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的軍隊有多少,是怎樣打敗荷蘭侵佔者的?

歷史走廊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鄭成功勝利的原因,主要還是雙方實力有差距。

當時荷蘭人的總兵力為約3000人,而鄭成功有2萬多人,兵力是對方7倍左右。

而且,當時明軍的武器裝備還是比較先進的,無論火炮還是戰船,或者火槍和弓弩,相對荷蘭人不存在代差。

而唯一難對付的,是荷蘭人精心修建的熱蘭遮城(今臺南市安平古堡)這樣的稜堡。

當時中國沒有類似的防備火炮的城堡,大大落後於敵人。

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經費緊張,加上不認為鄭成功會隨便攻打臺灣,盡在臺灣部署了1200人。

鄭成功率將士25,000(一說11,700)、戰船數百艘(一說300艘)殺來的時候,荷蘭紅毛鬼已經嚇破了膽。

當時瞭望哨的荷蘭士兵,發現鄭成功的軍艦桅杆像樹林一樣,極為驚恐。


當時荷蘭人兵少,只能一面向印尼總部求援,一面將主力分別駐守熱蘭遮城和普羅民遮城(赤崁樓)。

1661年4月,鄭成功大軍順利登陸以後,立即閃電攻擊普羅民遮城。

普羅民遮城只有荷蘭兵400人,本來應該駐守。

但荷蘭人過於狂妄,竟然出動200人主動出擊。

他們和數千鄭成功軍隊展開野戰。

鄭成功開炮猛烈轟擊,用弓弩剋制對方火槍,命令藤牌兵掩護其他部隊衝鋒。

一戰就將這200人殺了大半,殘部50人逃回普羅民遮城。

當時明軍尾隨其後,將普羅民遮城包圍。

普羅民遮城被包圍後,荷蘭軍隊分水陸進行救援。

陸地區區250名荷蘭軍隊,被明軍4000人擊潰,一半人被殺,剩餘的官兵人人帶傷,狼狽逃走。

水上的救援軍艦隻有赫克託號(Hector)與斯·格拉弗蘭號(`S Gravelande)戰艦,還算比較強大。

被明軍派出60艘小船引火後靠近,赫克託號著火後引爆了彈藥庫,炸得四分五裂。格拉弗蘭號重傷後,僥倖逃走。

其餘小型軍艦作鳥獸散。

由此,援軍都被擊潰。

這邊,包圍普羅民遮城的明軍為了避免傷亡,決定智取,切斷了城內的淡水渠道。

幾天後,也就是5月初,普羅民遮城嚮明軍投降,荷蘭人放下武器後被遣返回國。

普羅民遮城投降以後,在臺灣的所有荷蘭軍力全部進入熱蘭遮城,官兵有1000多人。

熱蘭遮城是荷蘭人花費多年和巨資,精心修建的稜堡,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防禦工事。

一方面,稜堡不存在火力死角,攻城方從任何角度進攻都會遭到火炮和火槍的攻擊、

另一方面,稜堡不懼怕敵人的火炮,可以減弱火炮的威力。

原則上,稜堡是攻不破的。

5月明軍使用火炮強攻熱蘭遮城,但被敵人居高臨下炮擊,傷亡很大。

見蠻幹不行,明軍轉為長期圍困,反正熱蘭遮是孤城,遲早會投降。

這邊,印尼的荷蘭人派了幾批海軍救援,都被明軍擊潰,殲滅。

圍困了半年,明軍又修建了3座炮臺,居高臨下轟擊熱蘭遮城。稜堡不能對抗高處射來的炮彈,這是它的死穴。

明軍猛烈炮擊,有時候一天炮擊2,500發炮彈。

荷蘭人堅持不下去,被迫選擇投降,由此9個月的圍困戰結束。

最終,2000名荷蘭人登上8艘荷蘭船,離開臺灣,會戰由此結束。


此次荷蘭人傷亡1000多人,在臺灣的120萬荷蘭盾財產全部被明軍繳獲,大敗特敗。

但明軍死亡也有數千人,不過絕大部分不是死於戰爭而是疾病。漢人對於臺灣的氣候非常不適應,導致傳染病蔓延,稍後鄭成功自己都染病。

鄭成功明軍戰勝荷蘭鬼,不是靠運氣,而完全是實力的碾壓。

其實荷蘭人的實力並不弱,前後出動官兵就有數千人,還有幾十艘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軍艦。荷蘭軍隊的火槍、火炮也非常先進,還有世界最頂級的稜堡。

而明軍不過2萬5000人,實際作戰的只有1萬多人,仍然摧枯拉朽,9個月就消滅荷蘭鬼,收復了寶島臺灣。

同時都是王朝末年,鄭成功的明軍比清末的八旗、綠營的垃圾們,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薩沙


鄭成功渡海徵臺,總計有兩萬多人,盤踞在臺灣的荷蘭殖民軍有兩千多人,加上後來的援軍,也不到三千人。主要是以熱蘭遮城為中心。儘管鄭軍的兵力是荷軍的十倍,但荷蘭人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因此,臺灣之役,並非想象的那麼容易。

