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武人練功時,在練發力的那一瞬間,到底應該是呼氣還是憋氣?

迷玄子


各種發力,這些都是練拳中隨著動作自然形成的,並非是主動調節呼吸,如果每把拳都這麼注重呼吸存在,拳沒練好,人估計得瘋了。有的是身體舒展蓄力而發靠意識,有的是長勁而發靠呼氣,有的是冷脆炸力靠閉氣,甚至有的時候會發生交錯現象,這呼吸不能可以追求,求個自然,意識主導力的組合,呼吸為自然輔助。這種意識為主的拳法呼吸,可以稱為體呼吸。


揚州心意


習武時練功,在發力的時侯是呼氣,而不能憋氣。

我在學詠春拳套路時,我問過師父,發力應呼氣還是憋氣。師父說:發力要呼氣不能憋氣,憋氣會影響勁力傳達和氣血衝頭。練套路要自然呼吸,不要刻意用呼吸配合動作,日久自然就會動作和呼吸配合。

內家拳發力也要求呼氣,以氣助力。有些硬氣功在發聲(呼氣)來增強抗擊力,攻擊也是發聲放勁,原理是一樣的。很多練習南拳都會發聲呼氣助力,長期練習能增加肺活量。有個別硬功則有開口、閉口之分。少林派的鐵牛功就有開口、閉口之分。在受到外來打擊要閉口才能承受重擊,如開口呼吸則不能。所以練習時以開口上乘。

呼氣能令肌肉放鬆,勁力容易順達。“出手軟如綿,貼身硬似鐵”,這是對發力的要求。但很多人只能做貼身硬似鐵,這是很難打出穿透力的。


詠春與太極


發力的時候應該憋氣還是呼氣,我是這麼認為的:

發力時憋氣容易引起:

1。胸腔內壓升高,靜脈迴心血量減少輸出量降低,不利心臟血液循環。

2。肌肉緊張大大增加,肌肉中血液流動條件惡化。

3。神經過分緊張,不利於神經高度集中並進行持久的工作,對肌體和肌肉的反射有影響。 因此,發力時不能憋氣。

發力時吸氣或呼氣:

1。發力時呼氣,發力迅速有力;發力時吸氣容易造成推擊。實踐已經證明,在反射性地引起肌肉力量加大方面,呼氣僅次於憋氣,而吸氣時就較小。

2。呼氣時發力,有利於血液由下腔靜脈進入心臟,能及時通過動脈供給頭部足夠的血液,保證神經中樞緊張持久的工作;吸氣時就不如呼氣時有利。

3。呼氣時腹腔內壓力較大,隔肌和內臟上提,腹肌緊張,對腹腔神經叢有保護作用。吸氣時則剛好相反。因此呼氣時比吸氣時忍受力要大的多。如果雙方以相同的力量互擊,呼氣時生理反應小,而吸氣時的生理反應就較大。

4。發力時呼氣,脊柱彎曲,身體和動作的放鬆程度提高;發力時吸氣,脊柱稍微伸直,身體和動作的緊張度增加。

5。發力時呼氣很自然,很充分地完成吸氣過程,呼吸肌不易疲勞,若發力時吸氣,呼氣過程仍要用力量,呼吸肌容易疲勞。

由此可見,發力時應鼻子同時呼氣,而不應該吸氣或憋氣!


運動與美


一群人在這裡不懂裝懂,看不過去了。

你看到的很多發勁,那叫炸丹田。

內家拳基本是逆腹式呼吸,大部分發勁時類似大便時的發勁。所以你自己馬上就能明白是出氣還是進氣。

基本上,團身動作炸彈天出氣,舒展類動作入丹田進氣,有些丹田密集彈抖動作,可能會短暫閉氣。


墨過留香1


習武人練功時,在練發力的時候肯定是要呼氣的,一般來說都是噴氣。在呼氣時發力能起到以氣催力的效果,增強爆發力和抗擊打的能力。

而發力時憋氣,不但不能起到以氣催力的效果,還有可能因為,憋氣時發力對臟腑造成損傷。憋氣往往都是在運氣貫勁時使用,以增大勁力,使氣血貫注於要達到的部位,以增強力量或抗打能力,而不做於發力時使用。


綠岑山人


心與意合,氣與力合。



漢風再續123


挵勁,憋氣,拙力練拳三大害。氣息的調節尤為重要,沒有特殊要求,一切順其自然。通常是開吸合呼,吞吐沉浮,發力出拳時以呼氣為主。特殊功法除外。


古武人生


這個你得看你練的什麼拳,憋氣和不憋氣都有好處和壞處,每個門派處理的方法不一樣。


青島木藝


順應姿勢應該是呼氣,但呼出的是口中之氣,身中之氣是不呼出的。氣力氣力,無氣則無力!注意順其自然。


上品茶道


力達肢末之時,瞬間閉氣,之前蓄力整合內力時先吸氣~呼~發力時閉嘴閉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