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海子忌日:为什么依然要让孩子多读诗歌?

写在海子忌日:为什么依然要让孩子多读诗歌?

文 | 米饭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副主编


今天是海子的忌日,每年的三月,很多人都开始纷纷地怀念他以及他的诗歌。这位生于三月,又在三月死去的诗人,注定是属于春天的。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太阳强烈

水波温柔

......


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现在读来感触颇深。

疫情之下,我们所有人的生活节奏和生活状态都乱了,在春暖花开之际,我们不能像以前那样,肆意地拥抱春天;外出时也只能小心翼翼地享受着难得的明媚阳光,观赏着如期盛放的花草树木。


而有的人面临着生死的考验,甚至没能在春天到来前存活下来。寒风凛冽的冬天过去后,太阳或许依旧强烈,但水波看着却不再温柔了。

但当你打开诗歌,开始诵读时,依旧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昔日关于春天的一切回忆,在此时此刻就显得尤为珍贵,甚至对再次拥抱春天,对新的旅程充满了希望。

写在海子忌日:为什么依然要让孩子多读诗歌?

诗歌是情感抒发的良好途径

海子原名查海生,其实他从大学期间就开始诗歌创作了,但第一次以“海子”为笔名写诗,是在他大学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后开始。

那时的他住在昌平的狭小又简陋的房子里,房间除了床、桌子、收音机外并无其他,每天混混度日,不是借酒消愁,就是趴在桌子上拼命地写诗。


所以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七年的时间里,海子就已经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


写在海子忌日:为什么依然要让孩子多读诗歌?


可以说,写诗成为了他窘困生活中难得的慰藉,也成为了他宣泄生活苦闷的出口。

他有一首简短的诗,可以说高度概括了他这坎坷窘迫又充满激情、在希望与绝望中反复徘徊的一生:


在夜色中

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

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

——《夜色》


为什么说是“受难”呢?

好不容易从落后的农村考上北大读大学,但周遭同学的优秀愈发放大了自己的自卑,他不再成为大家的追捧的“天才”,而成为了人群中平平无奇的一员,失去了闪光点。


写在海子忌日:为什么依然要让孩子多读诗歌?

(大学时期的海子)


作为北大的学生,虽然被分配到了工作,但是却难以解决生计问题,穷困潦倒,连生存都成为了问题,不得不说是一次受难。


好不容易找到了人生的寄托——诗歌,但当自己的诗歌不被理解、甚至受到排挤时,更加加重了这次受难的分量。

当他决心抛下当前的一切,想要去流浪,完成自己的诗歌梦想时,现实又给了他当头一棒:他微薄的收入中除去给家里的生活费、油印诗集的费用等之外,所剩资金就寥寥无几,流浪也就成为了另外一种受难了。

即便他在旅途中,尝到爱情的甜头,但最后连续四次无疾而终的结果却让他深受打击。

生活中的诸多不顺让他苦闷不已,甚至不断地否定自己。但幸好有诗歌,在诗歌的世界里,他可以主宰了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用诗歌建构起自己的一个王国。渴望像太阳一样,燃烧自己所有的激情,投入到诗歌创作中。


写在海子忌日:为什么依然要让孩子多读诗歌?


所以,大自然的一切就成为了他情感的载体,附着了他深深的依恋,麦田、泥土、阳光、青草、 村庄、作物甚至是青海、西藏、蒙古等等出现在他诗歌中这些,都饱含着浓浓的思念和心理暗示。

在诗歌中,他时而是骄傲的国王,时而又是朴素的农民,悲伤地缅怀着故乡的一切;他时而是痛苦的思想者、绝望的遁世者,时而又是幸福的歌唱者、痴情的遥望者,永远热爱自然,依然满怀希望......

无论是哪一个他,诗歌都成为了他复杂情感宣泄的重要载体,是诗歌让他实现了情感自由,也是诗歌成就了他短暂的一生。

写在海子忌日:为什么依然要让孩子多读诗歌?

“学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寄托,那对于普通孩子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在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中,有一群孩子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我觉得诗歌就像是一个垃圾桶

我觉得诗歌就像是桥梁一样

诗歌就像一棵树

诗歌就像是一封信

诗歌是万物

诗歌可以载着我去很多看不到的地方

我可以把很多情感寄托在诗歌里面

在悲伤难过的时候,我可以把我所有的情绪写进诗歌里面

......


