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中醫先行

黃帝內經》提出“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唐代名醫孫思邈又發展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皆明確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在前人影響下後世諸多著名醫生都非常注意預防為主,並把那些不注意預防疾病的醫生和患者比作“臨渴掘井”。這種養生防病觀貫穿於中醫學發展過程的數幹年曆史,成為祖國醫學重要的指導思想之一。

治未病,中醫先行

“治未病”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並且密切注意干預病變發生的趨勢、在病變未產生之前就採用的救急方法,掌握疾病轉歸的主動權,達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術”。

中醫體質辨識運用了中醫“天人合一”的整體觀、“體病相關、體質可分、體質可調”的中醫體質學說理論和中醫調理方案,進而實現“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的治未病目標。傳統中醫將體質分平和體質、陽虛體質、陰虛體質、痰溼體質、溼熱體質、氣鬱體質、氣虛體質、血瘀體質、特稟體質。除了平和體質,其餘八種屬於偏頗體質,而偏頗體質又是一些疾病發病的基礎與根源。

九種體質特徵如下:

1、平和體質:先天發育良好,後天潤養得當,表現面色紅潤,精力充沛,平素患病較少,易恢復,多指人體35歲以前健康人群。注意季節交替時預防感冒,中暑,凍傷。

2、陽虛體質:平素畏冷,疲倦,四肢冰冷,唇色蒼白,少氣懶言,易腹瀉、排尿次數頻繁,形體白胖面色淡白無華,男性遺精,性慾冷淡,舌質淡。

常見病:低血壓、腦血栓、腦梗、腦萎縮、老年痴呆、心律不齊、冠心病、心衰、頸椎病、腰椎病、風溼性關節炎、腹痛、腹瀉、咳喘、痛經、陽痿、不孕、健忘、尿瀦留、尿失禁等。

3、陰虛體質:五心煩熱,咽乾口燥,兩顴潮紅,頭暈,腰膝痠軟,頭痛,脊背發熱,舌紅苔少。

常見病: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炎、更年期綜合徵,貧血、甲亢、結核病、腦供血不足、腦動脈硬化、腦中風、腦萎縮、老年痴呆等。

治未病,中醫先行

4、氣虛體質:氣短懶言,易感勞累,面色蒼白或萎黃,食慾差,食少腹脹,消化不良。

常見病:慢性胃炎、肥胖、頻繁感冒、高血脂、鼻咽癌、眼瞼下垂、遺尿、虛喘、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

5、 痰溼體質:腹部肥滿嗜食肥甘厚味,胸脘痞悶,噁心納差,身重睏倦,頭昏如蒙,苔膩脈弦滑。

常見病:中風、胸痺、肥胖症、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動脈硬化、冠心病、中風、糖尿病、脂肪肝、膽囊炎、膽石症、甲狀腺囊腫與腺瘤、淋巴結腫大、惡性腫瘤、乳房小葉增生、性激素失調、月經紊亂、閉經、排卵障礙,不孕、性慾減退等。

6、溼熱體質: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痤瘡粉刺,身重睏倦,周身乏力,口淡無味或口苦口臭,大便粘膩,小便短黃,口乾不欲飲,常口苦咽乾,男性陰囊潮溼,女性帶下增多,急躁易怒,舌苔厚膩。

常見病:脂溢性皮炎、瘡癤、黃疸性疾病,脂肪肝、高脂血症、毛囊炎、酒糟鼻、溼疹、體癬、脫髮、急性黃疸性肝炎、膽結石、膀胱炎、尿道炎、腎盂腎炎、口腔潰瘍等。

7、氣鬱體質:精神抑鬱,悶悶不樂,意志消沉,鬱鬱寡歡,情感脆弱,易於激動,急躁易怒,敏感多疑。

常見病有:失眠、偏頭痛、胸痛、肋間神經痛、月經不調、痛經,煩躁病、慢性咽炎、慢性肝炎、甲亢等。

8、血瘀體質:面色晦暗、皮膚色素沉著、易出瘀斑、易患疼痛、口唇暗淡或紫、舌質暗有瘀斑、舌下靜脈曲張、眼眶偏黯黑、鼻部暗滯、頭髮易脫落、皮膚幹,女性多有痛經、閉經症,或經血中有紫黑的血塊,脈象弱。

常見病:黃褐斑、雀斑、女子髒躁,經前期綜合徵、胸痛、胃痛、腹痛、急性胃腸痙攣、膽石症、腎結石、血尿、腫瘤、中風,月經不調、冠心病,心絞痛等。 

9、特稟體質:即使不感冒也經常鼻塞、打噴嚏、流鼻涕;易對藥物、食物、氣味、花粉、季節過敏;皮膚容易起蕁麻疹,常因過敏出現紅色瘀點、瘀斑。

常見病:有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過敏性紫癜、溼疹等。

版權申明:由中醫雜談編輯部編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審:彭家大小姐

校編:魯海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