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儲戶減少,存款減少,錢哪去了?

浴火重生71258033


實際上,這個很好理解,大家問幾個問題就明白了:

1、你有多久沒去銀行了?是不是網銀以及第三方支付用的最多?

2、你在銀行的戶頭還有幾個?被動的還是主動的?

3、你現在在銀行存款有多少?比以前多了還是少了?

4、不在銀行存錢,你的錢去哪裡了?是投資了,還是買理財了?

回答了以上幾個問題,其實就知道存款減少的原因以及錢去哪裡了……

記得央行發佈的2018年8月金融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8月末,我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同比增長8.3%。創39年來新低。造成存款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是居民儲蓄存款增速出現較大下滑,已從10年前的18%下降到目前的7%左右。

實際上居民儲蓄存款的下降是大勢所趨,因為伴隨著投資以及理財渠道的不斷增多,居民已經不滿足於僅有的銀行存款。特別是銀行理財產品不斷推陳出新之後,居民購買理財產品的數量大幅提升。而除此之外, 第三方理財市場的出現和爆發,也是吸引銀行儲戶資金轉移的主要方向。

但是,在我國,當前的居民儲蓄率依舊是比較高的,而且有個問題就是,當前資管新規之後,或許一段時期以來大幅下降的居民儲蓄將重新回升。畢竟對於我國居民來說,資金的安全和收益的穩定性還是大多數人考慮的前提。

當然,這裡忘了說一點的是,居民儲蓄的減少,和10多年來大家買房有直接的關係。很多人的錢都用在了購房上,因此沒有太多的存款,甚至還揹負很多的債務,實際上這也是銀行存款下降的核心因素。


郭一鳴


中國人一向都有儲蓄的傳統,但是最近幾年老百姓在銀行的存款增速相比以前確實下降了,那麼,老百姓的存款去了哪裡呢?我認為可能流向了以下幾個地方:

一、房貸、車貸:

可以說現在很多人都有房貸、車貸,據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末,我國住戶部門債務餘額40.5萬億元,同比增長21.4%,較2008年增長7.1倍。其中,2008—2017年,個人住房貸款餘額從3.0萬億元增至21.9萬億元,短短十年時間增長了7倍!

除了房貸,車貸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據網上的數據顯示,我國的車貸規模已從2014年的0.6萬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1.39萬億元,5年時間增長了2倍多,房貸、車貸吞噬了很多人的家庭存款!

二、教育支出增加:

2016年下學期和2017年上學期,全國基礎教育階段家庭教育支出總體規模約19042.6億,2016年總的教育經費為3.89萬億,這還沒算各種培訓班、興趣班的經費支出,2000年,我國城鎮居民的教育支出為5000元左右,而到了2013年時已經上升到近2萬元,現在2019年估計在教育方面的支出更高(具體數據不詳)!

三、醫療支出:

據網上統計的數據顯示:2003年我國衛生總費用為6584.1億元,2014年衛生總費用為35378.9億元,短短十多年時間,增長了近6倍,2018年的衛生醫療支出目前沒找到數據,應該會更多!

四、投資理財分流了一部分資金:

我們以銀行理財為例,2013年的時候,銀行理財資金餘額為10.24萬億元,而到了2017年的時候,銀行理財資金已達28.88萬億,5年時間增長了2倍多,隨著老百姓的理財意識越來越強,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庭把存款用來做投資理財了,這還沒算進入股市、黃金外匯等其他領域的資金!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K濤資本


其實現在的人越來越瞭解一個道理,那就是錢不是用來存的,而是用來投資,換取相同價值物品的,所以說,越來越多的中青年人群,選擇投資,換取食物,提前享受生活等方式增加財富的價值,而不是去存錢。

舉個例子:

一個老人44年前存入銀行1200元,44年後取出變為了2684.04元,其中利息1484.04元。

而當時的1200元堪稱一筆“鉅款”。上世紀70年代是計劃經濟,普通職工工資每月20多元錢。當年,好一點的大米約1角3分錢1斤,豬肉7角錢1斤。當年家裡若有12口人,一天只需要1元錢左右的伙食費。

但是如今呢?可能還不夠一個退休工人的一個月退休金!

試想一下,44年前,如果用1200元買入黃金,放到現在也價值百萬了;

試想一下,44年前,如果用1200元買入可口可樂的股票,放到現在市值已經超過千萬了;

試想一下,44年前,如果用1200元買入一套房子,現在大概已經大富大貴了吧;

然而,44年前,如果用1200元村人銀行,現在拿出來,可能只是可以買一輛電動車;

所以說,當越來越多的人明白,錢不是用來存的這個道理之後,那麼銀行的儲戶自然就減少了很多!

