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在秦统一后都怎么样了?

唠一点有意思的嗑儿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的时期,这一时期,礼崩乐坏下却碰撞出了激烈的火花,以至于百家争鸣,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人才,他们在政治上、军事上、文化上、外交上、经济上等等,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在战国时期,还有四位活跃在政坛上的明星为世人所瞩目,他们就是战国四公子,即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礼贤下士、养门客三千,发展自己的势力,成为战国时期举足轻重的存在,深刻影响着战国时期的局势。

战国四公子中,最为特别的大约就是信陵君魏无忌了,他应该算是四公子之首,甚至被太史公尊称一声“魏公子”,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儿子,其哥哥正是魏安釐王。信陵君被哥哥封在了信陵,因此有了信陵君这个称呼,信陵君礼贤下士,门客众多,在他们的帮助下,信陵君成为赵国的大功臣,当然也被哥哥所猜忌。

信陵君做的最著名的一件事大约就是在长平之战后窃符救赵,虽然最终救赵成功,但是兄弟俩的隔阂却已经很深,毕竟信陵君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挑战了魏安釐王的王权,而且窃符后还擅自杀死了不愿意出兵的魏国大将晋鄙。此战后,信陵君躲在赵国十年不肯回到魏国。

直到后来秦国攻打魏国,魏安釐王派使者请信陵君回国,他才回到了魏国,帮助哥哥解除了危机,并一度领五国之兵攻到了函谷关。信陵君就是魏国的长城,一日不倒,魏国就一日不能攻下来,秦国出于这样的认知离间这兄弟俩的关系,最终两人决裂,信陵君在此后的四年里饮酒作乐,郁郁而终。信陵君去世不久,魏安釐王也死了,而魏国也没有存在多久就被秦国灭了,至于信陵君有没有后代我们不得而知。

四公子中孟尝君是名声最显的一个,所谓的“鸡鸣狗盗”之辈正是孟尝君所养的食客。孟尝君田文是齐国贵族田婴的儿子,田文的童年很不好,因为出生在五月初五,又是小妾所生,因此刚生下来就被父亲要求丢掉,原因是怕他给家族带来灾难,但是他的生母却偷偷将其抚养长大。田文长大后能言善辩,硬是以一个庶子的身份继承了父亲的封地和爵位,成为薛公。

田文在薛地招揽门客,各个诸侯国通缉的罪犯都跑来找田文庇护,他对这些门客一视同仁,还吃一样的饭菜,而这些门客也在关键时期帮助孟尝君得到他想得到的一切。比如他曾被秦昭襄王弄到秦国去当相国,去了之后又被软禁起来,正是鸡鸣狗盗之辈帮助他逃回了齐国。

孟尝君的军事才能不错,他曾带领联军攻进了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但是孟尝君并没有什么家国意识,在齐国惹怒他之后,他跑到魏国做相国,然后出兵攻打齐国,差点灭亡了齐国。后来孟尝君的薛地自立出来,成为不隶属于任何诸侯国的存在,而孟尝君也算是善终,但在他死后,他的儿子们开始争权夺势,反而被齐国和魏国联合起来灭掉了薛邑。“孟尝绝嗣无后也。”

但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的记载,孟尝君的孙子田陵和田国在汉初还活着,只是后来孟尝君的后代改姓薛。

四公子中唯一不是本国宗室的就是春申君黄歇,黄歇是黄国人,后来学习了纵横术跑到了楚国,在楚考烈王还是太子的时候,陪着他在秦国做人质做了十年。楚顷襄王病重之际,两人想要回到楚国遭到了拒绝,黄歇拼着自己的命将楚考烈王送回了楚国而自己留在了秦国,好在秦国后来没有杀黄歇而是将他放回了楚国,从此成为楚国的相国。

黄歇门客众多,但是多是迎来装点门面的,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他很少会听。后来楚考烈王一直没有生育,李园看到机会靠近黄歇,将自己的妹妹送到了黄歇的家中,并且怀了孕,而黄歇后来竟听从兄妹俩的撺掇让李园的妹妹带球成了楚考烈王的女人,等生下那个儿子后,她成了王后,李园也得到重用。

后来李园养了死士,在楚考烈王去世后伏击了黄歇,“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只有黄歇与李园之妹的儿子活了下来做了楚幽王。楚幽王去世于228年,是否有子嗣,我们不得而知。

四公子中名气最小也最平庸的就是平原君赵胜,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胜在历史上的痕迹主要集中在长平之战前后。在最开始,冯亭献上党郡的时候,赵胜主张接受上党郡,后来因为赵国得到了上党郡,而引发了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后,秦国再次攻打邯郸,想直接灭了赵国,这个时候赵胜开始奔走,他先是给信陵君写信寻求支援,又亲自带着门客到楚国说服楚国出兵救赵,毛遂自荐就发生在这个地方,赵胜的门客中有一个叫做毛遂的自荐跟随赵胜到楚国,又是他说服了楚国出兵。

后来赵胜在赵国拿出自己的钱财来组织敢死队,将夫人以下的人都编进队伍中,为国出力,与信陵君等人内外夹击,最终成功保卫了邯郸。公元前251年,赵胜去世,“子孙代,后竟与赵俱亡。”

战国四公子注定是属于战国的存在,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四公子或许还有后人流传下去,但都已经是籍籍无名之辈,再也没有建立起什么功勋,战国四公子的传奇永远留在了战国。


尚宫女史


感谢你的提问,这里是老白说,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战国时期的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时称“战国四君子”,这里为你一一介绍下他们的结局。

