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健康,聊一聊常見的食品添加劑

基本上,幾乎所有市售食品、經過加工的食材,以及飲料、零食等,都含有食品添加劑。這些添加劑有何作用?對健康怎樣?小編特地蒐集了一些資料分享給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為了健康,聊一聊常見的食品添加劑

    目前的食品添加劑,主要作用有下面四類:
  
  A. 避免變質、延長保存期限
  B. 替代天然食材以降低成本
  C. 增添色、香、味
  D. 改變食物的質地,讓口感變好
  
  下面我們具體看看,常見於食品包裝袋上的添加劑:
  
  1.“食品級碳酸鉀”、“重合磷酸鹽”、“碳酸鈉”--常見於泡麵
  
  這三項化學成分都是“面質改良劑”,目的是要讓麵條吃起來更松或更有彈性,改善口感。碳酸鉀、碳酸鈉、重合磷酸鹽都是常見添加於食品的鹽類,基本上都沒有立即性的毒性。但如果說到對身體好不好,那肯定是沒有什麼好處的。
  
  2.“肉精粉”--常見於泡麵
  
  嗯,小編可以跟你保證,肉精粉裡面什麼都有可能有,就是沒有肉。
  


  所謂肉精粉,比較貼近的描述應該是“肉味調味劑”:讓食物有肉的味道。每一家的配方會不大一樣,不過肯定都是人工調味劑。因為每間食品廠商使用的合成調味料不同,我們不能從“肉精”這個名詞中得知到底是由什麼物質組成,但可以肯定的是,通常都是高鈉的,吃多了對腎臟不好。
  
  3.“L-抗壞血酸鈉”、“異抗壞血酸鈉”--常見於飲料
  
  這兩個都是抗氧化劑。其中L-抗壞血酸鈉,就是維他命C;而異抗壞血鈉,則是維他命C的一種異構物,抗氧化力更強。這兩個成分,雖說名字看起來很可怕,但基本上都是很安全的,不用擔心。
  
  4.“羧甲基纖維素鈉”--常見於乳類飲料、拿鐵、巧克力飲料等
  
  這是一種經過人工修飾的纖維素,可以增加飲料的黏度,喝起來比較有口感,並且營造一種濃郁、用料紮實的錯覺。跟抗壞血酸鈉一樣,雖然名字可怕,但基本上是安全的。
  
  5.色素

  
  為了讓食物的顏色更漂亮,色素幾乎是隨處可見的添加物。食用色素有天然的、也有人工的。但不論是哪一種,目的都一樣:染色。
  
  色素安全嗎?這問題到現在依然是有爭議的,只能說,不多吃一定沒有大礙。但話說回來,人為何要吃染料呢?染料是為了讓食物好看,讓賣的人可以賣得更好,對吃的人沒有任何幫助。
  
  6.“XX濃縮液”、“天然XX萃取”--常見於果汁、茶飲料
  
  坦白說,這些成分應該都是從水果、茶葉萃取來,不至於有大問題。但需要深究的有兩件事:有沒有加防腐劑?原料等級是新鮮的,還是過期、快腐壞的?小編建議:想喝茶,最好現泡;想喝果汁,就去現榨。這些瓶裝的飲料,除非不得已,不建議喝!;就算喝,也要心裡明白:這不是真的茶!這不是真的果汁!
  
  7.“氯化鉀”、“氯化鎂”、“碳酸氫鈉”、“乳酸鈣”--常見於飲料
  
  這些是常見添加於飲料裡的鹽類,作用是調整酸鹼度與離子強度。雖然名字看起來很“化學”,但他們都算是很安全的添加物。

  
  8.“香料”、“調味劑”、“乳化劑”、“天然香料”
  
  老實說,當成分表這樣寫的時候是很不負責任的:只寫出作用,卻不講清楚它們到底是什麼。
  
  會用這種寫法的原因有二:一是項目太多了,寫出來很複雜;二是成分的名字,一看就知道是人工合成的,怕嚇壞消費者,乾脆不寫。簡單地說,當廠商這樣打馬虎眼的時候,反而需要懷疑健康性。
  
  9.“砂糖”、“果糖”、“麥芽糖”
  
  這些都是糖,比較安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過多地攝取糖分,對健康很不利!可怕的肥胖、糖尿病,都是一口一口喝出來的!
  
  最後小編提醒大家: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買食品前,多多看一下成分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