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时赵匡胤来投王彦超,王彦超给了十贯钱把他打发走了,后来赵匡胤如何处置他的?

秉烛读春秋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还能咋样?耿耿于怀呗!当然作为大宋王朝的开拓者,也没那么小家子气,轻重还是明白的,只是后来俩人喝酒的时候,专门提了那么一下,王彦超口头上服了个软,这事就那么过去了。

俺感觉大家伙应该很好奇,赵匡胤投奔王彦超被打发这事的过程,那么咱把这事唠唠,然后来分析一下赵匡胤的心理。

事情的经过。

话说赵匡胤出生的时间点不好,五代十国,就这个时间点上大华夏正乱着呢?小一点的草头王,这就划地盘,圈领地,大一点的自立为王,同一时间点的皇帝没有三个也有五个。

赵匡胤自己算了算,光中原这地的政权前前后后就有八个姓氏做过皇帝,不少了,所以也乱。

但赵匡胤的家境还算可以,军人世家吗?在乱世当中军人世家还是比较吃香的。

所以赵匡胤打小,这接受的教育还成,还有一个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想法。

咋说呢?身处乱世之中,谁也保证不了明天是个啥情况。那么在赵匡胤二十一岁结婚之后,他们家也不行了,毕竟虽然是个军人世家,但到他父亲这辈也就是个中等武将而已,耗不起不是。

所以赵匡胤这大婚一结束,这就面临一个生计问题,最终的结果就是赵匡胤就想出去闯荡一下,看看能不能弄出一番事业来。

那么作为父亲的赵宏殷,瞅着自己的儿子有这想法,当然是有多大能力使多大劲的帮忙。

于是写了一封信给自己的老朋友随州刺史董宗本,让帮衬一下。

朋友的儿子吗?能帮就帮一下,多大点事,所以董宗本就收留了赵匡胤。

咋说呢?赵匡胤这是能当皇帝的材料,是金子搁那都发光,得咧,就这光芒把个董宗本的儿子董尊海给惹急眼了,没事就排挤,诋毁赵匡胤。

赵匡胤那受这个气啊!所以在董宗本的手底下也就干了半年,卷铺盖走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这董尊海后来咋样了?”

您记住了,小心眼的人是当不了的皇帝,就算当了皇帝,他也维持不了多少时间的。

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这董尊海能力有限,在赵匡胤的军队中也就是个中级军官,他一听赵匡胤当了皇帝,蹲家里边这就等死去了。

赵匡胤知道这事之后到是乐了,没收拾他,反而花了一点心思把他失散的母亲给找到交给了他。

“行了!该干嘛干嘛去吧!”董尊海能力平平,你让赵匡胤也恨不起来。这就和大象不在乎蚂蚁的蔑视一个道理。

但让赵匡胤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个能力平平的人,那真是下了死力,成为当时有名的一个边将,当然有名是相对的。

你看,这个世界总是公平的,失去了一些东西,你还会得到另一些东西。反过来说你如果固执的想要得到一些东西,那么在不经意之间你又会失去一些东西。

好了,这顿闲聊,聊歪了。咱接着说。

王彦超

那么下一站,赵匡胤这就去了王彦超哪里。

咋说呢?王彦超这人是个人物,人家是官宦世家,比赵匡胤的军人世家还高一点。

当年人家跟着后唐魏王西征,胜利回师结果半道上,碰到大将李嗣源造反,最后这货还成功了。

这家伙王彦超和自己的顶头上司魏王成了没家的孩子,但就算是这样王彦超依然不离不弃,直到魏王遇害身死。

所以王彦超这人道德底线没有一点问题,这也就是赵匡胤为嘛耿耿于怀的原因,当年你为嘛看不上俺呢?

咱接着说王彦超,不把他这人说清楚,题主这问题咱也摆不明白。

王彦超这就有点心灰意冷,出家当了道士,就他这师傅,和王彦超呆的时间稍微一长就说:“孩子你不是道门中的人,就不应该屈居于此,你可是富贵人啊!”

所以他这师傅晖道人,赠送了银两盘缠啥的,让他出山还俗了。

那么从这里咱不难发现,王彦超的人格魅力是有的,不然他这师傅也不会这么安排,您说对吧?

但就是这么个人,在自己同僚兼好友的儿子赵匡胤来投奔他的时候,就用一顿好酒好肉招待了一下,临了给了十贯钱就给打法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会好奇:“这王彦超为嘛就看不上赵匡胤呢?”

其实这事要俺看,问题不是出在赵匡胤的能力上,而是出在赵匡胤在董宗本的手底下就干了半年走了的事上。

王彦超这人咱也难看出来,是一个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人。俺打算在你这棵梧桐树上落脚,这辈子就不打算换人了,你是孬也好,歹也罢,就这么得了。

所以俩人的理念不一样,结果就是王彦超十贯钱就把赵匡胤给打法了,那么这里边显然有着看不起的意思在里边。

后来的事

赵匡胤啥人?人中龙云中凤啊!他哪能感觉不出来啊!所以多年以后他依然记得这事,毕竟被一人杰给瞧不上,心里总不舒服,他这事和董尊海不一样。

那么后来兜兜转转的,王彦超就成了赵匡胤的部下。

所以在一次聚会当中,赵匡胤就问王彦超:

“联昔日来复州投卿,卿因何不纳?”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当年俺去复州这嘎达投奔于你,你为嘛不收留俺呢?

这赵匡胤显然为这事耿耿于怀,不然也不会当面去问王彦超让俩人都尴尬的事。

结果王彦超回答:

“浅水岂能藏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实乃天意也!”

