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才知道,我的一切自卑和懦弱都是源於父母對我小時候的影響,現在該怎麼解脫?

翁董威


你好,的確,養育者對孩子在小時候的影響,是相當大的。

現在和你分享一下,想要“解脫”,可以怎麼做:


第一步,瞭解原生家庭的養育,形成了我們內在關於“愛的模型”

回顧童年,特別是嬰幼兒期,孩子會把養育者當作“神”。的確,對於毫無生存能力的小嬰兒而言,假設養育者給予我們所有需要的照顧、溫暖、體貼和陪伴,我們就會懂得如何完整地去愛。養育者透過言傳身教表達出來的愛,我們就會學習怎樣愛自己。他們給我的所有感覺,逐漸勾勒出我們內在關於“愛的模型”。


直到成年,我們都在用內在的“愛的模型”體驗世間所有關係。重複養育者帶給我們的感覺,並可能在潛意識裡創造同樣的感覺。


比如:

爸爸對兩歲的你說過“你再不乖,我就不要你了。”年幼的你可能會把這句話當真,一方面對“被遺棄”這件事懷有巨大的恐懼,另一方面努力變得乖巧而懂事。你以為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爸爸的愛。


媽媽在你三歲時,因為太忙碌而鮮少陪伴你。雖然你還不懂用頭腦去分析發生了什麼,但隱隱感覺她過得並不快樂,還覺得她操勞、節儉、憂心忡忡。有一天媽媽對你說:“要不是因為你們,我不會忍受這樣的生活。”從此,你可能認為愛就是不快樂,就是犧牲、忍受、操勞、受苦、擔心,也可能認為愛一個人,就是忙碌到遠離他。


那些感受,印刻在你的細胞裡。潛意識會幫我們記下那些格外深刻的感受,譬如痛苦、受傷、恐懼的感覺,發展成“愛的模型”。如果你的“愛的模型”認為愛等於傷心、操勞、遠離、訓斥……那麼即使你頭腦(表意識)認為自己想要幸福,但你的身體裡細胞(潛意識)裡,都會以為愛就是痛苦的。


如你所說,你的“自卑”和“懦弱”很有可能就來源於你的“愛的模型”。比如當時孩童的你,認可了打壓就是愛,指責就是愛……如今你的潛意識就有可能還記得這份感覺,從而影響你目前的言談舉止、思想情感。

第二步:如果你已成年,就有能力在自己內在重構“愛的模型”了

請不要輕易責怪父母親。一方面,他們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已經盡力了。他們能給你的,是他們盡力的;他們不能給你的,是他們自己也沒有的、從未體驗和感受過的。


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當我們還是嬰幼兒時,嬰幼兒前腦的發育是不夠完善的,處於不能夠理性判斷現實的階段。


比如媽媽必須做飯菜,把孩子放在臥室的搖籃裡,嬰兒餓了會一直哭,但媽媽並沒有聽見。嬰兒的邏輯沒辦法瞭解這件事,仍然感受到了恐懼、傷心、憤怒……那些情緒會記錄在細胞中。所以,有些時候並不是因為父母真的做了傷害我們的事。


但也可能,的確是養育者做的不夠全面。無論如何,當一個人成年了,就可以主動為自己負起責任來,重構內在“愛的模型”。如果曾經我們認為愛等於遺棄、悲傷、恐懼、孤單、遠離,那麼現在是能夠負起責任去轉換它,學會為自己的人生功課負責。


這一步對你而言尤其重要,因為從你的發問裡,還能讀到,你似乎將一切責任都放到了父母身上,而忘了你早已具備能力為自己重構“愛的模型”。

第三步:學習真正“愛自己”

愛自己的第一層次:通過表面的行為調整,比如我們可以通過購物、SPA、按摩、打扮、早起早睡、旅行、讀書……這些也許能夠獲得暫時被愛的感覺,但沒有辦法從根源讓我們學會愛自己。


愛自己的第二層次:更深的“愛自己”,是從潛意識入手,去探索內在、去療愈創傷。讓自己的潛意識和正面的信念產生共鳴。


愛自己的第三層次:最深的“愛自己”,是接受內在所有的感覺,所有酸甜苦辣。人世間所有會感受到的情緒,我們都去接受,去陪伴。

的確,我們很難這樣有深度的愛自己,因為我們太想逃避這些情緒——那些孤單、空虛、寂寞、恐懼、憤怒、悲傷、無助,當它們湧上來,我們找人聊天、吃東西、上網、玩手機、煲劇、找男女朋友……恨不得馬上推開那種空虛寂寞的感覺。

如果這一心理關卡不過,我們會無意識把自己交給他人來愛,像乞丐一樣向他人討愛,像小嬰兒般想要伴侶、領導、老師扮演完美的父母給我們愛,想要外在的人、事、物來填補內在愛的缺失。

只有當不再害怕那些情緒時,愛這些最難愛的部分,我們就不會期望別人來給愛,也就學會了“愛自己”。

第四步、行動帶來解脫

首先是願意“覺察”自己的行為模式、情緒模式、頭腦中的負面信念、為什麼容易吸引的相似人物與故事等等。


其次是“接納”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一切,也接納父母曾經對你的所作所為。別急著批評自己,鑽牛角般說必須要改、立刻要改,反而引發更大的焦慮和反彈;也別把責任再推給其他人(特別是父母)。

