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90年代有那么多诗人自杀:海子、顾城、戈麦……

海子、顾城都是当代著名的诗人,戈麦可能为人所知少一点,但这同样富有才华的三位诗人,都选择在90年附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诗的悲剧,也留给我们无尽的思索。

顾城:“任性的孩子”与世俗对立

顾城(1956—1993),男,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远和近》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一代人》

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 ——《小巷》

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现代诗句,都来自于这个天才的诗人顾城,他的诗敏感而细腻,曾是一代人的经典。

为什么90年代有那么多诗人自杀:海子、顾城、戈麦……

顾城生于一个诗人之家。文革期间,曾随父亲下放至山东的农场,在那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据说,他5岁开始写诗,14岁便写出了被认为是“朦胧诗”代表作之一的“生命幻想曲”。21岁的顾城正式发表诗作,后与江河、北岛、舒婷、杨炼合称为朦胧诗人。虽然,时至今日,关于“朦胧诗”的提法及其在当代诗坛中的地位,已有越来越多不同的看法,但顾城在“朦胧诗派”中确实是一个比较出色的诗人。不过,有的评论认为:“顾城的好诗不少,但一般化的作品更多,可见顾城的创作,还只停留在一个尝试、摸索、寻求突破的阶段。”

为什么90年代有那么多诗人自杀:海子、顾城、戈麦……

顾城死后,关于他杀妻并自杀的原因有很多种解读,但至今没有定论。

顾城悲剧的深层原因是他的极端个人主义。作为一个人来说,顾城的人生态度像他的诗歌一样极具特征,简单归纳一下就是:极端自私的自我中心,极端愚昧的大男子主义,极端空想的自由主义,极端幼稚的幻想世界

海子: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

海子原名査海生,生于1964年3月24日,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海子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当时即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用超乎寻常的热情和勤奋,才华横溢地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结集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

在很多文艺青年的心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一句话。这句话就海子所写的至今仍被人广为传诵的名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1989年的3月26日,刚满25岁的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就像他诗中所说——“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在当时的大学校园里,海子之死是一个相当轰动的事。

为什么90年代有那么多诗人自杀:海子、顾城、戈麦……

我把天空和大地打扫干干净净,归还给一个陌不相识的人,我寂寞地等,我阴沉地等, 二月的雪,二月的雨。 ——海子《黎明》

今夜我不会遇见你,今夜我遇见了世上的一却,但不会遇见你。——海子《情诗一束,山楂树》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海子《麦地与诗人,答复》

没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没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来。——海子《西藏》

雨是一生错过,雨是悲欢离合。——海子《我请求:雨》

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海子《亚洲铜》

珍惜黄昏的村庄,珍惜雨水的村庄,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海子《村庄》

他的诗,温柔而缱绻,意象丰富,令人回味无穷。失去海子,是中国诗坛永恒的悲哀。

为什么90年代有那么多诗人自杀:海子、顾城、戈麦……

海子在死前的相当长的时间时里,是有精神分裂倾向的,直至后来发展为精神分裂症。作为诗人,他的性格内向、单纯、偏执、倔强。天才往往内心是孤独的,是我们常人无法理解的那种敏感又脆弱,不被理解产生的痛苦无法排遣,因此海子形成了自己孤寂的内心世界,四处都弥漫着绝望。

海子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天才的诗人之一,在他短短的25年生命中,留下了大量杰出的诗句。事实的真相如何,已经不得而知。但生命最后对“神秘主义”和气功的崇尚,无疑使海子的生平更加迷雾重重。

戈麦:还未被所有人认识就已离去

海子的自杀,对戈麦的心灵冲击和震撼都极大。在海子去世一年多之后的1990年底,戈麦写了一首怀念海子的诗,诗名就叫《海子》。

为什么90年代有那么多诗人自杀:海子、顾城、戈麦……

戈麦

1991年9月24日,有北大“校园诗人”之称、毕业后任《中国文学》编辑的青年诗人戈麦,自沉于北京西郊圆明园附近的万泉河,时年仅二十四岁。

戈麦对诗歌是真正有一种热爱。

据西渡回忆,他第一次注意到戈麦的诗,是那首《冬天的对话》,诗句让西渡印象深刻:“想起冬末/在故乡的酒店中/躲避风寒……”西渡说,戈麦“寥寥数语就把我们带进北方冬天的特殊氛围”,从此不禁对戈麦另眼相看。

曾有人看过《戈麦诗全编》后感叹道:“他的作品无一不让我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坚硬、顽固、忧伤、爱。他是一个牵连了太多痛苦和理想的孩子。通过诗歌,他眼中的一切都会让人感觉是那么的充实和力量,但无奈的现实又让他孤单。他只能面对着自己,面对着那个时代的单调。写到这里不禁哽咽。我一直坚信戈麦是我遇见过的最好的诗人,我羡慕他无与伦比的天赋,更嫉妒他澄澈的生命。

《没有人看见草生长》

没有人看见草生长

草生长的时候,我在林中沉睡

我最后梦见的是秤盘上的一根针

突然竖起,撑起一颗巨大的星球

我感到草在我心中生长

为什么90年代有那么多诗人自杀:海子、顾城、戈麦……

戈麦

为什么都选择自杀?

海子自杀后,曾经有人论及“海子现象”。戈麦自杀,令人瞩目的“海子现象”立马变成“海子-戈麦现象”。正式提出这一命题,是1992年11月,在北大“五四文学社”主办的“戈麦生涯座谈会”上。

北大曾先后举办了两次戈麦的悼念活动。中文系系刊《启明星》上刊出了戈麦的诗歌遗作,同时登载了戈麦的生前好友西渡的纪念文章《戈麦的里程》。1992年11月,由北大“五四文学社”主办的“戈麦生涯座谈会”在北大文化活动中心举行,正是在这次会上,与会者提出了“海子-戈麦现象”。一些诗坛及文学界人士,将近年来先后发生的诗人之死,提升到了一种当代中国诗坛的重要的文化现象这一有广泛意义和价值的角度来进行认识和讨论。

当时,更有学者认为,倘若超越个体的角度,去思考“海子-戈麦现象”背后的文化内蕴,这将是二十世纪的最后光阴留给中国诗坛的一项课题。

为什么90年代有那么多诗人自杀:海子、顾城、戈麦……

为什么顾城、海子、戈麦都选择在90年左右自杀?

海德格尔曾说:“死亡是对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有所作为的可能性,是每一种生存都不可能的可能性、”当中国诗人在80年代遭遇到痛苦、体验到这种不可能性,也就转化为对肉体生命的放弃。

诗人的生命终止了,但是诗歌的生命还没有终止。对于诗歌,它永远有它的超越性和幻梦性,诗会随着诗人的离去消解吗?我认为是不会的。

诗性不消亡,我们在生活中才会继续有美景与幻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