下面,我就簡單說說鄭成功收復臺灣的過程。

第一,渡海作戰,旗開得勝

徵臺之戰的關鍵,是能否順利登陸。鄭成功率兩萬多名戰士及上百艘戰船啟航後,航行七日,抵達臺灣島西部的鹿耳門。

由於備戰充分,情報準確,這次大規模的渡海作戰,竟然能做到神不知鬼不覺,荷蘭人毫無發覺。為了避開荷蘭人強大的炮火,鄭成功選擇一條難以通行的航道,稱為鹿耳門港道,這裡水文條件極為複雜,港道曲折難行,水淺道窄,一般情況下大船無法通過。天佑中華,在鄭成功艦隊航行至此時,正值大潮,海面上升數尺,為艦隊順利通過創造有利的條件。

鄭軍約有一千五百人在北線尾嶼登陸,臺灣總督揆一(Frederick Coyett)派上尉托馬斯·貝德爾(Thomas Pedal)率二百四十名火槍手前往阻擊。貝德爾向來輕視中國軍隊,自認為一個荷蘭兵可以敵二十五個中國兵。然而,北線尾嶼之戰,以弓箭迎戰火槍的鄭軍大敗荷蘭軍,包括貝德爾上尉在內的一百一十八名荷蘭人被當場擊斃,其餘跳海逃生,逃生途中又有四十餘人淹死,生還者僅八十人。

第二,奪取赤嵌城,重創荷蘭海軍

首戰失利後,臺灣總督揆一嘗試與鄭成功談判,希望與賠款的方式換取鄭成功退失。然而,鄭成功拒絕談判,要求荷蘭人無條件撤退,他警告荷方,臺灣島是中國的領土,物歸原主是理所當然的選擇。

談判的大門關閉了,無論是鄭成功還是揆一,都不惜在戰場上一決高下。赤嵌城是荷蘭在臺灣修築的兩大城堡之一,司令長官雅各布·貓難實叮(Jacobus Valenfijn)手下有六七百名士兵,也有資料稱是四百名士兵。鄭成功派兩名特使入城,勸降雅各布·貓難實叮。同時,鄭軍在赤嵌城緣堆起一圈草薪,打算髮動火攻。由於赤嵌城缺糧缺水,甚至也缺火藥,貓難實叮最終選擇體面的投降,城堡的大門打開。繼北線尾嶼死亡一百六十名戰士後,赤嵌城數百名守兵又繳械投降,這對臺灣總督撜一來說,是沉重的打擊,可是惡夢還沒結束,兩天後,荷蘭人的海上力量又遭到重創。

為了徹底孤立熱蘭遮城,就得消滅荷蘭人的戰船。停泊於港口的荷蘭戰艦有四艘,大型戰艦包括赫克託號與斯·格拉弗蘭號,還有兩艘較小的戰艦白鷺號與馬利亞號。荷蘭大型戰艦體積比鄭氏海軍主力艦要大三倍,船上有五根桅杆,配備二十五門大炮。

鄭成功出動了六十艘戰船圍剿四艘荷蘭戰船,在這次海戰中,荷蘭主力戰船赫克託耳號遭到鄭軍火船的攻擊,這艘巨艘與艦上的一百多名士兵一同葬身海底。其餘三艦很識相地逃跑了,兩艘逃往日本,一艘逃往東南亞的巴達維亞。

從四月初一的登陸到四月初六的海戰勝利,不到一週的時間,鄭成功連戰連捷,被擊斃與投降的荷蘭人近千人,剩餘千餘人龜縮於熱蘭遮城。

第三,圍困熱蘭遮

此時駐守在熱蘭遮城的荷蘭只有一千一百人,但這座修築於砂丘之上的城堡三面環海,以磚石砌城,面積並非很大,但足夠堅實,正面城牆的厚度達到六英尺,側面牆厚四英尺,四角均設有炮臺,各有二十門大炮。作為臺灣總督府所在地,熱蘭遮城的糧食儲備與火藥儲備均相當充足。

士氣旺盛的鄭軍毫不懷疑將輕而易舉地攻克熱蘭遮,然而戰鬥之艱難,超出想象。鄭軍的火炮對堅固城堡的損壞程度有限,而荷蘭威力巨大的大炮發揮巨大的作用,給進攻城堡的鄭軍造成巨大的傷亡。

第一次進攻熱蘭遮城失利了。鄭成功顯然也意識到,要攻克這座城堡並不容易,敵人的火力太強大,而且城堡也太堅固了,倘若強攻,勢必要付出巨大的代價,這樣做不值得。於是鄭成功改變策略,轉進攻為長期圍困。他警告臺灣總督揆一,即便熱蘭遮城堡能堅守十年,他也會奉陪到底——換言之,從這一刻起,熱蘭遮城不過只是一座失去自由的監獄罷了。

