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孟尝君为何会被灭族?

靈翎轩_木杉


战国死君子,除却信陵君有君子道义,余下三个多是以沽名钓誉而为世人所知,特别是孟尝君。

孟尝君名为君,却是小人心性,睚眦必报,为泄一己之私愤,枉顾黎明百姓于水深火热,出卖国家利益的寡义之人。


(孟尝君)

今天我们说到孟尝君就不得不说他的封地薛邑。孟尝君家财万贯,门下食客三千,却在他死后后代落得个满门灭族的下场不可谓不是报应不爽。

他的父亲为齐国贵族,家财万贯,颇有先见之明,看了孟尝君田文的生辰八字后便认定他以后必定要使家族灭亡便让他的母亲不能养活他,但是虎毒不食子,他母亲仍旧偷偷养大了他,最终田文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的巧言善辩楞是让他父亲接受了他并且又借势封自己为世子,继承父亲家财封邑。

孟尝君继承父业后,门下食客三千,一来二去来的人和去的人多了,盛名远播天下,以至于秦昭君错认为孟尝君有大才而能聚贤,想方设法要请其出任秦相。但是实际上孟尝君门下多是三教九流之徒,真正的高贤寥寥无几,而正是这几位有真知灼见的高贤劝他秦朝远离齐国,情况复杂,容易一去不复返。孟尝君三思而止。


(孟尝君门下三千食客)

但是,后来齐王还是以孟尝君盛名派出使秦国,这一去便被秦君扣留下来要任其为相。但是,此时秦国有大臣不满齐人当道便谗言秦君说孟尝君以后为相必定会“先齐后秦”,要慎重。于是秦君挡不住群臣只得把孟尝君撤掉,又不愿放虎归山,一时犹豫更不愿意杀了他,便打算囚禁他。

孟尝君感觉大祸临头,于是便想方设法与自己随行的门客通气让他们救自己。有门客建议从秦君宠妃下手,贿赂她。事情果然奏效,该宠妃看上了孟尝君刚到秦国时送秦君的白狐皮大衣,但是只此一件。

于是,门下有一位擅长披着狗皮模仿狗的门客自告奋勇愿意去秦君仓库将白狐皮大衣偷出来,于是其深夜身披狗衣从宫门狗洞进入,偷得了白狐衣,送给了宠妃,该宠妃晚上便在秦君耳边吹风,耳根子被吹软的秦君第二天便放了孟尝君。但是,孟尝君深怕秦君后悔,赶紧和随行门客逃命。到了晚上逃到秦国边城函谷关不得出,因为该地以鸡鸣为更方能开关。秦君反应过来马上派兵来追,孟尝君一时出不去关,手足无措。此时,门下又有一位食客擅长模仿公鸡打鸣便自告奋勇学着鸡叫的样子,引得关内所有公鸡一起打鸣,开关出逃而去,一顿饭功夫,秦君追兵便到了,只能无功而返。



以上便是典故“鸡鸣狗盗”的由来。

看到这里,不少人都认为孟尝君必定为人相当不错才致使处处有人相助,实际上,鸡鸣狗盗之辈大多重利寡义,他们不过是一起同为自保罢了,等到孟尝君真正死去,便会树倒猢狲散。

一处细节显示他所随行一班人品行拙劣难登大雅之堂。

孟尝君一行从秦出逃后路过赵国,赵国平原君以孟尝君盛名以贵宾待他,但是赵国百姓看到孟尝君五短身材,貌不惊人,实在难与其盛名相符便嘲笑了他,没成想孟尝君与所随行的人竟恼羞成怒,为泄私愤竟不顾平原君宾主之谊,下车杀了一条街整整几百人扬长而去。



(平原君)

如此之人,当比小人更小人,实在不知其为何为战国四君子之一。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足见其随行门客也好不到哪里去,在这群人里面只有利益生死,永远不会有大义存在。