那麼錢都去哪裡了呢?其實根據近五年的調查統計,中國70%以上的資金存量還有貸款流出都基本去了房地產市場。

目前國際上房地產和金融投資比例30比70.中國房地產和金融目前比例是77比23。但是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如果大量的資金囤積在地產時差上,其實是相當不健康的一種表現,但是我們相信,這種比例一定會改變。大家去想象一下。如果改變,未來會是什麼樣子的?

⭐點贊關注我⭐帶你瞭解更多財經和投資背後的真正邏輯。謝謝您的支持,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

琅琊榜首張大仙


有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居民儲蓄增速下滑幅度較大。從2010年以前的16%下降到了2017年的7.7%,增速降至歷史最低。雖然2018年的居民儲蓄增速數據尚未公佈,不過多數專家表示並不樂觀,未來居民儲蓄增速仍將維持個位數增幅。

中國人愛存錢,這是世人皆知的秘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國民儲蓄率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到2005年更達到51%,高於全球平均儲蓄率19.7%兩倍不止。而近些年來,居民儲蓄率持續下滑,引發了決策層的高度重視。

現在問題是,銀行儲戶減少、存款也減少了,那這些錢都流到哪裡去了呢?首先,,居民儲蓄的下滑,是因為居民收入增速放緩。過去我國經濟呈現兩位數增長,居民收入也同步大幅提升。而現在GDP增速只達到6.4%,那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就會下降,收入增速放緩了,存款減少了,這也是很正常的。

同時,現在90後年輕人與其父輩習慣節約存錢不同,每個月拿來的工資,基本上都消費掉了,有的人還信用卡透支消費。在這些年輕人看來,人生苦短,應該及時享樂。而且90後這一代年輕人也越來越不愛存錢,即使有點結餘的資金,都放在餘額寶裡面了。

再者,現在居民存錢的越來越少了,一些中年人喜歡買互金理財產品,甚至現在連一些老年人要把銀行存款提出來,購買收益率更高的理財產品來對抗通脹。現在雖然P2P理財在經過幾次暴雷之後,參與的人減少了,但是銀行理財產品很少有違約現象發生,而且收益率也在4-5%之間,所以銀行理財產品越來越成為中老年人青睞。

再次,貨幣基金也受到年輕人的喜愛。以餘額寶為代表的貨幣基金規模不斷走高,成為居民投資的熱門選擇。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底貨幣基金資產規模仍為7.1萬億元,到2018年8月其規模已達8.4萬億元,8個月增長18.31%。本來貨幣基金裡的大部分資金都是銀行存款,現在都轉到貨幣基金裡。銀行存款增速肯定是大幅放緩。

最後,高房價也導致居民儲蓄存款增速大幅放緩。自2015年以來,商品房銷售額同比持續處於兩位數的高增狀態,同期居民儲蓄存款增速也開始出現明顯下降。也就是說,近年來居民家庭把存在銀行裡儲蓄拿出來付了房貸首付,然後再每個月歸還房款,已經沒有太多的錢再去存銀行了。所以,居民購房除了推高中國社會的負債水平,也是降低儲蓄的主要因素之一。

那麼,居民存款的大量流失,會帶來什麼不良後果呢?對此,我們認為有二個:一是,本來較高的居民儲蓄率可以為居民提供應對突發事件的緩衝空間和較強的安全邊際。而居民儲蓄快速減少,居民負債水平驟然上升,這樣會加大整個社會的債務的償還壓力。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2013年至2017年,家庭債務佔GDP比重由33%升至49%。2018年超過50%以上已沒有懸念。

另一方面,居民儲蓄減少,會加大銀行的融資成本,目前各種理財產品融資成本至少高出存款2%以上,而這些高出來的成本都要轉嫁到實體經濟之上。如今的實體經濟又主要靠間接融資(銀行貸款)獲得資金,這會增加實體經濟的負擔。

雖然,居民存款增速在快速下滑,不過也並非沒有一點利好消息,監管部門近期一直聲稱,銀行理財產品要打破剛兌,到2020年就要實行不保本不保息,這樣有可能使一部分厭惡風險的理財資金再回流到儲蓄存款中來。未來投資者的收益高低應與風險掛鉤,投資高風險的獲取高收益,而投資低風險的則,則獲取低收益。厭惡風險的資金可以有部分迴流到銀行儲蓄中來。