第四,巴達維亞派出艦隊救援臺灣

荷蘭東印度公司總部設在東南亞的巴達維亞(今雅加達),殖民當局得知鄭成功大舉徵臺後,派出一支增援部隊,由雅科布·考烏的率領,包括十艘戰船與七百名士兵。

考烏的艦隊在海上航行了一個多月,終於抵達臺灣島。當發現鄭成功的軍隊遠比想象的要強大時,考烏以風浪太大為藉口,愣是在熱蘭遮城外的海域呆了二十八天,不肯靠岸。在此期間,一艘荷蘭戰船隻觸礁擱淺,被鄭軍俘獲,共抓了四十二名戰俘。考烏臉上掛不住了,他出動三艘大型夾板船、兩艘雙桅船以及十幾條小艇,向鄭成功的艦隊發起主動進攻。

鄭成功採取巧妙的戰術,把主力艦隊隱蔽於港灣,用一部分船隻引誘荷蘭人,荷蘭船隻被鄭氏軍隊牽著鼻子兜一圈後,從順風向轉成逆風向,兩艘大型夾板船最後在淺灘上擱淺了,淪為鄭軍攻擊的活靶子:科克倫號被擊毀,克登霍夫號被火船引燃後焚為灰燼。另有三艘荷蘭小艇也被中國軍隊所繳獲,此役荷蘭人損失了三百人,加上先前被俘的四十二人,幾乎是援軍數量的一半。在鄭成功一方,也有一百五十人的傷亡,這個代價是值得的。

考烏的援軍不僅沒能解熱蘭遮之圍,連自己也開始等待別人的救援了。這位援軍司令官打起小算盤,藉口要採取”圍魏救趙“的策略,進攻鄭成功的大本營廈門,以迫使鄭軍返航。然而,考烏的真正目的是要逃跑,他帶著五艘船,橫渡臺灣海峽,行至半途時,他找了個藉口,謊稱要到巴達維亞搬援兵,調轉船頭就逃走了。

第五,最後一戰:烏特利支堡之戰

經過數個月的圍困,熱蘭遮城的情況持續惡化,城內可以拿起武器作戰的士兵,已經不足四百人。為了保全性命,荷蘭士兵開始偷偷溜出城,向鄭成功的軍隊繳械投降。此時,鄭成功驅逐侵略者的時機已是成熟。

1662年1月25日,進攻熱蘭遮城的最後一戰打響。鄭成功進攻的重點在於攻佔熱蘭遮外圍一個軍事堡壘,稱為烏特利支堡,同時奪取戰略制高點外堡山。鄭成功在烏特利支堡的南側與東南側修築起三座炮臺,二十八門大炮躲進安全的掩體內,進攻城堡的士兵有數千人之多。鄭軍的炮擊持續了一天,從早晨到晚上超過十二個小時的轟炸,烏特利支堡被炸為一片廢墟。

烏特利支堡戰役是解放臺灣戰役中的關鍵一戰,鄭成功佔領並控制了制高點外堡山,並在外堡山上築起一座大型炮臺,防護牆的高度三點五米,厚度竟有五米——鄭成功沒有忘記荷蘭人火炮的威力。這樣,鄭軍可以憑藉居高臨下的地形優勢炮擊熱蘭遮城。此時,熱蘭遮城堡內活著的人只剩下五百人,根本無法阻止鄭成功攻城。

對荷蘭人來說,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投降。在九個月的圍城戰中,荷蘭人傷亡慘重,死亡人數超過一千六百人(包括增援部隊的死亡人數),約佔總人數的四分之三,或死於炮火,或死於疾病。揆一最終放下武器,獻城投降,終結了荷蘭在臺灣長達三十八年的殖民歷史。


君山話史


民族英雄鄭成功。清朝初年,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鬥爭的鄭成功決心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

1661年,鄭成功率領百艘戰艦從金門出發,橫穿臺灣海峽到達臺灣,臺灣人民聞訊紛紛趕來慰勞。


鄭成功切斷荷蘭殖民者海上交通,先後包圍了赤嵌樓和臺灣城。鄭成功率領艦隊出其不意迅速包圍了赤嵌樓,荷蘭殖民者驚恐萬分,立即派出使者來見鄭成功,表示願意年年納貢希望他們繼續停留在臺灣。鄭成功義正言辭的答到,臺灣是中國的土地,大軍前來只是收回自己的土地,並不是與你們作戰,你們應當立即離開,把臺灣物歸原主。荷蘭殖民者不同意所以連續兩次出擊都以失敗告終,他們繼續頑抗等待援軍,幾個月後,一支12艘兵船組成的荷蘭援軍趕來支援。臺灣城的殖民者發動進攻計劃打敗鄭成功的軍隊。結果他們以失敗告終,狼狽逃跑。


經過激烈的戰鬥,鄭成功打敗了盤踞在臺灣島38年的荷蘭侵略者。1662年,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臺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經此一戰,鄭成功獲封民族英雄!


