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的贵族氏族没有设立家徽的传统?

前度再见


姓氏不就是最美的家徽吗?而且中央集权这么豪横,有实力的大家族都要装孙子,不装会被玩死。还搞什么家徽?基本属于找死。我们古代好像是唯一开启了中央集权制度副本的国家地区。欧洲后知后觉打了两次世界大战都没有统一,好不容易搞了个欧盟还支离破碎,主要功能是德国出货进钱,欧洲走德国化路线。难。所以有家徽的在古代都没有开中央集权副本。这个副本可流了不少血和智慧呢。中国代替家徽的是姓氏和族谱,特别是族谱,我感觉比家徽屌多了。记录了无数先辈的荣耀。


时空穿行者666


其实中国古代也有徽章,中国的家徽中除了用鸟兽图腾外,也有用象形文字来表达信息,这是最显示中国文字优秀的地方。

先说日本的家徽

日本的家徽起源在平安时代,这是一个以奈良时代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时代,也是日本历史上一个文艺繁荣的时代,所以当时的贵族们经常参加各种聚会,大多乘牛车前往,而很多人的车又都是黑漆涂面,很难辨认你我,于是就有人在车的某个部位镶嵌金丝图案,这就是日本家徽的起源。

平安中期,慢慢就有贵族在衣服上做出一些特有的纹样来表达自己的身份;平安后期,一些贵族开始把家族特有的纹样用于庄重的场合所穿的衣服上,在这样重大的场所里自然就有人通过身上的纹样来辨认对方的身份地位。此时的家徽作用多是给衣服增加色彩,表示家族繁荣昌盛。比如,天皇家族的家纹是十六瓣多重菊。

  • 日本国徽(天皇家族徽章):

  • 织田家家徽:

再说欧洲纹章

欧洲的纹章起源于中世纪,在封建时代的战斗中,成百上千的战团交战在一起。因为制造兵服的制造者们频繁的交流技术,以及战团中普遍采用的、缴获后即收为己用的制度,也渐渐变得不明显。在这样的的趋势下,盾牌、盔甲上使用的颜色和符号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十字军东征中,每次战役都有数量众多的领主加入战团,这更大大促进了纹章学的发展。

  • 全身铠甲武士图:

12世纪后期,骑士比武大会开始风靡整个欧洲,纹章成为了骑士们荣耀与骄傲的象征。因此,西方建立起了等级森严的世袭制度,分贵族与贫民,贵族分公、候、伯、子、男五级,世袭罔替,姓氏和纹章成为了贵族骑士的象征。

  • 英国皇室纹章:

  • 罗马帝国纹章

重点说中国的家徽,为何后期慢慢消失

中国在家徽的发展中用过鸟兽图腾和象形文字,这足以表达自身身份的信息,如下:

为何家徽在中国慢慢消失

  • 其一、秦灭六国之后废封建设郡县,汉代恢复郡县,但在七国之乱后开始消藩,之后一直都是中央集权统治,没有什么领主和骑士,只有中央统一指挥的军队,因此并不需要代表家族和个人的纹章或家徽。

  • 其二、秦朝时期出现了郡县制这种极力反对藩王出现的制度,拥有家徽、强调门阀是极为危险的一种行为。虽然秦朝灭亡的早,但影响力却非常的深远,再到汉武时期独尊儒术,实行推恩令后,更是极度强调中央集权,藩王慢慢被架空,彻底成了以天子为核心的统治系统。
  • 其三、隋朝创立科举制度后,尤其在宋朝之后,士大夫阶级大多是以师门一系传承。这种文人之间的传承主要是学术和政见,不用依靠血缘,因此家徽这样代表血统的东西,不在是上流文化需要的,可有可无。

本来明朝时可以有“具有独立行政能力”的贵族,谁知朱棣造反,明朝的贵族一带差于一代,到后期连饭都吃不饱了,更别谈什么军事权和人事权,明朝的藩王几百万子嗣,如果配上家徽,也会烂大街。