等到孟尝君回到秦国便依着睚眦必报的心性要报复秦国,恰巧齐王因派他出使秦国遭难而内疚拜他为齐相以示弥补,孟尝君就更张牙舞爪盘算着怂恿齐王联合昔日盟友韩、魏一起攻秦国。此次,又是他为数不多的高贤门客的建议令他打消了念头,但是他还是与人谋合以出卖齐国国家利益的形式让魏国、韩国迫使秦国割地求和。

后来,秦国的逃将吕礼被齐王看上了被拜为相,此时有奸佞小人谗言孟尝君吕礼将取而代之,不得不防,于是孟尝君用计让齐王撤掉了吕礼的相位,吕礼发誓要报复他,这可把孟尝君吓坏了,打算斩草除根又不想委人口实便写信给秦相魏冉说吕礼要回去秦国,以他对齐国的了解必定会被秦君委以重任,一旦那样他将取代你的位置,不如你我约定我为齐国内应,你力促秦君攻齐,这样您将得以重用,我将建议秦君将攻打齐国得到的地封给您。于是魏冉建议秦君攻打了齐国,吕礼只得出逃。


看到这,基本上已经知道孟尝君到底何许人也了,旬子有评孟尝君一语中的“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

所以,等到孟尝君一死,他的三千食客马上利尽则去作鸟兽散,而上梁不正下梁歪,他的儿子耳濡目染了父亲的品性,为争家财不惜同室操戈,自相残杀,乃至被孟尝君昔日仇敌乘虚而入,用计让魏、韩入齐灭了孟尝君薛邑满门,断子绝孙,此时,他昔日食客无一挺身独出。


不书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推行的分封制,赋予了各国政权的合法性,长达五个世纪的动荡岁月自此而来。但五个世纪间的纷争中,一些人脱颖而出,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齐国孟尝君就是其中一位,与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并称“战国四公子”。孟尝君此人心怀大志,但本人谋略、勇武并不出色,他是靠“养士”三千成名的。孟尝君的格局非常大:搜罗各地名士,我总能找到有用的吧!甚至有一个偷鸡的、一个摸狗的,他都给予了礼遇,这两个人也在之后救下了他的性命。


孟尝君叫做田文,最初,他的父亲要让母亲遗弃他,母亲是偷偷把他抚养成人的。父亲田婴很不待见他,直到田文一番言语打动了他:“您担任齐国宰相,历经三代君主了,可齐国并没有兴盛,这是为什么呢?您的妻妾锦衣玉食,可真正的贤臣良士却食不果腹,这是用人之道吗?”田婴对田文的言语非常惊讶,为他胸怀大志很满意,立田文为世子继承家业。

田文很好的执行了当年的谈吐,田婴去世后,田文不吝家财,搜罗各地方士、文吏、侠客、壮士等人,做自己的门客。甚至一个只会偷鸡,一个只会摸狗的两兄弟,他也没有拒之门外,而是相信唯才是举,才能人尽其才。孟尝君的大名,很快因“养士”三千名流海外,各国贵族都知道齐国有位孟尝君。


孟尝君“养士”绝不是出于作秀的目的,而是真心实意地去做的,他的门客们对他非常敬仰。相传,一次田文举行的宴会上,一个客人不相信田文的吃食和门客一模一样,亲自上前查看。结果,孟尝君食物的品质与分量,和所有人并无不同,那个客人羞愧难当,自刎谢罪。这就是士精神中的“士为知己者死”,士要佩剑,这是身份的象征,亦是永远不可以抛弃的尊严。对于善待他们的孟尝君,他们从不缺乏“时代的道义”。


秦国秦昭襄王很欣赏孟尝君,三番五次派人请他担任秦国相国。几番波折,孟尝君见到了秦昭襄王,并且赠送了一件绝世白裘,两人相谈甚欢。可不久后,秦国权贵不满了,孟尝君不仅占据了相国之位,而且还有三千门客。让他们站稳脚了,这还了得,这应该就是最早的人才忧患意识了。

有人向秦昭襄王进言:“这个田文是靠不住的,他不仅是齐国人,更是齐国宗亲。任用他做秦相国,一定会出大乱子的”。三人成虎,最终秦昭襄王还是下令拘捕了,自己很欣赏的田文。