这翻译过来就是浅水是藏不住神龙的,陛下没有呆在俺那小小的郡县里边,那是天意。

好吧,这事不怪俺!那是天意。

赵匡胤一听哈哈大笑。

那么王彦超这人确实有本事,而且道德上也没啥问题,所以人家在赵匡胤的手底下那也是风生水起的人物。

只不过因为他手握兵权,在第二次杯酒释兵权当中,王彦超明白赵匡胤的意思,带头将手里边的兵权上缴,过起了富家翁的生活,七十三岁才去世。

注:第一次杯酒释兵权是在961年,赵匡胤将禁军的军权收到了手里。第二次是在969年,将地方上的一帮子节度使召集到了皇宫里边喝酒办的,毕竟有第一次在前,这一次更加的顺利。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落魄时赵匡胤来投王彦超,王彦超给了十贯钱把他打发走了,后来赵匡胤怎么处置他的?

赵匡胤早年满怀希望的投奔王彦超,但王彦超没有收留他,而是直接打发了赵匡胤,赵匡胤做皇帝后,却没有为难王彦超,原因是赵匡胤有明君的器量,加上王彦超情商高,口才了得,所以还是以喜剧收场的。


宋太祖赵匡胤早年的尴尬经历

宋太祖赵匡胤是大宋开国皇帝,文武双全,原是周世宗柴荣手下大将,柴荣驾崩后,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大宋。但身为九五之尊的赵匡胤早年也受过委屈。

赵匡胤出身还算不错,算是将门之后,所以身怀武功,他的志向也是能建功立业。为了理想,他出门闯荡。

之后他投奔复州防御使王彦超,本以为这位父亲昔日同僚会重用自己,没想到换来的只是十贯钱,于是赵匡胤无奈只能另投他处,后来赵匡胤受到郭威重用,建功立业,在柴荣时更是做到了殿前都点检,之后通过兵变登上皇位。


赵匡胤器量大,王彦超情商高

这下王彦超尴尬了,而赵匡胤记性不坏,在一起喝酒时问起王彦超当初为何不收留自己,而王彦超答道早就看出皇上不是池中之物,肯定不能待在复州这种小地方,不然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说的赵匡胤龙颜大悦,可见王彦超情商高绝。

然而王彦超的高情商不止于此,在赵匡胤请众武将喝酒时,流露出要收回兵权之意,王彦超马上心领神会,主动提出自己年纪大了,老早想要退休了,深得赵匡胤之心。


王彦超为什么要打发赵匡胤

那么为什么当时王彦超没有收留赵匡胤呢,是看不上还是看出他真的非池中之物呢。大概率是前者,当时赵匡胤还是个毛头小子,未立寸功,王彦超看不上他也是人之常情。那么为什么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呢,因为王彦超年轻时候也有过类似经历。王彦超曾经拜晖道人为师,出家修行。而晖道人看出他是大贵之人,于是给了他钱,打发他走了。是不是有点历史重演的感觉。

会明宗即位,继岌遇害,左右遁去,彦超乃依凤翔重云山僧舍晖道人为徒。晖善观人,谓彦超曰:“子,富贵人也,安能久居此?”给资帛遣之。—《宋史》

总结:综上所述,赵匡胤没有为难王彦超的原因是赵匡胤身为一位明君,器量确实很大,而王彦超的高情商也是一大原因。而赵匡胤能通过杯酒释兵权来加强中央集权,没有使用武力手段,避免了血腥暴力,值得称道,但同时也造成了宋朝文强武弱的局面。


临石观海


赵匡胤这个人不怎么厚道,他曾经受过王彦超的冷眼,当了皇帝之后想拿这事来挑王彦超的刺,不过却被王彦超用一句话给挡回去了。

王彦超之所以能够用一句话呛住赵匡胤,也可见他的情商之高,一个混官场的人,最为考验的便是情商。

情商高的人,智商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所以,赵匡胤想拿自己遭受冷眼的往事来挑王彦超的刺,可不容易。

赵匡胤在落魄时,或者如史书所修饰的那样,他在“漫游”的过程中曾经试图去投靠和依附王彦超,可惜结局却出乎他的意料。

王彦超看了看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赵匡胤,估计心里在想,啊呸,这什么阿猫阿狗啊,跑来投靠我?我要你有什么用?

只不过又不好把事做绝,所以为了照顾照顾可怜无助又弱小的赵匡胤的情绪,也就随手扔了点钱给赵匡胤。

赵匡胤看着手里的钱,心里很不舒服,我了个去,这点钱,你是在打发叫花子呢?再说了,我是为了这点钱吗?我是为了来向你讨个前程的呀!你拿这点钱来打发,和羞辱我有什么分别?

可那时候的王彦超是赵匡胤得罪不起的人物,所以赵匡胤也只能骂骂咧咧地退出了“群聊”,又继续“漫游”去了。

赵匡胤早年之落魄可不止于此,他曾经游到了襄阳的一座寺庙,因为囊中羞涩,所以便没脸没皮地住在寺庙里。

他住在寺庙里时间一久,老和尚终于忍不住了,拿出了一把钱给他,然后对他说:“我给你钱,你往北去,那里有你的机遇。”

对这段往事,史书说是老和尚会看面相,看出了赵匡胤非池中物。

可是,我们不妨换个方向想想,自己家里突然来了个白吃白喝白住的人,一天两天还能忍得下去,这时间一久谁受得了?肯定巴不得赶紧送走这尊佛呀!