歷史小昆蟲


鄭成功兵力最盛時期曾建立一支十七萬人的水師,但打敗荷蘭人只用了2萬多人。

明朝未年,歐洲荷蘭皇朝趁大明王朝政府腐敗無能,內憂外患之際霸佔了臺灣海岸,修建城堡,對臺灣人民進行了殖民統治。

鄭成功少年時期曾跟隨其父“鄭芝龍”到過臺灣,親眼目睹了臺灣人民在殖民統治下的各種苦難。早已對荷蘭人咬牙切齒,也早有收復臺灣之心。

抗清失敗,回到廈門後,一個叫何廷斌帶著臺灣地圖投靠鄭成功。得到地圖和荷蘭軍事佈置的鄭成功開始修造船隻,收集糧草,決心收復臺灣。

1661年三月,鄭成功親率2萬多將士,以分了乘戰船百艘,浩浩蕩蕩向臺灣進發。

荷蘭軍隊聽說鄭成功要進攻臺灣,非常驚謊。沿臺南兩座軍事堡壘集中兵力,以阻止鄭成功軍隊登陸。鄭成功由何延斌帶路,一馬當先,利用海水漲潮之時,駛進了鹿耳門,登上臺灣島,圍住了軍事城堡,殺了一個敵將,敵兵就散的散,投降的投了。

荷蘭人不死心,調來幾艘以“赫克託”號為首的軍艦,企圖反擊,阻止其餘鄭軍船隻登陸。但鄭軍戰船體積小,靈活性強,“赫克託”號被反殺擊沉,其他的荷蘭船見勢不妙,掉頭就跑了。

荷蘭人退守城堡,不敢應戰,一面卑恭屈膝求和,一面向南亞諸島搬救兵。

鄭軍進兵赤嵌,荷蘭人頑抗。當地人給鄭成功出了個計策說,赤嵌城的無水源,水是從城外高地流進來的,只要切斷水源,荷蘭人不戰而敗。鄭成功採納了,果然不出三天,赤嵌的荷蘭人出城投降了。而對待退守臺灣城的其餘荷蘭人也是如法炮製,採取長期圍困方法,逼其投降。在圍困八個月後,鄭成功聯合臺灣軍民向臺灣城發起強攻,荷蘭人最終投降。其敵將在投降書上籤了字後,灰溜溜的離開了臺灣。

而鄭成功則收復了臺灣。

軍力對比,荷蘭人一千多人,戰船12艘。鄭軍25000人,150艘戰船。

但不要小看這一千多人,當年的荷蘭國力正盛,遠在英法之上。戰船和武器火器、火炮要比鄭軍的先進多了,在西方殖民史上千人戰役並不算小。




越千年


公元1661元4月21日,民族英雄鄭成功率領精兵數萬,在金門料羅灣誓師祭江,然後乘坐戰船數百艘,浩浩蕩蕩,乘風破浪,去收復被荷蘭殖民軍侵佔了38年的祖國寶島臺灣,龐大的船隊到達赤嵌城北邊的鹿耳門海面,然後繞過激流險難躲過暗礁沉船,出敵不意的在禾寮港登陸,(在今臺南近)臺灣人民看到鄭成功的先頭部隊登陸後,立即端著吃的喝的趕來慰問,臺灣青年自告奮勇,協助士兵登陸,在人們的大力協助下兩小時內,鄭成功的陸軍順利的佔領了灘頭陣地,艦隊也完成了作戰準備,為了阻止鄭成功部隊繼續擴大,挽回敗局,駐臺長官急忙組織力量,從海上陸地同時發起反擊,在海上,荷蘭殖民軍的四艘戰艦與鄭成功的60艘大型帆船,雙方搶炮齊發,搖旗擊鼓。開始時有幾條鄭將軍的船隻被擊穿,但英勇無畏,訓練有素的水兵們毫不退縮,他們前仆後繼,用大炮向敵艦猛轟,荷蘭殖民軍,見事不妙,連忙調轉船頭,開足馬力奪路而逃,在陸地上戰鬥進行得更為激烈,敵軍指高氣揚的擺好陣勢一邊衝鋒一邊放火槍,敵軍以為只要放一排槍,打中幾個人,鄭成功的部隊就會嚇的四散逃跑,但是,鄧成功的部隊毫不懼色,他們有的拿著弓箭,有的雙手拿著大刀,低聲彎腰,冒著密集的火力,奮不顧身地向敵人衝去,把剛才還是耀武揚威的荷蘭軍只打的爆頭鼠竄,落荒而逃,最後躲在堡壘裡,再也不敢露頭,接著,鄧成功部隊包圍了赤嵌城,城防司令見救兵無望,於5月4日掛起白旗,宣告投降,隨後,鄧成功又下令水路大軍包圍了熱蘭遮城,並在海上連續擊敗荷蘭殖民軍由巴達維亞派來的援軍,經過數日的圍困,城內,荷蘭殖民軍彈盡糧絕,軍心渙散。鄭成功認為,奪城時間成熟下列發起總攻,鄭軍一舉攻克熱難遮城的外圍據點,烏特勒支堡,並直逼城下,荷軍見大勢已去,卻不得不於1622年1月27日宣佈投降,並於2月1日帶領殘兵敗卒列隊向鄭成功獻上投降書,從此被荷蘭殖民主義者佔據了38年之外的臺灣寶島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





