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SCI不可忽視的幾個必備基礎工作?

一個好的開始往往意味著成功的一半。發表SCI論文是很多科研工作者前進路上勢必打卡完成的終點站,而充足的準備會使這個過程可以更加順利地展開,減少磕磕絆絆的挫折,樹立科研信心。

  接下來小編就來分享一些不可忽視的基礎準備工作,各位看官請一一對照,務必做好準備。


發表SCI不可忽視的幾個必備基礎工作?

  一、樹立一個無堅不摧的課題

  任何艱難的任務最怕的都是半路夭折,因此一個經得起考驗的、無堅不摧的選題甚為重要。

  1.課題不怕小

  小的課題其實自成切入點,比較容易入手。切忌課題過空過泛,內容單薄無力。宜“小切口、深挖掘”,在內容縱深向上多做努力。

  2. 課題要有國際視野

  目前業界最關心的課題是什麼、國際上對哪些課題最為關注、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充分了解這些國際研究動態,有助於你選擇一個更有高度的課題,在選題上就甩其他人幾條街,也更容易被國際核心期刊選中。

  3.課題要有“可持續性”

  所謂可持續性,就是可發展性、前瞻性。一個具備可持續性的課題,是可以持續發揮作用、並且經常為業內人士提及的。簡單來說,就是課題要有可聊的,最好不要是該研究分支的末端。

  二、如果不能著作等身,就文獻等身

  要如何獲得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好idea呢?不二法門必定是讀文獻!  多讀文獻可以培養科研嗅覺,如同上文說的,可以更好地瞭解業內動態、國際觀點、前人經驗,無論是確定課題還是收集資料,都大有裨益。有人甚至做過統計,閱讀20-30篇文獻,可能會確認科研方向;閱讀40-80篇文章,可能會確定一個好的課題,有好的idea;閱讀100篇以上的文獻,你才可以動筆。

  那麼應該讀什麼樣的文獻呢?

  建議多讀高水平期刊,特別是歐美人寫的論文。讀原汁原味的英語,能夠讓你寫出來的論文更native一點。

  三、讓英語再native一點

  因為大多數SCI是用英文投遞,而英語並非我們的母語,這也成了很多科研人員發表SCI的攔路虎。但是,聰明的中國人學習的能力可是一流的。有效地閱讀文獻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大量閱讀英文文獻和英文文章,學會借鑑,遇到有用的詞彙、句型,要及時記錄下來,可以修改使用也可以直接套用。總之從語言、結構、邏輯上,通過學習國外的一手內容,快速上手,瞭解別人的研究方法和邏輯思路,能夠讓自己快速過審。當然,你也可以最後找行家或者專業人士幫你潤色。

  四、收集有用的網站,提前準備圖片素材

  精美的插圖、封面圖是SCI文章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甚至恰到好處的圖片會比文字更有力量。

  很多網站可以幫助你完成這一步,關於這一點,在此不做擴展。如果可以,最好提前製作圖片,一旦開始實驗,千頭萬緒的工作將會撲面而來,很容易喪失耐心。因此很多前輩對此給出的建議是:為了避免在後期耗費更多時間,最好是在確認好課題後,就著手製作可以製作的圖片。

  五、不要閉門造車

  不管怎麼修飾,寫SCI論文都是一件苦差事,但是也不要整日把自己關在實驗室裡閉門造車,創新點有時候一個人苦想是想不出來的。在閱讀文獻之餘,可以多去聽學術報告、多與同行探討,說不定你會從中獲得不小的啟示。

  六、提前瞭解論文格式,並且明確每一部分的內容

  關於SCI論文格式,想必各位已經很清楚了。有人說很多中文的期刊能被SCI收錄主要是摘要寫的好,這提醒我們,勢必要認真對待論文的每個部分的內容,並且,一定要引用領域內的重要文獻。在正式開始論文前,你完全可以先把文章大框寫好,空出實驗及數據部分;再細緻地擬定方案,論證實驗可行性,開始實驗;實驗完成後就可以快速完成論文並發表。

  總得來說,只有當你思路清晰,目標明確,才能步步為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