信陵君魏无忌:魏无忌由于窃符救赵的事情加上功高震主,多次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因此魏无忌只能郁郁寡欢,沉迷于酒色之中。公元前243年,魏无忌因伤于酒色而死。

春申君黄歇: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黄歇前去奔丧。权臣李园为了专政,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刺杀了黄歇。

为了以绝后患,李园派官吏把春申君家满门抄斩。

孟尝君田文:由于孟尝君田文的早期经历,使天下只知道孟尝君而不知道齐王。齐湣王感受到了来自田文的威胁,假借田甲叛乱,想嫁祸田文。

田文恐惧,不甘引颈受戮,于是逃到了魏国,魏昭王任用他做宰相。公元前284年,在田文的配合下,魏国联合秦国,赵国,帮助燕国击败了齐国。齐湣王逃到莒,后来就死在那里。

而后齐襄王即位,由于田文保持中立,齐襄王不敢得罪他,只能听之任之。

田文去世,谥号称孟尝君。

平原君赵胜:赵胜的去世没什么好说的。公元前251年赵胜去世,他的子孙世代承袭他的封爵,他的后嗣也在在赵国灭亡时族灭。


有熊白式


秦统一后他们都名垂青史了。

因为他们四人没人活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

死得最早的孟尝君死于前279年,平原君死于前253年,信陵君死于前243年,死得最晚的春申君死于前238年。

秦始皇前238年亲政,前230年开始统一六国的战争,前221年完成统一。



睥睨千秋


这四个人在战国组成了强大豪华的男子天团,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公子。然而他们生活的时代基本都在战国中后期,还没等秦统一六国便都去世了,只是每个人的结局都不大一样。




战国四公子,也称战国四君,这四人以礼贤下士,好养宾客而闻名。战国四公子分别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后期,随着秦国的一强度大,其他六国贵族为了抵御秦国的入侵和壮大自己的实力,都广罗人才,求贤若渴,并且待之以礼,以上宾供之。战国四公子,就是以“养士”而成为当世名流。

那么秦灭六国之后,这四公子结局都如何呢?可以说是几无善终,下场

信陵君魏无忌,抑郁而终

信陵君魏无忌死于秦灭魏之前。



作为战国后期魏国的天才政治家,面对魏国的衰落 ,急欲重振国威的信陵君大胆采用孟尝君和平原君的辅政方法,广招门客,以礼待之,由于信陵君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慕其名而前来归附者很多,信陵君门客最多时达3000人,其美名传遍六国,使得各诸侯国十多年不敢侵犯魏国。

信陵君原本与魏安釐王兄弟亲密无间,信陵君曾客居赵国十多年,当时魏国正在承受秦国的不断侵蚀,信陵君救国心切,于是快马加鞭回国,兄弟二人得以重逢。魏安釐王任命信陵君为上将军全权负责节制魏国军队,凭着自身巨大的名望,魏无忌联合各诸侯国的援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联军一直打到秦国的边界函谷关,逼的秦军闭关不出,这次合纵攻秦取得的胜利,使魏无忌的声威震动了天下。

秦国非常忌惮魏无忌,就派人持万金到魏都大梁遣使散布流言庆祝魏无忌准备登位做魏王,魏安釐王因此越发怀疑魏无忌有异心,结果他的兵权被剥夺,五国攻秦计划也流产,回到魏国之后的魏无忌心灰意冷不再过问政事,整天纵情于酒色之间。前243年,魏无忌去世,魏国最后的顶梁柱终于倒下了,十八年后魏国亡于秦。

平原君赵胜,病逝寿终



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之子,魏惠文王之弟,素以贤能闻名。和其他三位公子一样,赵胜也是个重才之人,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慕名而来的食客多达数千人。

赵胜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期都是赵国的相国,很受重用。长平之战赵国以纸上谈兵的赵括为主将,结果大败于秦国,40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因此元气大伤。赵孝成王七年(前259年)秦国乘长平之战的余威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极。赵胜临危受命,向魏国和楚国求援,赵胜的门客毛遂自告奋勇一同前往,最终毛遂说服了楚王,派春申君黄歇带兵援助赵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毛遂自荐”。

但是魏、楚援军拖拖拉拉直到三年后才赶到,面对兵困粮尽的邯郸城,赵胜从大局出发,散尽家财,亲冒矢石,与将士们坚守城池,直到两国援军到来,解了邯郸之围。

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平原君赵胜去世,二十九年后的公元前222年,赵国亡于秦国。

春申君黄歇,为李园所杀



春申君黄歇,楚国贵族,曾任楚考烈王时期的相国,黄歇有博文,能言善辩,执政期间,接受赵平原君赵胜的求援,亲自率领楚君领兵救援赵国,援赵的同时也顺带灭掉了鲁国,使得楚国在诸侯国中的威望大增,楚国有了中兴气象。

相比其他三公子,黄歇对门客的招揽更厉害,其门下门客在四公子中最多,有3000多人。然而黄歇的门客素质也是最差的,这些人逞强好斗,奢侈浮华,目中无人,有真才实学的人其实并不多。

楚国大臣李园与黄歇关系较好,当时楚考烈王一直没有子嗣,李园便把妹妹李嫣献给黄歇,结果得到黄歇的宠幸有了身孕,李园很高兴,就怂恿黄歇将自己的妹妹再进献给楚王,生下的孩子就可以被立为储君,黄歇觉得有道理,就把李嫣进献给楚王,果然很得楚王宠幸,生下的儿子也被立为储君,李园因此得宠参与朝政。李园为了防止事情泄露,对春申君动起了杀机,前238年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抢先入宫预埋伏,在棘门杀死前来奔丧的春申君,并将他全家满门抄斩,他与李园妹妹的遗腹子就是楚幽王。

