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商:什麼是流言效應

聖商看到《戰國策 ·秦策二》記載:"費人胡與曾子同名者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與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須臾,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自若。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


聖商:什麼是流言效應


聖商:什麼是流言效應


曾參是古代有名的賢人,他十分重品德修養,每天都要三番五次地反省自己。其母對他十分了解,相信自己兒子不會幹出殺人之事,但經不起眾口一詞再三告以“曾參殺人”,便再也坐不住,放下織布的梭子翻牆逃走了。後以曾參殺人一詞喻流言可畏。

社會上的流言蜚語常常以訛傳訛,有些人出於某種目的,蓄意編造謠言,一經傳播,便會成為一種精神上的“傳染”,一傳十,十傳百,若有人從中推波助瀾,則會影響更多的人。

西方野心家有句名言叫作“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會變成真理”,這是一切騙子慣用的手法。推而廣之,邪教頭目就是這樣把荒唐絕倫的觀念灌輸給信徒,讓他們頂禮膜拜,為之獻身送命的。

精神醫學上還有一種更為荒唐的妄想傳遞現象,稱為“感應性精神病”。在一個關係密切的群體中,一個有影響的成員患精神病產生妄想,可把妄想觀念傳給周圍的正常人,使大家對他歪曲現實的觀念信以為真,甚至跟著他一塊兒“發瘋”。這樣的病例在精神科十分常見。

有一個家庭主婦,懷疑鄰居在她家的飯菜中放毒,以後其丈夫及子女共八口人都先後出現了“中毒”症狀,並咬定是鄰居放毒而訴諸法律。經查,這位主婦患的是“偏執型精神病”,她的“被毒妄想”感染了全家人。所謂妄想,是有悖常理、不合邏輯的想法,按照常理,家人應能識別,但被與自己關係親密的人所“傳染”,這就是“精神感應”的巨大作用。

預防方式

這種流言的結果是造成了他人的不幸、痛苦,甚至危及生命;也造成了人群關係緊張、不和,甚至對抗;有時甚至會危及社會安定,影響改革與發展。這種流言在學校也會發生,流言效應也不可避免。因此,學校教師也一定要加以重視。

首先,學校教師自己不要參與流言傳播,同時還要教育學生不要傳播流言。減少流言就可以減少流言效應。讓流言在學校中無藏身之地。

其次,學校教師要拒絕緋聞,不要成為緋聞中的人物。因為,學校教師與異性之間的接觸總會有一些,也會得罪一些人,如果稍不注意,稍為與異性親近一點,就會被認為有微妙關係,就會被渲染成男女緋聞。因此,一定要小心提防,謹守規範。如已被流言所困者,最好抱著“清者自清”的態度,走自己所應走之路,不被流言所左右,否則,一味解釋只會助長流言傳播者的獵奇樂趣,流言效應的消極作用就會更大。

第三,學校教師要正確對待長舌婦式的人。流言多數是長舌婦式的人傳播的。這種人喜歡把話傳來傳去,不會對傳來的話作出客觀判斷,也不會去思考把話傳來傳去有什麼危害,而只知道一個勁地傳遞,有時甚至還添油加醋,誇大事實,以致越傳越離奇。對這號人如果能避免接觸的,儘量避免。如無法避免的,也要表明態度,甚至批評教育。即使不在流言傳播時,與這號人也要少交往,決不主動交往,交往時也要保持冷靜,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要坦蕩、正直,對他人的流言不聽、不信、不傳,對自己的流言反應要冷淡,無須作答與評價。但也要防止“沉默就是事實”的錯誤判斷。如果流言過甚時,必要時還須作出反抗。古言云: “千人所指,不病而死”。流言可畏矣!

聖商認為最後一個關鍵的因素是“消極偏差”,那消極偏差是怎麼回事?指與同等強度的積極事件相比,消極事件對人們的心理影響更大.基於消極偏差在社會現象中的普遍性,我們預測,相對於積極手段,以消極手段達成目的對道德評價的影響更大,更容易導致負面的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