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疫苗與群體免疫

治未病、疫苗與群體免疫

3月13日,英國政府首席科學家帕特里克·瓦蘭斯(Patrick Vallance)在接受BBC採訪時提出了“群體免疫”的概念,讓世界為之譁然。

從中國古代的“治未病”,到近代歷史上疫苗的誕生,再到今天的群體免疫,讓我們看看群體免疫的前世今生。

  • 古老的“治未病”理論

《黃帝內經》最早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著名理念,“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以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丹溪心法》雲:“嘗謂備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閉塞其涓涓之流,則滔天之勢不可遏;備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撲滅其熒熒之火,則燎原之焰不能止。”

所謂“治未病”,就是事先防止疾病發生。對社會群體而言,最應該防止的應當是傳染病特別是烈性傳染病,即古人所說的瘟疫。

雖然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防治瘟疫的論述,歷代名醫對此亦多有嘗試,但是囿於科技手段的缺乏,古代人們始終沒有意識到引發瘟疫的病原是微生物,只能籠統地指出傳染病的病原為“邪氣”、“疫氣”、“瘴氣”等。在預防手段上,東晉的道士兼名醫葛洪留下了用狂犬之腦預防狂犬病的記載,宋真宗時有了為預防天花而種痘的嘗試,中醫古籍還留下了不少治“溫病”的藥方。

但是,在現代疫苗出現之前,“治未病”還只是一個美好的理想。

治未病、疫苗與群體免疫

來源: 《纂述門(衛生類):不治已病治未病(錄丹溪心法附餘)》, 《醫學雜誌》,1924年第19期第36頁


治未病、疫苗與群體免疫

來源:《送瘟神:[畫圖]》, 《神州畫報》,1909年11月第45頁

  • 疫苗的誕生

疫苗本質上是一種滅活(或者減活)的病毒,通過人為的方式讓其迅速在人群當中擴散,使得這個群體內的大多數人都迅速獲得了免疫力,從而擺脫了該病毒對於人類的控制和傳播。

18世紀的英國,一位名叫愛德華·琴納(Edward Jenner)的醫生,發明了牛痘疫苗,從此徹底改變了人和病毒之間的關係。1935年第4卷第2期的《科學世界》中詳細記載了愛迪華·琴納的一生:琴納注意到,感染過牛痘的擠牛奶工人不再會感染天花。於是,1796年5月14日,他從一名擠奶工身上的牛痘膿皰裡抽取少量液體,並注射到一個8歲男孩身上,待男孩身上形成膿皰癒合後,琴納兩次給他注射天花病毒,這個男孩仍健康地活著。牛痘疫苗從此產生並迅速在全世界流傳開來,拿破崙也令其手下兵士全部接種並對琴納異常敬重。大約200年後,天花這一疾病在全世界絕跡。

治未病、疫苗與群體免疫

圖片來源:《法界施種牛痘局,痘局重開》, 《新聞報》,1893年2月22日第4版


治未病、疫苗與群體免疫

來源: 《牛痘接種的發明者愛迪華琴納:聖醫愛迪華琴納之像:[照片]》, 《科學世界(南京)》,1935年第4卷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疫苗的產生,要從1919年中國成立中央防疫處開始。1919年3月,即五四運動之前兩個月,中央防疫處在當時的北平誕生了,這在中國公共衛生史上是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標誌著當時中國的中央政府首次有了一個專門負責防疫和製造免疫生物製品的機構,標誌著我國從傳統防疫向科學防疫邁開了一大步。

中央防疫處隸屬北洋政府內務部,“旨在研究預防疾病的措施,從事對各種傳染病的細菌學研究,製造各種血清和疫苗,以不負其保全國人性命之職責。”

治未病、疫苗與群體免疫

來源:《中央防疫處》, 《中華醫學雜誌(上海)》, 1918年(戊午十二月)第4卷第4期第126頁


治未病、疫苗與群體免疫

來源:《中央防疫處暫行編制》, 《新聞報》,1919年1月27日第5版

中央防疫處成立時,還是魯迅在小說《藥》中所描寫的時代,大多數官民還愚昧未化,未受到現代科技知識的啟蒙。防疫處成立的當年,就生產出少量預防霍亂、天花的疫苗。

抗戰時期,中央防疫處在昆明創造了中國生物製品史上的輝煌,以處長湯飛凡為首的一批醫學科學家在此期間分離出青黴素並進行少量生產,研製生產出斑疹傷寒疫苗、破傷風類毒素、炭疽疫苗等以及部分免疫血清,支援抗日戰場。

現代微生物學特別是疫苗的誕生,讓“治未病”夢想成真,是研製疫苗以及其他生物製品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用疫苗為我們構築起一道抵禦傳染病的長城。

治未病、疫苗與群體免疫

來源:《應時國貨霍亂疫苗》, 《新聞報本埠附刊》,1927年6月27日第1版


治未病、疫苗與群體免疫

來源:《湯飛凡:斑疹傷寒之細菌學》, 《中華醫學雜誌(上海)》,1937年第23卷第12期第1269頁

  • 群體免疫

事實上,疫苗不是對每個人都有用的。對於那些剛出生的嬰兒、免疫力低下的老弱病殘,以及因為其他原因導致其無法獲得抗體的人群(比如對疫苗過敏)來說,疫苗是起不到保護作用的。既然如此,我們將如何保護這些人呢?答案就是“群體免疫”。¹

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或community immunity)指的是,因為個體免疫的存在而保護一個群體免受某種傳染病的侵害,²也就是當足夠多的人對導致疾病的病原體產生免疫後,使得其他沒有免疫力的個體因此受到保護而不被傳染。群體免疫理論表明,當群體中有大量個體對某一傳染病免疫或易感個體很少時,那些在個體之間傳播的傳染病的感染鏈便會被中斷。³

這種免疫力通常是由於已經接種疫苗而獲得,比如上文提到的天花疫苗的研製和接種,使人類全體免疫,最終消滅了這種傳染病。這就是為什麼會從國家層面強制執行公共衛生領域的群體免疫計劃即疫苗接種計劃。

治未病、疫苗與群體免疫

圖片來源:《內江區天花已撲滅》, 《大公報(重慶)》,1951年3月25日第3版

所幸英國衛生大臣已於3月15日撰文澄清,“群體免疫是一個科學概念,並不是英國計劃的一部分“,歐洲各國也在進一步加強對新冠病毒的防控。在有效的疫苗出現之前,全人類一起努力,儘量控制新冠病毒的蔓延,才是當前需要做的事情。

註釋:

1、袁越:“群體免疫”之前世今生,《三聯生活週刊》,2020年3月14日

2、Fine et al. Epidemiol Rev. 1993;15(2):265-302.

3、張文宏:大流行狀態下的國際抗疫與中國應對——國際戰役動態與展望(二),《華山感染》公眾號,2020年3月15日


更多閱讀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