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新時代的健康模式

“治未病”——新時代的健康模式

文丨月月

“治未病”——新時代的健康模式

魏文侯曾求教扁鵲,問他家兄弟三人中誰的醫術最好?

扁鵲說,大哥醫術最好,二哥醫術次之,我的醫術最差。

魏文侯疑惑,為什麼你自認醫術最差,卻能名揚天下,而你的兩個哥哥卻沒什麼名聲。

扁鵲解釋說:“大哥治病,在疾病還沒發作之前就將病根剷除,所以他的醫術高超外人都不知道;二哥治病,是在疾病初起還不嚴重的時候施治,雖然藥到病除,但人們都以為他是隻會治小病的醫生。而我是在病人病情危重的時候予以施治,所以大家都以為我醫術神奇,故而能名聞天下。

在這個故事中,扁鵲三兄弟的醫術高下立判。其中大哥、二哥就是典型的“治未病”。

“治未病”——新時代的健康模式

01

什麼是“治未病”?

“治未病” 一詞,首見成書於秦漢時期的《黃帝內經》:“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它的意思是,高明的醫生,不僅要知曉治已病之術,而且要通曉治未病之法,如同治國不僅要治既成動亂,更要在未亂的時候加強治理。如果已經病了而後用藥,已經動亂了才來治理,就好比口渴時才想到挖井取水,打仗時才想到製造武器,不是已經晚了嗎?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距離今天已有兩千餘年。可見,“治未病”的概念自古有之,且在提出之後受到了歷代醫家的推崇。“治未病”理論經過歷代醫家的發展,其內涵可以概括為:未病養生、防病於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漸;已病早治,防其傳變;瘥後調攝,防其復發。總之,“治未病”的理論,主要是倡導一種以預防為主的思想和理念。

“治未病”——新時代的健康模式

02

中醫“治未病”植根於道家思想

“治未病”雖然是中醫的醫學概念,但卻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家思想密切相關。眾所周知,道家非常重視養生,追求長生是道家文化重要的探索內容。在道家看來,“治未病”其實是“術”與“道”的有機結合,是修道與醫道的相輔相成。只有深刻領會中國傳統文化的養生智慧,迴歸原初本性,才能無求而壽自延。

那麼,道家思想中的哪些部分與中醫“治未病”一脈相承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恬淡虛無,清心寡慾

道家崇尚的是返璞歸真的生活,《道德經》裡就有言:“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意思是人要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

道家的養生思想對今天這個時代尤其重要。在今天這個物質極度充盈的時代,人們很容易會為物質所累,造成了許多所謂的“富貴病”。經常性不合理的飲食、日常性吸菸、酗酒在偷偷傷害著人們的身體,容易引發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如果我們能控制自己的慾望,將心性和生命迴歸到純樸的狀態,與道相合,就能將疾病防患於未然。

無為而治,順應自然

《道德經》有言:“道法自然”。順應自然、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養生之法。中醫所說的“治未病”,就是要順應自然規律,順應四時氣候來調養。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裡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中醫思想認為,春夏陽氣相對充盛,秋冬陰氣主事。所以,春夏應當注重養陽;秋冬要重視養陰。可見,中醫是從整體觀念出發,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中醫注重按節氣預防疾病,而這種思想是與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一脈相承的。

“治未病”——新時代的健康模式

控制情緒,注重養心

莊子曾說:“悲樂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心之失。”(《莊子·外篇·刻意》)

意思是說,如果在情緒上放縱自己悲傷或快樂,那麼自身的德行就會不正;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喜怒,就無法追尋大道;如果心存好惡,那麼最原始的心性就會缺失。

《黃帝內經》裡也有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喜勝悲,悲勝怒,恐勝喜,怒勝思,思勝恐。”過分放縱自己的情緒,會讓五臟受損,只有控制性情、平衡心態,才能修心養性,達到陰陽平衡。

哈佛大學曾有一個調查:90%的病來自我們的內在,來源於我們的情緒。美國的一項研究在分析全美1300多個地區的推特(Twitter)內容後發現,憤怒、焦慮、壓力等負面情緒字眼越多,該地區居民冠心病死亡風險越高;相反,常使用積極性詞彙的人,冠心病的死亡風險則較低。生活中,常常深陷於負面情緒的人更容易生病。而道家的“修心”就是要求我們要控制情志的劇烈反覆,從而達到“治未病”的效果。

03

“治未病”——新時代的健康模式

世界衛生組織進行的全球調查顯示:目前,全世界疾病人群佔有20%,亞健康人群佔75%,健康人群僅為5%。可見,今天的人們長期處於亞健康的狀態,與疾病僅有一步之遙。正因如此,積極發揚中醫治未病這一寶藏才顯得尤其重要,它將對改變當前人們的健康狀態產生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更好地踐行“治未病”的思想呢?

中醫理論中,疾病的發生,關係到邪正兩個方面。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原因,邪氣是疾病發生的直接原因。因此防未病先要增強人體正氣。

順應自然,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醫理論思想熱內,天地是生命起源的基地,這就是所謂“天覆地載,萬物悉備”。既然如此,那麼我們也要做到順應天時、順應自然,才能“未病先防”。

順應自然的內涵很多,其中包括重要的一點——不妄作勞,起居有節。

對於現代人來說,很多人需要的不多,但想要的很多。在慾望的支配下,今天的時代成了一個“過勞時代”。尤其是久坐、久視,造成了頸椎病、氣血不通等多種疾病,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如果我們能順應自然,讓自己的生活符合自然規律,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那麼就有更大的幾率能夠遠離亞健康,最終達到“終其天年”。

調攝精神,保持情緒穩定

《素問·上古天真論》裡有言:“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意思是當你能調攝情緒,那麼病從哪裡來呢?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保持情緒的穩定呢?古人推崇“移情易性”。如《北史·崔光傳》說:“取樂琴書,頤養神性”。

《理瀹駢文》說:“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者矣”。

《千金要方》亦說:“彈琴瑟,調心神,和性情,節嗜慾”。

古人早就發現,通過琴棋書畫等方式可以轉移人的注意力,達到陶冶性情的作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通過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適當疏導宣洩自己的情緒,從而做到情緒穩定。

“治未病”——新時代的健康模式

加強鍛鍊,增強體質

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加強鍛鍊,增強體質是提高正氣和抗邪能力的關鍵。中國自古有八段錦、太極拳、五禽戲等,都是很好的健身運動。

但中醫又認為,運動要有度,過度運動反而會耗傷陽氣,不利於保養腎精。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一味追求“肌肉塊”而盲目健身的人,往往徒有其表,但中氣已傷。一旦中氣傷,則容易形成病變。

因此,運動要適度,動靜要結合,通過合理的運動可以提高機體抗邪能力,從而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總而言之,“治未病”是中醫學的一貫思想,“防重於治”更是中醫預防醫學的思想核心。在今天這個亞健康的時代,如果我們能參透“治未病”的精髓,將之踐行於平時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便能激發生命潛能,從而達到增強體質、防病抗衰的目的。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