确实,诗歌很难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它能够改变一个人。

回想一下,诗歌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中存在感很低,在高考语文试卷上,你甚至可以看到作文的要求是: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写在海子忌日:为什么依然要让孩子多读诗歌?


高考不考诗歌,但是在一些偏远山区,有学校却把诗歌课作为必修课。


漭水中学初一年级学生人生中的第一堂诗歌课,很特别,老师并没有教他们学习怎么写诗,而是带他们到户外去采风,身临其境才能有感而发。


写在海子忌日:为什么依然要让孩子多读诗歌?


坐在草地上,在阳光的沐浴下,孩子们或闭上眼睛认真聆听周围的声音,或拿着树叶卷成筒状,仔细观察着周遭的一切,而后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写下自己的诗歌。有同学写下了自己的答案:


我从云里

看到了那条幽密的小径

远处青山含黛

枯蝶簌簌

暮归老人,赶着牛羊,满脸希望

我的影子映在小路上

不再孤单,没有愁容

身边三两好友

可又有谁知道

这条路的过往


大自然打通了孩子们的五感,诉诸笔端的时候,就成了诗歌。所以说,写诗其实可以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同时,

通过诗歌,有些孩子也可以找到情感表达的密码。

漭水中学里面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为了赚钱养家,供他们读书,离开了大山,留下孩子自己在这边读书,初一学生小云就是如此。


写在海子忌日:为什么依然要让孩子多读诗歌?


她已经一个人生活两年多了,放学回家自己去菜市场买菜,煮饭,看电视,打扫卫生,学习。


实在太想妈妈了,想要跟她视频聊天,但是接通后,除了简单地问候了一下天气,居然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聊下去了。


太浓烈的情感,太多想说的话,明明到了嘴边,但就是说不出口。


写在海子忌日:为什么依然要让孩子多读诗歌?


但她学了诗歌后,突然就找到了表达情感的方法了。


她将自己长时间积攒在心里的对妈妈的思念和想说的话,写进了自己的诗歌,并在电话里,念给了妈妈听。


而电话的另一端,妈妈泪流满面。


写在海子忌日:为什么依然要让孩子多读诗歌?


其实诗歌并不能改变什么,比如说不能够让他们的家从很远的深山里搬出来,也不能让这些孩子的父母陪在他们的身边。


但诗歌它更像是一个翻译器,当这些孩子有感情的时候,他或许可以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就像纪录片里面说的:学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因为他们所有的情绪,都有了宣泄口。

写在海子忌日:为什么依然要让孩子多读诗歌?

诗歌最吸引人的是它的可能性

海子的一位朋友曾经对他说:生命琐碎,诗歌虚假无力,我们痛恨的事物日新月异。


很多人可能又会疑问,宣泄情感我可以有其他的方式,归根到底,诗歌对我们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呢?

私以为,无论是诗歌还是其他文学作品,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可能性。可能性是作品最大的生命力。

当你在读诗歌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带入自己的人生经历,从而有不同的感悟和启发。


在海子的诗歌中,你可能偏爱“活在这珍贵的人间/阳光强烈/水波温柔”这样充满幸福的句子,有人也会青睐“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我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这样丧气但可以完全表达内心所想的话语......

无论是哪一种,他诗歌中丰富的可能性,才是我们到今天依旧反复重读、怀念海子诗歌的重要原因。


写在海子忌日:为什么依然要让孩子多读诗歌?

要说海子的诗歌带给了我们什么,不同的人因为自身经历的差异有着不一样的感悟。但我相信,很多人都能感受到:

海子的诗歌能带给我们一种笼阔的前景,让我们开始从当下的现实抬起头来,眺望远方,去寻找生活的希望与力量。

如今,新冠病毒席卷全球,尤其是现在国外的疫情愈发不容乐观,很多人都活在水深火热中。


我们熬过了凛冽的冬天,在由冬转暖的季节里,生活依旧停滞,与大自然的连结丧失,甚至面临着生死的考验。


这个时候,我们贪恋的幸福仿佛就是以前习以为常的事情,比如说摘下口罩,大口大口地呼吸,运动,逛超市等等,这些现在看来都十分奢侈。

但诗歌,却可以载着你去到任何你想去到的地方,过去与未来,你任何的希冀与期盼,都可以寄托在诗歌里面,从而在诗歌中获取直面现状的力量。

写在海子忌日:为什么依然要让孩子多读诗歌?


写在海子忌日:为什么依然要让孩子多读诗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