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一个被误解成自杀的涅槃者

1989年3月26日,山海关的一处铁轨上,一名年轻的诗人就此踏上了他精神世界中的天梯,告别凡俗,迎来永恒。

“海子”一个被误解成自杀的涅槃者

图片发自简书App

初识海子,是因为周云蓬的“九月”,它完完全全的惊艳到了我,从未见到过有人把时间空间以及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仅在短短的几行诗里展现出来,其中诗人对字句间的把控程度和凝聚力让我深深为之倾倒。

是的,这是一首带着印象的诗,如果说海子的九月是一幅二维的精美的关于哲学思考的画,那么张慧生的曲如同把这幅画加入了另一种耐人寻味的深度,从而让这首九月的小诗上升到了三维的空间。

而周云蓬的演唱,更是把这首九月中有关时间,空间,生命,死亡以及更深层次的思考激活起来,从而让九月这首小诗拥有了自己的宇宙。

听歌的时候,我手指下意识的翻动着屏幕,想看看九月在他人的眼里又有着怎样的解读,看了下面的评论其中的一条很有趣,点赞量也是高居第一位,评论是这样说的:““海子的诗,张慧生谱的曲,后经老周添词并传唱开来!海子和张慧生都自杀了,周云蓬还活得很好很好很好.”

“因为海子和张慧生看不开,周云蓬看不见。””

这句话虽然点赞量极高,但其中有一些观点我是不敢苟同的,从前到现在,我一直不曾认为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看不开的选择。

何为看不开?在我个人的理解中,看不开即有执念,而执念是每一个选择活下去的人心中存在的东西,有执念的人往往给予自己的生命附加了另一层的意义,这意义是促使他活下去的重要力量。

而看破一切仍能乐观的活下去的人,往往需要更大的力量,这种人在尘世中是少之又少,所以对于海子这种年少时就展现出惊人天赋的天才诗人来说,思想往往会成熟的比较早,而在哲学的影响下,海子心中早已建立起了一个较完整的哲学体系。

海子的诗中那一字一句在触动我的同时,我始终有种被凝视的感觉,那目光带有善良,带有思考,带有睿智,更带有指引之光,而目光的源头就在那诗中,就在那个我们看不到,心却在接近的世界。

所以我坚信触动我的其实并不是文字,而是海子赋予他笔下文字的那种带人进入他的世界的精神力量,由此我更相信海子是因看破了一切,才选择走向了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这条路。

就如海子在他的诗“十个海子”中描述的那样,最后一个 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

而在海子的精神世界中,天地之间一直存在着一架天梯,海子也一直坚信,这架天梯是一条通往永恒的路。

那么对于海子选择卧轨这一死法,我们就不难推断出,海子或许选择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涅槃,而不是俗世中的死亡。

我更能感觉到,海子是以一个殉道者的心态去做这件事的,只是他的道随着他的离去变得模糊不清,让身后的追随者望不可及。

是的,海子的步伐太快了,甚至快到超出了他自己的预期,不可否认的是,海子的离去虽具有争议,但对于他留下来的遗作影响是巨大的。

在死亡的光辉下,海子的诗披上了一件带有神秘色彩的外衣,也让追随者更认真的去感受海子潜藏在诗中的精神力量,去领会其中的那份指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