赵匡胤往北走了一段路,恰好碰上了当时的后汉枢密使、后来的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在征讨李守贞,于是便投入了郭威麾下。

也正因为投入了郭威麾下,赵匡胤的命运由此扭转,一步步往上爬,柴荣死后,他更是唱了一出“黄袍加身”,抢了后周恭帝的皇位。

赵匡胤的经历似乎印证了老和尚的话,难道老和尚真的能掐会算?

实际上,当时北方战事频发,所谓乱世出英雄,战乱也就意味着机遇,赵匡胤只要去北方投了军,死了没人知道老和尚这回事,活下来还升官发财了,那自然会有赵匡胤主动帮他做宣传。

王彦超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他也碰到了一个老和尚,也得了老和尚的指点和资助。

他原本是后唐李继岌手下的兵,李嗣源篡权夺位之后,他又和李继岌一起流亡,一直到李继岌遇害身亡。

李继岌死了之后,王彦超不知道去干嘛,然后就跑到重云山拜老和尚晖道人为师,当起了和尚。

他没赵匡胤脸皮厚,赵匡胤是直接没脸没皮地蹭吃蹭喝蹭住,他是自己出家当了和尚,所以名正言顺地吃晖道人的,住晖道人的。

过了一段时间,晖道人可能觉得开销太大了,也可能是真的“善观人”,所以也对王彦超说了句:“娃儿,你是天生的富贵命,怎么能一直蜗居在我这呢?来,你拿了这些钱去找你的前程去。”

于是,王彦超就拿着钱离开了,然后投入了石敬瑭麾下,后来历经后晋、后周而投效于赵匡胤开创的北宋。

王彦超也就因此成为了赵匡胤的手下,为赵匡胤所驱使。

当上了皇帝的赵匡胤,自然是意气风发的,这时候看到了昔日高高在上的王彦超,又想起了被王彦超拿钱打发的那段往事,便忍不住想要挑挑王彦超的刺。

对于赵匡胤的故意挑刺,王彦超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赵匡胤叫来王彦超,颇有深意地问到:“王爱卿呀,当年在复州的时候,朕跑去投靠依附你,你为何不接纳朕呀?”

王彦超一听,不禁一笑,你都当了皇帝的人了,怎么还这么记仇呢?不过,高情商的王彦超嘴上却笑着说:“勺水岂能止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者,盖天使然尔。”

为什么说王彦超这话说得妙呢?

皇帝,你是神龙呀,我那一勺破水哪能留得住你?那时候你之所以没有留在复州那个小郡,是天数使然呀!

这摆明了是在拍赵匡胤的马屁,我不留你,复州小郡留不住你,不是不看好你,是天命给了你更广阔的天地,言外之意也就是你赵匡胤当皇帝是天命所归。

所以,赵匡胤听完之后便哈哈哈地笑了起来,开心得不得了。

这事还没完,王彦超第二天赶紧上表谢罪,皇帝呀,当年我有眼不识泰山,你想怎么处罚我都认。

王彦超拍完了马屁又谢罪,做足了认错的姿态,也给足了赵匡胤面子,对于这么识相知趣的王彦超,赵匡胤还能怎么办?

当然是原谅他了!

所以,王彦超不仅没受到赵匡胤的处罚,还继续升官发财,一直到了宋太宗雍熙三年才以73岁高龄老死。


史不知味


王彦超少时从军,隶属后唐魏王李继岌麾下,后入凤翔重云山,投晖道人为徒,此后历仕后晋、后汉、后周三朝,累官武宁节度使,曾击败北汉入侵。第一次淮南之战时,败南唐于寿州城下,又破南唐援军三万余人。

北宋建立后,加中书令,历任永兴节度使、凤翔节度使、右金吾卫上将军等职,封邠国公。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以太子太师致仕。雍熙三年(986年),王彦超去世,年七十三,获赠尚书令。

从他的履历可以看出,此人的在乱世里的生存能力是很强的。众所周知,在乱世,朝廷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很多正常状态下的事情变得不正常,比如说遵纪守法,“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人只认实力不讲道理,比得就是人马刀枪,谁的实力大谁说了算,没有谁会遵纪守法。

还有不正常的事情却变的正常了,比如杀人放火。不同的军事政治集团甚至是土匪都会为了各种利益大打出手,杀人放火。所以在乱世生存必须要有一套生存手段,否则很有可能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丢掉性命。

王彦超在乱世当中不但保住了性命,而且一步步走向了封疆大吏的高位,最后还得了善终,这说明王彦超的智商和情商都很高。

我们来看看赵匡胤当初投奔他的情况。赵匡胤的父亲是后晋禁军军官,但是开运三年十二月,耶律德光率军攻破后晋都城汴梁,后晋就灭亡了。

而赵匡胤一家刚从洛阳迁居汴梁,这样的历史剧变造成的结果就是,赵匡胤家的收入没有了,此时的赵匡胤已经21岁成家立业了,不可能在家吃闲饭了,再说家里也没有饭可吃了。

于是赵匡胤开始闯荡社会,找出路。据说此时赵匡胤还写了一首诗,名叫《日》“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流星赶却月”。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赵匡胤的志向确非同一般。

到哪里去呢?赵匡胤想到了他父亲的老战友王彦超,这时候的王彦超已经是个官了——“凤翔节度使”。这在赵匡胤看来是个不小的官,如果能得到王彦超的收留,安排一份工作,领一份薪水养家糊口是不成问题的,于是就满怀信心的去了。