孟尝君田文,晚年去世



战国四公子中,孟尝君田文的名气最大,能力也最强。

孟尝君,齐国贵族,齐威王田因齐之孙,靖郭君田婴之子,齐宣王田辟疆之侄,承袭封地于薛,也称薛公,号孟尝君。田文之父去世了,他继承了丰厚的家产,得以在自己封地广揽天下人才,待之如上宾,门客也达数千人。孟尝君有真才实干,在七国中名气很大,秦昭王曾请他到秦国为相,但没做多久便回到齐国。

齐闵王时期,孟尝君为相国,曾联合韩、魏击败当时的两大强国秦和魏。随着孟尝君在齐国的威望进一步提高,以至于天下人知孟尝君而不知齐王,齐闵王因此心怀怨恨。前294年,齐国发生田甲叛乱事件,齐闵王乘机将田甲事嫁祸于田文,田文恐惧不得已出奔魏国,任相国,曾西合秦、赵、燕共伐齐国。齐襄王即位后,田文与齐国王室的关系才有所缓和。

前279年,孟尝君田文病逝于封地薛邑,他的几个儿子很快便争着夺取爵位,齐国乘机联合魏国共同灭调了薛邑。齐国亡于前221年。


大国布衣


秦统一六国是在公元前221年,而战国四公子都是在此之前就已经去世了。最早去世的是齐国孟尝君,死于公元前279年,此时距离秦始皇统一六国还有58年;接着是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死于公元前251年,距离秦始皇统一六国还有30年。

接下来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死于公元前243年,距离秦始皇统一六国还有22年;最后一个去世的是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是战国四君子中唯一一个不是国王后代的人,他死于公元前238年,距离秦始皇统一六国还有十七年。

秦统一后对他们也不能怎么样,因为人都死了。

这四个人,都是战国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养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懂得引进人才,他们不惜花费重金招揽各类人才,为我所用。

当时天下大乱,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为了在混乱的时代自保,进而壮大自己的实力,去消灭对手。战国四公子都积极的招贤纳士,豢养门客,这些贤达之士和这些食客,在主人有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挥自己的作用,发生了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流传至今。

其中比较有名的有信陵君窃符救赵、平原君赵胜的门客毛遂自荐、春申君黄歇受命赴秦、孟尝君田文的鸡鸣狗盗等。

这些故事都反映出这四个人的胸怀和智慧,但是这四个人,空有一身本领和无数门客,竟然不能制服秦国,反而在死后被秦国所灭,这就可以看出这四个人的缺点和不足。他们敢于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但是缺乏整体的、系统的和长远的战略规划,没有能够把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对付共同的敌人。在对付秦国的过程中,一直是被动挨打。

如果四公子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在辅佐国王、富国强兵上,那也可以取得一些业绩,起码会增加自保的实力。可是事实上他们既没有建立抗秦的国际统一战线,也没有振兴国家,只是殚精竭虑的维护自己小集团的利益。

反观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国家实力日益增强,富国强兵的目标稳步实现,整个国家面对六国毫无惧色,敢打敢拼。靠得是啥?靠得就是自强不息,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充实国力,不断增强军力,在与六国的交往中始终处在优势地位,千方百计掌握外交和战争主动权。

而且这种态势日益巩固,造成了一种难以扭转的、有利于大秦帝国,不利于山东六国的战略态势。在与山东六国打交道的时候,秦国能抢就抢,能骗就骗,实在不行就发动战争,打败一个国家,逼迫对方割地赔款。

这样一来秦国日益强大,山东六国日益衰弱,其形成了一个对秦而言是良性对六国而言是恶性的循环。六国的土地、人口、财富都源源不断的流入秦国的囊中,六国的财源、兵源趋于枯竭,而秦国的财源、兵源越来越充盈,六国是在割肉饲虎,秦国是在吃六国的肉以自肥。所以六国必然失败,秦国必然胜利。

战国四君子在当时既不能振兴国家于内,又不能制服强敌于外,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做了些工作,演绎了一些传奇故事,流传后世。从鸡鸣狗盗这个故事,即可看出战国四公子的境界不高,身边门客的水平一般,在历史大转折时代,无力担负起改天换地的历史重任。


小小嬴政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君子,人们对于“四”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譬如说有什么“四大美女”、“四大名著”、“四大发明”、“民国四公子”、“京城四少”等等诸如此类的,而“战国四君子”则是一个无比尊崇的称号,像什么“民国四公子”都弱爆了。

这个“君子”是一种很高大的道德形象,充满闪耀的光芒,孔子老人家对君子提出了四点要求,分别是: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所以,一个人只要做到了这四点,基本上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君子了,那么君子好不好做呢?今天我就来拔一拔这个“战国四君子”的真面目。


“君子坦荡荡”之孟尝君

孟尝君小时候过的不算好,他是五月出生的,他的父亲田婴觉得五月出生的孩子将来会祸害父母,所以孟尝君刚生下来的时候就被他父亲要求把这个孩子给扔掉,但是伟大的母爱战胜了迷信,孟尝君的母亲还是偷偷的把他养了下来。

我们如今常说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损害,也许是因为孟尝君的母亲对他关爱有加,总之孟尝君没有走上叛逆少年或者性格扭曲的道路,孟尝君长大后,他的母亲就带着他去见自己的父亲,骨肉相见,田婴却异常生气这个孩子没有被扔掉,反正他有四十多个儿子。

这时候的孟尝君展现出惊人的聪慧,以出色的辩论让他的父亲哑口无言,孟尝君又进一步劝解他的父亲礼贤下士,广收门客,田婴觉得很有道理,就让孟尝君主持家务,于是这个孟尝君就开始了他广收3000门客的高光时刻。

孟尝君是怎么招揽门客的呢?

