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岱與橋瑁的火併中,陳留太守張邈處於一種怎樣的立場?

兗州刺史劉岱與東郡太守橋瑁之間的內訌,對於關東聯軍從聯合走向分裂的過程來說,似乎影響並不大。根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的描述,二人相爭似乎是因為個人私怨,而非關東聯軍內部的陣營的對立。

在劉岱與橋瑁的火併中,陳留太守張邈處於一種怎樣的立場?

其實小編認為劉岱殺橋瑁一事,雖然沒有直接導致關東聯軍走向徹底分裂,但至少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它是關東聯軍分裂的前哨,而非插曲。劉岱與橋瑁之間的內訌,也不僅僅只有這兩個參與,還包括一些其他的軍閥。可以確定的是,陳留太守張邈就參與了這次爭鬥,另外還有濟陰太守。那麼這兩個人的立場是什麼呢?是傾向於劉岱還是橋瑁?下面小編就來針對這件事進行一些個人的看法。

橋瑁與劉岱之間的鬥爭

橋瑁與劉岱之間的鬥爭,歷史上的記載非常的簡略。“劉岱與橋瑁相惡,岱殺瑁,以王肱領東郡太守。”就這麼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並不是很詳實。從這句話透漏的信息來看,這次關東聯軍的內訌似乎是橋瑁和劉岱兩個人之間的恩怨,就像孫堅殺荊州刺史王叡一樣。不過歷史的真實情況恐怕並沒有史料記載那樣簡單。根據《英雄記》中橋瑁“先為兗州刺史,甚有恩惠”的情況,再結合袁紹與韓馥之間的關係,小編認為這次內訌還是一個權力的鬥爭。

在劉岱與橋瑁的火併中,陳留太守張邈處於一種怎樣的立場?

橋瑁曾經當過兗州刺史,對兗州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後來成為東郡太守。而在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董卓入京的時候,為了取得士人的支持,他把一堆人出為地方的刺史、郡守等官職。其中劉岱就是兗州刺史。州刺史雖然地位較低,官秩不如郡守,但是權重很大,可以監視郡守。而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中央根本管不到地方上,州刺史的權重和掌握一州軍政大權的州牧其實也沒有什麼區別,陶謙、劉表、韓馥從州刺史遷為州牧,其實對徐州、荊州、冀州的統治程度並沒有發生什麼特殊變化,只不過更加名正言順而已。

在劉岱與橋瑁的火併中,陳留太守張邈處於一種怎樣的立場?

橋瑁作為東郡太守,是要受到劉岱的管控的。但是有一點,中央都管不到地方了,何況是中央委派的州刺史呢?就像後來袁紹利用自身的名望,以及盟友的影響力,從韓馥手中奪取了冀州,橋瑁是否有過這樣的舉動或者傾向呢?小編認為是有的。第一橋瑁在冀州有影響力;第二在中平六年,何進與宦官火併的時候,橋瑁已經是東郡太守,而劉岱在董卓入京的時候還是一個侍中,他沒有在兗州的基礎。這就好比一個弱化版本的袁紹與韓馥。不過橋瑁沒有袁紹的能量,劉岱也並非韓馥那樣的懦弱之人。劉岱很乾脆地殺死橋瑁,命令自己的親信王肱來代替橋瑁。

陳留太守張邈與濟陰太守吳資(?)

橋瑁和劉岱之間的鬥爭,關東聯軍中其他的軍閥有參與嗎?答案是有的。在《後漢書·五行志》中引注的《風俗通義》有關於這件事情的記載。在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東漢的兗州東郡、陳留郡的濟陽、長垣、以及濟陰的冤句、離狐(還有陽武、成皋等地)這些地方郡縣中,長出一種非常奇怪的異草。按照《後漢書》中的描述是“龍蛇鳥獸之形”、“狀似鳩雀龍蛇鳥獸之形”,而根據《風俗通義》的描述則是““亦作人狀,操持兵弩,一一備具。”

在劉岱與橋瑁的火併中,陳留太守張邈處於一種怎樣的立場?

