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多行拱手禮

最近幾個月,隨著疫情全球擴散,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很多翻天覆地的改變,就拿小道士我來說,原來總想不起洗手,但是現在,隔上個把小時沒洗次手就感覺心裡空蕩蕩…


疫情之下,多行拱手禮


在社交禮儀上,同樣如此。


疫情雖然可怕,卻無法阻擋我們的樂觀和友好,但現在常用的諸多問候方式如握手、擁抱等等都危險係數較高,為了減少接觸避免傳染,中外小夥伴們紛紛打開腦洞,發明了碰腳、擊肘等諸多新型社交問候禮儀。


疫情之下,多行拱手禮

隔空擊掌但沒戴口罩,差評


疫情之下,多行拱手禮

碰腳


疫情之下,多行拱手禮

碰拳


新型打招呼方式應運而生的同時,咱們中華老祖宗發明的拱手禮也越來越被人熟知和使用。


疫情之下,多行拱手禮


作為中華文明史中一個關鍵而又富有內涵的禮儀手勢,拱手禮在華夏大地上流傳數千年,也常被泛指為作揖或抱拳禮,是在西方握手禮進入我國前,在相見離別或表達感謝時國人最常用的一種禮節。


行禮時,雙手互握合於胸前,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作揖時行拱手禮並躬身致意。


疫情之下,多行拱手禮


拱手禮有著悠久的歷史,源自西周初年周公開創的“周禮”。周代禮樂文化的主要內容都保存在《周禮》、《儀禮》和《禮記》這三部經典中, 即通常所說的“ 三禮“ 。其中《儀禮》一書對當時人所要遵守的日常禮儀細則記載的十分詳細,其中規定士與士之間的交際禮儀的這一部分叫做相見禮,而拱手作揖禮就是相見禮之一。


拱手禮的手勢都有著中華傳統文化背景,例如左手抱右手,就是取義古代以左為尊的傳統習慣,如道祖老子在《道德真經》三十一章所述“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疫情之下,多行拱手禮


同時,道教也賦予拱手禮新的內涵,稱為掐“子午訣”。


子午訣手勢取義左為陽生氣也,右為陰殺機也,以陽抱陰,以生制殺。具體做法為: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內,掐右手子紋(即無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於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紋(即中指上紋),外呈“太極圖”形,內掐“子午訣”。這種抱拳方式寓意為“抱元守一”,可用於日常行禮,也可以用於修習靜功打坐時。


疫情之下,多行拱手禮


走進道教,學習學習老祖宗傳下來的拱手禮,可以說,就是在探尋和觸碰幾千年中華文明的痕跡。


而且,行拱手禮時彼此保持一定距離,文雅、莊重、大方,既避免男女差異以及關係比較疏離者之間不必要的尷尬,同時也比較符合現代衛生要求,在疫情防控期間,用拱手禮代替握手,是一種非藥物的干預措施,拉大了大家的社交距離,減少了病毒傳播可能。


疫情之下,多行拱手禮


細節決定成敗,拱手禮這個文明小細節對當下防控成效頗有幫助。無論是排隊相距一米,還是見面行拱手禮,只有當我們用文明細節方方面面築牢疫情防線時,才一定能實現這場疫情阻擊戰的最終勝利。


見面不握手,不妨多行拱手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