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一場教科書般的戰役,目標清晰的李牧打得匈奴十年不敢近趙邊

在人人都鬧饑荒的戰國時代,有一支軍隊,不但不怎麼打仗,還天天都有牛肉吃

,這樣的事兒您敢信嗎?

不管你信不信,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趙國北境守將李牧和他的兄弟們就是這麼悠哉。

當然,肉不是白吃的,李牧要求大夥兒日日練習騎馬射箭時刻留心烽火,還派出大量機靈鬼四處打探消息

最奇怪的是,他和所有人約定:匈奴人來了,趕緊收拾東西躲起來,誰要是敢主動出擊,殺無赦!

這命令一下,兵油子們心裡都樂開了花,於是,每次匈奴入侵,將士們都趕緊點燃烽火,然後心安理得地躲入營壘之中。

幾年下來,雖然財物沒什麼損失,不過面子基本上丟光了。在匈奴人眼中,趙國人都是軟蛋,那些有追求的趙軍將士也私下嘀咕,咱們的

李將軍是不是太慫了

民風彪悍、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趙之地,男人們寧願被砍死,也不願揹著慫蛋的名聲,他們的老大趙孝成王趙丹就更是如此,得知這個情況,馬上安排人到北邊去請李牧喝茶,意思就一個——咱能不這麼慫嗎?李牧怎麼答覆的我們無從知曉,總之使者回去後,一切還是老樣子

通過一場教科書般的戰役,目標清晰的李牧打得匈奴十年不敢近趙邊

趙孝成王

這下趙丹徹底怒了,心想,小樣兒你還真把自己當山大王了,當場派人去換李牧。李牧倒也配合,二話不說,捲起鋪蓋就回了家。

新上任的將領按趙丹的意思屢屢出擊,希望把李牧丟掉的面子儘快找補回來。結果,一年打下來,損失慘重,算是徹底坐實了“弱雞”的名聲。更要命的是,邊境的農牧生產受戰爭影響,無法正常進行,別說天天吃肉了,吃口米飯都得靠內地支援。

臉疼肉更疼的趙丹不得不厚著臉皮再次請李牧出山,李牧聲稱身體不適,閉門不出。

趙丹當然明白李牧這是在鬧情緒,非常堅定的表示,北境統帥,非李將軍莫屬,有什麼要求,儘管提。

李牧見好就收,開出了他的條件:硬要臣去也行,那就跟之前一樣,都聽我安排

趙丹連忙答應,心想,只要別問我要兵要糧,丟臉就丟臉吧,丟多了也就習慣了。

通過一場教科書般的戰役,目標清晰的李牧打得匈奴十年不敢近趙邊

趙國北部邊境

李牧到達邊境後,再度施展“龜縮大法”,匈奴在數年間多次入侵皆一無所獲,但也更加不把趙國人當回事兒。

北境的將士們又過上沒臉沒皮但有肉吃還有錢拿的日子,經過之前的折騰,他們現在都覺得這樣其實也不賴。

只是時間久了,免不了又生出些“事業心”。畢竟,不弄死幾個匈奴人,這以後回去跟老婆孩子吹啥呀?漸漸地,大家都開始期待能和匈奴大幹一場。

李牧見時機成熟,偷偷地笑了。

一天,他突然下令,選出優質戰車一千三百乘,上等戰馬一萬三千匹,獲得過百金以上獎賞的勇士五萬人,善於拉弓射箭的射手十萬人,

開始大規模軍事演習;與此同時,還讓牧民們趕著牲畜四處撒歡,北部邊境一時牛羊遍野

匈奴斥候見此情形,展開試探性進攻,李牧馬上下令,所有人只許敗不許勝,甚至丟了數十個兄弟讓匈奴人給抓了去。

通過一場教科書般的戰役,目標清晰的李牧打得匈奴十年不敢近趙邊

匈奴單于得知此事,激動萬分,立刻呼朋喚友,蜂擁而至,準備大撈一把。他做夢都想不到,李牧頂著軟蛋的名頭這麼多年,正是為了這一刻。

見匈奴人傾巢而出,李牧終於開始了他的表演,趙軍各部在他的指揮下大張左右兩翼,奇陣百出,迂迴包抄,一戰殺匈奴騎兵十餘萬。

匈奴襜襤部徹底消失,東胡部被擊潰,林胡部投降。匈奴單于黯然魂銷,落荒而逃,此後十餘年不敢靠近趙國邊境。

前有二十八年不吭聲,一出手就差點滅了齊國的樂毅;現在又蹦出個頂著慫蛋的名頭,一仗打得匈奴十餘年找不著南的李牧——“忍者神龜”們果然都不是好惹的。

通過一場教科書般的戰役,目標清晰的李牧打得匈奴十年不敢近趙邊

而李牧之所以如此篤定,無外乎以下原因,姑且稱之為“兩個清晰”吧

一、目標清晰

在展開討論之前,煩請諸位先思考一個問題:戰爭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你的答案是勝利,恕我直言,你大概走入了誤區。