當時的儒家是強調天人感應的,一些無法解釋異象往往被視為災異,出於上天的警告。這次奇怪的異草也不例外。《後漢書·五行志》以及《風俗通義》將其對應為“黃巾起義”、何進掌權、關東聯軍討董、以及橋瑁與劉岱交爭等等事件,最終導致東漢朝廷的衰弱,呈現出瓦解的態勢。而橋瑁與劉岱交爭的事件,《風俗通義》的原文是這樣的:

“東郡太守橋瑁負眾怙亂,陵蔑同盟,忿嫉同類,以殞厥命。陳留、濟陰迎助,謂為離德,棄好即戎,吏民殲之。”

在劉岱與橋瑁的火併中,陳留太守張邈處於一種怎樣的立場?

從這段記載來看,橋瑁和劉岱之間的鬥爭並不限於這兩個人,還包括當時的陳留太守與濟陰太守。陳留太守非常明確就是關東聯軍中的張邈,對漢末三國曆史的影響較大;而濟陰太守有可能是吳資。根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記載,在興平二年(即公元195年)曹操進攻定陶的時候,當時的濟陰太守是吳資。不過從興平二年到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劉岱殺橋瑁的時間)有五年的時間,濟陰太守是否一直都是吳資呢?這個小編不敢確定,所以要打一個問號,姑且視為吳資。

原文中張邈和吳資“迎助”,說明這兩個至少在當時支持橋瑁或者劉岱某一方。但是到底是哪一方,沒有明確的說明。宋傑先生認為,當時張邈和吳資站在劉岱這一方,也就是說劉岱、張邈、吳資三人共同消滅了東郡太守橋瑁。具體內容在《曹操陳留起兵史蹟考辨》一文,這裡就不贅述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搜閱。不過小編並不認同宋傑先生的觀點,認為在當時張邈與吳資應該是站在橋瑁的一方。

張邈、吳資支持橋瑁的論據

為什麼小編認為張邈和吳資是支持橋瑁的呢?首先是張邈或者吳資與袁紹之間的矛盾。張邈就不用說了,曾經“正議責紹”,引起了袁紹的殺心。袁紹命令曹操殺死張邈,但是被曹操所拒絕。這件事具體的時間、緣由並不是十分清楚,只知道它是在“汴水之戰”之後的事情。後來張邈聯合有可能與袁紹不合的王匡、肯定與袁紹不合的呂布,從始至終(除了在洛陽交遊的時期)都站在袁紹的對立面。這一點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

在劉岱與橋瑁的火併中,陳留太守張邈處於一種怎樣的立場?

橋瑁與劉岱內訌的時候,袁紹還沒有奪取韓馥的冀州,還沒有導致整個關東聯軍的分裂。但是在當時已經稍微呈現出一種曹操、袁紹、劉岱聯盟的趨勢。袁紹受到韓馥的限制,劉岱給韓馥寫信恐嚇韓馥,這足以說明當時袁紹和劉岱是站在同一個立場上的,袁紹甚至將家眷留在劉岱那裡作為俘虜;曹操在“汴水之戰”中失敗,兵力都被打光了,只能向與袁紹關係密切的周昕借兵,然後前往袁紹屯兵的河內。可以說在當時袁紹肯定是支持劉岱的,而曹操依附於袁紹,也應該支持劉岱。所以劉岱殺橋瑁,袁紹、曹操沒有發出任何的聲音。上面小編說到了張邈一直是與袁紹的對立面;後來在呂布與曹操中間,吳資選擇了呂布對抗曹操,他們的立場都是與袁紹、曹操不同的,所以小編從這種立場的對立推測,當時張邈和吳資是支持橋瑁,對抗劉岱的。

在劉岱與橋瑁的火併中,陳留太守張邈處於一種怎樣的立場?

另外還有《後漢書》與《風俗通義》的行文邏輯。當時生長出異草的地區是東郡、濟陰郡以及陳留郡,正好對應橋瑁、吳資與張邈。面對這種災異而對應的後果,比如黃巾軍、何進、何苗以及橋瑁,《後漢書》與《風俗通義》都是持有否定的態度。應劭先是提到橋瑁“負眾怙亂”,又補充“陳留、濟陰迎助,謂為離德”,無論是結合前後語境,還是根據異草的生長範圍,都應該將橋瑁、張邈、吳資並作一列。所以小編認為這三人的立場相同,對抗劉岱也是削弱袁紹的力量,試圖推翻袁紹的盟主地位。這應該是促成關東聯軍分裂的一次比較重要的事件,卻淹沒在歷史的迷霧中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風俗通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