(中国的家徽一个就够了)

总结一下:相对于欧洲和日本,由于古代中国对中央集权制的把控严格,所以并没有形成财政、人事、军事独立,具有长期血缘传承能力的贵族。再加上汉字在军事上已经起到了纹章和家徽的作用,所以类似欧洲和日本那样的家徽在中国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已至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大国布衣


这个很有趣。

无论是《火影忍者》的大家族,

还是欧洲各国的古老贵族都有设置家徽的传统,

但是我们国家没有这个传统。

举两个例子说明,

《火影忍者》的宇智波一族族徽:

是这个样子,看起来像一个棒棒糖是吧。

这个图案有两种解释,第一种,宇智波这个词日语的发音,接近“团扇”,因此被誉为“团扇宇智波”。

第二种:宇智波一族的能力,擅长火遁,这个图案象征一个人吞吐火焰,。

沙皇俄国的徽章:


这个都知道吧,北极熊的国徽,觊觎全球。

这个图案源于拜占庭帝国,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是第一罗马帝国,

后来罗马,“四帝共治”,实际上分成了两个国家,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东罗马帝国又称“第二罗马帝国”,

后来“第二罗马帝国”灭亡在奥斯曼土耳其手中,

莫斯科大公迎娶了拜占庭帝国的末代公主,

因为这层关系,沙俄称帝,自诩为“第三罗马帝国”,

把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也借用了过来,

双头鹰,环视全球,非常符合俄罗斯民族的霸道与贪婪。

就这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是一种意志的外化,

具有非常强烈的精神韵味。

这一点其实我们国家也有,你想到了吗?

没错,家训!

其实是一样的,我们的更具体更详细,

把笼统的精神用文字表达出来,形象但不生动。

著名的有《颜氏家训》《朱子家书》等,

都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没必要说谁谁好。

古代中国人是排斥这种个人搞的“图腾徽章”的,

实际上我们有两千多年的建国史,国旗,却一直缺席,

直到晚清才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国旗,

这些图案代表什么寓意,一目了然。

在此之前,即便是雄霸天下的大唐,旗帜也只有一个字,“唐”。

历史传统不一样罢了,

我们现在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用更形象的方式传播价值观,

从标语,到海报,再到抖音。

回头看,其实有很明显的逻辑在内。

如果说中国的贵族真的有徽章的话,

上面的图案一定不是皇帝,不是神仙,而是孔子,

古往今来没人能比他更合适了。


良人说史


其实呢,在中国古代大家族,他的姓氏就是一种另类的家族族徽,其实在中国古代,一个姓士就能够代表你的出生,你的家族,比如说我是河北张家或者是某某地方的李家,就这四个字一说出来,如果说你的家族在当地拥有很大的影响力,那么其他人一听到这个称号就能够联想请的家族,那就说明你的家族在当地是一个大家族,而这个家族的姓氏就是你的家族族徽,你到其他地方只要说出你的家族的姓氏,那你就能够得到礼遇。

如果你说这个姓氏,只是一个名字,没有任何实物,那么一个家族的印章呢,这算不算一个好东西呢?

在中国人的眼中,一个人的签字,一个人的印章,这是很重要的东西,尤其是在中国古代,比如说某位大人物在观看某副山水画以后,都会在上面敲一个印章,然后属一段名字,这样的话代表自己来过,今后有人在查看这幅画的时候就会看到这个印章,就代表他们知道你曾经看过这幅画。

这些印章其实也就是一个家族的族徽,毕竟在一个家族里面,能够在这些名人字画上面留下自己印章的,那都是大家都组长,他们的印章也代表着这个家族,只要这个印章盖上去,那就代表这个家族的意思。

不过这个是带来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不喜欢用图画作为自己家族的族徽,而是选择文字呢?