孫武說: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李克甚至曾對戰國第一位雄主魏文侯魏斯表示:春秋五霸之一的吳國正是亡於勝仗打的太多。

頗見過世面的魏斯心想,我讀書多,你休想忽悠我。但還是很虛心地說:打了勝仗,那是國家之福,怎麼能亡國呢?先生不要說笑。

李克解釋道:經常打仗則百姓疲憊,數戰數勝則君主驕傲,一個心裡沒數的君王帶著一群累到半死不活的百姓,豈能不亡。

魏斯聞言,當場跪服。

通過一場教科書般的戰役,目標清晰的李牧打得匈奴十年不敢近趙邊

孫武

可見,勝利只是結果而不該是目的——戰爭的目的在於掠奪或保護。掠奪土地、人口、權力、財富、甚至只是面子;或者,保住它們。

勝而無所得,勝利將毫無意義;敗而無所失,失敗亦無關痛癢。

因為相關史料非常少,所以我們無從知曉李牧在成為“北境之王”前都幹了些啥,但從《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裡的記載我們不難看出:

|李牧自執掌北境後,戰略目標非常清晰,並且始終如一,那就是——殲滅。

我們常說的勝利,其實有很多種形式,例如擊潰擊散擊退守住陣地,甚至成功轉移都算,但其中,最純粹、最徹底的勝利無疑是殲滅。毛主席說: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就是這個道理。

通過一場教科書般的戰役,目標清晰的李牧打得匈奴十年不敢近趙邊

|李牧執著於殲滅,還跟他的對手有莫大的關係。

安土重遷又講臉面的農耕民族不同,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雖然也有領地的概念,但並不太在乎土地的得失,在戰爭中被擊散或擊潰,只要能再聚起來,那是馬照跑、舞照跳,絲毫不以為意。

如果敗逃前還能順手擼點財物,那簡直跟勝利沒什麼區別。

對這幫人來說,真正讓他們害怕的只有兩件事:

  1. 老窩被人端掉;
  2. 自己被殺。

前者要到一百多年後,華夏一統,霍票姚橫空出世才得以實現;而後者,正是李牧的追求。

因為李牧明白,只有殲滅才能真正的削弱匈奴,只有殲滅才能在精神上震懾匈奴。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可以忍受鄙視的目光,也敢於無視君王的憤怒——這幾乎是古今中外的名將們所共有的風骨。

通過一場教科書般的戰役,目標清晰的李牧打得匈奴十年不敢近趙邊

二、思路清晰

匈奴人雖然不知道李牧肚子裡憋著什麼壞水,但他們肯定知道被殲滅意味著什麼——勝敗乃兵家常事,不過一旦被滅了,以後草原上顯然就沒你啥事兒了。所以他們輕易不會冒這樣的險。

以步兵為主的農耕民族,想殲滅全是騎兵的遊牧民族更是難上加難。

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兩條腿的人顯然快不過四條腿的馬,更何況,匈奴騎兵往往還不止一匹馬。一旦他們跑起來,步兵縱然滿腔戰意,也只能原地吃灰

好在,雖是中原國家,但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的趙軍,擁有七國唯一一支皮甲輕裝、堪與匈奴競騎射的騎兵部隊——這正是李牧敢於將目標定為殲滅的基礎。

在這個基礎上,李牧通過對敵我雙方的心理和各類資源的精確把握和調度,將《孫子兵法》中的戰略思想揮灑的淋漓盡致。

通過一場教科書般的戰役,目標清晰的李牧打得匈奴十年不敢近趙邊

下面,咱們就來簡單梳理一下他教科書般的操作:

  • 戰略防禦階段

在這一階段,李牧的目標可分為三個:

|第一、不讓匈奴人搶到東西。

具體的做法看似非常簡單,不過是當“縮頭烏龜”而已。但實際上,因為匈奴騎兵來去如風,如果指望看到他們再“縮頭”,人也許能跑掉,東西就很難保得住了。為了每次都能把頭完整的縮回來,顯然還需要更外圍的預警措施

李牧能讓匈奴數年間一無所獲,真正的法寶,其實是六個字——“謹烽火,多間諜”。

間諜實時監控匈奴動向,然後通過烽火臺快速傳遞預警信息,邊境軍民及時作出反應。這才是“

如是數歲,亦不亡失”的根本保障。用孫武的話說:

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通過一場教科書般的戰役,目標清晰的李牧打得匈奴十年不敢近趙邊

|第二、讓匈奴產生輕敵思想,同時為趙軍蓄積戰意

雖然匈奴人每次都撲空,但作為進攻方,將敵人打成“縮頭烏龜”也是一種勝利,一個人勝利多了,免不了就要驕傲,一群天性奔放,深度思考能力堪憂的人在一起就更是如此。

由於從眾心理,哪怕他們中有少數人意識到這可能是個圈套,也於事無補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推演匈奴軍中可能發生的情形來體會一番:

連續“勝利”多次後,某些匈奴人覺得不太對勁,謹慎地提出趙國人不至於這麼弱,我們最好多長個心眼。這些人大概率會被認為是在“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但也不排除部分人能聽進去,我們姑且稱他們為“謹慎派”。

但接下來,趙軍依舊龜縮,匈奴繼續“勝利”。“謹慎派”一次又一次被打臉,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事實面前不得不反思自己是否多慮了,而剩下的極少數人所發出的,不和諧的聲音,在族群中幾乎不可能有市場。

特別是李牧被調回邯鄲,趙軍出擊受挫後,匈奴人中若還有誰敢說趙軍不是“弱雞”,八成要被扣上“趙狗”的帽子。

所以,只要李牧有足夠的耐心,匈奴之輕敵幾乎是必然的,正如孫武所言:

卑而驕之。

通過一場教科書般的戰役,目標清晰的李牧打得匈奴十年不敢近趙邊

趙軍中則完全是另一番情景。

還沒交過手就直接成了敵人眼中的“縮頭烏龜”,這對稍微有點追求的軍人來說,都是不可容忍的,趙軍大概也不會有幾個人服氣。此情緒在趙丹換將並數次失利後可能會弱一些,但只要過一段安寧日子,必將再次高漲。

畢竟大家實力旗鼓相當,上一把輸了全怪隊友坑,再來一次就不一定了!這種心態,玩過遊戲的人肯定都懂。

可是,李牧死活不給他們再來一次的機會,將士們戰意洶洶,如洪水遇到堰塞湖,李牧全當看不見,甚至連一個解釋都不給

不動如山,難知如陰。

說的就是李牧。

通過一場教科書般的戰役,目標清晰的李牧打得匈奴十年不敢近趙邊

|第三、深入瞭解戍卒特點,以便日後因才施用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李牧獨闢蹊徑,在日常訓練中大行封賞,到演習前,受過百金以上獎賞的人居然有五萬之多。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這種情形是不多見的。

這樣做不但保證了戍卒訓練的積極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時間久了,李牧對各個兄弟的長處也更清楚。如此,總攻開始時,才能保證把每個人都安排到合適的位置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

通過一場教科書般的戰役,目標清晰的李牧打得匈奴十年不敢近趙邊

  • 進攻階段

在防守中做好幾乎所有的進攻準備後,李牧終於要動手了。此時,匈奴人早已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而趙國將士們則滿腔怒火亟待發洩。

李牧還嫌不夠,為了

利而誘之。

他把大量牛羊散到了草原上。匈奴人也不是白給的,在如此巨大的誘惑下,居然還知道來一波試探性進攻。

李牧則順勢拋出更大的誘餌——數十個自家兄弟。殘忍嗎?殘忍!但孫武所言:

愛民可煩。

通過一場教科書般的戰役,目標清晰的李牧打得匈奴十年不敢近趙邊

如果不能取得勝利,死去的兄弟只會更多,涉及生命的賬本不該這麼算,但又只能這麼算。慈不掌兵,就是這個道理。

面對漫山遍野的牛羊;面對從未戰勝過自己的趙軍,就算匈奴單于心存疑慮,也必須出手——搶劫失利還可以跑,但一個失去勇氣的首領,遲早會死在自己人手中,這是遊牧民族的生存法則。

不過,他肯定沒想到,“縮頭烏龜”的動作會如此兇猛,一出手就是十幾萬人的混合兵團左右開弓、車馬齊出、還弄出些從未見過,讓人眼花繚亂的陣型,直接給他們來了個甕中捉鱉。

孫武早就說過:

侵掠如火;動如雷震。

也許多讀點書,單于先生就不會這麼意外了吧。

通過一場教科書般的戰役,目標清晰的李牧打得匈奴十年不敢近趙邊

孫武

|李牧將匈奴人打到十年不敢靠近趙國邊境這一仗,無論從軍事思想還是戰略戰術上看,都稱得上對《孫子兵法》教科書般的演繹。如果他之前不曾讀過這本書,那隻能說:天下事,殊途而同歸



|史實正而不悶,觀點奇而不歪。願大家一笑之後有所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