在孟尝君生死攸关的时刻,门客们积极走动,集思广益,他们贿赂了秦昭襄王的宠妃,让她“吹枕边风”。可女人爱美,非要有一件当初孟尝君送秦王的白裘,才肯帮忙。物以稀为贵,白裘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它只此一件。


关键时刻,三千门客中一个人挺身而出:“我会摸狗,让我去把白裘偷回来,孟尝君就可以获救了”。你还别说,有些不起眼的人关键时刻有大用,摸狗之人真的去秦宫,把白裘偷了回来。秦昭襄王的宠姬,得到白裘后,爱不释手。在她的温言细语间,秦昭襄王答应放了孟尝君。

逃出生天的孟尝君,一路向东,就想尽快回齐国。果然,秦昭襄王不久就后悔了,派出将士追杀孟尝君一行人。函谷关口,阻挡了孟尝君回齐国的道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如何是好?这次挺身而出的是偷鸡的,为了方便偷鸡,他可以模仿鸡叫声。几声鸡叫声响彻在了函谷关,守关将士打开了城门,孟尝君得以在夜半时分过关还齐。

可以说,正是田文当初一视同仁的态度,留下鸡鸣狗盗之徒,才保住了性命。“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就是这个道理。


秦国一行,秦昭襄王的追杀让田文非常恼火,对秦国他怀恨在心。之后孟尝君利用自己的声望,奔走于魏、韩两国,约定三国合纵攻秦。公元前298年,孟尝君统帅齐、魏、韩三国联军,西进伐秦,取得了巨大成就。昔日紧闭的函谷关,大秦的门户沦陷了,这在战国史上是鲜见的。

秦昭襄王为昔日的背约,付出了代价,河西土地在和约中,大片割舍给了魏国、韩国。此一战,孟尝君击败强秦,名扬诸国,一举奠定了“战国四公子”之名。可以说,田文的成就和“养士”脱不了干系,甚至,鸡鸣狗盗之人也建了奇功。


晚年的孟尝君盛名遐迩,引起了齐湣王的猜忌,他干脆独居封地薛国,不理会诸国纷争。此时的田文如日中天,直接由臣子,自成“小国王”。甚至齐湣王为韩国、魏国、秦国联军击败身死后,新君齐襄王都巴结田文,可见孟尝君威名达到了何种程度。

不幸的是,一代奇才孟尝君,以“养士三千,宽厚待人”著称,成就一番事业。可自己尸骨未寒之际,子嗣忙于争夺继承权,争斗不休,薛国为齐国、魏国,联合剿灭。

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不惜体恤,反而追逐名利,祖宗基业毁于一旦,薛国也只是昙花一现。但孟尝君“养士”的美名,一直流传至今,其中虽有非议,但那个时代,一个不拘一格的公子。对于正在崛起的“士”阶层,无疑是莫大的吸引,他们登上了历史舞台,留下了一段段传奇的故事。鸡鸣狗盗,犹可用之,这就是孟尝君田文独特的用人艺术。

《战国策.齐策三》、《资治通鉴.卷三》、《史记》


汉史钩沉


孟尝君被灭族直接原因是叛国。其实从孟尝君的父亲开始就是权臣了,孟尝君的父亲是齐威王的儿子靖郭君田婴,田婴是相国邹忌的幕后推手,邹忌与大将田忌不和背后实际上代表的就是田婴。之后田忌被邹忌排挤到楚国,田婴又取代邹忌从幕后走向前台,历经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三朝,势力不凡。其有四十多个儿子,但是却立了庶子孟尝君为储,而且孟尝君还是生于克父母的五月初五,田婴看中的当然是孟尝君的才能。

孟尝君有这样能干的父亲,上台后自然也不同凡响。加上他又大肆招募宾客,所以其名声远扬国外,甚至秦国都将其挖走做丞相。不过之后又因为被猜忌而逃跑,回到齐国继续做相国。但之后因为田甲叛乱,齐闵王也猜忌到孟尝君,孟尝君不得不托病退休。然而他并没有就此安分,而是又跑到魏国做相国,并且参与了诸侯伐齐之战,这一战主帅是燕国将军乐毅,几乎灭亡了齐国。后来孟尝君离开魏国,回到薛城老家。