赵匡胤是个涉世不深官宦子弟,而且在社会上养成了粗鲁爽直的个性,本身军官都是这样的作风。但是此时的王彦超已经不是一个下级军官了,所以在行事风格上很讲究“温良恭俭让”,所以王彦超没有看上这个粗豪的汉子。

人都是这样,在底层的时候不会注意自己的形象,一旦到了上层马上会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感到羞耻,进而坚决抵制这种自己曾经的作风。于是王彦超给了赵匡胤十贯铜钱之后,就把他打发了。

后世有很多人给赵匡胤的此次求职之旅添加了神奇色彩,说有一些和尚看出来赵匡胤绝非凡品,都对他尊敬有加,还给他奉送财物。但是王彦超这样阅人无数的官僚,怎么就没看出来赵匡胤的过人之处呢?所以说这些故事都是杜撰的。

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并没有忘记当年求职失败的惨痛经历,专门问过王彦超为什么不收留他?王彦超的回答也很惊艳“潜水怎能藏得住神龙。当日陛下没有滞留小郡实在是天意呀”。这句话很高级,奉承赵匡胤是真龙天子,然后话锋一转不收留他是天意。赵匡胤哈哈大笑说,你继续当节度使吧。


小小嬴政


一代英才赵匡胤在落魄时候去投奔王彦超,被王彦超残忍拒绝,给了几个小钱像打发叫花子一样打发了?真的会有这回事?还是让我们把大脑里的水甩干之后,对它进行一下分析。

为什么此事的真实性存疑呢,因为伟人、能人、成功人士都喜欢搞“励志”这一手。

这些人成功之后,为了说自己创业多么艰难,都要编一个有鼻子有眼的故事,极力说自己当初多么落魄,混得多么惨,周围的人多么势利,怎么狗眼看人低。

这些故事有的是当事人自己瞎编的,有的是记者或者史官杜撰出来的,目的就是加深印象,增加戏剧性,突出大人物。

一般的这样的故事都有两种过程,两个结局。

1、 大人物穷困潦倒,身无分文,饿昏在街头。或者在酒店吃饭连酒菜钱也没有了被店主扣住不让走,这时候神秘人物适时出现,雪中送炭。

大人物非常纳闷:我们素味平生,壮士为什么帮我?

神秘人物通常都会说,你不是凡人,你是玉帝的儿子,你有使命,你大展宏图去吧。

2、 大人物穷困潦倒、走投无路,向人求助,周围人有眼不识泰山,不但无动于衷。还讽刺嘲笑:臭小子,小瘪三,吃屎去吧。

总之,不是大人物通过别人的口可劲猛夸,就是通过别人的口没命地自贬。越是这样,越是显示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和逆境不屈服的坚韧以及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伟大。

赵匡胤的故事应该属于第二种,自贬。

在史书上,曾记载过赵匡胤早年的一段落魄经历,说他初出江湖的时候,很长时间都无所事事。四处奔波,没有找到一份理想的事做。

像赵匡胤这样伟大的人怎么会没有人任用?一定是那些人有眼无珠,不是伯乐,狗眼看人低。

因此赵匡胤尽管满腹经纶,浑身本事,但就是没有人识货,不屑任用他。

赵匡胤走投无路之际,就想起了父亲的哥们王彦超。

王彦超不仅是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同僚,也是赵弘殷的好基友。赵匡胤为什么要投靠他呢?因为王彦超当时是复州防御使,相当于军分区司令,到这里自己可以有用武之地,大展宏图。

心高气傲的赵匡胤本来不想利用这层关系,想靠真本事打拼,怎奈世态炎凉,只能开后门走关系,先有个落脚地方再说。可是出人意料,王彦超虽然非常客气滴接待了他,却借口自己这里没有合适工作,赶赵匡胤走。

也许是怕赵匡胤难过,临走的时候给了他十贯钱。赵匡胤满怀希望去投靠王彦超,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

王彦超一转身,赵匡胤就把这十贯钱就扔了。

表面上看,这段故事被记载得有鼻子有眼,挺像那么回事,可是仔细一琢磨,发现有点不大对劲。

我们只要看看赵匡胤的家庭背景,就知道这个故事有多么虚假。

赵匡胤老爸叫赵弘殷,出生在保州保塞县(今河北省清苑县) , 人家自称西汉京兆尹赵广汉后代。当然自称是名人之后的多了去了,反正没法考证,我们不妨看做赵匡胤父亲是傍名人,不去管他。

可是下面这个资料我们不能无视,赵弘殷是涿州刺史赵敬的儿子,而且他本人不是省油的灯。

赵弘殷武艺高强,起初是赵王王镕麾下一员大将,后来在唐庄宗手下当禁军首长。后汉时期,也就是说赵匡胤投奔王彦超的时候,自己老爸已经官至任护圣都指挥使。

因为,赵匡胤老爸可以是帝国军界大佬,级别最少也是个师长,由于是统治禁军,实际权力相当于省军级。

我们想想,皇帝禁军的统帅,大小军官哪有不知道的。更何况王彦超跟赵弘殷私交甚深?凭借赵匡胤老爸的关系,到哪找工作都是一路顺风,各级官员都是拼了命要巴结,哪有找不到工作的道理?

