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才知道,我的一切自卑和懦弱都是源于父母对我小时候的影响,现在该怎么解脱?

翁董威


你好,的确,养育者对孩子在小时候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现在和你分享一下,想要“解脱”,可以怎么做:


第一步,了解原生家庭的养育,形成了我们内在关于“爱的模型”

回顾童年,特别是婴幼儿期,孩子会把养育者当作“神”。的确,对于毫无生存能力的小婴儿而言,假设养育者给予我们所有需要的照顾、温暖、体贴和陪伴,我们就会懂得如何完整地去爱。养育者透过言传身教表达出来的爱,我们就会学习怎样爱自己。他们给我的所有感觉,逐渐勾勒出我们内在关于“爱的模型”。


直到成年,我们都在用内在的“爱的模型”体验世间所有关系。重复养育者带给我们的感觉,并可能在潜意识里创造同样的感觉。


比如:

爸爸对两岁的你说过“你再不乖,我就不要你了。”年幼的你可能会把这句话当真,一方面对“被遗弃”这件事怀有巨大的恐惧,另一方面努力变得乖巧而懂事。你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爸爸的爱。


妈妈在你三岁时,因为太忙碌而鲜少陪伴你。虽然你还不懂用头脑去分析发生了什么,但隐隐感觉她过得并不快乐,还觉得她操劳、节俭、忧心忡忡。有一天妈妈对你说:“要不是因为你们,我不会忍受这样的生活。”从此,你可能认为爱就是不快乐,就是牺牲、忍受、操劳、受苦、担心,也可能认为爱一个人,就是忙碌到远离他。


那些感受,印刻在你的细胞里。潜意识会帮我们记下那些格外深刻的感受,譬如痛苦、受伤、恐惧的感觉,发展成“爱的模型”。如果你的“爱的模型”认为爱等于伤心、操劳、远离、训斥……那么即使你头脑(表意识)认为自己想要幸福,但你的身体里细胞(潜意识)里,都会以为爱就是痛苦的。


如你所说,你的“自卑”和“懦弱”很有可能就来源于你的“爱的模型”。比如当时孩童的你,认可了打压就是爱,指责就是爱……如今你的潜意识就有可能还记得这份感觉,从而影响你目前的言谈举止、思想情感。

第二步:如果你已成年,就有能力在自己内在重构“爱的模型”了

请不要轻易责怪父母亲。一方面,他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已经尽力了。他们能给你的,是他们尽力的;他们不能给你的,是他们自己也没有的、从未体验和感受过的。


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当我们还是婴幼儿时,婴幼儿前脑的发育是不够完善的,处于不能够理性判断现实的阶段。


比如妈妈必须做饭菜,把孩子放在卧室的摇篮里,婴儿饿了会一直哭,但妈妈并没有听见。婴儿的逻辑没办法了解这件事,仍然感受到了恐惧、伤心、愤怒……那些情绪会记录在细胞中。所以,有些时候并不是因为父母真的做了伤害我们的事。


但也可能,的确是养育者做的不够全面。无论如何,当一个人成年了,就可以主动为自己负起责任来,重构内在“爱的模型”。如果曾经我们认为爱等于遗弃、悲伤、恐惧、孤单、远离,那么现在是能够负起责任去转换它,学会为自己的人生功课负责。


这一步对你而言尤其重要,因为从你的发问里,还能读到,你似乎将一切责任都放到了父母身上,而忘了你早已具备能力为自己重构“爱的模型”。

第三步:学习真正“爱自己”

爱自己的第一层次:通过表面的行为调整,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购物、SPA、按摩、打扮、早起早睡、旅行、读书……这些也许能够获得暂时被爱的感觉,但没有办法从根源让我们学会爱自己。


爱自己的第二层次:更深的“爱自己”,是从潜意识入手,去探索内在、去疗愈创伤。让自己的潜意识和正面的信念产生共鸣。


爱自己的第三层次:最深的“爱自己”,是接受内在所有的感觉,所有酸甜苦辣。人世间所有会感受到的情绪,我们都去接受,去陪伴。

的确,我们很难这样有深度的爱自己,因为我们太想逃避这些情绪——那些孤单、空虚、寂寞、恐惧、愤怒、悲伤、无助,当它们涌上来,我们找人聊天、吃东西、上网、玩手机、煲剧、找男女朋友……恨不得马上推开那种空虚寂寞的感觉。