不執著財經


錢都到哪去了?我認為存款減少,主要是因為花銷大了。回到十年前,如果擁有一百萬存款,那是相當有錢了。十年前2019年就是在深圳,房價也才每平1萬元左右。那時80平左右的小三房,在很好的地段也才100萬元左右,而且那是房子總價,你花個100萬就可以在深圳全款買一套房子了。



可是現在呢?深圳房價現在每平6.5萬元左右。那麼一套80平左右的房子,哪怕房子所在地段不大好,也差不多每平5萬元左右,那麼總價就是400萬元。要買這麼一套房子,三成首付,首付款至少都得120萬元。所以你說錢到哪去了?多數都是到樓市裡去了。

就算你不買房,或者是房子早就買了,現在也沒有房貸。那麼隨著物價上漲,我們的錢也是在不斷貶值,日常的開銷也會不斷增加。每月賺的錢,扣除各項開銷後,就沒剩多少了。有時可能還得刷信用卡,才能滿足日常開支。

比如一個家庭通常有如下幾大項開銷:

1、一個小孩各項支出一年得2萬左右;

2、父母養老錢,一年1萬左右;

3、家庭各項開銷一年6萬左右;

4、生病去醫院各項檢查費,醫療費1年1萬左右,還是隻是小毛病,要是涉及手術那就一年好幾萬的了。

以上4項加起來一年開支至少也得10萬元,如果一年也只是賺個十來萬,那麼也只是夠家庭開銷,哪裡還有錢存到銀行呢?


月牙亮投


大家都知道,現在銀行吸收存款非常難,特別是到了年底的時候,各大銀行更缺存款,所以為了吸收成本,各大銀行都在推出各種手段來攬儲。

看到銀行這麼賣力的去吸收存款,很多人都覺得當前銀行儲戶在減少,存款也在減少,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根據央行相關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9年6月末,我國本外幣存款餘額192.79萬億元,同比增長8.1%。月末人民幣存款餘額187.57萬億元,同比增長8.4%,增速與上月末和上年同期持平。

上半年人民幣存款增加10.05萬億元,同比多增1.05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6.82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1.84萬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6827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減少1.13萬億元。其中6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2.27萬億元,同比多增1710億元。

從央行統計的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出當前銀行整體的存款並沒有減少,總體的存款規模仍然在增長,只不過增速相對於前幾年來說有所放緩而已。

因此我們常常聽到的居民存款減少,更多的是指儲蓄率的降低。比如2019年11月12日,前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北京舉行的“預測與戰略”財經年會上就表示中國10年前的儲蓄率達到50%,而目前只有45%,相當於10年時間,我國儲蓄率下降了5個百分點。

不過即便我國儲蓄率有所下降,但從全球範圍來看,當前我國的居民儲蓄率仍然是比較高的。

比如下圖是截至2017年全球一些主要國家國民儲蓄率排名情況,其中我國的居民儲蓄率大概是46%左右,而英國,美國,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亞,法國這些發達國家居民儲蓄率基本都低於25%。

那為什麼過去10年我國的居民儲蓄率一直處於下降趨勢呢?這裡面主要有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房價因素的影響。

10年之前我國大多數城市的房價都不是很高,比如當時深圳的房子均價也只不過是1.8萬左右,但是從2010年之後,我國很多城市樓市都經歷了一波快速發展的階段,有些城市房價已經實現了一倍甚至兩倍以上的增幅。比如截至2019年,深圳的房子均價已經達到5.4萬左右下,這個均價相對於2010年已經上漲3.8萬以上,漲幅超過200%。

類似深圳這種房價變化比較大的,在全國很多城市都存在,在高房價影響之下,很多居民的存款都拿出來買房,而且面臨的月供也比較多,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家庭都沒有存款,更多的是面臨高額的房貸。所以更多的存款流向樓市,是我國居民儲蓄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理財市場的競爭。

10年之前我國理財市場並不怎麼完善,當時大家想要理財,基本上都去銀行存款或者買銀行理財產品或者購買國債。但是最近10年以來,我國理財市場經歷了非常大的變化,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科技的不斷普及以及移動互聯用戶的不斷增長,各大網絡理財平臺不斷出現。

和10年前相比,現在用戶理財的渠道更加多樣化,理財也更加便利,只需要一部手機就可以理財,所以很多用戶的存款都從銀行流出來然後投資到其他理財渠道中去了,比如貨幣基金、P2P、股票、基金、外匯等等。