实事求是地说,作为中央高级将领的公子,根本不可能想去地方混,因为起点太低了,即使想去前线锻炼,也不会从地方军开始。王彦超想要,赵匡胤也不一定想去。

无论是从赵家的事业考虑,还是从赵匡胤的理想考虑,赵匡胤都不会屈尊去王彦超那里打工。

因为只有在中央一级的军队里,才能广交更有影响力的豪杰,为自己日后发展积累人脉,为实现个人抱负修桥铺路,打下坚实基础。

中央军是帝国权力的核心,赵匡胤的老爸在这里打拼多年,看看他曾经交往过的人,李存勖、李嗣源、李从珂、石敬瑭、刘知远哪个人不是风云人物,他又怎么可能允许自己的儿子跑到地方军队蹉跎光阴?

所以事实上,赵匡胤根本不是找不到工作,也不是找不到理想工作,而是赵匡胤想熟悉一下基层工作,到处走马观溜达溜达。 一般的部队,赵匡胤哪里会看得上眼,根本就不会停留,他也只是遇到大英雄郭威,才愿意跟着效力。

郭威这样天下数一数二的大英雄愿意收留赵匡胤,并非是冲着他的本事,而是冲着他老爹赵弘殷的名头。

可以说赵匡胤能成就大业,家庭背景很重要,能让他站在老爸肩膀上事半功倍,他的成功实在太顺利。

我们想想,不管刘邦、曹操、还是刘秀、朱元璋,谁有赵匡胤打天下这么顺利。

也许正因为太顺利了,赵匡胤或者是史官觉得这样不能显示他的伟大,所以就加入了一些故事元素,说明赵匡胤创业的时候也非常艰难,连老爸的朋友都看不上他,让一颗金子蒙上灰尘,一个英雄没有用武之地。

叙说这个故事也是说明赵匡胤受命于天,无论怎样饱经磨难,一定会大放异彩。

史书上为突出这个主题,还若有其事地说,赵匡胤被王彦超打发走后,突然有个仙风道骨的老者抓住他冰冷的手,让他一路向北,在那个地方会有贵人相随。

赵匡胤尊嘱一路北走,在那里遇到了郭威,他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

最后的结局叫人感慨还非常暖心,赵匡胤当皇帝后,跟群臣大摆庆功宴的时候,把王彦超喊到身边,问他说:王叔,当初我去投奔你的时候,为啥要让我碰一鼻子灰?

王彦超的回答可谓是妙语连珠:我呀,我也想收留你,可是天命难违。你是肩负历史使命的真龙天子,如果我收留了你,日后你会成功吗?老天爷非怪罪我不可。这一切不怪我,而是老天爷这个大编剧,早已安排好的。


历来现实


不说废话,我们先来看下,当初王彦超不接纳赵匡胤是怎么回事。

赵匡胤,陈桥兵变时,他的部下将黄袍加在他的身上而称帝。既然做了皇帝,那出身自然也不平凡了。据《宋史》记载,他生下来时,就红光照屋,满屋异香一晚上才散去,全身金色,三天后才恢复正常。

长大后,生得高大英俊,一次骑马时,头撞在城墙上,大家都以为他遭了,头要被撞碎,说不定就活不成了。谁知道他很快就从地上爬起来,追上马又骑了上去。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这赵匡胤从小就不平凡,与众不同,处处都透露着将来有大成就,甚至为人君的迹象。

就这样一个处处透着不平凡的潜在的大人物,主动找到时任复州防御使王彦超,通过父亲的关系(当初,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与王彦超是同事),想要谋得个一官半职。赵匡胤本以为这是小事一桩,可是王彦超却拒绝了,而是给了他十贯钱,把他打发走了。当然,理由是冠冕堂皇的,无非就是,你前途远大,我这小地方屈才了一类的话。

那么,问题来了,这王彦超是傻蛋吗?这样一个透着不平凡的有为青年,将来的大宋开国天子,怎么就错过了呢?

王彦超傻不傻呢?当然不傻。王彦超父亲在后梁时,官至太子少傅、尚书。王彦超也是一官二代,从小就受着良好的教育,有大志向之人。后来在后汉、后晋、后周都任高官,赵匡胤的北宋建立后,加中书令,后为封邠国公。这样一个人,显然并非鲁莽、无知之人。

因此,他拒绝赵匡胤的行为,要么是真认为赵是高才,在自己这里委屈了,要么是没看出赵匡胤有什么特别之处。

静笃认为,大概率的是没看出赵匡胤有什么特别之处,要真认为赵是高才,以他的智慧加之当时又时是乱世,结交人才总是好事,怎么还会把人才往外推呢?

(赵匡胤 剧照)

那《宋史》中记载的赵匡胤种种与众不同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些记载当不得真的,都是事后诸葛亮的行为。我们翻开史书,会发现,书中记载的皇帝出生时基本上都有奇异的现象。比如,刘邦是他妈梦见龙怀的孕,李世民出生时有两条龙在别馆门外嬉戏......

这都是当了皇帝后,别人才附会出的异象,当初,谁又一定就能慧眼识珠呢?

