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參同:中國文化中另類的“治未病”

01

中國文化認為,人是由肉體系統和精氣神系統所組成。在肉體系統,即細胞、組織、器官發生病變前,是精氣神系統已發生質變,即人體的氣機失衡在先,而細胞、組織、器官的病變在後。故治未病之核心,在於氣機剛出現偏頗時就能察覺和調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微言參同:中國文化中另類的“治未病”


“氣”是中國文化很重要的一個觀念。因人體的肉體系統肉眼易見,而精氣神系統肉眼難察。故將肉體系統命為“白”與“陽”,而將精氣神系統命為為“黑”與“陰”,且有“陰動為先”、“執白守黑”之說。即所謂“氣”先於“質”。

以此而論,在身體出現器質性病變前,身體的不適感早已存在,即氣機的不調適不平衡已出現。只是當人在忙碌、浮躁、奔波時,不會主動去體察,有意去留注。時間久了,身體就麻木了,等到發現時,已產生了器質性變,無形中增加了病重程度和治療難度。

微言參同:中國文化中另類的“治未病”


若平時即能做到,在身體有不適時,或有異樣狀態時,哪怕只是些微的,即能找機會靜下來,在細細的覺察與揣摩中,用心意心神將這些不適之處或不適之感漸漸化去。哪不舒服,就以心神觀注於哪,就以氣機旋轉變化於哪。若行之有度,必驗之於效。

傳統中國有靜坐的修習,不徒常人所說練功悟道,更在於靜坐過程中不斷調整氣機,不斷修煉氣機,以此求得身體的健康和精氣神的充盈。所以,靜坐不是傻傻的、呆呆的、死死的坐著,而是在靜坐中不斷輕輕地、細細地、慢慢地尋找身體的松、爽、通、透,以及空、靈、活、靜。

若每天能花點時間練習靜坐,像認真對待工作那樣堅持來做,並在此過程中不斷揣摩和玩味身體內外氣機的流轉變化,則自然化危於未發,防病於未然。如此,也會更易理解秦漢前之醫病,為何多有呼吸、吐納、導引等法,以及這些方法的核心所在。

02

氣是中國文化最基本的觀念,亦是中醫最重要的概念,但對其的理解也是最混亂的。不用說普通人,即使在很多中醫大夫的頭腦中,氣恐怕也只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存在,而在人文科學領域,氣也僅僅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概念而已。

中國傳統運動的核心在於“求氣”,繼而“煉氣”,這是別於西方運動的關鍵所在。針灸得效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是為“得氣”,而針灸師的水平不僅取決於針灸技能的高低,也取決於針灸師本身“煉氣”水平的高低。中草藥治病,不重其成分,也無有效成分之說,其根基在於藥物的四氣五味在氣化層面上對身體的作用。與西醫相比,中醫更像是物理療法,其核心仍然離不開氣。所以,人們常言中醫治未病。

“氣”雖很難講清楚,但其對身體的作用,及在體內的流轉變化,還是可以察知和調控的,但它需要人處於極靜定之狀態。這也是中國文化為什麼總講“靜能生慧”、“定能生慧”,以及“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的原因所在。

傳統靜坐和站樁訓練的首要核心亦在於“得氣”,以及其後的體氣、品氣、察氣、運氣、化氣等。故有“凝神入氣穴”之法,此為“煉精化氣”之必然程途,亦為“無中生有”之妙法。


靜坐和站樁之初,常有八觸之說,即身體的“冷、熱、酸、麻、脹、痛、涼、溫”八種反應,其間多與身體的健康與否有關。此身體之細微反應之處,恰亦對應於身體的調整之始。

微言參同:中國文化中另類的“治未病”


此時,可凝定心神,靜靜體察身體之氣感,輕輕靈靈地留住心神於此,任氣機自運自化,或有各種反應,亦勿忘勿助,久則身體與心靈皆漸空明。如此,當氣機運行通暢了,病也就好了,即化病於無形。

古人言,災生於稍稍,病起於微微。傳統靜坐與站樁訓練,恰可對治此微微。惜人多於此而不覺,又以其枯燥而不肯為之,至小善不積,遂成大患。故靜坐者,站樁者,治未病之大法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