如果这一心理关卡不过,我们会无意识把自己交给他人来爱,像乞丐一样向他人讨爱,像小婴儿般想要伴侣、领导、老师扮演完美的父母给我们爱,想要外在的人、事、物来填补内在爱的缺失。

只有当不再害怕那些情绪时,爱这些最难爱的部分,我们就不会期望别人来给爱,也就学会了“爱自己”。

第四步、行动带来解脱

首先是愿意“觉察”自己的行为模式、情绪模式、头脑中的负面信念、为什么容易吸引的相似人物与故事等等。


其次是“接纳”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也接纳父母曾经对你的所作所为。别急着批评自己,钻牛角般说必须要改、立刻要改,反而引发更大的焦虑和反弹;也别把责任再推给其他人(特别是父母)。

要知道,在我们身上发生的一切,都曾经带给我们生存下来的“资源”,没有这些试炼或优势,我们无法生存至今。感恩它们便好,实在无须深恶痛绝。就像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只有被发自内心的接纳并愿意和它们共处时,才有可能转化成更纯粹的能量。


最后是“行动”。不再自我合理化,也不再花时间去抱怨,愿意为深度的“爱自己”负起责任,找到那些能发挥你天赋和热情的领域,去行动,去挑战,在一次一次行动中,升出勇气,找到力量,实现自我价值。

如果有机会,再适当与父母沟通,化解心结。

我们曾经做的改变、净化和努力都没有白费,每一步,都作数。

生命给我们什么功课,就一件一件的接受,透过接受这些功课来学习如何“爱自己”,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爱的模型”。


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短期内就能做到的,却是对人生非常有价值的。当你觉察到了,也想要“解脱”,说明你已迈出了第一步,这正是幸运的开始。

祝福你~~


如果你觉得有收获,请点赞和关注我哦。

关注“子畅MrsChange”,心理集团联合创始人,女性自由职业先行者,跨界创意人。带你用心理学元素,探索新女性自由之路。相信我,我们拥有改变的自由,可以自由的改变。

子畅MrsChange


我们不得不承认,直到现在,许多父母养育子女的过程,是意识不到自己的态度对孩子的负面影响的。像题主说的自卑和懦弱来源于父母对自己小时候的影响,确实也是事实,但是父母很难想明白这一点,也是他们的无心之错吧?

我们姊妹几个都比较自卑、懦弱。进入婚姻以后,接触了其他家庭,尤其是后来为人母以后,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最终也把这种原因归结于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

母亲性格柔弱、善良,遇到问题都是采用忍让、迁就的态度;父亲对待学生充满关爱,对待子女却一直是表情严肃,眼神犀利,不苟言笑。我们从没被父母赞美过,也没被肯定过。遇到问题,也永远都是自己孩子的错。

当我感觉到这种性格带来许多问题,甚至影响到女儿时,我试图解脱,无奈思维定势已经形成,改变确实不易。

一次有人跟我说:**脾气好,我欺负她她也不会生气。

我听了不舒服,故意反问她说什么,她又笑眯眯地重复一遍给我听,并表示是在夸我,完全不考虑我的感受。

在一次痛彻心扉之后,我开始竭力向过去的自己逐渐告别:改变做事方式,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尝试各种自己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不再顾忌太多的面子和人言。

现在的我虽然依然不会吵,不会争,但是自卑感已经远离自己;强依然算不上,但是懦弱已经远离自己。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原生家庭影响,但是这并不是自身问题存在的理由。只要我们坚定自己想改变的心,我们都有机会从原生家庭的问题中跳出来。


妈咪老师


我分享一个身边的实例。

我的大学同学舟舟,一个女孩,记得大学的时候生病,脸上的皮肤很不好,外加上外形比较胖,所以一直比较自卑。

因为我们来自同一个西北偏远的村落,所以还算走的比较近。我的印象里是她因自身形象不好而自卑。

后来我们长大了,毕业十年后,在已经步入30+的时候,她终于告诉我她恋爱了。

我非常替他高兴,真的很高兴,我去见了她的男朋友,很阳光帅气。当然我的这位朋友也减肥成功,因为事业上比较成功,所以具备高知女性的气质。

就在我期待他们结婚的消息时候,却听到了他们分手的消息。

而且是,那位男士在得到她的身心之后不久提出的分手。说是不合适。

我真的想骂街,早干啥去了,不合适,现在什么都得到了说不合适。

看着朋友一度抑郁,甚至走在自杀的边缘,我真的心痛却无力。

不知道我们几个好友的劝解,还是她自己想通了,反正经历了一年的痛苦折磨,她自己走了出来。这期间她看了很多两性关系,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