他偷偷派人躲起来窃听门客们的谈话,以便了解门客们有什么不满或者需要什么帮助,然后另一面派人把门客需要的钱财或者其它物资悄悄送到门客家中,等这些门客回到家中自然深受感动;如果门客嫌饭菜不好,孟尝君就会把自己的食物送给门客——总之孟尝君就像一位古代版的雷锋一样很无私的对待他的门客,这让他很快就吸引了很多门客。

而孟尝君收的这些人也很有趣,他不管你什么来历,什么出身,哪怕是罪犯他也收,所以这时候孟尝君的行动就变质了,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这是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而且你还包庇犯人。而从孟尝君对待门客们的那一套也可以看出,他其实是一个很腹黑的人。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既然做人做事要求坦荡荡,你又怎么能够在暗地里耍小聪明呢?所以,他的门客并不是因为他的品德有多么高尚才来投奔他,只是因为他会做人,而且到了他那里又有好酒好菜招待,那么谁不愿意去呢?

史记记载说“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孟尝君很大方,就像《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一样,谁来跟他要钱他都给,最后把自己数十万两家产都施舍给了天下人,所以尽管很多人说杜少卿傻乎乎的,但人家也收获了一个豪杰的称号。

这个孟尝君我觉得肯定也有人说他傻,但人家也打造出了自己的个人品牌,位列“战国四君子”之一,为了维持这个响亮的招牌,孟尝君也散尽家产,最后钱不够了,就派冯谖去收欠债,但是冯谖却一把火把那些欠条给烧了,孟尝君很生气,就是因为供养宾客的钱不够了,所以才叫你去收钱,你怎么反而把它给烧了?

冯谖说这是为你的名声着想啊,反正有些人也还不上钱,不如把它烧掉,还能赢得名声呢,孟尝君听了很开心,后来孟尝君落难了,他的宾客们也纷纷离开了他,正可谓是“真情难留不义之朋,金银能唤远方之客”。

孟尝君很愤怒,后来他东山再起准备好好羞辱这些人,冯谖却劝他说,这就是人性啊,为了你自己的名声,你不仅不应该计较,反而应该像从前一样对待他们,孟尝君觉得很有道理,就听从了冯谖的建议,你看,这就展露了孟尝君的虚伪,同时也凭借着这些厚黑的手段,孟尝君终于稳住了自己的君子形象。

而孟尝君死于前279年,与秦国统一已经没有什么关系。


最成功最名副其实的信陵君

信陵君无疑是“战国四君子”里最成功的一位,他养的门客有数千人,高峰时期也有个三千人,这三千人不仅造就了他的“君子”形象,而且还成为他重要的政治势力。《史记·魏公子》记载说“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

你看,信陵君养的这三千人质量就比孟尝君的高,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以至于让各诸侯国都不敢侵犯魏国,而且人家信陵君还玩政治渗透,“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也。”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是後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信陵君很厉害,不仅让外面的国家忌惮,让自己的君主也害怕,这也为他后来埋下了祸端。而信陵君是怎么对待他的门客的呢?有一个叫侯赢的隐士素来有贤名,信陵君听说后,他这必须得去请到府上来养起啊,但是侯赢推辞不受。

于是信陵君又大摆宴席,请了很多宾客,然后又亲自去请侯赢,侯赢一看没有办法,只好跟着去了,这侯赢决心考验一下信陵君,就坐在他的位置上,让信陵君执鞭驱马,然后又让信陵君赶着马车去见自己的一个朋友朱亥,也就是后来在“窃符救赵”中登场的大力士。

侯赢见到朱亥就忘情的和他拉家常,把信陵君给晾在一旁,但是信陵君面不改色的静等着他,这让侯赢很佩服,两人于是回到府中,信陵君又把侯赢给奉为上宾,这让侯赢很感动,于是就成为了信陵君的门客。

信陵君的人生污点是很少的,至少在现存的历史资料上,所以这让信陵君成为“战国四君子”当中最符合“君子”形象的一个人,也让他成为名气最大的一位,他名气有多大呢?“窃符救赵”以后,信陵君害怕魏王责怪,就一直待在赵国。

后来魏国有难,信陵君不得已回去担任统帅,又向各诸侯求救,各诸侯一听信陵君回来了,于是纷纷出兵解救魏国,可以说面子很大了,“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

但是信陵君又因为自己的名气太大,最终在秦国的反间计下引起了魏王的猜忌,话说这个秦国是真的非常喜欢用反间计,在长平之战中它就用了反间计,后来又用反间计离间了李牧和赵王的关系,关键是秦国的这招百试不爽。

所以在秦国的离间下,信陵君失去了信任,最终只好以沉迷酒色来消解魏王的猜忌,但话又说回来,信陵君能够获得这么高的成就和名气,也许和他宽仁宅厚的性格以及善于审视夺度的脑袋有关,反观孟尝君倒是有一种讨好型人格的嫌疑。

你看他对每个食客都很好,而且不管是什么食客他都收,倾尽家产也要供养他们,而且还派人偷听,以便了解他们的需求,可以说孟尝君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很卑微的位置上,结果是尽管他对自己的门客很好,但是却没有赢得他们的拥戴,更没有赢得像信陵君如此高的成就和名声。

这与他的食客质量低下,鱼龙混杂不无关系,而反观信陵君则很会挑选自己的门客,除非是有贤名、或有能力他才会去拜访人家,譬如他在赵国的时候就不忘去拜访素有贤名的毛薛两公,为此还招来平原君的讥笑,但是人家信陵君就很理直气壮的说,我拜访他们是因为他们贤明,所以不管他们是什么身份。

