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追求健康的三層境界,你在第幾層?

“治未病”的故事


魏文侯曾求教扁鵲,問他家兄弟三人中誰的醫術最好?

扁鵲說,大哥醫術最好,二哥醫術次之,我的醫術最差。

魏文侯疑惑,為什麼你自認醫術最差,卻能名揚天下,而你的兩個哥哥卻沒什麼名聲。

扁鵲解釋說:“大哥治病,在疾病還沒發作之前就將病根剷除,所以他的醫術高超外人都不知道;二哥治病,是在疾病初起還不嚴重的時候施治,雖然藥到病除,但人們都以為他是隻會治小病的醫生。而我是在病人病情危重的時候予以施治,所以大家都以為我醫術神奇,故而能名聞天下。

在這個故事中,扁鵲三兄弟的醫術高下立判。其中大哥、二哥就是典型的“治未病”。


1、什麼是“治未病”?


“治未病”第一次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治未病”的理論,主要是倡導一種以預防為主的思想和理念


“治未病”:追求健康的三層境界,你在第幾層?

藥王孫思邈認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已將病治病,下醫醫已病之病”。“治未病”由來已久,並且在歷史長河中從理論和臨床實踐上都得到了較好的發展,是古代醫家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在繁衍生息和防病保健中不可或缺、功不可沒的存在。


2、“治未病”的三層境界


第一層境界:生活裡“有節有常”


“治未病”首先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把握好程度、節奏和規律。《黃帝內經》中講“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便能夠達到形神兼具、頤養天年的境界。


“治未病”:追求健康的三層境界,你在第幾層?

“起居有常”,則是對睡覺、起床提出要求。這裡的“有常”不是固定時間睡覺起床,而是要求你根據季節變化有規律地睡覺起床。規律則藏於晝夜交替與四季變化之中。簡單地講,規律就在這十六個字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能夠做到遵循天地自然變化的規律,順應白晝和四季的變化,那你就能夠交上好運,是天地自然給你的好運氣,身體也就安康了。


“治未病”:追求健康的三層境界,你在第幾層?

如果能在食飲、起居和作勞上養成良好的習慣,就能達到《皇帝內經》所說“形與神俱,度百歲乃去”。通俗地講,就是能夠活得形體健康,精神飽滿,很容易就能活過百歲。


第二層境界:情志上


“治未病”要求我們在情志上能夠做到自得其樂、心無掛礙、保持天真、守住精氣神兒。《黃帝內經》裡記載:“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恬淡虛無”是勸導人們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倡導質樸、寧靜的生活,不為物動,是一種智慧。恬淡虛無,淡薄名利,認真踏實,保持初心,讓自己活得心無掛礙,通透明朗,讓內心和精神都得到最大的自由。擁有這樣的情志,便難以被世俗所累,心裡輕鬆了,身體也就無礙了。這是“治未病”的第二層境界。


“治未病”:追求健康的三層境界,你在第幾層?

第三層境界

《皇帝內經》中說:“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辟邪不至,長生久視。”天地人和的大觀念下,包括了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季節氣候等相和諧,具體到身心、臟腑、氣血和經絡的和諧,這是一種“治未病”的天時地利人和。


“天人合一”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根本觀念之一,強調的是整體觀。

“治未病”和中華民族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息息相關,學會如何和諧地處理天、地、人的關係,才能從自身內部找到長壽、健康與快樂的根源。


“治未病”:追求健康的三層境界,你在第幾層?

“治未病”的三層境界,你在第幾層?


總而言之,“治未病”是中醫學的一貫思想,“防重於治”更是中醫預防醫學的思想核心。在今天這個亞健康的時代,如果我們能參透“治未病”的精髓,將之踐行於平時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便能激發生命潛能,從而達到增強體質、防病抗衰的目的。


“治未病”:追求健康的三層境界,你在第幾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