吉祥ROY


民族英雄鄭成功的軍隊在“北伐”清軍時期最高,大約有水陸軍10萬餘人,因不善陸戰攻堅,在與清朝八旗兵及綠營兵的較量中慘敗而歸,並折損多員大將及大量士兵。

北伐失敗後,鄭成功意識到在陸地自己的軍隊不是清朝八旗軍的對手,為以後能堅持抗清,轉而向臺灣的荷蘭殖民者發起進攻,準備收復臺灣,期間他整編了軍隊,建造新式戰船並收集了臺灣荷蘭殖民者的情報等等,當時臺灣共有荷蘭殖民軍隊2800多人。

南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三月二十三日,在經過充分的準備後,鄭成功率領26000餘人,戰船300多艘,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列島直指臺灣。戰役過程大概分為三個階段:

㈠鹿耳門登島,分割包圍荷蘭殖民者守軍

荷蘭人也早已知道鄭成功將要進攻臺灣,所以在主要城堡及港口航道都做了準備,鹿耳門港分南北航道,南航道水深且寬,有戰船及炮臺守衛,北航道水淺且多於沙,荷蘭人還放置了沉船堵塞,但並未派兵守衛,結果鄭成功的水師船隊趁著漲潮冒險從北航道進入,並擊退了荷蘭人的反攻,成功在鹿耳門紮營並完成對臺灣荷蘭殖民者的分割包圍。

㈡圍攻迫降赤嵌樓

荷蘭人在看到鄭成功大軍成功登陸後,一方面赤嵌樓守軍炮擊鄭軍大營,另一方面派出最大的一艘戰船企圖在海上夾擊鄭軍。陸戰在赤嵌樓、北線尾附近開始,一名荷蘭艦長率領200多人在北線尾登陸後即遭到鄭軍打擊,激戰後,荷蘭人只有幾十人生還逃跑,而海戰中,荷蘭人的這艘最大的戰船遭到鄭軍60多艘戰船圍攻,不一會兒就沉了,其他小船更是不堪一擊,死的死跑的跑,在成功擊退荷蘭人的反攻後,赤嵌樓既被鄭軍包圍,期間,荷蘭人的臺灣總督揆一派來200多人來解圍,又被消滅一多半兒,至此赤嵌樓被徹底圍困,水源也被切斷,最後,赤嵌樓裡的荷蘭人被迫投降。

㈢擊退援軍,圍困熱蘭遮(臺灣城)

收復赤嵌樓後,鄭成功大軍開始圍攻臺灣城,幾次較量中,因臺灣城城防堅固,守軍彈藥充足,鄭成功軍隊傷亡增大,又因物資糧草缺乏,鄭成功決定圍困臺灣城,並安排一部分士兵去附近屯墾,在這期間,荷蘭人由巴達維亞派來的援軍到了,大約有700多人,十艘戰船,臺灣城的荷蘭守軍準備海陸夾擊鄭成功大軍,結果海戰中荷蘭人兩艘戰船被擊毀,三艘小艇被俘獲,傷亡200餘人,剩下的援軍逃回了巴達維亞。之後鄭軍糧草物資運抵臺灣,得到補充後,鄭成功指揮將士挖壕溝,修築工事並攻佔了臺灣城南部重要堡壘烏特利支堡,此堡居高臨下,俯視臺灣城,被攻佔後,鄭軍開始炮擊臺灣城。此時的荷蘭殖民者已被圍困8個多月,傷亡1000多人,揆一見大勢已去,只得投降。

公元1662年2月1日,臺灣在被荷蘭殖民者侵佔38年後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裡。

以上就是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簡要過程,而其中臺灣各族人民對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支持與奉獻也是非常重要的,鄭成功收復臺灣,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稱之為“民族英雄”是當之無愧的。




孤竹公子


在1661年,鄭成功率領兩萬五千人東征臺灣,結束了荷蘭殖民政權的統治。如此偉業讓鄭成功名垂青史,成為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

17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南沿海活動,曾經兩次攻擊澳門未果。1622年,他們在澎湖築一堡壘,想與中國通商,但是澎湖是明軍巡防的地方,雙方短兵相接。結果是荷蘭按照明朝要求和默許退居"化外之地"的臺灣。荷蘭人到了臺灣,沒有修工事,因為面對的都是原住民和未經武裝的漢人。怎樣拓展與明朝的貿易才是首要的。隨即,在一個名叫大員小沙洲(今臺南安平)上修建了根據地,取名熱蘭遮城。

1660年,鄭成功兵敗南京的消息傳到臺灣,此時的臺灣一片風聲鶴唳。有人出賣情報給荷蘭人,說:三月月圓,鄭成功就要發兵攻臺。荷蘭人對此情報高度重視,全臺灣上下全部進入戰備狀態。同時,荷屬東印度公司長官向巴達維亞求援,要他們抽調援軍。最後巴達維亞向臺灣增兵六百人,由範德蘭指揮。但是他們有兩個任務,一個是助臺灣方面協守臺灣,另外一個是在確保臺灣安全的情況下進攻澳門。