就这么一句话,顿时就让信陵君的形象变得高大起来,以至于许多年后,成为了刘邦的偶像,而信陵君死于前243年,与秦国统一没有什么关系,恰恰相反的是,秦国听说信陵君去世后,就立马派蒙骜(ao)进攻魏国。


浪得虚名之平原君

平原君是“战国四君子”中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位,也是水分最大的一位,尽管《史记·平原君》记载说“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其实我觉得这纯粹属于“矮子里面拔高个”,平原君究竟贤不贤,从两件事可以看出来。

第一件事就是鼎鼎有名的“毛遂自荐”,邯郸之围中赵王派遣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救,平原君于是打算凑齐二十个人一起去,但是最后竟然只凑出十几个人,话说着平原君可是养了数千人的门客,结果连个二十人的智囊团都凑不出来。

好不容易有个叫毛遂的人自告奋勇,平原君就问他来了几年,毛遂说三年,平原君觉得你来了三年我却从来没有听说过你有什么才能,算了你还是别去了,毛遂反驳说那是因为没有一个给我展示才能的舞台,不然你早就听说我了。

平原君也没办法,反正也在找不出什么有能力的人了,就拿他凑数吧,结果到了楚国其余十九人也没什么出色的表现,谈了一早上也没什么结果,这毛遂急了,提着剑上去就对着楚王一顿游说,把楚王说的心服口服。

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平原君和孟尝君一样收养的门客质量都很差,估计都是为了赶一赶“养士”的时代潮流,反正这几位主都是王室后代,又不差钱,因为养的多,动不动就是上千人,大家觉得这人不错,于是“君子”的形象也就树立起来了。

不过要说“养士”还是人家信陵君最成功,在援救魏国的时候,人家派出几个使者说我信陵君回来了,你们救不救看着办吧,各诸侯一听,纷纷出马解救,这面子多大,可见这和信陵君养的门客质量有根本关系。

第二件事情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以后待在赵国和平原君发生的一件事情,这个信陵君在魏国的时候就素闻赵国有两个很有才能但却不做官的隐士,现在他身在赵国,于是就想着借这个机会去见见。

但是刚开始这个叫毛公和薛公的隐士还不愿见信陵君,信陵君也不气馁,废了一番功夫找到两个人,三人是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平原君听说这件事情以后,就对自己的老婆说“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

什么意思呢?平原君觉得这两个人都是赌徒和卖酒的人,没有什么才能,身份卑微,而信陵君却和这样的人来往,所以很看不起信陵君,可见这个平原君是个目光短浅的人,后来魏国被攻打,信陵君一时拿不定主意,还是这个毛公,薛公给信陵君出主意,信陵君才回到魏国。

可见信陵君识人的眼光还是不错的,而且真正做到了礼贤下士,不论身份,而平原君的老婆又把这番话告诉了信陵君,信陵君一听于是告辞说“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早就因为他们贤明渴望来拜访他们,今天平原君却觉得这是很羞耻的事情,看来我和平原君不是一路人。平原君听说这番话后惭愧不已,而且也因为这件事情,导致平原君门下的很多门客都跑到信陵君的门下,可见信陵君和平原君的人格形象顿时高下立判,而平原君到底还是暴露了自己徒有虚名的本色。

而平原君死于前253年,与秦国统一已经没有关系。


超级厚黑之春申君

这个春申君是“战国四君子”中唯一不是王室后代的人,但是春申君却是养门客最多的一位,其数量一度突破三千大关,春申君本人其实是一个很出色的政治家,譬如他在和楚考烈王熊完被当做人质扣押在秦国的时候就表现出有胆有谋的一面。

所以他并没有必要养这么多的门客,但是为了赶一赶“养士”的潮流,春申君于是和其它三位搞起了“养士”竞赛,战国时代的“养士”规则就是这样,谁养的越多,说明谁最有实力,谁的名声就越大。


以至于春申君一度养了超过三千人的门客,春申君哪里来这么多钱呢?别忘了人家春申君在楚国当宰相当了二十年,可以说深受楚考烈王的信任。春申君有钱到什么地步呢?

他的门客和平原君的门客相互炫富,平原君的上等门客穿着非常华丽的衣服,带着镶嵌有宝石的宝剑,炫耀赵国的富有;而春申君的上等门客也不甘示弱,穿着用珠宝美玉打造的鞋子。

而这个春申君后来干了一件非常腹黑的事情,楚考烈王由于没有后代,春申君也很着急,就找了很多漂亮美女给楚考烈王,希望能够怀上后代。

但是统统都没有效果,这时恰好赵国有个叫李园的人带着自己的妹妹李环来准备进献给楚考烈王,但是听说楚王无法生育,他就转投做了春申君的侍从,并把自己的妹妹进献给了春申君,没过多久,这个女人就怀孕了。

在李园的指使下,李园的妹妹李嫣嫣向春申君说,趁自己怀孕赶快把她进献给楚王,这样一来他就可以长保富贵,春申君觉得是个不错的想法,于是就把刚怀孕没多久的李嫣嫣送进了王宫,没多久,就生下了一个儿子,而蒙在鼓里的楚考烈王很高兴,就把这个男孩册立为太子。

楚考烈王死后,这个孩子继位为楚幽王,实际上神不知鬼不觉的就让楚国换了主人,熊氏王族退出,楚国又成为了他春申君黄歇的国家。不过李嫣嫣还产下了另外一个男婴,即后来的楚哀王,史书上说是与楚考烈王的孩子。