孟尝君因为与诸侯伐齐,齐闵王被楚人杀死,继任的齐襄王当然仇恨孟尝君,而且孟尝君回国后也不受齐国节制,俨然在自己的薛城割地为王。但又忌惮孟尝君实力不能下手。等到孟尝君死后诸子争位,齐、魏两国就联合把薛城灭了,孟尝君的后人全部被杀。


林屋公子


孟尝君虽然号称战国四公子之一,但是背叛祖国,人品极差。被灭族也算是罪有应得。

1 贪心不足,被囚秦国。

孟尝君是齐国贵族,从父亲田婴手中继承了薛邑。可是身为齐相的孟尝君依旧不满足手头的权杖,又想去秦国在秦相。当时苏代就讲了一个木偶人遇见泥偶人的故事劝阻他。大意是木偶人嘲笑泥偶人会被雨水冲散,泥偶然说自己化为泥土也是回归故土,但是如果水大的话,木偶人不知道会被漂流到何方呢?

孟尝君不听劝,到了秦国之后先被秦昭王任命为宰相,后来又担心偏心齐国而下狱。幸亏手下鸡鸣狗盗之徒搭救,才逃出齐国。

2,魏国为相,攻打祖国。

孟尝君离开齐国去魏国做宰相,燕国乐毅此时联合各国攻打齐国。身为齐国贵族的孟尝君丧心病狂,西合秦赵,与燕共伐破齐。差点让自己的祖国灭亡。这时候 齐襄王继位,号召齐国百姓抗击侵略者,这时候,身为齐国贵族的孟尝君倚仗自己在封地薛邑的28里防御工事,竟然宣布中立。坐视燕国军队屠杀故乡人民,在祖国齐国最危难的时刻抛弃了祖国,成为齐国的罪人。最后,齐国人经过五年艰苦的战争终于生存下来,为了绝除后患,联合魏国灭掉了孟尝君的薛地。孟尝君断子绝孙。

孟尝君这个人,虽然名气大,但是古人对他的评价都不高。王安石读了孟尝君列传后说,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的英雄而已,没有办法招揽真正的士!就连司马迁自己也说。曾经去过薛地考察,当地民风彪悍凶残,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究其原因,是因为孟尝君曾经在这里招揽了六万负气仗义,违禁乱法的门客,子孙流毒至今。世间传说孟尝君以乐于养客而沾沾自喜,的确名不虚传。言下之意,孟尝君也是瞎了眼,招来的都是什么货色嘛。

我这么讲,你对孟尝君的印象是不是没那么高大了呢?

不要迷信那些古代的大名人,很多这样的家伙。今人也一样,别迷信那些带光环的家伙,孔雀开屏很美丽,转身就看见丑陋的脏屁股。


铁锤文史


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因为好养“士”而被后世称为“战国四君子”,其中,孟尝君的名声最大,《史记》说:“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

孟尝君在当时和现在来说,知名度都比较高,但是呢,根据《史记》的记载,我们可以猜测,在当时和现在来说,孟尝君的名声都不怎么好,因为这家伙太自私自利自大自满了,荀子曾经对他评价说:“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司马光也评价说:“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都将孟尝君贬低一番。

他们做出这样的评价是不无道理的,孟尝君生平都做了些什么事呢——因为赵国人嘲笑他瘦小而一怒之下屠杀了数百人,毁了人家整整一个县。因为个人的利益而攻打秦国,后来又因为个人利益而联合魏国、秦国、赵国、燕国去攻打自己的祖国——齐国。最终导致齐闵王自杀,孟尝君所在的薛邑成为无所从属的独立诸侯国。在他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争抢继承权,结果让齐国、魏国有机可乘,将薛邑灭了,孟尝君的后代也都没能幸免。

孟尝君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为了一己私利,并没有什么远大抱负或者坚定的立场,正如王安石所评价:“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这样的人生活在那种战乱的时代,不被灭族才怪了呢。