但是範德蘭到了臺灣以後,把協守臺灣的任務一拋腦後,全力往澳門進發。還跟臺灣方面的駐軍不歡而散,帶走了所有隨行軍官和大小軍艦,只給臺灣就下了幾百駐軍。最後鄭成功為逼荷蘭人投誠,鄭成功威脅臺灣駐軍攻破熱蘭遮城後屠城,荷蘭人不得已開城投降。雙方談判時,鄭成功直言不諱,臺灣一直都是中國領土,只是前面借給荷蘭用用,現在中國人自己要用了荷蘭應當物歸原主。還說你們荷蘭人不配跟我講條件,論兵力,你們不足我的千分之一。雙方後面也確實打了幾場大小不一的戰爭,雙方互有輸贏。鄭成功贏的也不甚輕鬆。畢竟荷蘭方面援軍都在沿海地帶,兵貴神速。

於1662年2月1日,雙方正式簽署協議,鄭成功同意讓臺灣的荷蘭人包括戰俘安全離開。荷蘭人則把他們的公有財產留給鄭成功。經過九個月的艱苦鏖戰,鄭成功全面收復了臺灣。



望妳心似蓮花


近代以來殖民者在遠東一直是失敗的,從屯門到西草灣到雙嶼到走馬溪等等代表著葡萄牙人的完敗。十六世紀末,伊比利亞人在日本還丟掉了長崎教會領,這塊說真的本子應該好好感謝下猴子。



荷蘭人在中國沿海是一連串的失敗下退往臺灣,在中荷澎湖之戰的時候,荷蘭人是抽走了臺灣駐防兵力以加強澎湖,當時的澎湖是在荷蘭人哪裡是比臺灣重要的,在中國的軍事打擊下,荷蘭人退往臺灣另立據點,這是荷據臺灣的背景。



但是荷蘭人其實對臺灣並不十分滿意,當年的臺灣環境其實惡劣,荷蘭人一直希望能排除葡萄牙並替代葡萄牙人在澳門,所以當南明永曆鄭氏在大陸無法立足並開始謀劃臺灣的時候,荷蘭人依舊在孜孜不倦的謀劃澳門。這是戰爭爆發前,南明殘黨和荷蘭人雙方對戰爭爆發的評估。

鄭氏戰前因為和滿洲交戰,軍事實力收到了極大損害,荷蘭人黑鄭氏戰船隻有兩門炮,其實已經說明了鄭氏早前失敗的巨大損耗,而且這個白皮的抹黑也直接證明了當時的記錄,鄭氏在徵召商船——因為明清商船武備額定標準是載炮兩門。



鄭氏艦隊出現的時候,荷蘭人是懵逼的,但是上面已經說了,鄭氏已經窘迫到拿低火力的商船做戰船用,那麼實際上人數也沒25000人,除了揆一之流的自辯+汙衊,比如《被遺忘的福爾摩薩》之流,其實荷蘭人在戰後巴達維亞登記下的鄭軍士兵人數是12500人,鄭軍各部兵力都被詳細分列說明了。

鄭氏登陸不久,荷蘭人試圖打反擊戰其實在戰術上沒有問題,北線尾之戰被現在的一群傻缺惡意做成脫節的,荷蘭陸軍登陸後針對的是陳澤部,荷蘭瞭解的陳澤部士兵(戰兵)為750人,僕人750人(輔兵),合計1500人。與此同時出戰的是三艘炮艦在北線尾沙洲西側,即北線尾外海,內海臺江有領航船掩護側翼,也就是說,明面上的荷蘭250人或者240士兵(戰兵),在外海有三條炮艦掩護,在內海有領航船一條炮擊,荷蘭人明面上按其標準下的士兵(戰兵)240對750,在看似兵力劣勢下,對當時的鄭軍在火力上是壓倒性優勢的。荷蘭人的戰術是海陸並進,在壓倒性優勢的艦炮掩護下,消滅或者驅逐北線尾上的鄭氏軍隊。



然而,荷蘭人最佔優勢的海戰首先失敗了,陳广部聯合陳澤部一起出擊,海戰中赫克託號爆炸沉沒,剩下兩條船逃亡外海,登陸荷軍喪失了最大的側翼火力優勢,隨後在數量眾多的輕型火炮射擊下陣型崩潰,本來在臺江內海進行火力支援的領航船成了救援船,這是北線尾之戰。這場戰鬥不是單純的陸戰!不是單純的陸戰!不是單純的陸戰!重要的話說三遍。請不要把荷蘭人當智障。