但是楚考烈王并没有生育能力,估计也是李嫣嫣和其他人私通的结晶,楚幽王死后,这个孩子就即位为楚哀王,但是楚哀王的生父原本就有一个儿子,就是他的庶兄负刍,这个负刍就揭发了这段混乱的宫闱秘事,打着楚哀王不是楚考烈王的后代这面旗子把楚哀王给杀了,自己登上了王位。

而李嫣嫣因为不是他的母亲,李园和他更没有关系,结果统统都被杀了,而春申君自己也早在楚考烈王死后没多久就被李园设计杀死,楚国兜兜转转最后终于落到了一个外姓人家。

不过目前历史学界针对这一段混乱的关系尚还有争议,但是楚国也没有多少好日子,负刍上台后,秦国已经加快了统一战争,没过多久楚国即灭亡。而春申君死于前238年,也和秦国统一没有什么缘分了。


小评

这个“战国四君子”或称“战国四公子”实际上反映的是当时战国时代十分流行的“养士”之风,大家谁养的最多,就证明谁越有实力,名声也就越大,“战国四君子”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政治地位和优越的家族背景。

在战国时代因为养了大量的门客而声名显赫,而“君子”之称也不过是一种盛名难却,是众人得其惠利而口吐蜜蜡罢了,而论起“养士”最成功的自然是信陵君,可以说既赢得了“名声”,又为自己积攒了政治资本,而后者本身就是“养士”之风盛行的根本原因,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战国时代公卿士大夫力量崛起的象征。


围炉谈史


信陵君魏无忌,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是战国四公子。当时闻名天下,其中信陵君魏无忌声名最显。

秦灭六国,此四人皆已故去,最惨的是春申君,被李园刺杀。

信陵君沉迷于酒色,醉酒而亡。

孟尝君逃亡别国,却得到了善终,多亏了鸡鸣狗盗之徒,孟尝君才能逃出齐国。

平原君,也算善终,老死于赵国。

战国四公子,也叫战国四君子。影响力最大的就是信陵君魏无忌,他的影响力一直到秦国灭亡,大汉开国皇帝刘邦都是信陵君的信徒。

信陵君沉迷酒色,醉酒而亡后,他的门客张耳效仿信陵君,也干起了招贤纳士的行当。刘邦当年就是张耳的小弟,曾经跟着张耳几个月。

刘邦建立汉朝后,给秦始皇配20家守墓人,给信陵君配5家守墓人。


乙丙丁6


中国古人给人物归类的时候,喜欢把四个归成一组。所以就出现了我们熟悉的四大美女、四大帅哥、四大名著、四大名楼、四大丑女。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也有不少“四大”,比如有四大名将、四大刺客,还有四大公子。题目中所问的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四人合在一起统称为战国四公子或者战国四君子。战国四公子都是各个国家的贵族,其中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三人更是王室。战国四公子都供养了大量的“士”,他们在七国范围内广泛搜罗人才,礼贤下士,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以求对付秦国或者壮大本国的力量。战国四公子名噪一时,成为当时声名显赫的风云人物,他们风头甚至一时盖过本国国君。

其实这个题目并不严谨,战国四公子没有一个人活到了秦国统一六国。秦始皇着手统一六国的公元前230年,战国四公子最后一位去世的时间是公元前238年,所以他们没有一个见到秦始皇统一六国。

孟尝君田文:孟尝君应该是战国四公子最为年长的一位,也是出名最早的一位。孟尝君是齐威王的孙子辈,曾经供养门客三千多人。孟尝君在战国期间的名气非常响亮,因此受到了战国各国国君的礼遇。孟尝君受约出任秦国的丞相,后来由于秦国大臣的排挤而离开秦国。孟尝君离开秦国之后,又被齐愍王任为齐国丞相。公元前298年,孟尝君曾经率领齐、韩、魏三国联军攻入函谷关,逼迫秦国归还韩国和魏国的土地。由于孟尝君在齐国的盛名越来越强,齐愍王感受到了压力。齐愍王甚至要诛杀孟尝君,孟尝君逃到了魏国,又担任魏国丞相。孟尝君担任魏国丞相期间曾经配合五国联军攻齐。公元前279年,孟尝君去世,谥号为“孟尝”。李宗吾曾经这样评价道:“孟尝君一生的成就,说到底就是得益于他善于挂着仁义道德的招牌来网织人才,然后再借助这些人才的力量来实现他的抱负。实际上,越伟大的抱负越需要别人的帮忙,此即唯有善于借梯者才能登高望远。”

平原君赵胜:赵胜是赵武灵王之子,赵国著名的贤能公子。赵胜门下也曾经供养食客几千人,不仅供养“士”,也注意和老百姓处理好关系。有人认为战国四公子中,平原君门下的“士”的整体水平最高,出了像毛遂、公孙龙这样的人才。赵胜在赵惠文王时期就担任赵国丞相,赵孝成王时期继续担任丞相。平原君虽然非常有才华,对赵国只能说功过参半。平原君的主要功过都在赵孝成王时期。冯亭将上党郡献给赵国时候,平原君力主接受此郡。结果遭来秦国的报复,秦赵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三年长平之战彻底将赵国拖垮,赵国四十五万精锐部队被歼灭,赵国彻底衰落成秦国砧板上的肉。赵国败于长平之战,平原君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长平之战后,秦国大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邯郸被围困期间,平原君散尽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平原君赵胜还带着门客前往楚国和魏国求救,最终赵国军民坚持到了楚军和魏军前来救赵。公元前251年,平原君赵胜去世。黄震曾经评价道:“平原君斩笑躄者美人头一事,虽然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但也稍微过分了。邯郸被围,用毛遂、李同等人解了邯郸之危虽然是平原君的功绩,但是他若不接受上党的嫁祸,也不会有长平战败、邯郸被围的事情,他的功于还不足以赎误国之罪。”