重点是认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她找到自卑情绪的根源,是来自于母亲。

她的原生家庭本来就重男轻女,加上母亲刚生下她时觉得她长得像个猴子似的太丑了,从此就更加不待见他。

家里所有好吃的,都先紧着她的哥哥享用,一直长大后,工作了,很多补贴也用到了哥哥家里。

小时候遇到被同学欺负,她妈妈首先就说是她不好,自己有问题,别人才欺负她。见自己的父母都不待见自己,同学们欺负的也更加厉害了。

她母亲情绪不稳定时,也把所有的怒火发到她的身上,搞得她就是丧门星似的。

幸运的是靠着自己的努力上了大学,逃离了原生家庭。但很孝顺的她还是经常给家里补贴家用,理所当然一大部分都转移到了哥哥的家里。

找对象的事情上,她母亲也是觉得她有问题,觉得她不好,没本事才找不到个男人,甚至想过把当年对门家里的一个很糟糕的男生介绍给她。

她直接暴躁了,觉得他母亲就没有把她当做女儿,甚至不去考虑她的幸福。

这些对她个人的成长都非常不利,以前她不知道别人的家庭是什么样的,后来她知道自己的家庭才是原罪,虽然他不恨父母。

但找到根源的她,现在变得自信多了,毕竟很多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她的错。

所以找到自卑的根源很重要,找到根源在哪里,然后接纳他,慢慢地这些就会离开你,然后你就会变了自信,开朗了。


涵溪心灵小屋


以为只有我自己有这种想法,没想到还真有和我同一感受的,心里有点儿释然了。

说心里话,刚开始有这种意识的时候,觉得自己很不孝,违背了父母为大的忠孝礼仪。

不过,当我有了孩子,当我有一天,忽然发现儿子性格有点儿像我小时候一样自卑敏感时,我忽然意识到我不能让我的孩子活成我小时候的样子了。

从小,我被送到寡居的裹着小脚的姥姥身边做伴,姥姥照顾的我很好,只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很多规矩让人压抑,比如:大人说话小孩儿不能插嘴;走路摔跤了,会怪你不长眼睛;不能穿太鲜艳的衣服;饭菜坏了不能扔,放点儿碱面热热吃,不能让同学来家里找我玩,尤其是男同学……

因为姥姥的规矩太多,姨家的孩子还有我家姐妹都说有点儿受不了(不过姥姥七十岁以后忽然很开明了……以后讲)。

那个时候小,心里不开心时,就想,我要能像姐姐妹妹一样守在父母身边想干啥就干啥多好。可这只是一瞬间的想法,不能让姥姥一个人单着,我得陪她,于是每周六回家看看,我就又匆匆回到了姥姥家,尽管离的并不远,回自己家过夜的事儿几乎没有。

姥姥没读过书,夜晚的故事也就只有家长里短和自己的天马行空遐想。

只到有一天,我出来读书,才知道,在人前我有多胆怯,我不敢问路,不敢独自去澡堂洗澡,不愿吃我没吃过的饭菜,有陌生人和我说话会紧张脸红……尽管在家里念书很棒,走出来时,才发现比我厉害👍的人有好多……

我试着改变自己【也把听来学来的回家讲给姥姥听,慢慢发现姥姥没以前固执了,这是后话】,尽管很努力,可很多时候思想根深蒂固,虽然已经很刻意改正,可要彻底换个思维,真的很难。

儿子出生后,有点儿遗传像我,干啥都放不开。因为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我鼓励孩子和小朋友玩,邀请他们来家里,玩具弄乱了,摔坏了也不要紧,也主动带孩子去别人家玩,试过之后才知道,很多家长和我一样,是希望孩子交到朋友的,并不像姥姥说的人家家长会很讨厌你去人家里,很庆幸,儿子的童年有了很多朋友,直到现在,虽然住的远了,但他们仍常联系。因为经常修理玩具,甚至拆卸家里的电器,儿子的动手能力还很强。