不过,还好的是,王彦超对赵匡胤还并不差,说了一翻冠冕堂皇的理由,还送了十贯钱的盘缠,也算是仁至义尽了。也因为这一点,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才没有难为王彦超,还让他做到了中书令,可见,并没有记他的仇。

只在一次酒后,皇帝赵匡胤想起了往事,问王彦超,我当初来投奔你,你怎么不收留我啊。话里的意思,你做得可不明智啊。

当然,皇帝既然如此问,就并没有一定要责怪之意。只是,臣子的回答却考技巧,如果话说得不让皇帝有面子,后面也难免不会有好果子吃。

(赵匡胤 剧照)

王彦超想了一下,跪拜后很巧妙地说:

浅水岂能藏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实乃天意也

既解了眼前的围,又很好地再次拍了皇帝的马屁。赵匡胤哈哈,再不提此事。太平兴国六年,王彦超被封为邠国公。看来,这马屁拍得赵匡胤很舒服。


写在最后:关于赵匡胤投奔王彦超的事,正史应该并无记载(反正我读了《宋史》相关章节没找到),是否真实,我也无法保证,就仅当一乐吧。哈哈

挚守静笃


赵匡胤于960年陈桥驿发生兵变,皇黄袍加身开创了大宋王朝,但是早年的赵匡胤求职,也是四处碰壁并没有谋得一个好的差事,在外游历的他突然想到了,曾是父亲同僚的王彦超,因为此时的王彦超已经是一方大员,官居节度使一职,于是想着靠父亲哦薄面,在王彦超哪里某个差事,不成想王彦超不仅没给他谋差事,反而给他十贯钱把他打走了,那登基为皇帝后的赵匡胤是如何对待王彦超的呢?

咱们先来说说赵匡胤为和去投靠别人,既然赵匡胤的父亲和王彦超是同僚,那为何王彦超是节度使,赵匡胤父亲的官职应该也不算低才对,怎么没给自己某个差事,反而让自己去外面求别人呢?这还得从哪位割让“燕云十六州”儿皇帝石敬瑭说起,石敬瑭为了当上皇帝之位,便以每年30 万匹布帛和“燕云十六州”为代价,换取契丹的帮助,使自己登上皇帝的位置,石敬瑭建立晋后便称自己是“儿国”,把小自己十几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喊“父皇”。

可当石敬瑭当了几年儿皇帝死后,他的养子石重贵登基为帝,不愿意继续当契丹人的儿国皇帝,想摆脱对契丹人的依附关系,这契丹人哪能同意,耶律德光二话不说,率兵南下直捣黄龙,攻破了晋国的都城汴梁,顺带在汴京过起了汉人皇帝的生活,把自己的“契丹”国号改为”辽“,可此时,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晋国禁军的军官,皇帝死了都城汴梁都给别人契丹占了,他也就失业了,工资也没有着落,一大家人的生活还得维持,加上弟弟赵廷美也才刚出生不久,时年21岁的决定为家里减轻负担,出去闯荡江湖谋生。

离家出来的赵匡胤想去投奔的第一人,便是与父亲关系不错的王彦超,此时他是复州节度使(今湖北仙桃),赵匡胤到凤翔后向王彦超表明,自己的身边以及希望能军中谋个差事,王彦超便命人好吃好喝的招待他,就是不提安排差事的事,因王彦超治军严谨,不习惯任人唯亲给人留下话柄。住了几天后赵匡胤便找王彦超问及此事,王彦超便命人取来十贯钱赠与赵匡胤,并且好言相劝让他去别的地方,赵匡胤就这么拿着十贯钱北上离开了复州。 后来投奔了郭威帐下的李守贞,从此开始屡屡战功直到建立大宋。

对于王彦超没有收留赵匡胤,赵匡胤一直暗暗的记在心里,直到登基当了皇帝以后,有次赵匡胤与王彦超一起喝酒,喝的正高兴的时候赵匡胤问王彦超说:卿原来在复州的时候,我去投奔你,你为何不接纳我啊?王彦超赶紧跪下说:我那小小的地方岂是真龙天子可以待得,当时陛下没有留在复州,是老天爷安排的”,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第二天王彦超酒醒后,赶紧上书向皇帝请罪,赵匡胤召见他并没有治他的罪。太祖与彦超有旧,因幸作坊,召从臣宴射,酒酣,谓彦超曰:“卿昔在复州,朕往依卿,何不纳我?”彦超降阶顿首曰:“勺水岂能止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者,盖天使然尔。”帝大笑。彦超翌日奉表待罪,帝遣中使慰谕,令赴朝谒。《宋史·王彦超传》

没过多久,王彦超被任命为用兴军节度使,乾德二年(964年)又回到凤翔任节度使,到宋太宗赵匡义的雍熙三年(986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被朝廷追赠尚书令衔,可见王彦超当年没有收留赵匡胤,赵匡胤并没有记恨于他,还是对他委以重任,活到七十多岁去世。


麇子文史


关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故事,人们最熟悉的应该是就是"陈桥兵变"和"黄袍加身"事件,赵匡胤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他从一个打工仔摇身一变成为了皇帝,没有向其他朝代改朝换代时一样有着许多流血牺牲,也没有过多的政治背景,更更何况当时正处于五代十国这样风云际会的乱世中,他上位后结束了当时中国的纷争局势,统一了中国,不得不说赵匡胤是命运的宠儿,是时代洪流中的佼佼者,可这样的人物,在当上皇帝之前的人生是不是像他当上皇帝一样被幸运女神所眷顾呢?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赵匡胤的家庭背景还算是不错的,他的父亲曾官拜后周护圣都指挥使(都指挥使是五代时期对于统帅将领的称呼,而赵匡胤父亲赵弘殷更是护圣都指挥使,专门带兵护卫皇帝,可见官位不小),他的母亲就地位一般,只是一个普通的百姓人家,但是赵匡胤母亲治家之法可以说是非常严谨的。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也是为了赵匡胤后来成为千古名帝奠定了深厚的人格基础。

