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杰出诗人“海子”的自杀,是身心的不健康吗

文|趣味闲谈Q


如何看待杰出诗人“海子”的自杀,是身心的不健康吗

海子,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当代青年诗人。海子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其代表作有《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等。在诗人生命里,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海子创造了近200万字的诗歌、诗剧、小说、论文和札记。比较著名的有《亚洲铜》、《麦地》、《以梦为马》、《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

如何看待杰出诗人“海子”的自杀,是身心的不健康吗

美国学者奚密对海子之死的评价:“是否这个雄心万丈的计划损害了这位青年诗人的身心健康 ?是否为了创造这篇超级史诗,他加给自己难以承受的压力?是否孤独离群的生活所造成的极度抑郁令他无法继续其创作计划?是否,如西川向笔者透露的,海子对‘天才早夭’的浪漫式的执迷使他陷于其中而最终实现了自己的预言”。

然而海子生前好友西川在《死亡后记》一文中对海子自杀原因进行了有说服力的分析:

(1)自杀情结。海子是一个有自杀情结的人,他曾于 1986年自杀未遂。在海子的大量诗作中 ( 如发表于1989年第一、二期《十月》上的《太阳·诗剧》和他至今未发表过的长诗《太阳·断头篇》等),也可以找到海子自杀的精神线索。他在诗中反复、具体地谈到死亡——死亡与农业、死亡与泥土、死亡与天堂 、以及鲜血、头盖骨、尸体等等。甚至,海子还与其友人谈过自杀的方式。海子在死亡意象、死亡幻像、死亡话题中沉浸太深了,这一切对海子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暗示,并使得他最终不可控制地朝自身的黑暗陷落。

(2)性格因素。他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爱干净,有时有点伤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对理想爱情执着。

(3)生活方式。海子的生活相当封闭。简单枯燥的生活害了海子,使他对人世间的温情和生之乐趣感受少了。

(4)荣誉问题。和所有中国现当代诗人一样,海子面临着两方面的阻力。一方面是社会中某些人对诗人的不信任,以及某些守旧文学对于先锋文学的抵抗。这不是一个文学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另一方面是受到压制的先锋文学界内部的互不信任、互不理解、互相排斥。海子曾受过不少的诽谤和攻击。

(5)气功问题。练气功练出了身体上的一些问题,出现幻听、幻觉等,影响了他的写作,破坏了他的心情,这对于一个视写作为自己生命的人来说,是一个灾难性的打击。

(6)自杀导火索。海子的不如意的爱情生活或许是导致海子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

(7)写作方式与写作理想。海子那一种燃烧自己青春激情方式的写作,或许是把他自己推进这个在写作与生活之间没有任何距离的黑洞里去的。

正如奚密对海子的评价一样一个有着自杀情节的人身心一定健康吗?一个生活自闭不与外界接触的人身心健康吗?一个遇到挫折轻言放弃的人他真的成功吗?答案是否定的。

生活自闭不与外界接触的人或许可以说是太以自我为中心,长期的处在这种生活环境下无疑会导致性格的扭曲、精神的压抑从而产生自杀轻生的念想也可以理解,但是这样正说明了海子心理不健康。

俗话说“活鱼逆流而上,死鱼随波逐流”,一个时代的兴起必将与旧时代产生碰撞,正如海子的先锋文学与旧文学碰撞一样,挫折是在所难免的,遇到挫折轻言放弃显然不可取。万事开头难,有多少人跟海子一样倒着了开头,不力争终究是被淘汰,正如海子死后他的诗全面得到了认可,然而人都死了得到了认可对于海子来讲真的还有意义吗?

对于气功的问题,海子是一个改革开放后的一个先锋文学家,然而他却沉迷于气功一道。功夫本意是强身健体,但是他却因此把自己身体练出了问题,或许放在当代应该是一个笑话。一个先锋文学家思想却严重落伍,这又跟自闭的生活分不开。

正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所说“从明天起,我要做一个幸福的人……”表达了诗人的真善美,也表现出了诗人对于没有得到的东西的向往,既然没有得到,遇到了挫折就应该去客服困难,努力去追寻自己渴求的,而不是在两个月后卧轨自杀,只有懦弱的人才连面对的勇气都没有。

总的来讲,海子的自杀(撇开作品)对于当代来讲完全属于负能量,不管对生活还是社会。

对于海子的自杀,各位看官你怎么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