接著北線尾之戰勝利,鄭氏軍隊推進大員市鎮,開始對熱蘭遮城炮擊,按荷方記錄,鄭方射手炮術精湛,在射速上超過荷蘭炮手,按荷蘭自述,鄭方炮擊兩輪之後荷方炮手才射擊了一輪。但是鄭方有個習慣性問題,在佔據優勢的時候容易……浪。跟在南京一樣,懟在熱蘭遮城近郊的鄭方攻城炮壘沒有步兵掩護,被荷蘭人借勢反擊了一波,造成幾門最大口徑的火炮遭到腐蝕炮膛,其餘火炮被釘了火門。

軍事上浪出問題的鄭氏,後勤上浪的更厲害,沒兩天斷糧了。於是鄭氏下令各部屯田以及向土著徵糧,重心轉向屯田和徵糧的鄭氏自然不願在構造堅固的城堡下面徒耗人命,於是改為圍困,鄭大木自己帶了三百來人的近衛蹲紅毛城,大約兩三千人在大員市鎮圍困熱蘭遮,其他的都派出去“友好”徵糧了,然後在飢困和土著襲擊下損失巨大。這是對峙階段。

隨後,巴達維亞派來的援兵到了,那會要是一來不停歇直搗鄭大木,鄭大木跟他三百來近衛大概可以打出GG思密達了。隨後雙方懟了個臺江內海之戰,然而佔據火力優勢的荷蘭人又可恥的失敗了……然後艦隊司令又跑了。



不想拖下去的鄭氏開始再次準備攻城,這次把炮擊方向換到烏得勒支圓堡,按鄭氏俘獲的荷蘭人描述,投入戰鬥的大口徑火炮超過了50門,鄭方將火炮抵近到圓堡一百米內射擊,當天擊毀了圓堡,佔據了這個所謂的制高點……荷蘭人在撤離前爆破了圓堡……嗯……這是個比熱蘭遮城二層及以上結構要矮的“制高點”。

然後打不下去就投降了唄……按鄭軍表現的火力,梅氏說鄭大木大口徑火炮24磅+光他爹在澳門鑄了150門……他知道的這批他爹鑄造的150門中有43門運抵臺灣,他本人親眼見到新運到的24及28磅炮22門。50門打成這樣,鄭大木他爹150門剩下的再繼續運來那麼自然就打不下去了,無論真的是不是有150門,單憑炮擊烏得勒支圓堡表現出來的鄭軍火力,已經可以一點點把熱蘭遮敲碎了。

鄭大木早期輕視了荷蘭人,企圖接著突襲一舉拿下熱蘭遮,沒有準備充分的重火力,且糧食嚴重缺乏,對戰爭進程過於樂觀,且對荷蘭人的抵抗和土著的不合作沒有心理準備。荷蘭人對鄭氏奪取臺灣的決心評估不足,且在最有火力優勢的海戰中遭到兩次失敗,這兩次反擊失敗導致喪失了本就不多的有生力量,並嚴重打擊了士氣,最終只得黯然收場離開臺灣。

你要問鄭大木怎麼做到的,按荷蘭人嗶嗶最多的,是他有精良的大口徑攻城火炮和優秀的炮手……

其後是悍不畏死的士兵,精良的盔甲防護,滿天遍野的箭雨,數量空前的小炮。


火山小企鵝


1661年4月,由500艘船、40000人組成的鄭氏艦隊離開金門,向臺灣島進發。1662年2月荷蘭人向鄭成功投降。

客觀原因:荷蘭殖民者對鄭軍輕而無備,陸海戰術都很差,使局面一步步惡化(當然這種心態可以理解,自從達伽馬到達印度以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殖民軍都很少遭到亞洲當地人的致命威脅)。

鄭軍登陸後不久,揆一在陸軍力量對比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不是集中兵力守城,而是命令貝德爾上尉率250人主動出擊,鄭軍僅正面迎戰的就達到了4000人,此外還派出700人包抄其側後方。揆一在城牆上看到了這支包抄部隊,急令貝德爾撤退,而貝德爾卻認為“中國人都是膽小鬼,只要用火槍打死幾個就會逃散”(《被遺誤的臺灣》),執意接戰,由此可見荷軍輕敵到了何等程度。結果可想而知,這250名荷軍基本飛蛾撲火,貝德爾以下118人陣亡。熱蘭遮城一共有1100人,貝德爾這次出擊帶走了城內1/4的人員,只算精銳戰鬥人員可達一半以上,有生力量遭到重創。

1661年6-9月,巴達維亞總督為解熱蘭遮之圍,派出9艘軍艦和725名士兵馳援臺灣,這支艦隊其實力量很可觀,如果使用得當的話,是有可能扭轉戰局的。但荷蘭人急於給熱蘭遮解圍,並沒有用這支艦隊襲擾或切斷鄭軍的後方補給線,丟掉了殖民者一貫的遠洋海戰的優勢,而是駛入近海和鄭軍艦隊決戰。結果,2艘軍艦被擊毀,1艘擱淺,陣亡128人,負傷上百人,被俘42人(同樣據《被遺誤的臺灣》)。雖然海戰中鄭軍的損失稍微大一點,但這種損失比例不是荷蘭人經受得起的。此後荷軍再無力發動反擊,艦隊司令此後也很快棄臺灣而逃,熱蘭遮守軍聽到消息後士氣大跌。