国史通论


孟尝君是齐宣王的国相田婴的小儿子,姬姓,田氏,本名田文。田文自幼聪慧过人,很早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能,因此被田婴选为接班人。

田婴死后, 田文继承了其父的封地薛邑(今山东滕州以南 )。 他凭借父亲留下的丰厚资产,在薛地广招列国人才,一时间,他府里宾客如云,当时号称养有3000多门客。

孟尝君不仅慷慨大方,而且极度爱才好客,不管什么样的人,哪怕是当过强盗窃贼之辈,只要愿意去投奔他,他都一律收留,并且平等对待。

秦昭王求贤若渴,他早就仰慕急公好义的孟尝君,又听说他很有本事,就派自己的兄弟泾阳君赢悝到齐国为人质,将孟尝君换来秦国。秦昭王先封孟尝君为相,后又起猜忌之心,并且准备将他杀掉,以绝后患。

孟尝君用计买通昭王爱妃燕姬,遂得以脱离虎口,离开咸阳。秦昭王是个出尔反尔之人,事后竟反悔,派人引军追杀孟尝君。孟尝君的门客里三教九流都有,在“鸡鸣狗盗之徒”的帮助下, 一行人骗开函谷关门,有惊无险的逃出生天,辗转回到齐国。

孟尝君回齐后,在位的齐湣王仍旧让他当相国。

孟尝君很有些能耐,又很善于发现、使用人才,曾经和韩、魏合纵结盟一举击败了楚国和秦国。公元前294年,齐国贵族田甲兴兵作乱,湣王怀疑田文参与其事,田文不堪猜忌,于是称病回到了封地薛邑。

秦昭襄王一直很害怕孟尝君,就故意派人去齐国大肆造谣,说孟尝君在朝中遍树党羽,权力与影响比齐湣王还大,他正偷偷与秦、楚联系,想合兵攻秦,取代湣王。湣王听后,十分恐慌,干脆就将孟尝君的相印收回。

孟尝君在薛城休养了一段时间,他见齐湣王不仅昏聩,很且专横跋扈,又十分忌惮自己,怕长久呆在齐国会招来不测之祸,于是就率领众门客逃到魏国国都大梁,投奔信陵君魏无忌(魏国公子)去了。 魏王拜田文为相。孟尝君任魏相期间,曾经联合秦、赵、燕三国共同伐齐,并大破齐军。齐湣王逃到莒地,不久死去。

齐湣王死后,齐襄王即位,孟尝君在各诸侯国间持中立态度,不再从属于任何一位君王。齐襄王由于刚刚上位,畏惧实力雄厚的孟尝君,于是极力与他和好,跟他亲近。田文病逝后,几个儿子争抢他的爵位和封地,并大打出手,齐、魏两国乘乱发兵攻入薛邑,不仅攻灭并吞并了薛地,还将孟尝君的儿孙全部杀死。孟尝君被灭族,绝了子嗣。

【答题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孟尝君叫田文,是战国四公之一,另外三位是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平原君赵胜,分别属于齐、魏、楚、赵四个诸侯国。

孟尝君是齐国的贵族,他是齐威王的孙子,齐宣王的侄子,那孟尝君为什么会被灭族呢?被谁灭族呢?

孟尝君的父亲是靖郭君田婴,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而田文是一个小妾所生,而且是生于端午,当时生于端午的人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所以田婴让孟尝君的生母将他扔掉,可是毕竟是自己的骨肉,他的生母还是舍不得扔掉的,就偷偷的把孟尝君抚养成人。

当孟尝君长大后,被带到了田婴的面前,田婴是很讨厌孟尝君的,因为觉得他是不吉利的人,但是孟尝君去跟田婴说:你做为齐国的宰相,拥有很多财富,但是齐国的疆域却没有增加,我觉得咱们家很危险了。

田婴就问他要怎么办,孟尝君说要招贤纳士,田婴觉得很有道理,很多宾客就来拜访田婴,而孟尝君的名气越来越大,各个诸侯国都来跟田婴说,要立孟尝君为世子,最终孟尝君继承了田婴的爵位,封地在薛邑。