赵匡胤成年后投身行伍,受命于后周王朝,在后来与北汉、南唐的斗争中屡建奇功,因此一路高升,做到了后周禁军统领,最终在抗击契丹军时"陈桥兵变",被拥立为帝,取代后周恭帝坐上了皇位,成立了宋朝。看起来他这段人生毫无波折,一切都显得很顺利,但在赵匡胤刚刚成年还未入伍之前,却经历了一段"讨饭"时期,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公元946年十二月,契丹大军统帅耶律光率军攻破后晋都城汴梁,而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当时担任后晋禁军军官,因此赵匡胤一家都住在汴梁城里。可因为耶律光率军破城俘虏了大部分后晋王室、官员,洗劫了城池离开后,汴梁城一度进入无主的状态,赵匡胤的父亲虽然身为官宰,也断绝了收入来源,而当时18岁的赵匡胤正好娶媳妇回家,赵匡胤三滴赵光美又正好出世,家中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年多,家里的情况越来越困难,当时新婚不久,刚刚才21岁的赵匡胤便决定离开汴梁,出门闯荡一番,改善下家庭生活状况,但当时正处乱世,哪里的饭都不好混,因此赵匡胤四处碰壁,到处都找不到工作。

赵匡胤一路从汴梁经过河南、甘肃、陕西,在陕西找不到工作时,赵匡胤想到了自己父亲的战友、同僚,也就是正在陕西凤翔担任节度使的王彦超,他认为去投奔这位与自己家关系匪浅的节度使王彦超,虽然照顾不了太多,但为自己找份能够养家糊口的工作应该是不难,于是他便兴冲冲的去往了凤翔。

那赵匡胤的这位节度使"叔叔"王彦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个王彦超从小便当了兵,在数十年的戎马生涯中,南征北战,闯下了不少战功。虽然王彦超战功赫赫,但他很少居功自高,对于属下从来都是温和对待,对所镇守的城镇黎明百姓也都是十分和蔼可亲,对于他看得上的人才非常尊敬,从来都不以盛气凌人的姿态对人。而王彦超对于家中的管理也一向秉承勤俭节约的原则,特别是在他辞官还乡之后,更是遣散了家中的仆人和丫鬟,不管是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遵从俭约。因此,王彦超在外的名声一向都是非常高尚,而他自己本人更是喜欢温良谦恭的人。

在赵匡胤来到王彦超这里后,赵匡胤粗直乖张的性格让王彦超不是很喜欢他,让他不太看重,因此没有同意收留下,也并不愿意为他安排差事,让家人拿了十贯钱边打发赵匡胤走了。赵匡胤虽然内心不乐,但人微言轻的他也没有办法,只好拿着这十贯钱离开了。赵匡胤离开凤翔后,经过潘源县的一个赌场,他想:王彦超给的十贯钱也花了一些,这点钱带回家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不如在这里赌上一把,说不定运气好还能赢些回去。于是他便拿着这些钱加入了赌博,没想到他赌运不错,赢了不少钱,可当他准备满载而归时,赌场的人将他痛揍一顿,把钱连本带利的都抢了过去,真叫一个难受啊!

后来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也是没忘记这些事,传闻他曾下令把潘源县的人全都发配到偏远地区,最后在大臣们的劝阻下没有实施成功,虽然这件事的真假无从考究。而对于王彦超,赵匡胤也曾找过他的麻烦。赵匡胤上位成功,当上皇帝后,按规矩各地节度使应当入朝参拜新帝,凤翔街节度使王彦超自然也是参拜的队伍里。赵匡胤见到王彦超后便问他当时为什么不收留他,王彦超也算聪明,以"凤翔乃水窝之地,哪能容得下真龙"应对,赵匡胤听了哈哈大笑,便没有再计较这件事,还是让王彦超继续去做他的节度使去了。


华太师


在史书上,曾记载过赵匡胤的一段落魄经历,说他在刚出道的前三四年时间里,始终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主要原因呢,据说是地方上的那些军政大佬都有眼不识泰山,所以赵匡胤在外面转了半天,却没有任何结果。

比如,赵匡胤曾投靠时任复州防御使的王彦超,这位王彦超与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同僚好友,赵匡胤本想通过这层关系,得到王彦超的重用和提拔。然而王彦超却没有收留他,只是给了十贯钱,然后便打发赵匡胤离开。

表面上看,这段故事被记载得有模有样,但其实呢,相关内容,根本经不起的推敲。

因为,赵匡胤老爸是帝国中央军界的资深大佬,据史书记载,赵匡胤找工作时,他老爸的职位是护圣都指挥使,虽然级别只是市师级,但实际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已接近省军级。

换句话说,这样一个军界资深大佬的儿子想找个工作,怎么可能会四处受拒呢?



事实上,帝国中央军高级将领的儿子,想在地方军区找一份稳定的工作,那实在太容易。只不过,作为帝国中央军高级将领的儿子,真愿意从中央军跑到地方军去发展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为,从情理上考虑,以赵匡胤的家庭背景,他以后要追随的大哥,肯定是中央政府的红人,绝不会是地方军界某位不知名大哥。

一切是显然的,中央是帝国权力的核心,赵匡胤的老爸在中央混了这么多年,先后经历李存勖、李嗣源、李从珂、石敬瑭、刘知远,每次都准确站队,才在中央获得一席之地,他又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儿子跑到地方军去混呢?