主觀方面來說,鄭軍其實一點都不土,經過鄭氏多年經營,無論是陸軍還是水師,紅衣大炮的裝備量、裝備率都相當可觀。如果有立足點的話,或許放到30年戰爭的德意志小邦裡都是小強一枚。起初由於熱蘭遮是歐式要塞,攻之極難,所以鄭軍的火力並沒有很好的體現,但是到了1661年12月德籍中士拉迪斯逃往鄭軍之後,將城防部署和盤托出。鄭軍立刻調整了部署,轉為主攻與熱蘭遮成掎角之勢的制高點烏得勒支碉堡。1662年1月25日發動總攻,一天之內打出2500發炮彈,其中1700發射向烏得勒支碉堡,幾乎將其完全摧毀。由此可見鄭軍火力之猛(陳錦昌《鄭成功的臺灣時代》)。

總得來說,鄭軍實力可觀,又準備充分,調整及時;荷軍實力不如鄭軍,又輕敵大意,戰術毛躁,最後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臺灣的荷蘭駐臺末任總督揆一,回國後因為”投降叛國“被送上軍事法庭審判,被軟禁於班達群島長達8年,才被家人用重金贖回家鄉阿姆斯特丹。他寫過一本回憶錄《被忽略的福摩薩》,他在書裡是這麼描寫鐵人軍的:

“敵人的士兵使用各種各樣的武器。一些士兵背上挎著弓和箭;另外一些除了左臂一塊盾牌外,右手一把利劍外什麼都沒有;而許多士兵雙手都揮動著令人生畏的戰劍,裝在半人長的木棍上。每個士兵的上身都穿一件鐵甲來護身,就像屋頂的瓦片環環相扣。他們的手臂和大腿是裸露的。”

鄭軍中的鐵甲部隊很明顯。

“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隊長,隊長掌管隊伍並促使他的隊伍向前,迫使他們向敵人的隊伍進逼。他們彎著頭,把身體藏在盾牌裡,以激烈和不屈的勇氣,向對方進攻,像是家裡還有一副多餘的軀體似的。他們不斷地向前進逼,儘管很多人被擊斃,他們想都不想,仍然像瘋狗一樣向前衝,也不向四周看看有沒有同伴跟上。”

另外,當時親歷了臺灣戰役的荷蘭土地測量師菲力普.梅的日記中,也記載鄭軍“行軍時擊鼓吹管,有人騎馬,有人步行,頭盔光耀照人,手持大刀,無數的絲旗幡旒沿路飄蕩。”

《從徵實錄》中記載鐵人軍:“每班帶班長六員,配雲南斬馬各二、牌鋛各二,弓箭則全班俱執。又十班之中,弓箭居四,刀牌居六。每班另募夥兵三名,挑帶戰裙、手臂、披掛隨後,遇戰便穿帶,行伍免勞頓。”

根據各方描述,我們可以總結出來,首先鐵人軍一身鐵甲,使用的武器除了標誌性的斬馬刀,還有弓箭和藤牌和腰刀。


晨鏘鏘


公元1658年,鄭成功率軍17萬北上向南京發起進攻(二次北伐),瓜州之戰一舉殲滅清軍主力兩萬餘人,包圍南京。但其後鄭成功麻痺大意,中了南京守軍緩兵之計,南京城下遭清軍突襲大敗,17萬大軍潰逃,撤回金、廈的不足10萬人,精銳部隊和領軍大將幾乎損失殆盡。此後鄭軍幾乎再也沒有恢復過南京之戰的水平,由於損失過大,鄭成功被迫收縮戰線,並開始準備收復臺灣,以尋求穩固的根據地。 公元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者擊敗西班牙人完全侵佔中國臺灣。清初,鄭成功下決心趕走侵略軍。公元1661年三月,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他們冒著風浪,越過臺灣海峽,在澎湖休整幾天準備直取臺灣。荷蘭侵略軍聽說鄭成功要進攻臺灣,十分驚恐。他們把軍隊集中在臺灣(今臺灣東平地區)、赤嵌(今臺南)兩座城堡,還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鄭成功船隊登岸。鄭軍乘海水漲潮將船隊駛進鹿耳門內海,主力從禾寮港登陸,從側背進攻赤嵌城,並切斷了與臺灣城的聯繫。戰鬥中,侵略軍以“赫克託”號戰艦攻擊,鄭成功一聲令下,把敵軍緊緊圍住,60多隻戰船一齊發炮,把“褐克託”號擊沉。與此同時,又擊潰了臺灣城的援軍。赤嵌的荷蘭軍在水源被切斷,外援無望的情況下,向鄭軍投降。盤踞臺灣城的侵略軍企圖負隅頑抗,鄭成功在該城周圍修築土臺,圍困敵軍8個月之後,下令向臺灣城發起強攻。康熙元年初,侵略軍頭目被迫到鄭成功大營,在投降書上籤了字。至此,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我國神聖領土臺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