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应该是战国四公子中成就最高的一位,被称为战国四公子之首。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嫠王的弟弟,被封在信陵,因而被称为信陵君。信陵君除了充满才华之外,还非常宽厚仁德、礼贤下士,信陵君门下的食客一度达到了三千多人,侯赢、朱亥是其中的代表。我个人认为信陵君门下的食客水平仅次于平原君。长平之战之后,平原君向魏国求救。魏安厘王不敢救赵,最终在信陵君的策划下成就了“窃符救赵”的千古佳话。信陵君获得兵符之后率领军队与赵军一起成功击退了秦军。信陵君救赵之后,便呆在了赵国。此后,秦国不再攻赵国,转为进攻魏国。魏安厘王抵挡不住秦军的进攻便想到了信陵君。信陵君回到魏国之后,担任魏国上将军,其他各国也因为信陵君的威名而救魏。魏国军民在信陵君的领导之下成功击退了秦军的进攻。信陵君还率领五国联军击败了秦国将军蒙骜,一直攻到函谷关。信陵君借助这次胜利而名扬天下,也引起了秦国的嫉恨。秦国派出间谍离间魏安厘王和信陵君的关系,魏安厘王开始猜忌信陵君。魏安厘王解除了魏国的兵权,直接导致五国攻秦计划失败。从此以后,信陵君心灰意冷、沉迷于酒色,不再过问政事。信陵君在魏国的十几年时间,列国不敢进攻魏国,还编写了《魏公子兵法》。公元前243年,信陵君郁郁而终。信陵君去世之后,魏国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李晚芳曾经如此评价信陵君:“战国四君,皆以好士称,惟信陵之好,出自中心,盖其质本仁厚,性复聪慧。聪慧则能知人用人,仁厚则待贤,自有一段慕不尽之真意,非勉强矫饰者可比,此贤士所以乐为用也。余三君,孟尝但营私耳,平原徒豪举耳,黄歇愈不足道,类皆好士以自为,而信陵则好士以为国也。”

春申君黄歇:春申君在楚考烈王时期担任楚国的丞相,被封为春申君。春申君本人非常具有才华,为人忠厚、爱人,春申君礼贤下士、招揽宾客,成为战国四公子之一。楚襄王时期,春申君曾经出使秦国,成功说服秦昭襄王退兵,帮助楚国度过了灭国难关。楚襄王病重期间,春申君又设计帮助太子熊完逃回楚国,继位为楚考烈王。秦军围困邯郸之时,春申君带着军队救援赵国,成功击败了秦军。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派春申君征讨鲁国,并且成功灭掉鲁国。灭鲁之后,春申君名声大震,出现甚至一度出现“回光返照”。后来黄歇因为牵扯到了楚考烈王没有儿子的事件中,赵国人李园逐渐掌握了权力,并且蓄养死士,准备刺杀春申君。楚考烈王病死之后,李园派人刺杀了春申君,接着将春申君满门抄斩。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这样评价道:“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初,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后制于李园,旄矣。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失朱英之谓邪?”以身徇君,遂脱彊秦,使驰说之士南乡走楚者,黄歇之义。

战国四公子都是各自国家的重要支柱,都在本国做出了重要贡献。战国四公子在掌权期间,基本上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能够保卫自己的国家。但是由于他们四个的能力强而且名声非常高,都或多或少引起了君主或者权臣的嫉恨。战国四公子中除了平原君之外,基本上都算晚景凄凉,春申君更是死于非命。


依稀说史


说战国就绕不开战国四公子,战国四公子在政治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但他们并不是为了国家的强盛,而是自身势力的扩张,以便更好掌握国家的大权。


我们先说四公子中年龄最长的孟尝君,我们不说人人都知的鸡鸣狗盗,说说鲜为人知的。

孟尝君田文是当时的齐愍王的叔叔,当了多年的相国,制订的政策很拙劣,远攻近交,带着多国部队伐秦,消耗国力,却未给齐国带来任何好处。后来孟尝君在国内受到排挤,辗转来魏国,竟然是五国伐齐的领军人物,差一点就消灭了自己的母国,你说这叫什么事?关键是这位老兄在这件事之后,竟然还能平安回到齐国当他的相,此君长袖善舞之本领太令人啧舌!是能人不错,能的太邪,能的太滑。.

这老兄还是位颜值控,自以为长的帅,一次赵国人对他的颜值说了些偏激的话,他竟然带领门客“斩杀一百多人,灭掉一县"。

太史公在评论孟尝君时说的话很耐人寻味,司马迁说我来到孟尝君曾经的封地,发现这里离鲁国很近,却与鲁国淳朴的民风截然不同,这里的人很凶恶,一打听才知道孟尝君当政时,迁6万户欣赏的敢死之士到这里,家风世代相传,一直到司马迁时期,还很凶恶,这与他们曾经的大家长孟尝君|不无关系。

第二我们说说平原君赵胜

平原君赵胜是赵惠文王的弟弟,赵孝成王的叔叔。在长平之战前,韩国有块飞地,韩国到那里的路受别国控制,韩国到那里是需要买票的,代价太大,韩王决定做个顺水人情,把这块地给了秦国,这文件都已经签好了,飞地的守将却私下里把它给了赵国。平原君力主赵孝成王拿下这块地。这下好了,强秦无事还要生非,何况你确实又拿了人家的东西,人家给你点颜色看看那还不是应该的?结果长平之战伤了国家的元气,几代人赵王的苦心经营化为乌有。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这与平原君这个相国的失职很有关系。

