3.72%和4.88%,這顯然與指標一相去甚遠。

在《評價指引》落地後,市場及企業自身對科創屬性都有了更為明確的定位。在後續申報中,關於科創成色的質疑聲音,或許也將逐步弱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