话再往回说,见了世面,再回去讲给姥姥听,姥姥已经不再像过去一样保守了,她开始穿上我给她买的大红的毛衣,左邻右舍都夸好看,给姥姥添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电视里姥姥看了好多遍《西游记》,还知道了主持人倪萍赵忠祥,闲暇之余,姥姥还会和邻居一起聊电视上看过的新闻,看到姥姥开心的生活,我也很放心了。

现在想想,每个人的出生都无可选择,但是如果你想改变生活轨迹真的可以。不用在意得失,不计较过往,不想以前的谁对谁错,只想着自己向往的方向,日子轻松还有奔头。


姥姥留下的粗布单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就是“人生指南”。

先说题主的问题,“一切自卑和懦弱都是源于父母对我小时候的影响”,这个表述是不正确的。从心理学角度,没有人的性格是纯粹后天养成的影响,而一定是后天与先天交织的影响。

这里面包含了两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如果你父母同时抚养两个同龄的孩子,一模一样的方式对待,这两个孩子会养成同样的性格吗?大概率不会!区别就在于不同资质禀赋的孩子在同样的对待情境下会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此其一。

第二个因素,因为每个孩子其实是特异性的,父母没有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孩子,而实际上总是会因应孩子的特异性而有所不同。在社会心理学里就是“互动”的概念,可以这么说,在一定程度上,父母之所以这样对待和影响你,因为你就是这样的自己。此其二。

所以,你之所以成长为这样(自卑、懦弱)的性格,尽管父母的抚养管教方式难辞其咎,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那么你为何会这样认为呢?怨怼!青春期以及成人前期,大多数孩子都会经历这么一个怨怼父母的心理历程,在心理学里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孩子从儿童期对父母的依赖,即使被不正确的对待仍然依赖父母,逐步发展为对父母的怀疑和怨怼,将自身成长的烦恼归咎于父母对自己童年期间的误导或者不良对待,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会高估父母的影响。

好了,回过头来再说年轻人该如何看待以及对待自己的自卑和懦弱。

首先就是学会淡化和放弃对父母的怨念。把自身的性格缺陷归咎于父母最大的副作用是消弭掉了自己的成长责任,“不是我不好,是父母把我养成了这样”,那么,个人的成长责任在哪里?

因此,无论谁,年轻时不满自己业已养成的性格缺陷,就应该致力于积极成长,弥补和发展更为积极的人格,而不是用对父母的怨念来自我安慰和消磨。

其次,每个人的成长是持续终生的历程,而且越年轻改变的可能性越大。父母的影响通常也被称为原生家庭,固然是很重要的成长影响因素,但绝不可能像某些一知半解的心理学工作者夸大其词所声称的决定性影响。原生家庭理论充其量解释了早期经验对个人包括性格形成的影响,但远远而且根本就解释不了如何造就一个人的人生,以及其间错综交织的复杂多维影响因素。

如果说儿童期因为发展所限只能被动地受着父母的影响,但是成人后随着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相对成熟,父母的影响逐渐式微,朋辈和自我信念的影响力量成为主导,个人的成长责任变得至关重要。

具体而言,成人之后主导性影响成长的因素至少包括三项,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三项:阅读、阅历、积极信念。

在积极信念的引领下,阅读会增进见识,特别是通过阅读前人的传记中你会发现再苦难卑微的童年,都无碍成就伟大人生。阅历能增进新的经验,积极的新经验覆盖旧的消极经验,你的人生就会有起色,有明亮。



换言之,年轻人,是你的选择,你直面困难不退缩所选择的积极信念主导和影响你接下来的人生发展路径。童年的早期经验,源自原生家庭父母影响的早期经验在积极的人生路径选择下只不过是云淡风轻的童年往事,它甚至会成为你积极努力的动力源泉。

顺便批一下市场上泛滥的原生家庭理论。当且仅当一个人在人生发展的选择时放弃自我的成长责任,并导致人生陷入泥潭,罹患各种神经症或精神障碍,那么在甄别矫治的过程中,追本溯源从原生家庭中梳理症结之所以之所在,原生家庭才会显得似乎很重要,难以摆脱的重要。

废话,当你拿枚叶子放置在眼前,你当然会“发现”你的世界被一枚叶子挡住了。“原生家庭”就是这样一枚叶子。


唐映红


这个观点太荒谬了,也太有负能量了。希望大家不要被其影响!父母给儿女的除了生命之外,还有父母的一切影响。但是所有的影响都是过去的,人现在处于什么环境又接受什么样的影响。后天的学习和努力难道就被忽略了吗?不要把现在的不成功,不如意归咎于父母。这样也太没有志气了。当你可以自立的时候,你就开始了你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路是自己走的,千万不要埋怨和怪罪任何人!!!不多说了,没时间!