當理財市場變得更加激烈,而且其他理財渠道給到的收益率比銀行存款更高,那麼銀行存款就不再有優勢,所以現在各大銀行越來越缺存款只不過是市場競爭的一種結果而已。


貸款教授


首先,糾正題主一點,銀行儲戶並沒有減少。

1、這不是信口說的,比如工商銀行2017年的年報顯示,其個人客戶數量為5.67億,而2018年的年報則顯示,工行的個人客戶數量變為6.07億,一年淨增4000萬人,考慮到存款和貸款的相對穩定和平衡關係,足以說明工行的儲戶數量並沒有減少。

2、再選一家小銀行,比如江陰農商行。2018年的儲戶數量和存款總額相比2017年也是增加的。

3、再選一家西部地區銀行,貴陽銀行。下圖是他們客戶存款的情況,大家可以看到其對私客戶存款無論是活期還是定期都是大幅增加的,如果說銀行儲戶數量還大幅減少的話,是很難取得這樣的成績的。

4、最後再看全國的總數。中國人民銀行的報告顯示:2018年12月末中國人民幣存款餘額177.52萬億元,同比增長8.2%,全年人民幣存款增加13.4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7.2萬億元,全國人均存款5萬+,尤其是2018年存錢的人明顯又變多了。

其次,2018年為何存錢的人變多了?

餘額寶的橫空出世,的確讓馬雲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銀行,人們的理財意識逐漸被喚醒,理財成了全民共識,存款是窮人補貼富人的觀點也越來越被大家接受,後來P2P又開始野蠻生長,加上這些年物價尤其是房價漲得實在太猛了,錢放在銀行裡就在不斷貶值。。。。

在以上這樣的大背景之下,銀行開始存款大搬家了,尤其是2014-2017年,的確有存款不斷減少的趨勢和跡象,但是2018年情況又不一樣了。一方面是國家加大了金融去槓桿的力度,無論是股市、還是P2P,還是一般的理財產品,收益都不是很好,加上房住不炒,很多城市房價也開始有了調整的跡象,P2P不斷暴雷的背景之下,存款開始迴流了,最關鍵的是大家發現餘額寶的利息好像也沒之前那麼搞了,而且還有這樣那樣的限制條件....

再次,未來,財富的配置會越來越多元化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加,中國人的投資理念也會越來越國際化,中國的資本市場最終也畢竟會和中國的經濟實力相匹配,中國資本未來走向世界,到處收割的局面未嘗不會出現。在這樣的情況下,存款佔國民財富比例也肯定會越來越小,最終達到一個平衡狀態。


所以啊,錢並沒有變少,錢也沒有走,它們只是換了另外的存在方式而已。


投資和理財那些事兒


銀行存款減少的部分,大的來說就兩個去向:投資和消費。

投資類

這年頭都知道錢放銀行不值錢,存款利息趕不上通脹速度,所以人人都開始做投資,特別是互聯網金融崛起之後,投資的方式更是層出不窮。

1. 房產投資

買房子依舊是中國人最熱衷的事情,不論是自住還是投資,只要有好的地段、滿意的價格,大家都搶著上車。但是對於絕大多數老百姓來說,現在的首付就能掏空銀行存款,所以錢呢,有很大一部分進入了房地產。

2. 理財投資

各種理財產品也是五花八門,正規的不正規的,都是大把人搶著買,凡是打著理財旗號的,總有人覺得就是比存款高級,存款變成理財,也是存款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3. 股市、基金投資

每一輪大牛、小牛、谷底都會有新人入場,新人帶著新的存款投入資本市場。而老股民呢,要麼錢已經在股市中所剩無幾,要麼離開股市也會尋求別的投資,老老實實回到銀行存款的不多。

4. 各種金融投資騙局

中老年人是銀行存款的主力軍,也是各種金融投資騙局攻擊的群體,不得不說這幾年確實有很多中老年人為了一點小小的利益,一不小心就被騙子把銀行存款給騙走了。

消費類

消費升級是銀行存款減少的另一大因素。

1. 買車

路上交通有多堵,就知道有多少人買了車,還有不少人兩三年就換一次新車,由此可見有一部分存款也是流向了汽車行業。

2. 教育類消費

家裡有娃的人,好像怎麼也存不了錢,各種幼教、早教、興趣班、補習班、衝刺班,感覺每一筆收入到手還沒捂熱就又要上交給各種老師,唉,說多都是淚,估計很多家庭把一個孩子養到大學的各類教育開支加起來都是可以買豪宅的金額了。