第三,我们说说春申君黄歇

春申君黄歇不是楚国原来的贵族,他是投降楚国的一个小国的贵族。年轻时曾经说服秦韩魏三国撤军,救楚国于危难。

后来楚王身染重疴,派春申君为使者,到秦王去迎太子回来继位。春申君到了秦国,说明情况,秦国决定派楚太子老师去楚国看一看,如果情况属实,那就送太子回去。春申君竟然自做主张让太子乔装改扮随老师回去了。从此,春申君就成了楚国新王的救命恩人。这使他事业的起步就站的很高。问题是太子就不能等老师回来如实禀报了,安安稳稳在秦王护送下回国吗?秦王有扣留太子的必要吗?太子弟兄多着呢。能当王的,不止太子一人。春申君把自已创造成了新王的救命恩人,其人心志太大了。

我们再看邯郸之战以后平原君到楚国搬救兵。楚王第一时间接见了平原君,这意思很明确,我愿意出兵,之所以犹豫,我出兵劳民伤财,你不割点地,付点款吗?这时毛遂诡异地出现了,按着宝剑,到了楚王跟前,他的卫兵在那里?很可能当时的场面春申君已经控制了,就逼着楚王答应呢。

第四我们说一下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礼贤下士,个人能力确实很强。

但邯郸之战,平原君一而再,再二三的去求信陵君这个做臣子的,他直接去求魏王才是啊。平原君是信陵君的姐夫,同样也是魏王的姐夫(或妹夫)啊,这不一样远近吗?很有可能平原君知道信陵君心里哥们义气是高于国家利益的。

在魏王不同意发兵赵国后,信陵君决定挺而走险,勾结嫂子,盗取兵符,最令人发指的是,在晋鄙以无诏书为由拒绝交出军权时,竟然指使刺客剌杀了老将军晋鄙,这一举动无异自毁魏国长城,在后来的多年,致使魏军无良将!

我们不管信陵君救赵的初心如何,但是为达到目的的心狠手辣,不计后果,实在令人惊咤,不知在以后的日子,信陵君在梦里会不会遇到晋鄙老将军所化的恶鬼索命。

战国四公子是战国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客观上他们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是闪耀在战国历史天空的巨星,在秦统一六国后,他们坟墓上的树恐怕已经参天了,但他们的事迹一直流传到今天,并且也可能永远流传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吧。


丁丁妈


战国四公子

战国时代,很多诸侯国的权贵有养门客的习惯。其中,热衷养门客的权贵,以“战国四公子”为代表。所谓“战国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和魏国的信陵君。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颇有玩味的指出:和战国四公子一样喜欢养门客而且规模对等的人物还有一个,那就是秦国的吕不韦。不过吕不韦作为生意人出身,是不能和“四公子”相提并论的。

对于“四公子”,在历史上,评价度最高的是信陵君。司马迁对其有极高的好评,在《史记》中字里行间标明信陵君的气度不凡和养士成功没,刘邦一生都将信陵君视为楷模,李白在《侠客行》中也曾高度赞扬信陵君。孟尝君的口碑不敌信陵君,但时常被视为好客、仗义的代表,反之平原君和春申君的评价就不高了——前者叶公好龙、利令智昏,后者则是被门客轻易算计,全家赔了进去。

从时间线来看,四公子和吕不韦大致处于同一时代,这就意味着四公子的活动年代处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夜,那么,秦统一后,四公子都怎么样了?

孟尝君

孟尝君去世于周赧王三十六年(西历公元前279年)。这一年,天下共主还是周朝的末代天子,距离秦灭六国还有五十八年之久。孟尝君死后,他的儿子们发生内讧。而齐王对孟尝君早已嫉恨很久,因此利用孟尝君家中内讧的机会,几乎杀光了孟尝君的后代。

信陵君

信陵君去世于秦王政四年(西历公元前243年)。信陵君去世二十二年后,秦完成统一。信陵君在世的时候,由于其影响力强大,加之人脉遍及东方六国,导致诸侯国对于魏国的认知,出现了只知道信陵君不知道魏王的局面。而对于秦国来说,信陵君的存在将抗秦势力进行了整合,导致秦国东进困难。因此早在秦王政的父亲秦庄襄王在世的时候,吕不韦就派人挑拨魏王和信陵君的关系,最终信陵君受魏王打压,抑郁而终。

春申君

春申君去世于秦王政九年(西历公元前238年)。春申君去世距离秦统一还差十七年时间。

起初,楚国的考烈王没有子女。于是春申君将一个怀有自己孩子的美女(系门客李园的妹妹)进献给考烈王。美女生下了儿子:即后来的楚幽王。

考烈王死后,楚幽王的舅舅李园唯恐楚幽王的身世被人发现,而发动政变,将春申君乃至春申君满门悉数杀害——可叹春申君,养门客最终养了一个催命鬼。

平原君

平原君去世于秦昭襄王五十六年(西历公元前251年)。这一年距离秦灭六国还差三十年。

平原君和信陵君之间存在姻亲关系。平原君一定程度上是“长平之战”的祸首,因为贪图韩国的土地,而引来秦大规模的讨伐。并且,平原君有过和门客产生冲突的记录,因此导致门客一边享用平原君提供的物质保障,一边怨怼平原君不尊重他们。从这些细节不难看出,平原君是一个较为失败的人,仅仅是出身好而已——不论是在理政还是处事方面。

战国四公子都没能活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那一天。对于四公子的后人,史书上记载也很难找到相关踪迹。在身后事方面,只有信陵君得到过刘邦多次祭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