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是什麼?看完這個故事就明白了!

在大家心目中醫院是看病的地方,“治未病”的觀念並不為人所熟知,即便是醫院中設有治未病科,主動去治未病科瞭解自身情況的人並不多。


“治未病”是什麼?看完這個故事就明白了!


歷史上著名的扁鵲為蔡桓公治未病的故事


正所謂“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很多大病往往是由一些小毛病引起的。“治未病”即採取相應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治未病”的思想源遠流長。早在《黃帝內經》就已經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此後,歷代中醫先賢如:漢代醫聖張仲景、唐代醫家孫思邈、元代朱丹溪、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又有發揮,並賦以新的內容,彌足珍貴。


“治未病” 包含四個方面: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變、愈後防復。


“治未病”是什麼?看完這個故事就明白了!

未病先防,治在發病之先

扁鵲三兄弟的故事


魏文王求教於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誰是醫術最好的呢?”


扁鵲:“大哥最好,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二哥次之,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時;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個,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


未病先防也就是說人們在沒有患病的時候,要積極維護健康、預防疾病的發生。


首先要有正確的健康觀念,不僅要維護軀體健康,而且要保持精神情志的調暢、人際關係的和諧。


要養成健康的生活、起居、飲食、運動方式,積極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減少外界致病因素對人體的侵害,就可保證不發病或雖病也不重。


並且要定期體檢,及早察覺疾病危險因素,注意體質是否發生偏頗,身體和精神是否處於健康狀態。


“治未病”是什麼?看完這個故事就明白了!


欲病早治,治在疾病萌芽

扁鵲見齊桓公


名醫扁鵲四次拜見齊桓公。發現齊桓公皮膚上有點小病,希望齊桓公早點治,可是齊桓公不相信。於是齊桓公由小病變成大病,最後就病故了。


這就是“治未病”作用,如果齊桓公早點相信扁鵲把病治了,就什麼事也沒有了。


人體即將發生疾病的時候,會出現陰陽失衡的徵象。自身也會有一些不適的感覺,或者體檢有輕微異常,但還沒有達到疾病的診斷標準。


“治未病”是什麼?看完這個故事就明白了!


比如出現體質嚴重偏頗、糖尿病前期、高血壓臨界、中風先兆症狀頭眩、肢麻、手顫等,焦慮症、抑鬱症等精神情志疾病的先兆失眠等,以及一些發作性疾病如過敏性哮喘緩解期,這時要及時察覺,加以重視,及早調理體質,採取相應的措施,就可以避免發病或阻止疾病發作。


描既病防變,阻止疾病進展

王粲諱疾忌醫


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詩人。張仲景(名醫)和王粲(作家、詩人)是好朋友,張仲景發現王粲隱藏著可怕的“癘疾”的病源。要王粲早點服要治療,可王粲不聽他的話,更不吃藥。最後病情加重,無力迴天。



既病防變也就是說在已經患病以後,要積極採取措施預防疾病進展或加重。一般來說,疾病的轉變是由表入裡,由輕變重,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


《醫學源流論》所說:“病之始生淺,則易治;久而深入,則難治”。


“治未病”是什麼?看完這個故事就明白了!


比如糖尿病如果不積極治療,就會發生腎病、視網膜病變或血管神經病變。


如果疾病在早期就被治癒,也就不會進一步發展、惡化了。


否則,等到病邪強盛、病情深重時再去治療,就比較困難了。


愈後防復,防止疾病復發

愈後防復就是指在病癒或病情穩定之後,要注意預防復發,時刻掌握健康的“主動權”。


“治未病”是什麼?看完這個故事就明白了!


一般病人初愈後,大多虛弱,這就要求在疾病康復中,讓身體“正氣”儘快恢復,陰陽儘快平衡,要積極調動身體的自愈力,促使臟腑組織功能儘快恢復正常,達到邪盡病癒,病不復發的目的。


“治未病”是什麼?看完這個故事就明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