破译国学密码


虽然题主这么问,不全对,但是不得不承认,自卑和懦弱,跟父母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还会有,家庭条件不好,身边有强势的朋友,以打压你为乐。

说一下我自己,我已经参加工作4年了。到现在依然记得两件事。

第一个,我5年级暑假,下地帮忙干活。跟我堂哥两人,准备推车回家,堂哥先抢到了车,我妈说了一句:“阳阳(我乳名)是不行哦,推不动车”。这话,我到现在记得,直到3年前,还深深的伤着我。

第二个,我上初一时候,爷爷过生日,赶在中午,我请了假,骑自行车40分钟,回家给爷爷祝寿。吃饭的时候,我妈当着所有人面说:“你看,阳阳吃饭,就是不行昂,吃那一点,还不够乐乐(我堂哥)吃的一半多”。一桌人哈哈一笑,这就过去了。

但是,这两件事情,深深地伤害着我。总觉得自己不行。

参加体育比赛,在心里就会想,我是不是,不行啊。

物理竞赛,看着同学信心满满,我想,我可能不行啊。

上大学了,喜欢一个女孩子,我想,那是女神,我可能追不到…

直到3年前,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从来没有埋怨过我母亲,因为她不知道,那样说,会伤害我。我开始,想办法解决问题。

说说我做了什么吧

第一,“悄悄”的学习。

总觉得自己不行吗?那就悄悄的长本事。

去看书,成功人士传记,我最喜欢的一本《朱元璋传》。去请教,部门领导,优秀的同事,他们怎么处理问题的。直到自己面对问题时,胸有成竹,漂亮的处理好,成就感,满满,看看自己是行的,都激动的想哭!

第二,发现自己的“特异功能”。

天生我材必有用,这话一点毛病没有!你身上总有闪光点,去发掘它,放大它,这就是你的“绝招”。用你的绝招,去做成一件件的事,你会发现,你的自卑懦弱,不见了!

第三,生命在于运动。

去运动吧,有个强健的体魄,你会发现,你的气场,足以压倒一切!就要有这种自信!

还有一些,比如听一些高亢的音乐,有一个神曲,听了以后,即便是在修自行车,你都感觉自己在修航母!可以找我要。去学习时间管理,写写计划,等等。

至于那些打压你的朋友,该断就断了吧,或者你努力混,比他好,也打压一下他,这就说到了,最后一点,努力挣钱!

卫中堂,手打,希望帮到你!



卫中堂


说实话,我到半百了到现在骨子里也改不了自卑和懦弱。我家母亲比较强势,而我在家不受宠,比较犟而且有时顶嘴,那在我家属于大逆不道的事,所以母亲拿我认为最伤人的话对我(你怎么不带好人死了呢,小姐身子丫鬟命,长大也受气的命,要饭的命,苦瓜脸越看越难看)现在想起还心痛,其实父母无心的气话会影响孩子一生。我不知不觉心有阴影。我从小身体就不好,性格内向胆小在家我也不争不抢,就像影子一样活着,在学校,工作时时也默默的,像影子一样存在着,因为我的性格前夫暴力离婚到20多年来我一人照顾年迈的母亲.有病的哥哥和自己孩子,我才知道我除了从小养成自卑懦弱还有就是这些年生活经历养成的坚强和肩负的责任。我从不气馁,一步一个脚印,不哭不闹因为没人关心,到现在母亲健在哥哥康健孩子工作我退休,我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所谓的懦弱和自卑早已烟花磨灭了。经验告诉我,只有经历了磨难你还坚强的还站在那,那就是你胜利了。自卑懦弱,我,笑话,以前有吗![呲牙][呲牙][呲牙]


嬷嬷千岁


自卑一直跟随着我快30年,一直以为自卑是天生的,后来才知道这些都与童年时父母和我相处的模式有关。

我的印象中,小时候我爸爸总是黑着脸的,以至于上学了我都不敢喊他爸爸,妈妈让我叫他吃饭我得走到他跟前说我妈叫你回去吃饭,各种责备、嘲讽、挑毛病伴随着我长大。

我印象中的妈妈,没有每天黑着脸,但是她禁止我和她有亲密的接触,她在打麻将时我碰一下她的头发或者肩膀,她会大发雷霆劈头盖脸地骂我,所以我从记事起和她没有过肌肤接触。我有很多想法,说出来得到的回应几乎全是否定,我必须按照她的要求来做事情,如果我违抗了,她会虐她自己。我把这一切的责任归结于我,是因为我做错事才让妈妈受伤的。