孟尝君养了很多的宾客,高达数千人。秦昭王听说孟尝君十分贤能,就让人请孟尝君入秦地,而苏代却跟他说秦国是虎狼之国,怎么能去呢?孟尝君就打消了去秦国的想法。

公元前299年,齐湣王派孟尝君入秦,而秦昭王任命孟尝君为秦相,但是有人又跟秦昭王说,孟尝君确实是有才,可是他是齐国的贵族,做什么事情肯定先想到齐国的立场,那秦国就不妙了,秦昭王觉得有道理,就将孟尝君给关了起来。

孟尝君在一位门客的帮助下,向秦昭王求情,最终被放了出来,又在另外一位门客的帮助下,成功的过了函谷关,回到了齐国,这个就是著名的“鸡鸣狗盗”的故事。

孟尝君路过赵国的时候,平原君赵胜款待孟尝君,而赵国人都听说孟尝君的大名,就争相观看,可是看完之后,哈哈大笑:我们以为孟尝君是一个大丈夫,没想到竟然,这般矮小呀。孟尝君十分生气,随行的人就下了车,杀了几百人,毁了一个县才离开。

孟尝君回到齐国,齐湣王拜孟尝君为齐相,几年之后,有人向齐湣王告发,说孟尝君谋反,但是孟尝君有一个门客叫魏子,向齐湣王上书,然后在齐王宫门口自刎,以证孟尝君的清白,齐王派人去查,孟尝君确实没有造反。因为这个事情孟尝君辞官回薛邑。

孟尝君在齐国的声望越来越高,天下只知道齐国有个孟尝君,而不知道有齐湣王,齐湣王很嫉恨孟尝君,孟尝君就跑到了魏国,魏王任命他为魏相。在公元前284年,孟尝君带着魏、秦、赵三国联军,帮助燕国打败了齐国,齐湣王跑出临淄,跑到了莒,然后死了。

齐襄王继位,他与孟尝君打好关系,但是孟尝君死后,齐、魏国联合起来灭掉了孟尝君的封地薛邑。我们从孟尝君的经历可以看出,之所以会被灭族,是因为孟尝君的功高震主,而且还率军攻打齐国。


历史简单说


我死之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提起孟尝君,很多朋友立马会想起"战国四公子",但对于孟尝君到底干了虾蟆事,我们可能不太了解,只知道这厮应该也是个牛人。其实呢,有书君在此提一下鸡鸣狗盗、狡兔三窟,大家就明白了,这就是关于孟尝君田文的最有名的典故。

关于孟尝君的故事,《史记》、《战国策》中都有相关记载。

有书君在此不再啰嗦,只从做人、处事、后代培养三方面来分析一下,孟尝君死后为何会被灭族,希望能让大家有所警惕。

孟尝君这厮,虽然生于世家,他老爸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封地在薛邑,但出身卑贱,母亲是个贱妾,而且生辰不佳(五月初五出生),父亲要抛弃他,老娘把他偷偷养大,这妥妥的逆袭流小说的主角模式啊。

事实也正是如此,长大后,他重归家门,披荆斩棘,最终在四十多个兄弟的竞争中胜出,以庶代嫡,着实不易。

可惜史书中对此记载太少,否则肯定是逆袭流小说中的典范,豪门内龌龊的代表。

一、做人太高调

孟尝君可能由于出身太低,太需要认同感,过于享受啪啪打脸的爽劲儿,四处招摇,豢养了三千门客,当过齐、魏两国宰相;

