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投稿,面對編輯來信,該如何回覆?

當我們遇到編輯來信自然是要在修改完稿件之後,再投稿的時候附上回覆信(即response letter)。那對於回覆信的寫作,具體該怎麼寫呢?我們需要遵循以下這些原則:


SCI投稿,面對編輯來信,該如何回覆?

第一,回應審稿人的批評,最重要的是要體現誠意,要讓編輯和審稿人覺得你認真對待他們的意見。

除非學術編輯十分喜歡你的論文,一心要接受其發表,否則國際高水平雜誌大多數都會以錙銖必較的態度認真對待審稿人的每一條批評,並要求作者作出必要修改。多數情況下,修改稿要與審稿人再見面,並作重新評審。寄希望於編輯和審稿人高高舉起而輕輕放下,是不切實際的,可能性不大。

美國微生物學會新開辦的跨學科雜誌 mBio 就申明,凡要求作較大修改的論文都乾脆不予接受,以免作者和審稿人疲於應付。但這樣的做法目前仍非主流,因此,向編輯和審稿人體現誠意,讓他們感覺到你已作出巨大努力提高論文的質量,仍是至關重要的。

第二,凡是審稿人建議應該做或可做可不做但不難做到的實驗,都要補做實驗,加入新數據。

第三,在回答審稿人的問題時,要做到有理有據,這樣才能說服審稿人。比如,一些審稿人認為你SCI論文裡的結果需要進一步的實驗來論證,而你沒有辦法補充實驗了,這個時候你可以採取兩種措施:一是把這個作為“Limitation”在討論部分提出來,說我們的文章確實有些不足之處,但是後續會補充實驗來驗證的;二是可以列舉一些已經發表的、類似的SCI文獻來說明別人也有這麼做的。

否則,下一輪評審可能就連修改的機會都沒有了。有些作者認為審稿人都已經說了不少好話,不會在乎個別細節,這樣的判斷往往也是錯誤的。修改稿不必加入新實驗新數據就過關的情況,在大多數有一定水平的雜誌是不會發生的。

當然影響因子3以下的個別雜誌可能有例外。以為國際雜誌也可以僅靠磨幾下嘴皮或輕描淡寫幾句就可以不做新的實驗而矇混過關,遲早是會碰壁的。

第三,要儘量避免攻擊審稿人、質疑其專業水平或對多條審稿意見提出抗辯。

情緒化或質疑審稿人歧視作者,往往於事無補。多數情況下作者的回應及修改稿要跟原審稿人見面,言語上的失敬只會增加審稿人的敵意。

當然對於審稿人意見中明顯失當或其要求完全不可能達到之處,應該心平氣和地指出,並列舉實際數據或文獻支持。如果發現審稿人有疏忽之處,也應客氣地解釋,而不必意氣用事地抱怨。這就是前面講的擺事實講道理。選其中重要的一兩點提出抗辯,但對較次要的各點則儘量滿足,往往是比較策略的做法。糾纏於無傷大雅的枝節問題,對作者有害而無益。

最後,要注意不要亂訴苦或試圖博取同情。

過分強調自己實驗室條件的不足,甚至坦言發表不了論文就畢業不了,不僅不會加分,甚至只會減分。例如審稿人要求做定量PCR,有作者表示做不了,這樣很難得到編輯的同情。希望編輯降低要求幫急需論文的學生一把,大多數編輯都會嗤之以鼻,只能是作者的一廂情願。


SCI投稿,面對編輯來信,該如何回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