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K陽性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實現長生存

2020年春節伊始,新冠肺炎肆虐神州大地,在舉國齊心抗"疫"的努力下,中國已經邁過了至暗時刻,但歐洲等國家突然成為疫情的新中心,給我國的疫情防控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作為發病率排名首位的惡性腫瘤,肺癌患者的常規醫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尤其是接受抗腫瘤治療後的肺癌患者,免疫力低下,一旦合併感染症狀較重,因此,這部分人群應是疫情防治的重點對象。目前,隨著新的藥物和療法的不斷湧現,肺癌患者的長期生存已不再是奢望。

因此,廣大肺癌患者應該充分了解自身情況,聽從專業醫生的建議和安排,並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尤其在當前複雜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下,以非小細胞肺癌(NSCLC)靶向治療為例,肺癌患者應該知道如何自我管理?如何就醫?如何自我防護?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副理事長程穎教授。

ALK陽性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實現長生存

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治療是一種精準的治療方式,其成功的關鍵在於應用基因檢測找到合適的"靶"點,簡單來說就是利用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之間的差異,將腫瘤細胞的特殊性作為靶點,利用藥物針對性抑制非小細胞肺癌細胞的生長和增殖,從而達到消滅腫瘤的作用,而對正常細胞的損害較小。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雖然靶向治療副作用小,但也不建議患者在沒有明確基因突變狀態的情況下"盲試"靶向藥,貽誤病情的同時,對患者的身體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

程穎教授表示,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治療中,最有名的莫過於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針對EGFR敏感突變的靶向藥物被稱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也就是EGFR-TKI。另一個靶點ALK,叫做"間變性淋巴瘤激酶",是繼EGFR敏感突變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在我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ALK陽性的發生率為6.6%~7%【1-3】;對於無法手術的晚期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有專門的靶向藥物ALK-TKI可供選擇,並逐漸形成了以一代克唑替尼、二代塞瑞替尼、阿來替尼、其他後代ALK抑制劑為代表的治療梯隊。並且,ALK-TKI治療後如果出現耐藥,可更換新一代的靶向藥物,或者考慮換用全身化療或免疫治療等其他療法。

非小細胞肺癌中,除了EGFR、ALK等常見的肺癌驅動基因突變外,還有許多其他基因改變也參與到腫瘤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如ROS1重排等,針對這些靶點的藥物有很多研究和探索都在進行中【4】,希望能為更多肺癌患者帶來生存的希望。

序貫治療使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實現長生存

近年來靶向藥物的不斷髮展明顯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ALK融合又被稱為"鑽石突變"。程穎教授表示:在臨床中發現ALK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應用ALK-TKI治療的近期療效較好,但後續治療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耐藥;而為了讓患者能夠獲得長時間的生存,在制定治療方案時就要進行綜合考慮,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治療如何來進行排兵佈陣,是一個需要不斷探討的問題,因為後續如何治療對於患者的整體生存至關重要。

目前,自第一代克唑替尼於2013年在中國上市以來,後續7年時間內,第二代塞瑞替尼、阿來替尼也陸續在我國上市。臨床醫生針對不同的患者,合理使用這些藥物後,把晚期肺癌當做慢性病進行管理已經成為可能。克唑替尼是第一個針對ALK靶點的小分子TKI藥物,對ALK陽性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有非常好的臨床療效。就二代ALK-TKI阿來替尼而言,多項研究證實一線阿來替尼治療可以進一步延長ALK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PFS)。在真實世界中,也有越來越多的數據顯示,克唑替尼一線序貫後代TKI治療可以為患者帶來長期的生存獲益。

隨著中位生存期的不斷延長,晚期肺癌患者"長期生存"已非罕見,肺癌已經可以被當作慢性病對待。尤其是對於ALK陽性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序貫治療是一個重要的治療策略(序貫治療的意思是指"一個接著一個治療",其目的是增加療效、減低副作用、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患者從初診、初治開始,把現有的治療手段根據不同患者的病理特徵進行合理的排兵佈陣,是患者實現長期生存的關鍵。

總之,合理的選擇治療方案,持續提高患者長期生存比例、降低癌症死亡率,將有助於實現我國"健康中國2030"的宏偉目標。

疫情期間,肺癌靶向治療患者自我管理及就醫須知

  • 口服靶向治療藥物且病情平穩的肺癌患者在疫情期間一定要維持原有藥物治療。
  • 注意觀察自己症狀是否穩定:包括體溫、咳嗽、痰液性狀、呼吸困難、疲乏、疼痛不適等。
  • 靶向治療的肺癌患者若病情平穩,可根據病情情況適當推遲複診及影像學評估。
  • 肺癌患者應儘量在當地醫院就診,避免不必要的旅行。
  • 可以採取預約就診、電話隨訪、微信交流、網上就醫等方式進行隨診。
  • 如病情平穩,僅需開具靶向治療的藥物,可以請家屬帶上全部病例資料和相關證件到醫院代為取藥。
  • 部分城市已經出臺相關政策,可一次開具較長時間的治療藥物,減少外出開藥頻次。
  • 如有疫區接觸史、發熱和/或合併呼吸道症狀接觸史、或確診/疑診新冠肺炎患者接觸史,或接觸聚集性發病患者,需居家單間隔離14天,解除隔離期之前,不能行門診就診。
  • 靶向治療肺癌患者如出現發熱、咳嗽、呼吸困難或其他新發症狀,需於當地醫院發熱門診就診排除新冠肺炎後再進一步診治。

參考文獻

1. 鄭榮壽等. 中華腫瘤雜誌, 2019,41(1) : 19-28

2. Yang L ,et al. Chin J Cancer Res. 2016 Oct;28(5):495-502.

3.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肺癌學組 中國肺癌防治聯盟.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 2014; 37(3):177-183

4. Zhang Q, et al. Thorac Cancer. 2019 Jan;10(1):47-5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