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怎样创造了诗坛神话?

中国的3月,属于两个人。上半旬属于雷锋,全国普遍在学习雷锋。下半旬属于海子,网络、报刊上都是缅怀海子的诗文。两个人还有许多特点。他们都从农村中来,都是以短暂的生命但常驻人们心间,一个以道德穿越岁月,一个以才情长留人间。

海子,怎样创造了诗坛神话?

我们看看海子的简介:

海子,原名査海生, 1964年出生于怀宁县高河镇査湾。自小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学习法学,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

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9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所独创的“麦地”、“黑夜”等意象具有符咒般的艺术感染效果,成为海子诗的象征与标志。

简介可以用几个词或短语串起来:早慧的农家孩子、短暂的生命、圣洁的心灵、全力冲击文学、独特的诗歌贡献。

一、为什么说海子创造了“神话”?

1、海子的诗歌由不认可到全社会的认可,疯狂的喜爱,进入中学、大学教材。一大批诗人受到海子诗歌影响,吟诵海子诗作,模仿海子去写作,为当代诗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

2、关于他的诗(许多是譏语)、他的为人,为社会带来了很多话题。

2013年6月份,“品嚼诗意 流传经典”2013中国当代诗歌精读系列首场活动在佛山举行,著名诗人和诗歌批评家齐聚一堂,其中包括欧阳江河、王家新、程光炜、唐晓渡、张清华等名家,一同点评和深度解读当代优秀诗歌文本。张清华教授眼中的海子和屈原、李白极为相似,“他们的诗歌语言都不复杂,但单纯里面蕴含更多复杂性。海子写下‘万人都要从我刀口上走过,去建筑祖国的语言’,展现了新诗语言的全新可能。大诗人是可以影响五百年甚至一千年的,海子的诗歌很可能像李白、屈原那样影响五百年甚至一千年。因为海子的诗歌语言不拒绝任何人。”

3、每年的春天,都会出现席卷全国性的祭奠。

这种祭奠是一年甚过一年。海子去世的最初几年,少数诗友从全国来到他家,后来逐年增多。无数的年轻人从全国各地而来,有人带来自己的诗歌,操着各种口音在海子的墓前朗诵;有人带来裹着泥土的野花,有人真诚地与海子年迈的母亲相对而泣。

海子墓就在他的故居对面的丘陵上。过去,我们去朝拜,经过村前几块稻田,踏上一条被无数人踩过的小路,路的尽头就是海子墓,墓很一般,又与周围的墓略有不同。2009年,县里出面将海子墓修葺一新,重新树立墓碑。邓晓峰先生书写的“海子墓”三字遒劲端庄。原来的黑松砍了一大片,县里准备在此征地60亩建一个诗歌广场,立海子铜像,但村民不同意,他们也要在自己老了来这里安身。县里准备将海子墓移到一代教育家王星拱墓旁,海子家人不同意,不愿意海子如此折腾。

海子,怎样创造了诗坛神话?

朝拜者虔诚到什么程度呢?有个广州的大学生,步行到查湾,不愿住宾馆,要在夜色中守候在海子墓旁。新墓修成的时候,有人额头都磕出了血。为此引发了学者的争论,呼吁不能将海子神化。安庆师范学生每年自发墓前朗诵诗歌。再后来,全国性的祭奠出现,形成了每年三月的特殊人文景观。

海子,怎样创造了诗坛神话?

二、海子凭什么创造了神话?

海子是中国当代诗坛富有才情流星般天才诗人,他创造诗坛神话,根据著名作家周玉冰先生的写的传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情人生》里总结,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海子,怎样创造了诗坛神话?

1、海子的聪慧

海子的家乡在怀宁查湾。查湾留给我的感觉是黄昏、麦地、炊烟、河流与安详。相信,给许多人是这样的感受,这源于海子的诗歌。

“风吹在村庄/风吹在海子的村庄/风吹在村庄的风上/有一阵新鲜有一阵久远。”因为海子诗歌的歌吟,海子的家乡查湾成了一个带着诗意的文学意象。

实际上,这个带着诗意的查湾是中国农村典型的一个农耕村落,过怀宁县城高河,西南行走几里就到了,处在丘陵地区。安徽的来源之流皖河在附近流过,水稻、麦子、油菜这些农作物喂养着海子的祖父辈们,也点缀着村庄的诗意。

海子的母亲操采菊出生在地主家庭,读过私塾,他的父亲查振全,曾经是查湾有名的裁缝。

海子从小聪明,5岁参加乡里的毛主席语录比赛,获得第一名,说明他记忆力惊人。他读的中学是高河中学,当时的副校长刘福乔是我后来的校领导,告诉我,海子文理科都优秀,他原来是学理科,学校文科没有料子,便动员海子学文科。1979年,15岁的海子参加高考,安庆地区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被北大法律系录取。

这一年,全国有近468.5万人报考各类大学,共录取各类大学生28.4万。这28.4万大多数是高校密集的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考生,北大清华等高校在安徽录取仅仅是几个,对于一个条件有限的农村镇中考上大学,并且是北大,这在当时就是“神话”。(1978年,23岁的李克强被北大法律系录取。)

2、海子诗歌成就

海子一生是短暂的,仅在人间生活了25年。从1982年开始写作,很快成为北大“三诗人”之一,到1989年3月,海子在不到七年的时间内,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

海子的诗作,文化背景宏大、语言奇谲有力度,尤其是他那种锥心泣血的体验和对太阳、河流、草原、大地、历史这些本原意象的痴迷,他对珍贵的人间生活的眷恋,对爱情的礼赞与凭吊,都是让我们阅读后无比心动。《活在珍贵的人间》、《你的手》、《写给脖子上的菩萨》、《草原上》、《海子小夜曲》、《亚洲铜》、《麦地》、《五月的麦地》、《祖国》、《黎明》,这些诗让许多诗歌爱好者读了就会痴迷。

20世纪80年代特殊的精神氛围中,海子是一个文化象征。他以超越现实的冲动和努力,审视个体生命的终极价值。在中国当代诗坛,海子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和关注全人类意识的诗人。

(3)海子诗歌对命运与现实的折射

我们读读这些诗句:

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夜色》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除了体会海子诗歌语言的魅力之外,更能咀嚼他的孤独与痛苦,他二十几岁的生命中,经常以诗句来呈现死亡意象、死亡幻像、死亡话题,可以说沉浸太深。

这一切对海子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暗示,并使得他最终不可控制地朝自身的黑暗陷落。

在1989年初春,海子带着四本书:《圣经》、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走向山海关,走向他的天梯。

普通人自杀,或被认为是逃避现实、脱离苦海。诗人海子的自杀,在世人眼中却成了有着各种象征意义的行为,诗歌中死亡景象成了预言性的、启示性的东西,不断为人们所感知,海子“神话”也就形成了。

4、海子的死亡

1989年,在中国历史上很特殊。这年春天,二十五岁的海子卧轨山海关。于他的死,人们做了许多分析。诗人在生前没有名气,却在死后获得诸多荣誉。

海子是皖江文化在新时期的杰出代表,是中国诗坛贡献给世界诗坛的一位优秀诗人。他属于每一个诗意的春天,属于诗歌,属于我们全人类,我们永远怀念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