其实说起来的话,中国人对于图画方面的理解更多的是寄情于山水画,山水画是靠个人来泼墨然后完成的,对于中国人来讲,山水画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意境,也就是一幅山水画又有自己的特点,(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如果你仅仅是像现在的照片一样,把照片上面的东西一五一十的给描绘下来,你的国画老师会狠狠地抽你一耳光,告诉你这话完全不能用。

这倒不是说你画的不好,而是你没有把自己的意见给体现进去,如果说一个大家族有自己的族徽,那么为了体现这种族徽,那就必须得要把它复印成很多分,这么多一模一样的话,这么多一模一样的形状,那对于复制这些图画的工匠来讲是一个工作,而且对于这些大家族来讲,这些族徽太丑了。

这种没特色的东西,一模一样的东西拿来作为一个大家族的标志,万一有人拿过去复制了怎么办?万一有人拿着这东西招摇撞骗了怎么办?自己家里的名字毕竟要当事人喊出来那才有效,而这些图画的拿上去就是一个信物,就是一个凭着那么万一有人拿着这张图画出去招摇撞骗了,毁坏家族声誉了,那作为家族本人,是要吃亏的。

所以这种统一的复制的图形图案对于大家族来讲避之不及他们不想拥有这些东西。


漩涡鸣人yy


家徽这东西只用于封建领主。中国自秦以后就是中央集权制了,更何况中国的分封制也不同于西方,而欧洲与日本的分封制更为相似,封建领主(大名)向下一级领主(大名)收税,并且豢养骑士(武士),每个领主都有自己家的家徽、旗帜、标志、符号,国王只是最大的领主,而在中国天下都是皇帝的,各级行政区的长官都是任命的,即使再兴旺的家族谁也不敢豢养死士,还弄什么家徽旗帜标志符号,那不是找死吗?

在战争频繁的西方,家徽最重点功能是战争中用于识别敌我。可以不给下层平民看却一定要给下层士兵看啊!还有,一大堆骑士未必相互认识,写字对方九成不认识(中世纪没几个贵族识字的),而且字母文字容易混淆,于是只有用图案了,时间长了,固定下来就成家徽了……中国上层识率高,对下层汉字也容易分辨,而且在更文明的华夏看来禽兽没人高贵,于是在中国族徽(图腾)就很少存在意义了,自然就慢慢消失了。

我认为是因为世家大族的姓氏就是保证了!到哪去,亮出姓氏和祖籍,人家就知道你家牛气了!根本不用其他的东西。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大一统的。文字。语言都通。你家族牛气,全国都知道。不像欧洲,日本。都是一堆一块的,你家牛气。其实也就相当于在一个小区域牛气,而且语言啊,文字啊,都不通。所以需要家族徽章来宣扬自家。

为什么日本和欧洲普遍都有家徽为什么中国没有,说没有贵族孔子能不算,其实真正的原因他们太落后了,欧洲那帮贵族除了传教士认识字其他基本白搭,再说基督教的名字都在圣经取,总不能打仗都举个皮特,日本同样只有僧侣是文化人,用大大明的家徽永乐通宝,你能说多有文化。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发展出类似于纹章一类的标志呢?虽然在诸侯之间的战争中可以通过标明姓氏的旗帜来判别所属,但是对于更细小一层的组织,比如诸侯国下属的具体大夫又怎么判别?因为放眼整个东周时期,仅仅用姓氏来表示的话仍然嫌太狭隘,比如各诸侯的公子某,公孙某等,这些作为大夫的贵族在战争中又是如何互相区分的?

中国和欧洲,日本不一样。他们都是一群贵族,然后拥戴一个贵族成为代表,那就是国王,但实际上贵族家族还是那个贵族家族。中国每个朝代都只有一个贵族,一个唐,或者一个宋,就是这个贵族家族的族徽,剩下所有人都是这个家族的打工仔儿子,一个打工的你要什么族徽?战国以前是有贵族的,但是,全国贵族都是一家子出来的。都是周天子的兄弟子侄。各立家族等于分裂周天子家天下。秦统一之后,除王室外是没贵族阶级的。这正是中国社会千年领先世界的原因。社会组织结构先进。

