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整脊——腰椎關節的矯正手法介紹-第8部分1


正骨整脊——腰椎關節的矯正手法介紹-第8部分1

一、腰椎的特性和病源

(一)腰椎的 X光底片測繪診判法:

1、沿著椎體 L1的後面向下畫一延長線。

2、沿著椎體 L5的後面向上畫一延長線。

3、這兩條延長線必交於一點 a,以 a點畫一條水平線。

4、由骶椎前端找一個點 B,畫一條垂直於椎體 L-5後面的延長線,再向上畫,於是 a點的水平延長線和 b點的垂直延長線就相交於 c點,構成了一個 30度的角度稱為腰底角。 如果腰底角大於 30度,表示 椎後翹,椎間板突出。 如果腰底角小於 30度,表示腰椎曲線太直了。 如果角 a大於 35度,表示腰椎太彎了。 如果角 a小於 35度,表示腰椎太直了。

(二)腰椎的特性和病源:

1、腰椎是承受體重最多的地方,所以腰椎的椎間板承受的壓力也愈大。髓核經過橙是板裂縫滲出引起的背痛或神經根病變,是腰椎病變特性之一。

2、人活到 60歲以上,椎間板內的髓核就會消失。

3、60歲以上的病人所患‘椎間盤突出症’約為髓核經起的病症的兩倍。

4、經常受壓迫或刺激的腰椎神經是 L4,L5,S1和 S2。

5、椎間板移位,壓迫到硬膜的機會很大,會造成從背部到踝部的任何區域的反射痛。

6、L5-S1之間的椎間板突出時,可牽連到 L5的神經根和 S1的神經根。

7、臨床上的經驗記錄有 70%以上的疼痛來自椎間板和小面關節。

8、兩條腿長度不等,不一定會疼痛,百分之七的人口中,兩腿長度相差 1.2公分,所以不必視為病源。

9、腰椎第四椎的椎間板病變時,病人的身體會偏向一側,造成側偏。

10、直立肌痙攣引起的腰痛病人,有前彎的姿態。

11、脊髓如果止於腰椎第一椎(L1)處,L1以下就永遠不會有脊髓病變。

12、T12-L1和 L1-L2的椎間板突出會引起鼠蹊痛。 L4-L5的椎間板突出會引起背痛。 L5-S1的椎間板突出會引起腿痛。

13、急性腰痛,不適於實施矯正手法,應多使用舒緩手法。

14、麻醉會使肌肉過度放鬆,由此會導致不易鎖定。

正骨整脊——腰椎關節的矯正手法介紹-第8部分1

二、腰椎的檢查:

(一)檢查腰椎肌肉的僵硬和緊張:

1、病人側臥,頭下放一枕頭,被檢查的一側在上。

2、醫師拉病人下面的手,使病人上胸稍微向上翻仰。

3、屈病人的膝和臀,並用醫師的腹部頂牢病人的膝部。

4、醫師用腹部操作病人的膝部,向醫師的左方(後伸)和向右方(前彎)的動作 。醫師雙手的食指和中指按壓在各棘突之間隙內,即可觸知肌肉的緊張和運動的情形。

5、一邊檢查完畢,即可檢查另一邊。

(二)檢查腰椎(關節)的活動情形之一: (同上述的步驟與動作,亦可檢查關節活動情形)。

(三)檢查腰椎的活動情形之二:

1、病人伏臥,雙臂彎曲前臂重疊,將病人的前額放在重疊的前臂上。

2、醫師一手的前臂置於病人重疊的前臂之下,向上抬起病人的上半身。

3、在此同時,醫師另一手的拇指按壓在腰椎的棘突上。當病人的上部身體被向上抬起時,拇指即可觸知腰椎關節的活動情形。

(四)檢查腰椎的活動情形之三:

病人伏臥,醫師以一手的前臂放在病人的腿下,另手的拇指按壓在腰椎的棘突間。當雙腿被抬高時,醫師的另一雙按壓腰椎的手,其拇指即可觸知各腰椎的活動情形。

正骨整脊——腰椎關節的矯正手法介紹-第8部分1

三、腰椎的舒緩:

急性的腰痛最佳的治療方法就是舒緩,每一個舒緩動作可做 30秒至 60秒,且右重複兩、三次。 舒緩亦是做矯正前必做的手法。

(一)向下直壓棘突舒緩法:

1、病人伏臥。

2、醫師右手的豆狀骨在棘突上,其左手則壓在右手背上。在雙手的合力下壓棘突約 30~60秒。

3、前後椎體的棘突都要壓幾次,以達到區域舒緩的目的。

(二)左右橫推棘突舒緩法:

1、病人伏臥。

2、醫師立於床側,面向病人左右雙手的拇指重疊,頂在棘突的旁向外側推動棘突約 30秒至 60秒。

3、前後椎體的棘突都要推幾次,以達到區域舒緩的目的。

(三)牽拉非痛側的腿舒緩法:

1、病人仰臥。

2、醫師以腰帶用 8字型在患者的腳踝上方,雙手牽拉患者不痛的腿。

注意:1)如果增加——停止。

如果痛減少——繼續拉。

如果痛無改變——加強拉力。

2)先拉雙腿,如無效則拉單腿(不痛的腿)。

(四)橫拉直立肌(Erector muscles)舒緩法:

1、病人側臥,上腿彎曲,將腳背放在下腿的膝膕上。

2、醫師的膝部壓在患者的膝部,使直立肌產生壓力。

3、醫師雙手的手指從腰椎的下方向上壓抓,(擦上油,以免傷及皮膚),向上重複壓抓約 20次。在此同時,醫師以其膝部控制病人的膝部,使病人中層部的直立肌鬆鬆緊緊,更增加舒緩的效果。

(五)抬腿壓腰舒緩法:

1、病人伏臥。

2、醫師的左手豆狀骨放在受限椎體的棘突上,右手握在患者膝的上部。

3、醫師的左手施以持續的壓力在棘突上,右手向上抬拉痛腿,直到病人感到很痛即停。

4、如此重複做 7~8次。

(六)壓肩推臀舒緩法:

1、病人側臥,不痛的一側在下,臉朝外,上腿彎曲,把腳背放在小腿的膝膕部。

2、醫師的右手向自己的方向輕輕的壓拉患者的上肩,使上身產生旋轉到極限,即固定住肩部。

3、醫師的左手按在病人的臀部向外推,在此同時,病人的下腿要伸直,懸於床外。

4、醫師固定病人的上肩,推動患者的臀部逐漸到極限。

5、如此,重複做 7~8次即可。

上述六種腰部緩法,以第(六)種——“壓肩推臀舒緩法”最為有效。

(七)腰部軟組織損傷處理二十式:

1、項底提腰式:

病人坐在高凳上,使身體儘量前屈,醫師站在病人背後,雙手抱緊病人 的腹部,並以膝頂住病人的骶椎,在病人吐氣快完畢時,醫師用雙手用力

往上提。 對腰部急性扭傷,小面關節紊亂有效。

2、按膝提腰式:

病人仰臥在床上,醫師面對病人,彎腰下去,雙手抱在疼痛處的附近。助手按住病人的雙腿,醫師向上向後做提拉的動作,連做 5~6次。 對腰部急性扭傷及小面關節紊亂有效。

3、壓腰拉肩式:

病人伏臥。醫師站在其側,一手按在腰部痛處,一手抓住病人的肩部,雙手同時徐徐加強用力,連做 5~6次。 對胸肋關節錯位,肋間神經痛,腰背肌勞損,胸腰扭傷等有效。

4、屈膝搖臀式:

病人仰臥,雙腿彎曲。醫師站其側,一手之前肘壓在雙膝的上方,手指抓緊膝的外側;另一手則握住患者的足踝,左右旋轉搖動骨盆和腰 關節 8~10次。對腰底關節疼痛,骶髂關節扭傷,黎狀肌拉傷也有效。

5、推肩拉膝式:

病人仰臥,右側腿屈膝。醫師立於對側(即病人的左側)。醫師的右手推病人的左肩;而左手拉右膝,反方向一推一拉,使腰椎有扭轉的感覺。

6、拉膝推踝式:

病人仰臥,醫師立於其旁,將病人的腿抬起伸直。醫師的一手在膝部向上、向前推,使病人的腿儘量向前到極限。 對椎間板突出,腰 神經根粘連,坐骨神經痛有效。

7、拉膝壓腳掌:

病人仰臥,醫師立其側,將病人的腿抬起並伸直。醫師的一手在膝療向後拉,另一手在病人的腳前掌向下壓,雙手同時動作,並使患腳做前後的晃動,約做10~12次。 對坐骨神經粘連,腿部前側肌肉痙攣有效。

8、推臀拉腿式:

病人側臥,醫師立其後,醫師的一手掌根部抵住腰的痛處;另一手握住病人的踝部向後拉,雙手在極限上稍微加重些力量。 對椎間板突出,腿部前側肌肉痙攣有效。

9、夾踝拉膝式:

2)醫師將患側的腳踝夾在腋下,雙手抱住患側膝的上部。

3)向前彎曲並推壓患腿使其靠近患者的腹部

4)囑病人猛力伸直(蹬)其腿,在病人伸直其腿快到極限時,醫師及時用其腋下夾住病人的腳踝,用雙手抱緊病人膝之上部,順著蹬腿的方向,突然猛拉。

10、拉腿打筋式:

病人側臥,下腿彎曲,上腿伸直,醫師面向病人,一手握住上腿的腳踝部;一手用軟槌敲打病人的臀部、大腿部、小腿部。雙手一邊敲打一邊拉,拉到極限放鬆後再來一遍,共做 5~6遍即可。 對一般有的射疼痛的腰痛有效,本人特別介紹。

11、夾腿晃臀式:

病人伏臥,兩腿伸直,醫師面向患者,跪在患者膝部附近,將病人的右腿夾在醫師右腿的小腿上,造成患者右側懸空。 醫師搖晃病人的臀部,鬆弛腰臀的肌肉和腰底的錯位。

12、抱膝前後晃:

病人仰臥,使其髖膝關節儘量屈曲,並其雙手抱住其膝部。 醫師面向病人,一手置於病人背後;另一手置於病人膝前。醫師以雙手交替推動病人,使病人做前後來回的搖動。 多用於骶髂關節或腰底關節疼痛。

13、十字牽拉式:

病人坐在床上,雙腿伸直蹬在醫師的腹部。醫師的雙手交叉;以左手拉 病人的左手;以右手拉病人的右手。醫師以雙手交互的用力拉病人的手腕部,

使病人的腰部做左、右的旋轉。 多用於腰部痙攣抽痛,向腿部反射疼痛,腰部前彎困難。

14、抱臉旋腰式:

病人坐在高凳上,助手的雙手按住病人的雙膝,以固定其下肢,醫師雙手自腋下撓過,抱緊病人的上胸。醫師向後向下蹲,將患者的椎骨造成牽引。當病人的身體與凳面成一水平時,醫師即向不痛的一側做旋轉到極限。哪些這般做 2~3次即可。 多用於小面關節錯位,腰肌僵硬。

15、揹背晃臀式:

病人與醫師背對背站立,醫師的雙肘勾住病人的雙肘,俯身將病人揹起,使臀部頂住在痛處。先將病人上下的顛幾下,再左右的擺幾下。然後叫病人彎曲雙腿在醫師的背上,雙腿朝天猛力蹬三下。

16、壓腰彈腰式:

病人伏臥,胸部與骨盆下各置一個枕頭。兩位助手一人雙手拉病人腋下;另一人雙手拉病人的足踝部,在兩助手同時用力互相牽引之下,醫師雙手垂直壓在患者腰部的痛處,用力下壓到極限。持續一會兒即突然放鬆壓力,使病人腰部突然彈回。做二分鐘之久。多用於腰部小面關節錯位,腰部肌肉損傷。

17、託背項腰式:

病人坐在床上,臀下置枕頭兩個或三個。醫師站其側,一手扶胸部;另一手頂住腰部疼痛之處,囑病人後仰,醫師的頭頂在病人的背後。託腰的手其髒部固定在床上。當病人後仰度愈大,頂腰的力量也就愈大,頂腰的手掌必須頂在移位椎骨(如 L4移位)的下一個椎骨(L5)的上面,切記! 多用於椎骨向前滑脫。

18、握踝晃臀式:

病人伏臥,雙腿自膝部稍微抬起約 35°~45°,醫師站在病人腳的方向的床頭,雙手緊握病人的雙踝,向左旋轉到極限。然後再向右旋轉到極限,如此使病人的腰部和臀部隨著醫師的雙手向左、向右旋轉。多用於腰底關節和骶髂關節紊亂。

19、骨盆晃搖法:

1)病人仰臥、屈雙膝,置三角墊於病人的骶椎下方,使兩側的髂骨與床面隔離。

2)醫師的雙手拇指置於兩側髂骨的前緣,其餘四指托住患者的髂骨側後方。

3)醫師的雙拇指逐漸施力,向下壓患者的髂骨前緣。

4)醫師的雙肘壓在患者大腿的內側,當四手指向內抬髂骨的同時,肘也向外、向下壓患者的大腿,形成槓桿作用。

5)如此重複做下壓、上抬的動作,約做 7~8次。

20、大抱腰推式:

1)病人坐於床沿,雙膝處自床下垂,助手按病人的雙膝於床沿上。

2)醫師立於病人的後背,背住病人的上肩,向後牽引病人的腰部,然後再向不痛側轉到極限,在極限上突然發力,以軟組織韌帶和肌肉的力量使錯位的腰椎歸位。

正骨整脊——腰椎關節的矯正手法介紹-第8部分1

後續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