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大學系列之江西師範大學

學校名稱:江西師範大學

學校簡介:江西師範大學是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學校融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理學、工學、教育學、藝術學等十大學科門類於一體,位於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素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美譽的江西省省會南昌,對江西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有較大影響,被江西省人民政府確定為優先發展的省屬重點(師範)大學。現有瑤湖、青山湖兩個校區,佔地面積3500餘畝,建築面積140餘萬平方米,館藏紙質文獻370餘萬冊,電子圖書100餘萬冊。瑤湖校區不設圍牆,四周以一條7公里長的瑤河環抱,具有突出的生態人文特色。

家鄉大學系列之江西師範大學


學校歷史:

1934年夏,蔣介石在白鹿洞書院主持廬山軍官訓練團時,偶見山南秀峰寺(開先寺)一帶景色幽美,遂有該處最宜辦學的感慨,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乘機提議在此舉辦大學,獲其首肯。1936年,國民政府撥款100萬元作為創辦大學基金,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創辦計劃因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而暫被擱置。

1939年日寇犯贛,江西省政府遷往泰和,眾多省內外學子云集,創辦大學計劃再度提出。國民政府審閱計劃後增撥基金100萬元,江西省政府邀集省內外知名學者組織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會下設校舍設備、圖書儀器和教育計劃三個專門委員會,校名初定為江西省立中正大學。

1940年4月,國民政府行政院通過決議,定校名為國立中正大學,直屬教育部領導。10月,國立中正大學在泰和縣杏嶺開學,是為學校前身創校之緣起。抗日戰爭勝利後,中正大學曾有以廬山海會寺一帶為永久校址的宏大規劃,當時的校長蕭蘧曾前往踏勘,並徵得第一期土地1000畝,後因時局變化而未果。

1940年6月1日,中正大學籌委會在泰和城郊杏嶺正式成立並辦公。籌委會工作期間,國民政府任命著名植物學家、美國哈佛大學博士胡先驌(步曾)為中正大學首任校長。胡先驌於1940年10月1日到職,在就職典禮上提出要將學校辦成“國內一個最好的大學”。10月4日,首屆新生300餘人來杏嶺報到。10月31日,中正大學舉行開學典禮,是日成為學校校慶日。杏嶺期間,雖然設備簡陋,生活艱苦,仍有一批知名學者來校任教。創辦之初學校有專任教師40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9人;至胡先驌1944年離任時,學校專任教師已增至203人,其中教授71人,副教授39人,在校學生達1386人。在抗日戰爭的連天烽火中,中正大學師生一方面為匡時救國而勤教苦學,另一方面也以各種形式組織抗敵救亡活動。

1942年7月7日,中正大學抗日戰地服務團在新幹縣石口村遭遇日寇騎兵包圍,團長姚名達(顯微)教授和團員吳昌達同學赤手空拳與敵搏鬥,斃敵一人後壯烈犧牲。1945年1月,江西省政府自泰和向寧都遷移,中正大學隨之撤離。學校在杏嶺辦學4年,開創了江西舉辦綜合性大學的歷史。

1942年,因贛南行署專員蔣經國要求中正大學遷往贛南,學校遂於8月在贛縣龍嶺設立分校。除農學院外,中正大學新生(包括師範專修科的新生)均在龍嶺分校報到註冊,本科生在分校完成一年級課程後轉入杏嶺校本部學習。至此,中正大學形成了一校二地三個學院(文法學院、工學院與農學院)四個專修科(三年制師範專修科、兩年制行政管理、稅務與土木工程專修科)的辦學格局,還創辦了附屬實驗學校和附屬中學。1945年1月,龍嶺分校撤銷,隨校本部遷往寧都長勝墟。

1945年1月,中正大學隨省政府各機關團體遷往寧都。學校大批師生歷經磨難,從泰和經老營盤到興國,輾轉跋涉至寧都長勝墟。龍嶺分校此時也遷來長勝,與校本部合併。在遷徙過程中,由於日寇襲擊,學校的機器、儀器、標本和圖書資料等損失慘重,導致後來的實踐環節課程全部無法開設。學校於4月在長勝復課,校舍全部借用民房,並於6月畢業了第二屆學生292人。為彌補遷徙時的缺課,學校當年未放暑假。8月日本投降,11月至12月,中正大學北遷南昌城郊望城崗。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結束。10月,中正大學決定暫遷省會南昌,以北郊望城崗原軍政部營房為臨時校址,並函電教育部和軍政部備案。11月初搬遷開始,長勝、杏嶺等地的校產從水陸兩路運往南昌,12月底遷校工作基本完成。