后来逐渐长大。自卑、懦弱、胆小、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一度让我陷入泥潭中不能自拔,否定自己、纠结、抑郁、失眠。还好我心中有梦,偶尔会异想天开地认为某一天我醒来一切都是美好的。

后来我结婚生子,因处理不好婚姻关系,每天活的像怨妇,身累加心累,工作不顺利家庭不幸福。

后来生病,从2014年到2020年,这期间静下心来,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全部扒拉出来,学习如何来解决。读了各种书籍《这不是你的错》《第三选择》《非暴力沟通》《如何让你爱的人更爱你》《正面管教》《幸福的方法》《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自卑与超越》《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睡眠革命》《深度营养》《你吃你吃出来的》,这些书是工具层面的书,我反复读反复听,经常做笔记,过一段时间在听在写笔记,就这样,我把多年的心结全打开了,疗愈了童年的殇。很心疼我爸妈,他们的童年一定遭受了更大的伤害,所以才用他们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和我相处。现在我的家庭很幸福,孩子在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也在不断地学习让自己更优秀。终于拥有了自己健康的三观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成长可能是遇见了千难险阻,自己去战胜它,或许这个过程比较孤独和艰辛,但是只要坚持,慢慢地会发现,眼前迎来了光和亮,那是重生蜕变之后的淡然喜悦。


皮妞妈


我现在才知道,我的一切自卑和懦弱都是源于父母对我小时候的影响,现在该怎么解脱?首先你得弄清楚自己的懦弱和自卑是怎么形成的。

就像郭德纲讲的那个笑话:

第一天,你怎么不戴帽子?啪!

第二天:你看谁像你,还戴帽子?啪!

我:你昨天让我戴的。

啪!昨天和今天天气一样吗?

第三天:爸,我今天戴不戴帽子?

啪!戴不戴帽子都不知道,还要问我,你怎么这么蠢?

我们的缺点,大都是和童年的环境相适应的,是童年的环境逼出来的。

首先,要正确认识到自己的缺点。

武志红说:要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每一个坏习惯都有好处,实际上他们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反映着自己的深层需要。认真聆听我们内心的声音,你会发现,生命中每一部分都是你的朋友,带着感激的心面对你本来仇视的缺点和恶习,你就不会再像面对敌人一样试图去击败它们,而是去接纳它们、了解它们。

树冠伸向天空,树根植入黑暗。这也是我们生命的比喻。我们不仅要正能量,要奔向阳光,我们也要深入潜意识的黑暗,拥抱自己生命的阴影,那是无比重要的滋养,甚至,比所谓正能量更重要的滋养。


尼采说:人就像一棵树,他愈想伸向高出和明亮处,它的根就越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向深处!


而尼采的这个观点,我猜是来源于老子的道家思想。因为尼采读过《道德经》,甚为叹服。道家的阴阳思想,就是光明和黑暗并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盛极而衰,否极泰来。拥抱缺点,就等于多了机会,也让自己的人格更完整。

没有人会优点特别突出,而没有缺点。或者缺点特别多而没有优点。全面没有缺点,也就等于全面没有优点,就等于是平庸。优点和缺点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有时候这一面被我们看到了,有时候我们看到了另一面。它们实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在具体的事情上,合适的时候,就是优点,否则就是缺点。


我们不要去逃避或刻意戒掉自己某个性格上的缺点。而是去深入认识它们。深入认识这些缺点或者说弱点,也就是深入认识我们自己,也就是在整合自己的人格。


其次,找到正确的的方法,给童年的痛苦一个发泄口。

你可以写日记,把你的苦闷写出来。写出来,就是一个疗愈的过程!即便不能痊愈,也可以减缓痛苦,并让你对自己的认识,更深一层!

最后,但现在你是成年人了,你可以给自己爱了。

童年的时候,因为身心还远未成熟,得不到父母的爱,你也很难自己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也很难给自己爱。但现在你是成年人了,你可以给自己爱了。不需要再去讨好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