说有也可以,说没有也可以!只有皇帝许可就会有,好像"岳家军”“杨家将”"祝家庄"这些都有自己标注的。这都是皇帝准许的。如果政府不准许的话!你立家族徽记这些会有造反的悬疑!收买人心。严重的话会被灭族!因为从秦朝开始,我们就不是所谓的封建制,看看权利的游戏,那才是封建制,所谓家臣的家臣不是我的家臣,所谓诸侯领主贵族,后来都没有了,再大的官也不过是公务员,也就没有家徽了。

简单地说,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全国只有一个象征就是龙。而日本和西方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各个小国割据,没有统一过,所以才需要家徽作为区分。比如日本,严格来说行成统一也是在丰臣秀吉以后。中国,人在,家族就不断。 西方国家,家徽可以赐予,可以赠送,可以夺取。 日本,家徽可以继子继承,可以更改,可以大名赠予。 三者西方和日本是一个用处,代表家族存在意义。 中国不需要,只要人还在,才是最重要,其他一切跟随时代变迁进步就好。

中国上古时代有类似家徽这种图形标志的,只是叫图腾而已,后来征伐联盟后统一用龙这个图腾,据说龙这个图腾就是杂糅了各部落图腾后演变出来的。其他一些没融合的部落还有自己的图腾比如可能跑到朝鲜的东夷就是鸟,战败的蚩尤就是牛之类。中国的贵族统治在周朝末年春秋时代就趋于瓦解,以后就再没有贵族的生存环境。后面的世家门阀都只不过是垄断文化传播的文人世家并无贵族特权,再发展到后面是完全文人士大夫社会上千年,家徽这种贵族化的东西实在发展不起来。


历史深度揭秘


根据美国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改编的美剧《权力的游戏》在国内受到了很多美剧爱好者的追捧。《权力的游戏》中各个家族的家徽给很多人留下的深刻的印象。不仅是美剧,日本动漫《火影忍者》中也有各个家族的家徽存在。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有深远的家徽传统,那么中国历史上有家徽吗?

《权利的游戏》中史塔克家族的家徽


从宋代开始,就有很多学者们发现上古流传下来的青铜器上存在一种既不同于普通文字,又不同于绘画纹饰的图形文字,宋代学者只是在著作中将之解释为“某某形”。近代以来有学者将之称为“图形文字”或“绘画字”。大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发现有一些陶器和青铜器上的图形文字非常相似,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称之为“族徽”。


郭沫若认为,族徽是上古史表示一个家族、部族或氏族的徽号,既有别于文字,又有别于装饰性的刻画。首先西周青铜器上的这种族徽不可能是较为古老的文字画,因为文字画是比较原始的民族使用的,商代已经出现了完整的汉字文字系统——甲骨文。族徽又不是像饕餮纹一样的纹饰,因为其有某种实际意义。郭沫若判断,这些图形文字是作为某一家族的名号来使用的。

专家推测可能与职业有关的族徽


现在专家认为,族徽的特点是象形性和标识性特别强,美化装饰色彩明显,而且在章法布局上不合文字排列的常规。族徽有的类似于虫、鸟、兽、鱼的,反映了古代民族的“图腾”或者是“图腾”的某种简化。而脱去这种形态显得较为抽象的,则反映了其文明程度较高,族徽已经进一步抽象化了。

殷墟妇好墓出土青铜器上的族徽


历史学家推测,族徽主要流行于商朝,是氏族的象征。但是西周推翻商朝之后,西周人并未接受“族徽”的传统,而是重新进行了分封,确立了新的分封体制,于是这些族徽就逐渐被个人、家庭、官职、国家和祭礼等专有名词取代了,大约在春秋早期之后,族徽基本消失。