从这层意义上说,所谓赵匡胤在地方找不到工作,实际上是赵匡胤四处游历和积累经验而已;或者说,以赵匡胤的家世背景,一直都是高不成低不就,直到他遇到郭威,才愿意在他手下工作。



当然,赵匡胤选择跟随郭威混,绝不是偶然,而是以赵匡胤的家庭背景,有资格领着赵匡胤混的人,肯定就是郭威这种地位如日天中的军界大佬。

对此,赵匡胤也好,赵匡胤的父亲也好,都很清楚这一点。这就像咱们现实中找工作,都会做各种分析和对比,以赵匡胤和他老爸的政治头脑,肯定也会提前做好规划。

至于史书上之所以会写赵匡胤早年找工作的各种曲折,主要是为了突出他能当皇帝,那就是老天注定的。就比如史书上说,赵匡胤在被王彦超打发走后,某个老和尚突然跳出来告诉他要朝北走,就会遇到贵人,而赵匡胤朝北走,就遇到了郭威,于是拉开了人生的新篇章。

再后来,赵匡胤当皇帝后,特意把王彦超喊来一起喝酒,然后询问他为何当初不肯收留自己,这位王彦超就告诉赵匡胤,如果我当年收留你,你会有今天的成就吗?所以,这一切都是冥冥中天意注定的!



其实,这种类容大家只要仔细去推敲,就自然而然会明白,史官们之所以这样写,主要就是为了突出天意,总而言之,赵匡胤当皇帝是命中注定的。当然,这种神话赵匡胤的内容算是比较文雅含蕴的,在民间野史中,为了突出天意,那直接是赤裸裸。

比如,李嗣源刚当皇帝后,曾经常焚香祈祷上天说,我是胡人,被大家拥戴当皇帝,实在是不得已的。所以希望上天早日降生真命天子。于是赵匡胤就诞生了,而且降生时,那就伴随各种不可思议的事。比如,整个家一片红光、而且异香逼人,一天都不散,所以赵匡胤乳名叫香孩。

还有,陈传老祖遇见赵匡胤的老爸,看到他挑着两个儿子赶路,一时惊呆了。因为这挑着两条龙走,一边是宋太祖,一边是宋太宗!这还了得?于是陈传老祖说,天下安定有希望了。

其中,只要我们明白这一点,就能知道,与其说王彦超用十贯钱打发赵匡胤离开,还不如说赵匡胤压根就没想过要跟着王彦超混,人家只是到王彦超这里游历一番;至于这所谓的十贯钱,只是文学上的夸张手法而已,因为赵匡胤作为一个省军级高官的儿子,会差这点钱用?

当然,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王彦超后来在北宋混得风生水起,北宋建立后,他加中书令,历任永兴节度使、凤翔节度使、右金吾卫上将军等职,封邠国公。后来宋太宗上位后,又准其以太子太师之职致仕,等他去世后,又被追赠为尚书令。一生盖棺定论,堪称完美。


我是赵帅锅


换做一般人,当初寄人篱下,被人羞辱,当了皇帝以后,肯定要找回面子,甚至把当初羞辱自己的人好好修理一顿,报一箭之仇,但赵匡胤的处理方式却很艺术。

王彦超,五代宋初将领,后汉乾祐年间,任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北)防御使,也是主政一方的军政要员,与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曾是同僚好友。赵匡胤年轻时离家外出,闯荡江湖,但四处碰壁,找不到工作,便来到复州投靠王彦超,希望在王彦超这里谋得一份好差事。

王彦超热情招待了赵匡胤,留他住了几天,却没有给他安排工作,反而给了赵匡胤点钱,把他打发走了,这件事给赵匡胤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他耿耿于怀。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当了皇帝以后,还没忘记这件事。有一次,赵匡胤设宴款待大臣,在座的就有王彦超,王彦超这个时候已经是老牌节度使,但在赵匡胤这个皇帝面前,也只有俯首称臣的份,他特别担心赵匡胤会拿当初自己怠慢那件事找自己麻烦,可怕什么来什么,酒酣之际,赵匡胤突然问王彦超:“朕昔日到复州投靠,你为什么不肯接纳我?”

王彦超听到这句话,吓得半条命都没了,还好他反应挺快,立刻降阶顿首,拍起了皇帝的马屁:“浅水怎能藏住神龙?当日陛下没有留滞在复州这个小地方,这实在是天意啊!”赵匡胤一听,好你个王彦超,照你这么一说,朕能当上皇帝,还得感谢你当初没有接纳我呢?他原本就没打算惩治王彦超,听了这句话后哈哈大笑,也就没再说什么。

赵匡胤确实是一个很懂得驾驭臣下的皇帝,以他的地位,完全可以随便找个借口就把王彦超治罪,但赵匡胤没有。他知道王彦超颇有治绩,口碑不错,再说人都没有前后眼,怎能预测未来呢?自己当初也不敢想象后来能当皇帝啊!所以他放过了王彦超,没有再追究。

不过,王彦超还是被吓得不轻,他回到地方以后更加小心翼翼,唯恐被抓住把柄。后来,赵匡胤听取宰相赵普的意见,削弱地方藩镇势力,解除他们的兵权,赵匡胤召集了一大帮老牌节度使吃饭。席间,赵匡胤表扬了老牌节度使们的敬业精神,暗示出他们老了,该把兵权交出来退休了,别的节度使装傻不说话,王彦超却领会了赵匡胤的意图,第一个离席跪奏说:

“臣年事已高,希望陛下能恩准臣告老还乡。”

赵匡胤听了很高兴,这个王彦超不愧是“老油田”,他亲自把王彦超扶起来,表扬王彦超是“谦谦君子”。第二天,赵匡胤下诏罢免了以王彦超为代表的的老牌节度使兵权,王彦超的表现得到赵匡胤的赞许,退休后生活过得不错,最后善终而亡。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