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未病”的三個層次


中醫“治未病”的三個層次

傳統中醫“治未病”的思想是深深的紮根於整個中醫學體系的。正如《黃帝內經》所言:“是故聖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一般認為“治未病”是屬於預防醫學範疇。而筆者認為,“治未病”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而不僅僅是預防。如下圖所示,“治未病”的解讀圖:

中醫“治未病”的三個層次

“治未病”的解讀圖

首先,“治未病”就是指人體還沒有患病之前,就進行的一系列預防性的養生保健活動,以及疾病的早期治療(或調理)。大力推廣“治未病”的思想和方法,對於減少老百姓的疾病痛苦和減輕看病的經濟負擔等方面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一個人身體健康,沒有胃部和其他部位任何不適,平時就很注意養生保健,按時飲食,從不暴飲暴食,飯後百步走,早晚常按摩關元、足三里等穴位,這樣他的胃就一直維持著健康;另一個人在胃部健康的時候沒有做什麼養生,但是他在出現胃部不適、消化不良時,進行溫灸中脘、足三里穴,口服保和丸(主要有山楂、神曲、茯苓等中藥組方,能消食健胃的中成藥)等方法及時調理,結果他的胃又很快恢復健康;第三個人經常胃脹、胃痛、反酸,但是他從不重視,只知道扛著,直到有一天胃痛得實在受不了,才到醫院就診,經過系統檢查就發現他患了胃癌,其結果大家也就可想而知了,花很多錢,但是隻多活了一年多就死了。

通過上述病案中三個人的不同結局,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來:不管從經濟還是自我身體角度來考慮,未病先防是最好的、最划算的;儘早發現疾病並積極調治,也為時未晚;到了疾病很重了才想到去治療,往往人財兩空。如下圖所示:

中醫“治未病”的三個層次

養生與健康圖

其次,“治未病”的第二個層次就是指“既病防變”,尤其是指對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偏癱、風溼病等慢性病的積極調治。在提高這些慢性病患者的生存質量,減少西醫治療的副作用和疾病的併發症等方面,中醫養生大有可為。特別是在當前我國加速進入人口老齡化的社會,這些心腦血管、癌症等慢性持續高發的前提下。

第三,“治未病”也包括對亞健康狀態的調理。亞健康是近些年來,現代醫學提出的一個新的醫學概念。現代醫學科學研究發現,完全健康的和處在疾病狀態的人只佔少數,大多數人(約70﹪—80﹪)處在一種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即就是亞健康。

處在亞健康的人,往往在醫院查不出什麼客觀的器質性病變,但是往往有各種各樣的功能性改變,自覺有種種不適,如常感疲乏、精神衰弱、睡眠質量差、食慾不好、性功能減退等等。也就是說,亞健康會使人不舒服,甚至痛苦,進而影響到他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並且亞健康本身也存在著向疾病方向進一步發展的風險。

所以,這些年醫學界,甚至整個社會對“亞健康”給予了充分的重視。而祖國醫學中“治未病”體系對於解釋、預防和調理亞健康等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中醫“治未病”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大力推廣中醫“治未病”對於提高我們整個國民身體素質,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義,實力國利民的好事情。

中醫“治未病”的三個層次

《我最想要的治未病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