参考文献

杨晓能:《另一种古史》


历史研习社


主要是中国古代太集权。

弄个家徽,无异于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的明显标准。简直就是立旗让皇帝杀。

西方不一样,不足中国一省之地,就有大大小小几十个公国。实力上没有太明显,能吊打其他所有的势力。有家徽,不但不会被人砍,还有助于鲜明的招揽人才。


lichen2012


中国古代有族徽,铸造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些就是族徽。

商代青铜器铭文中已经被识别的官职、亲属等称呼用字,比如“妇”、“子”、“犬”、“册”等二十多种族徽文字,对应甲骨文都可以得到比较丰富的信息。这些已识别的有族徽类青铜器的数量几乎是所有占有族徽类青铜器的三分之一以上,也就是说商代贵族是有族徽的,在青铜器上铭刻族徽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商周青铜器铭文里的族徽一般都是象形文字,具有绘画的特点。郭沫若称之为“刻划系统的族徽”。文字学家裘锡圭称之为“记号式族名金文”。董作宾认为族徽铭文是商代的“美术体”。李学勤则认为族徽写得很象形,是为了把族氏突出而写的“美术字”,不是原始的象形文字,也不能作为文字画来理解。所以说中国古代贵族有族徽,族徽虽然以文字的形式呈现,但是也具有象形性。


沅汰


其实我们是有的,现在还在用,而且你有我有大家都有,就是姓!

这里涉及到文字的意向,表音的字母文字是没有形象的,而汉字有,这也是为什么说表音文字是二维文字,而汉字是三维文字的原因,我们除了音,意之外还有“像”,所以我们就不需要再创造一种徽章图样了!

至于日本为什么会有家徽?因为天皇没有姓啊!而且天皇家连人都不是,所以它们需要一个代表自己家族特殊身份的徽章形象,天皇有了底下的那些人要不要呢?所以就都有了!


越马长弓


在法国文学名著《三个火枪手》里面,存在这样的一个细节:达达尼昂的三个朋友中,有一个叫阿托斯的火枪手。阿托斯是化名,其真正的名字叫“拉斐尔勋爵”(按:不同的译本在名字上或许翻译不同)。阿托斯拥有这样一大优势,那就是法国乃至欧陆各个贵族的家徽,阿托斯都了如指掌。

对于欧洲和日本来说,设立家徽是一种传统,但是在中国,似乎不存在家徽这样的传统,这其中原因何在?个人认为:

割据因素

在历史上,中国、日本和欧洲,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发展之路。

在中国,随着秦始皇灭亡六国,分封制度基本上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虽然后世的西汉、西晋一度恢复过分封制,但是这种制度只针对皇室分封,皇帝和诸侯王都是一个家族,也自然没有家徽出现的土壤。

而古代欧洲,是由大大小小无数个领主统治下的世界。中文世界里,时常将中世纪时代欧洲各国的君主翻译成国王,但是实际上,这个国王的含义,更贴近于“大领主”。领主制度下,欧洲被分割成大大小小无数个单元,而领主之间互相火并,为了防止在战场上出现误伤情况,于是需要设计出专门的标志来予以区分,这些标志,逐渐演变成领主贵族们的家徽,这便是欧洲家徽文化的渊源所在。

古代日本也长期维持分封制度。诸侯之间的火并也时常发生,因此,这种社会环境下,家徽的产生,和欧洲贵族家徽的产生,颇有相似之处。

即:大一统环境下的中华帝国,没有徽章出现的环境。即便是朝廷派遣大将出征边关,为了区分军队,可以用统兵边将的姓氏,执行区分的职能。

贵族因素

前几年,曾有国内新闻提到这样一件事:英国有的家族,已经连续六百年居于贵族地位。这种情况在中国,只有曲阜孔家能与之相比,但是这种情况在欧洲很寻常。

因为在中世纪的欧洲,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很小,贵族家族的稳定性很强,贵族之间为了互相区别,于是有了孕育家徽的文化环境。古代日本的情况大致相同。

隋朝之后的中国,君主千方百计打破贵族世袭的局面,到了宋朝,这种贵族世袭的局面基本上终结:从这个角度来说,科举制是一个伟大的制度。这种环境下,很多家族很难保证下一代是否发达,因此,家徽文化没有市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