在赵国一怒拔剑,血流成河;和秦国干过仗,驱逐过齐王,风头一时无两。

可惜他做人太高调,树敌太多,死后被齐、魏灭族,香火传承断绝。

二、位置没摆正

孟尝君是齐威王的孙子,从父辈起在齐国颇有势力,但却总想着出风头,去其他诸侯国做宰相,虽有狡兔三窟。

但国内上层中根基不稳,而且过于强势,又不能为齐国谋取利益,所以被齐王忌惮。

他不仅不反省自身,反而在魏国为相,联合秦、赵、燕,打败齐国,驱逐了齐闵王,在各国势力中踩钢丝、玩儿平衡,不从属于任何势力。

不做死,就不会死,孟尝君这样花样做死,生前没人敢惹,于是死后被齐魏灭了封地(薛邑),绝了户。

三、后代培养没跟上

可能由于他出身太卑贱,不是嫡长子,没有受到过正统的贵族培养。

于是,他缺乏人生的沉淀,做人有些嚣张,只顾自己快活,对于后代培养没跟上,也可能不重视,几个孩子没有能挑大梁的。

他死后,留下的势力不能被儿子所掌控,树倒猴孙散,又有大批的令人垂涎的财富和强大的仇敌。

他的儿子外不能却强敌,内不能聚人心,互相争夺家产,外斗外行,内斗内行。

唉,三岁小儿,持金于市,其得全乎?

其实呢,孟尝君的遭遇并非个例,历史上有很多,帝王如秦、隋二世而亡;权臣也大多如是,汉有霍光,明有张居正,都告诉我们:

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圆融,根基要打好,子女要教育好,不能只顾自己一时快活,死后洪水滔天,被人清算。

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有书君在此与诸君共勉。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

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历来的人们对其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如西汉文学家贾谊对他是极具推崇称其“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当然也有人对他的印象并不好,如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称“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难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当然不管世人如何评价,孟尝君所处的那个战国时代离我们早已过去千年,很多史料到底是真是假真的不得而已,很多人说他的家族会被灭族,是因为孟尝君的性格睚眦必报,而且极其的小肚鸡肠,正是因为这种性格才导致孟尝君的家族在其死后会被灭族,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说实话个人不赞同这中观点,我们要知道在看待历史上的政治人物的时候,我们绝对不能将“政治人物道德化”。试问古代有哪位政治家的品格是完整的?难道你认为这些政治家会因为对方的品格不行就灭掉其家族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孟尝君的家族到底因为什么才会被灭族的呢?其实很简单。

孟尝君家族的权利已经凌驾于齐王之上,再者孟尝君的儿子们又内讧,导致其家族势力极速衰落,让齐王有可乘之机,最终联合魏将其灭族。

首先我们都知道孟尝君在世之时,权利和名声可以说远远超过了齐王,最终弄的各国的人们只知“闻齐之有田文,不闻有齐王”,可以说当时的齐国凡事都有孟尝君做主,而齐王似乎并没有有多少的权利。再加上齐湣王时期,齐国差点被燕、秦、赵、魏等国的打的灭了国,之后齐襄王继位之时,可以说王权威严所剩无几,而这个时候孟尝君的实力和威望却越来越大,但是孟尝君还活着的时候,齐襄王根本就不敢动他,反而是极尽谄媚于他,但是齐襄王的内心却早已对他恨之入骨,毕竟作为王却被一个臣子死死的压着,而且自己的国家会差点亡国,父亲之所以会死,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孟尝君在魏国为相之时,帮助燕国联合魏、秦、赵等国来攻打齐国造成的,你说这样齐襄王能不恨死他吗?但是无奈的是孟尝君的威望和权利太大,齐襄王只能屈服于他,而不敢有任何的心思。但是这一切都在孟尝君死了之后发生了改变,此时由于孟尝君死之前并没有明确的说出让哪个儿子继承自己的爵位,所以他的儿子们都认为自己是最有资格继承孟尝君的爵位,就这样曾经一个实力极其强大的孟尝君家族彻底陷入了分裂,他的儿子们互相攻伐,致使家族实力极具衰落,最终齐襄王看到了机会,就联合魏国一起进攻孟尝君家族的封地薛邑,而由于此时的孟尝君家族还在内讧,并没有实力去抵挡这二国的进攻,最终孟尝君家族彻底被灭族,就这样曾经不可一世的孟尝君,最终落了个没有后代绝嗣的下场。其实如果孟尝君的那些儿子没有内讧,而是团结一致,我想齐襄王绝对不敢动他们?为什么呢?很简单啊,即使孟尝君的家族因为内讧,实力都降到冰点了,齐襄王都不敢齐国一个国家去进攻,而是联合魏国才敢去进攻,可想而知如果孟尝君的那些儿子们不内讧,其家族实力是有多么的强大。但可惜的是权利有时候真的很吸引人,为了这个权利亲人反目,甚至自相残杀,而这最终只能便宜了别人。