1946年1月7日,學校正式復課。6月底,第三屆學生314人畢業。望城崗階段學校規模有所擴大,學校設備漸趨齊全,學術風氣臻於濃厚,總體辦學水平有較大幅度提高。隨著民主思想傳入校園,校內一批進步社團相繼成立,中正大學學生積極投身於國統區反內戰、反獨裁、反飢餓的學生運動。1947年5月21日,近千名學生在進城請願路上遭到2000餘名軍警阻拌,數十名學生被打傷。“五·二一”血案發生後,中正大學學生的行動得到全國聲援,新華社在5月23日的評論員文章中給予了高度評價。1948年下半年,中國共產黨南昌城市工作部在中正大學建立了地下黨組織;1949年2月,中共中正大學支部正式成立。5月26日,中正大學學生載歌載舞將解放軍迎入校園,學校歷史從此掀開了新的一頁。

1949年6月,南昌市軍管會全面接管中正大學。8月1日,國立中正大學更名為國立南昌大學。1950年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將城東青山湖畔的老飛機修配廠東面近千畝土地作為南昌大學永久校址。11月,南昌大學校部遷往新址,即今位於北京西路與文教路之交的青山湖校區(校內有湖名青藍)。1952年全國大規模院系調整開始,南昌大學部分學院、系科陸續被調整到省內外其他高校。

1953年10月,以調整後的南昌大學為基礎成立江西師範學院,南昌大學撤銷。江西師範學院繼承了南昌大學全部校舍、大部分圖書資料以及一部分儀器設備,師資隊伍保留下來的約佔三分之一。1954年師院附中開始招生。1965年成立靖安分院,次年靖安分院師生全部回到校本部參加“文革”。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恢復,青山湖校區迎來“文革”後第一屆四年制本科生。1978年,學校開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確定為首批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專業。1983年10月,江西師範學院更名為江西師範大學。2000年10月31日,學校在青山湖校區舉行建校60週年校慶。2003年4月,江西省金融職工大學成建制併入學校,原址改稱江西師範大學青雲譜校區。


1969年1月,受“文革”極左思潮影響,江西師範學院被撤銷,以師院為主體成立井岡山大學,江西大學(文科各系)和江西教育學院同時併入。井岡山大學校址設於井岡山下溝邊的拿山,原為共大拿山分校所在地。廣大教職員工對此次遷校持有異議,但批評意見未能為當時的省革委會採納。9月至10月,學校遷往拿山。為加速搬遷減輕運輸壓力,井岡山大學革委會提出“輕裝上陣”,要求只帶少量急需之物,其他物品則不妨丟棄,此項破壞性措施因群眾同聲反對而未被執行。搬遷過程中校產遭受巨大損失,但也有許多珍貴的圖書資料被教職工自發保存下來。1970年4月,井岡山大學招收了第一批學生,分為學員班與幹部輪訓班。1971年4月,井岡山大學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

1972年10月,井岡山大學撤銷,江西師範學院覆校並遷回南昌原址。覆校前學校作出決定,所有下放和外調的教師幹部統統與學校“復鉤”,此舉使學校在短時期內收回了原有的師資隊伍。覆校時青山湖校區已面目全非:校舍被66家外單位瓜分佔用,教學樓改成生產車間,田徑場變為水稻田,圖書館被當作倉庫。覆校後經過長達數年的艱苦努力,佔用校舍的外單位方逐漸從學校退出。1983年,學校更名為江西師範大學,2003年,江西金融職工大學(江西銀行學校)整建制併入。


江西師範大學從1999年起開始擴大招生規模,新世紀伊始,江西師範大學跨入萬人大學行列。經過一年多時間對南昌周邊考察,江西師範大學於2002年決定在瑤湖西岸建設新校區。2002年12月24日舉行新校區奠基儀式,江西師範大學於2003年6月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03年10月一期工程竣工,8000名新生入住。10月18日,江西師範大學在瑤湖校區舉行新生開學典禮暨新校區二期工程開工儀式。瑤湖校區佔地3000餘畝,總建築面積77萬平方米,可容納學生3萬餘人。從2008年起,江西師範大學在江西省省內開始按一本線招生。2009年,江西師範大學被教育部批准為承擔“國培計劃――中西部地區中小學骨幹教師培訓項目”任務的高校,是江西省唯一一所被正式批准承擔“國培計劃”任務的高校。

2012年,江西師範大學入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建設高校。2012年起,啟動“正大學子”創新人才培養計劃。2012年10月30日,教育部與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江西師範大學。

2013年,江西師範大學成為繼華東師範大學後全國第二所師範院校國家大學科技園。2013年起,江西師範大學推行本科師範生免費教育,每年招收1000名免費師範生,由此江西師範大學成為第七所可以招收免費師範生的高校 。

2014年1月,中國校友會網發佈了《2014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江西師範大學排名全國第139位 。1月,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全國學聯共同下發通知,決定從2014年開始,在全國高校範圍內全面啟動和廣泛開展大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主題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江西師範大學成為全國“三走”主題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的10所試點高校之一。從6月3日起,江西師範大學恢復早操制度 。

學校校訓:靜思篤行、持中秉正

推薦理由:師範類院校扛把子!

家鄉大學系列之江西師範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