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烈士——海子

几乎没有人否定,海子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位天才创作者,一位拥有形而上思维的杰出诗人,一位挑战生命与诗歌极限的烈士。

令人唏嘘的是,他如同梵高一般,生前作品并不广受追捧,在他身后的数十年中才被大量作者拥戴,海子这一姓名逐渐家喻户晓。

海子,原名査海生,1964年出生。1979年以当地文科状元的身份顺利进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年仅15岁。他在北大求学时期,恰逢朝气蓬勃的理想主义诗歌年代,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他与骆一禾、西川并称为“北大诗人三杰”,需要指出的是,海子并不是与其他二位诗人同时相识的。1981年,海子与骆一禾结识。1983年,海子毕业,被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校刊编辑部工作。同年,结识西川。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

1982年起,海子展现出了惊人的创作天赋和能量,写出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包括250多首短诗以及长诗和诗句,数量和质量都蔚为可观。如烈火一样炽热,如雪花一样剔透的抒情诗句,已成为当代诗歌语言的典范。说他是诗坛耀眼璀璨的星星,我以为其中至少有两层含义:首先,他生来孤独短暂,宛如一出悲剧的生命轨迹如一颗流星眨眼即逝;其次,他诗歌中纯粹的文学品质,不流于世俗的诗性光辉以及留给后人的长久启示,都使得他足以成为一颗永久散发光和热的恒星。

诗歌烈士——海子

这是海子北大时期在西藏的一张留影。西藏神秘纯洁的文化令海子十分着迷,他生前不止一次去过西藏、青海这些地方。这些地方也回馈给他了许多灵感,比如他的佳句“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诗歌烈士——海子

这可谓是海子的代表照片。说起海子,恐怕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这张,海子张开双臂,拥抱一个PM2.5指数远低于现在的湛蓝天空的照片。照片中的海子天真无邪,亦如海子诗歌的内核——净化心灵,绝不藏污纳垢。

看到海子生前的照片,就不得不提及海子当年的生活与写作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其好友西川的两篇文章略知一二。在《怀念》一文中,西川这样说道:“你可以嘲笑一个皇帝的富有,但你不能嘲笑一个诗人的贫穷。”诚然,海子的一生是贫穷的。与梦想着天国,而在大地上找到一席之地的西班牙诗人希梅内斯不同,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海子的房间里没有一个可以用来放松娱乐的家电: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录音机。海子就在这样单调的贫穷中写作。

西川的另一篇文章《海子之死的七种可能原因》一文中提到,海子在一次聚会中极为赞同“写作就像一个黑洞”这个说法。根据笔者网络上搜集资料,海子的写作安排如下:每天晚上写作直至第二天早上7点,整个上午睡觉,整个下午读书,间或吃点东西,晚上7点以后继续开始工作。可以说,海子被这个写作的黑洞吸了进去。这样的写作状态使他一晚上可以写出几百行诗,但前两个小时写的几乎是废品。相比之下,一天只写六行诗的叶芝可以说是“创作懒人”了。

我们不难发现,海子的写作是诗歌创作激情乃至生命的燃烧,是狂飙突进文学精神的典范。

这是全中国、全世界唯一的海子。从他令人扼腕的生命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人生是一幅诗歌理想化与生命悲剧化乃至诗歌理想大于生命的黑白画图。在他身上,诗歌与生命,写作与生活已完全融为一体,没有分界可言。二者同时诞生在这世上,也同刻沉醉与升华。

如前文所言,海子是中国当代文学最具狂飙突进文学精神的代表作者,他耀眼夺目的天才旗帜,燃烧青春的写作方式,对诗歌关怀能量的挖掘,都足以使他成为他所处时代的理想主义代表性诗人。

海子曾在一个小饭馆吃饭,他向老板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他说:我想向大家朗诵一首诗。这位老板想必文化水平并不高,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或许都不大能够理解,因为老板说:你在这里吃饭,我可以不收你的钱,但不要读诗。这是怎么了?诗歌就如此像象牙塔一样高高在上,与人民群众、世俗生活毫不相干吗?这究竟是诗歌的没落,还是昔日唐诗宋词引领时代的诗歌国度的悲哀?

德国汉学家顾彬曾说:对道德和诗歌的不尊重是当下中国人巨大的悲哀。众所周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80-90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功利化、商品化的价值倾向,使我们的文化心理结构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混乱。诗歌节充斥着激烈的骂战,口水诗、废话诗、下半身写作等创作潮流大行其道。诗歌的创作水平和诗人的精神高度都出现了下滑乃至堕落。

着眼今天,网络的飞速发展,各种娱乐方式横空出世。碎片阅读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标题党博取着人们的眼球。在曾经那样以及今天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海子以及海子的诗歌越发珍贵璀璨,他和他的诗歌越发展现出精神食粮的稀有品质。


海子的一生证明了写作与诗人命运之间紧密的纽带,这二者互为代价。他陷身于自己的写作黑洞,无法自拔。他诗歌的创作高度与他付出生命的代价密不可分。常言道:艺术源于生活。作者置身其中的生活正是作者诗歌基调的来源。海子的独一无二之处,以及令人敬佩之处就在于此:他以透支生命的极限式劳动,演绎了一位诗歌烈士的人间岁月。

对海子一生的总结,我们可以看两位诗人的评价。

海子的挚友西川这样评述:海子的一生不是昏暗的,而是灿烂的。诗人叶匡政给出的评价更为崇高:他永远青春的形象,和他诗歌圣洁的形象,就这样完美地凝为了一体。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活着一个诗人,每个人的青春血液中都涌动着一个诗人,海子为今天中国人保存的,正是这样一个珍贵的标本。

可见,海子的诗人性格与海子的诗人形象,早已成为人们心中诗歌净土的灿烂晶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