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滿蒙聯姻,母語不同,怎麼交流?

琦開得勝陶

後金建立後,乃至到清朝前期,為了拉攏蒙古人,滿清一直實行滿蒙聯姻的政策。但是其實這種政策也基本上也僅僅是侷限於滿族和蒙古人貴族高層聯姻。

清朝前期,在滿清皇族子弟中,從小就要掌握滿、蒙、漢三種語言,所以對於熟悉蒙古語的滿清貴族與蒙古貴族交流不成問題。

精通滿、蒙、漢三種語言是滿清皇族的基本素質

蒙古人雖然人數遠遠趕不上漢族人,但是佔有的地盤卻一點也不小,而漢人則是人口太多,學好漢語才能統治漢人,而作為滿人學習滿語對於滿清來說是責無旁貸,因此掌握滿、蒙、漢三種語言成為滿洲貴族的必修課。滿清入關以後,對於漢人充滿戒心,特別是多爾袞的“剃髮易服”政策推行後,滿清防備的就是滿清漢化,特別直到滿清末年,才允許滿漢通婚。就是要刻意的保持民族的獨立性。

而滿蒙雖然可以聯姻,可是滿清對於蒙古人也是抱有戒心的,蒙古人未經允許是不能輕易離開自己的領地的,而且滿清打破了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統治草原的傳統,大封蒙古貴族為王,所以滿清時期的蒙古草原上,就出現了大大小小很多的蒙古王爺,互相勾心鬥角,彼此牽制,早就沒有了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人的雄心和霸氣。

蒙古人出身的孝莊太后

滿族人的人數本來就不多,當年滿清入關後,很多滿族人進入關內,留在關外的並不多,隨著滿清逐漸統一全國,處於對漢人的戒心,滿清政府開始將滿人派往全國各地,在清朝時期,大城市的內城只能由滿人居住,而漢人無論威望多高,權勢多大也只能居住在外城,看看清朝歷史那些著名的漢臣,都是居住在外城以外的。分散在各地的普通滿族人和被圈居草原上的普通蒙古人之間的聯洋的可能性和機會不大。所以即使普通滿人和蒙古人彼此不熟悉語言,那麼他們也基本上沒機會聯姻,也用不著溝通。

特別是乾隆時期,儘管滿清對於漢文化仍然是閹割和打壓,但是悠久而強大的的漢文化就像一頭猛獸一樣,雖然歷經磨難,但很快又重新佔據華夏這片神奇的土地,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僅漢人仍在說漢話,踐行漢文化,抱殘守缺,要保持滿族獨立性的滿清貴族們、那些蒙古王爺們也都逐漸說起了漢語,後來就是他們逐漸忘記了他們的母語,都說起了漢語,所以交流就沒有問題了。

正像S.H.E那首歌曲的歌詞說的: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

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

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

我們說的話讓世界都認真聽話”

乾隆皇帝的書法


大東北的小豆包

這是正宗的替古人擔憂。

在清朝入關之前,後金的滿洲人就與蒙古有密切的交流。這種密切關係本身就是源自於共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

蒙古語與女真滿族的通古斯語同屬於阿爾泰語系。認真追究起來,蒙古語還是滿語的三大來源之一,因此,大多數滿人都會說蒙古語,就像我們今天的普通話和地方方言一樣,即便說的不準,彼此也能聽懂。所以,作為滿蒙聯姻的主體滿蒙貴族來說,語言上的溝通幾乎沒有任何障礙。

滿蒙聯姻作為一種風尚或者約定俗成源自於皇太極時期。1632年(天聰六年),林丹汗改宗引起了蒙古察哈爾部的叛亂,皇太極乘機趕走了林丹汗,他的兒子額哲以蒙古最後一任大汗的名義向皇太極效忠。至此,成吉思汗的孛爾只斤氏家族,就是後世的博爾濟吉特氏全部歸順了大清帝國。

這部分歸順的蒙古各部,包括察哈爾部、科爾沁部、科布多部和唐努烏梁海部等一起構成了清朝的歸化蒙古,也被稱之為內屬蒙古。清朝所謂滿蒙聯姻的重點是這部分歸化蒙古。有清一代,共出了五位博爾濟吉特氏皇后、一位阿魯特氏皇后。同時,有118位公主下嫁蒙古。

皇太極在征服察哈爾部不久就把歸化蒙古編入八旗中,讓他們成為蒙古八旗。他們後來隨多爾袞入關,成為清朝的貴族,完全漢化了。入關以後,蒙古人享有比漢族更尊貴的權利和地位,他們登進的路子很寬,除了軍功,還可以參加科舉考試。清廷對他們的政策是除了不點狀元,其他方面與漢族士子一樣。

所以有清一代蒙古族的進士、翰林比比皆是。他們學富五車,許多都是名聲顯赫的當朝名士。到了晚清,大學士瑞常、帝師倭仁、軍機大臣寶鋆等都是蒙古族。他們操著標準的京片子,用漢文寫詩,給皇帝寫奏摺,一派地道的漢大臣做派,那個時候,他們在家裡都不說蒙語了。


同治三年,蒙古正藍旗的崇綺高中狀元,打破了清廷“旗不點元”的規矩。同治十一年,他的女兒阿魯特氏被立為皇后。皇帝娶了狀元女兒,絕對是中國三千年歷史中的佳話。據說,阿魯特氏賢惠溫良,做得一手好詩,寫得一筆好字。我推測,那個時候她應該還能說蒙古話,畢竟是狀元的女兒。

所以,滿蒙聯姻,交流起來毫無障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