那么很多人也许会好奇,为什么齐国联合的是魏国,而不是赵国,或者燕国,亦或是楚国呢?这个说实话不清楚,不过可能的是当时孟尝君的封地薛邑就是在魏齐两国的中间地带吧。再加上孟尝君的父亲田婴是当时导致魏国遭遇“马陵之败”,大将庞涓被杀,魏太子申被俘的主谋。可以说是田婴一手让魏国失去霸主地位,并遭受大将被杀太子被俘奇耻大辱的始作俑者,那么即然有机会能够杀掉自己仇人的子孙,报当年奇耻大辱的仇,何乐而不为呢?


澳古说历史


荀子在《臣道》中早就把孟尝君的本质说尽了,此等篡臣不灭天地不容。

《臣道》:“上不忠君乎,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韩之张去疾、赵之奉阳、齐之尝君,可谓篡臣也。 ”

孟尝君被灭族是他和父亲田婴,一起努力的结果

先来说说孟尝君其父靖郭君田婴的为人。

齐威王晚年,邹忌与田忌争权,两败俱伤,田忌被驱逐楚国,邹忌相国之位给了田婴。田婴为人仗势弄权,营私舞弊,竟将“终岁之计”揽于手中,囤积万金,令齐国产生祸乱。但他懂得溜须拍马,蒙蔽君主,所以威王封了块地给他“薛国”。齐威王死后,齐宣王差点杀了他,他吓得灰溜溜逃回薛国。田婴能养士,门客众多,所以公孙闬、齐貌辫、张丑等人能解救他于危难。


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但孟尝君比其父更加不堪。

  1. 孟尝君继承了田婴的封地后,广养门客,招揽诸侯宾客及犯人逃亡者、鸡鸣狗盗之辈,成为一方恶霸。

  2. 孟尝君极度败坏当地风气,到西汉司马迁查访薛地民风仍旧败坏。

  3. 他广养食客,开销巨大,但从不差钱,因为在他掌管薛国时,不仅收地租,还在民间放高利贷。

  4. 齐湣王任他为齐相时,他专制弄国,纵容官员贪污,导致齐国大乱。

虽然孟尝君在担任齐相时,也为齐国做过几件大事。

一.齐、秦、魏、韩联合攻楚的垂沙之战,打垮了楚国,让楚国脱离了强国的队伍。

二.齐、韩、魏合纵攻秦,突破函谷关,逼迫秦国求和。


虽然他为齐相时虽然也做了极大的贡献,但一旦涉及个人利益时,他立马调转枪头,即便是自己的国家也是如此。

  • 因田甲劫持了齐愍王,孟尝君被迫辞去齐相之位。齐湣王封吕礼为相,孟尝君心里不甘,竟写信给秦相魏冉,请他攻打齐国,只是为了驱逐吕礼。

  • 齐湣王想驱逐孟尝君,收回薛国。他身为齐国王亲,却马上调头攻打自己的祖国。家国情怀在这种人眼里时一文不值,有的只是个人的荣华富贵。

  • 乐毅五国综合攻打齐国,这时孟尝君时魏相,此战他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齐湣王之死,外敌是乐毅,内奸为苏秦,但反贼却是孟尝君。

  • 燕国接连攻下齐国七十几座城池,可孟尝君却保持中立,其行为让天下人都看不起他,最终老无所归。

齐襄王刚即位不敢动他,让他在薛地老死。但他一死,齐、魏两国的杀伐令就来了,导致他全族被灭。

孟尝君虽为战国四公子,但眼里只有荣华富贵,做人唯利是图且做人毫无底线,在政治道德上与其他三位相差甚远。这样一个篡臣、恶霸、卖国贼死后被灭族令天下人大快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