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一半天使,一半魔鬼,作品和作家之间真得不成正比

一开始了解顾城是在文学课上,课件上的顾城头戴着一顶帽子,眼中含带着纯净与忧郁。

当听到那句“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时,简直不敢相信这位诗人身上竟然有刚气与豪迈的一面。

当听到那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时,又颠覆了我的认知。这位诗人,内心竟是如此纯净。

可当这样的一位诗人最终杀死了自己的妻子时,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这位诗人的心,难道真如他自己所说,是一座城?

在顾城的身上,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让我们走进这座小城,浏览城内的风光,窥探那天使与魔鬼的根源。同时,也警醒我们,作品和作家之间并不一定成正比。

顾城:一半天使,一半魔鬼,作品和作家之间真得不成正比

顾城

一、上幼儿园时就喜欢独处、讲故事和观察自然,成就了日后的天使

顾城出生在北京,父亲顾工是一个比较有名的诗人。顾城没有遵循一般良好家庭教育下的孩子的成长轨迹,反倒从小就显得和别的小朋友很不一样。

顾城自从开始学会走路后,常常一个人站在镜子前面,用审视的眼光盯着自己看。

上了幼儿园后,顾城也不和其他孩子们玩儿。姐姐顾乡很懂这个弟弟,所以她从来不会去热闹的人堆里去找顾城。

那他到底在哪里?又在干什么呢?

不出意外,顾城果然蹲在地上,看跑来跑去的蚂蚁。

记得还有一次,有个同学被欺负了。顾城为了安慰这个伤心的同学,竟然给他讲起了《三国演义》的故事。

有着渊博知识的顾城很受大家的喜爱,虽然自己也很喜欢表达,但他还是无法忍受被一堆人围着。所以,他就只给姐姐一人讲,或者给自己讲。

在一次交谈中,顾城还回忆说,自己某天睡了一觉起来,好像感觉墙壁上有很多人的眼睛,它们在对着自己讲话。

由于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顾城8岁的时候就写出了天使般的诗作。他在《杨树》这首诗中写说:“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顾城:一半天使,一半魔鬼,作品和作家之间真得不成正比

杨树

在顾城的眼中,树是有表情、会疼痛的。他心里的世界是忧伤的,但这忧伤的感悟充满了对无生命的事物的同情,也寄托了一种美好的期望。

从此以后,顾城不断写出了很多天使般的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25岁时写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他在诗里说:“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的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习惯于黑暗的眼睛,都去习惯于光明。”

如果不看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我们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成人写的。即使是已经成人,顾城的内心依然纯净如初,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所以说,“三岁看到老”,还是有它的道理的,人的性格养成总归和天性有很大的关联。

顾城:一半天使,一半魔鬼,作品和作家之间真得不成正比

谢烨和顾城

二、当追求美好与光明成了一种执念,一丁点的丑恶,就会堕入魔鬼的深渊

曾经有个朋友为顾城做了一个心理测试,警醒他要小心发疯。没想到,这竟然成了真。

成年后的顾城依旧不改对美的追求,即使外面的世界黑暗。他也要借外界的黑暗,忠实地守护自己内心的净土。

在顾城的心中,诗是心灵的窗子,是遇见美好的渡口。他一直在寻找,一直在沉沦,一直活在美的虚幻中。

他曾说:“我爱美,酷爱一种纯净的美,新生的美”,“我寻找美,并表现美,这就是我的目的。”

遇见谢烨后,顾城那颗向往美与光明的心更强烈了。他在《等待黎明》中说:“在第一声鸟叫醒来之前,走近我——摘下淡绿色长长的围巾,你是黎明。”

谢烨是个大度的女人,一直包容着孩子气的顾城。自从热恋和婚后,顾城逐渐习惯了这种他本来就渴求的如诗般美好的生活。

顾城:一半天使,一半魔鬼,作品和作家之间真得不成正比

顾城夫妇和李英

可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尤其是触碰到了诗人的底线,天使也会变成魔鬼。

追求理想美的顾城爱上了一个女子——李英。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李英竟然欺骗了自己,她本来就有男朋友的。更让顾城无法理解的是,李英竟然和一个糟老头子私奔离开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顾城自然很伤心。可令他更想不到的是,妻子谢烨此时要和一个叫大鱼的男人合起来想要报复自己。都到了这个地步了,顾城那时想的是要离婚,然后和儿子小木耳一起生活,可谢烨一直不同意。

此时的顾城一下子傻掉了。当大鱼即将上岛时,顾城和谢烨在小树林见面。最后就发生了令人震惊的局面——顾城用斧头砍死了妻子,自己也自尽了。

就是这样一个内心怀有美的诗人,生命就此落幕。至此,他的所作所为令人不解,令人痛惜。

可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其实也不难解释:物极必反。尤其是当一个人特别重视某个东西时,原本美好的景象顷刻变成了谎言,除非是内心强大的人,一般人很难平常心对待期望后的落空。

况且,这个事情是发生在一个诗人身上。诗人的特质本就在于过分追求自我,有太多的执念。一不小心,天使就变成了魔鬼。即使,他也不想变成魔鬼。

顾城:一半天使,一半魔鬼,作品和作家之间真得不成正比

顾城和儿子小木耳

三、作品和作家之间真得不成正比,所以评价时一定要避免“光环”

有位作家提出了“光环效应”。简单来说就是,人总是会依据事物的表面去给相关事物进行评判。

就拿面试来说,面试官往往认为,出自名校的人表现会比较好,所以更容易把机会给这些人。而那些出身不好的人,有时会因为偏见而得不到客观的评价,进而得不到好的机会。

评价作品和作家也是一样的。作品好的人,人品不一定好。人品好的人,作品不一定好。

顾城的诗一直被大家认为是童话的象征,诗歌没有杂质,十分纯净。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崇尚美的人,最终杀死了自己的妻子。

之前看了一本书,名字叫做《人间失格》。了解了写作背景才知道,这本书其实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书籍很畅销,可这位作者的品性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呢?

看了故事的人就知道,作者在人格上是有缺陷的。他很难撇开别人对自己的偏见,于是便伪装自己,强迫自己变成一个人人喜爱的人。可从此,他失掉了真正的自己。在这样的夹缝中,他最终走上了通往天堂的路。

这样的作者其实有很多,海子、三毛,他们的作品是如此优秀,文字里的他们是那么洒脱。可现实呢?他们的人格终究还是缺了一块。于是,纷纷堕入了魔鬼的深渊。

所以,不要单凭作品去推断作家,也不要单凭作家去推断作品,避开“光环”,才能发现真正的事实。

顾城:一半天使,一半魔鬼,作品和作家之间真得不成正比

《人间失格》

顾城是一代人的记忆,他的诗滋润了无数人干涸的心。他的诗美如神,如天使;他的人,不是一般的凡尘,一旦沾染尘埃,便会万劫不复。

作为一个读者,欣赏作品时,知人论世是需要的,但不是必要的。了解一个作家,翻阅作品是需要的,但也不是必要的。客观对待,才能不失望与迷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