3. 大額消費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存款的越來越少,大額透支消費的越來越多,還不會賺錢的年紀就習慣了要買各種奢侈大牌,等他們開始工作賺錢了,根本就留不下一分存款,只會更多的買買買。

總結

銀行儲戶減少,存款減少,是因為一部分人把存款轉走做了投資,另一部分人盡情消費,願意老老實實存錢的人越來越少了。


讀毒獨310


銀行儲戶減少是必然的,銀行作為最早的金融機構,一成不變,是要受到其他興起的機構搶客戶的。

馬雲就曾經說過如果銀行不變,我們就改變銀行

事實證明馬雲確實也會在這麼幹的,餘額寶的用戶佔了年輕人很大的市場

開通餘額寶不需要費用,也不收年費,錢存餘額寶上利息還比銀行要高,轉賬也非常方便,和支付寶綁定就行,餘額寶被盜還能先理賠,服務態度都比銀行好的多。而且還安全,很少有出現餘額寶的負面新聞。銀行的負面新聞倒是不少,什麼錢剛存進去就不見了,被客戶經理挪用虧空了拿不回來了,儲戶存了幾十年最後本金都沒了,各類負面新聞不斷。

現在去外面消費基本都是用支付寶和微信掃碼支付,很少有人用銀行卡來支付了,這也是時代的改變。

銀行霸權主義比較強,去銀行辦業務都是要排隊,人也比較多,設置的VIP室只能對存款大的客戶開放,小客戶只能去排隊處理,時間也非常長,往往辦一個業務要等上半天,很多人都不願去銀行,還不如將錢存在支付寶和微信上,方便取出,利息也可觀。

銀行儲戶減少還有一個原因是現在年輕人的消費觀不同了,現在的年輕人負債率比較高,尤其是90後的信用卡透支嚴重,為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常常刷爆信用卡,然後辦理很多信用卡互相補缺口

本身就是負債了,哪裡還有錢去存銀行呢

就算不負債的也有各種的壓力,房貸,車貸,日常開銷,醫療,出行等等的各種費用的支出,大部分人是要靠工資收入來維持生計的,而工資的收入固定,現在的貨幣在貶值,同樣的工資能買到的產品在變少了。

所以人們手裡沒有多少閒錢了,也就沒有銀行存款了

現在的金融投資也盛行,股票,期貨,黃金等等的理財產品很多,大量的資金湧入了資本市場,在這裡面博弈比利息要高的多

曾經的壟斷行業,在未來肯定還是要被後起力量分一杯羹的


靈和睿


儲戶有沒有減少這個不得而知,畢竟沒有一個官方的統計數,但是從銀行每年不斷新增發的銀行卡數量來說,儲戶應該是沒有減少的。

存款呢?按照央行發佈的數據顯示,最近四年(2015-2018)來我國商業銀行中居民的儲蓄存款餘額分別為54.61萬億、59.77萬億、64.37萬億及72.44萬億,所以居民的儲蓄存款並沒有減少,還在一直不斷的增長,只不過是增長速度略有下降而已。

錢去哪裡了?

儲戶的錢,之所以會持續增長,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貨幣的超發,如下圖所示可以看出我國的目前的貨幣供應量M2已經遠遠超過我國的GDP絕對額,達到到了一倍以上的水平,如果從超發的貨幣方面來考慮,居民的儲蓄存款其實並沒有增多,反而是有所減少,畢竟增長的幅度趕不上M2增發的幅度。那麼錢去哪裡了?

其實民眾手中的錢,主要就是由私轉公,目前幾大支出為:住房、教育以及醫療,住房把儲戶的錢掏給了開發商,一個房貸鎖定了儲戶與銀行20年以上的關係;教育把儲戶的錢掏給了學校以及培訓機構;醫療把儲戶的錢掏給了各類公私立醫院,所以儲戶的錢並非無緣無故消失了,而是從個人的賬戶裡,轉移到企業的對公賬戶裡去了。

其實居民總儲蓄存款一直在增加,我認為更關鍵的還是在先富的一批人,廣大的底層人士,算上車貸、房貸、家庭開支,大部分基本上屬於月光一族,甚至入不敷出,哪還有錢存在銀行,褲兜比臉乾淨的事情都常常有發生,哪還有儲蓄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