要知道,在我們身上發生的一切,都曾經帶給我們生存下來的“資源”,沒有這些試煉或優勢,我們無法生存至今。感恩它們便好,實在無須深惡痛絕。就像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只有被髮自內心的接納並願意和它們共處時,才有可能轉化成更純粹的能量。


最後是“行動”。不再自我合理化,也不再花時間去抱怨,願意為深度的“愛自己”負起責任,找到那些能發揮你天賦和熱情的領域,去行動,去挑戰,在一次一次行動中,升出勇氣,找到力量,實現自我價值。

如果有機會,再適當與父母溝通,化解心結。

我們曾經做的改變、淨化和努力都沒有白費,每一步,都作數。

生命給我們什麼功課,就一件一件的接受,透過接受這些功課來學習如何“愛自己”,從而構建屬於自己的“愛的模型”。


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短期內就能做到的,卻是對人生非常有價值的。當你覺察到了,也想要“解脫”,說明你已邁出了第一步,這正是幸運的開始。

祝福你~~


如果你覺得有收穫,請點贊和關注我哦。

關注“子暢MrsChange”,心理集團聯合創始人,女性自由職業先行者,跨界創意人。帶你用心理學元素,探索新女性自由之路。相信我,我們擁有改變的自由,可以自由的改變。

子暢MrsChange


我們不得不承認,直到現在,許多父母養育子女的過程,是意識不到自己的態度對孩子的負面影響的。像題主說的自卑和懦弱來源於父母對自己小時候的影響,確實也是事實,但是父母很難想明白這一點,也是他們的無心之錯吧?

我們姊妹幾個都比較自卑、懦弱。進入婚姻以後,接觸了其他家庭,尤其是後來為人母以後,我一直在反思這個問題,最終也把這種原因歸結於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

母親性格柔弱、善良,遇到問題都是採用忍讓、遷就的態度;父親對待學生充滿關愛,對待子女卻一直是表情嚴肅,眼神犀利,不苟言笑。我們從沒被父母讚美過,也沒被肯定過。遇到問題,也永遠都是自己孩子的錯。

當我感覺到這種性格帶來許多問題,甚至影響到女兒時,我試圖解脫,無奈思維定勢已經形成,改變確實不易。

一次有人跟我說:**脾氣好,我欺負她她也不會生氣。

我聽了不舒服,故意反問她說什麼,她又笑眯眯地重複一遍給我聽,並表示是在誇我,完全不考慮我的感受。

在一次痛徹心扉之後,我開始竭力向過去的自己逐漸告別:改變做事方式,在意自己的內心感受,嘗試各種自己想做卻不敢做的事情,不再顧忌太多的面子和人言。

現在的我雖然依然不會吵,不會爭,但是自卑感已經遠離自己;強依然算不上,但是懦弱已經遠離自己。

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原生家庭影響,但是這並不是自身問題存在的理由。只要我們堅定自己想改變的心,我們都有機會從原生家庭的問題中跳出來。


媽咪老師


我分享一個身邊的實例。

我的大學同學舟舟,一個女孩,記得大學的時候生病,臉上的皮膚很不好,外加上外形比較胖,所以一直比較自卑。

因為我們來自同一個西北偏遠的村落,所以還算走的比較近。我的印象裡是她因自身形象不好而自卑。

後來我們長大了,畢業十年後,在已經步入30+的時候,她終於告訴我她戀愛了。

我非常替他高興,真的很高興,我去見了她的男朋友,很陽光帥氣。當然我的這位朋友也減肥成功,因為事業上比較成功,所以具備高知女性的氣質。

就在我期待他們結婚的消息時候,卻聽到了他們分手的消息。

而且是,那位男士在得到她的身心之後不久提出的分手。說是不合適。

我真的想罵街,早幹啥去了,不合適,現在什麼都得到了說不合適。

看著朋友一度抑鬱,甚至走在自殺的邊緣,我真的心痛卻無力。

不知道我們幾個好友的勸解,還是她自己想通了,反正經歷了一年的痛苦折磨,她自己走了出來。這期間她看了很多兩性關係,心理學等方面的書籍。

重點是認識到一個重要的問題。

那就是她找到自卑情緒的根源,是來自於母親。

她的原生家庭本來就重男輕女,加上母親剛生下她時覺得她長得像個猴子似的太醜了,從此就更加不待見他。

家裡所有好吃的,都先緊著她的哥哥享用,一直長大後,工作了,很多補貼也用到了哥哥家裡。

小時候遇到被同學欺負,她媽媽首先就說是她不好,自己有問題,別人才欺負她。見自己的父母都不待見自己,同學們欺負的也更加厲害了。

她母親情緒不穩定時,也把所有的怒火發到她的身上,搞得她就是喪門星似的。

幸運的是靠著自己的努力上了大學,逃離了原生家庭。但很孝順的她還是經常給家裡補貼家用,理所當然一大部分都轉移到了哥哥的家裡。

找對象的事情上,她母親也是覺得她有問題,覺得她不好,沒本事才找不到個男人,甚至想過把當年對門家裡的一個很糟糕的男生介紹給她。

她直接暴躁了,覺得他母親就沒有把她當做女兒,甚至不去考慮她的幸福。

這些對她個人的成長都非常不利,以前她不知道別人的家庭是什麼樣的,後來她知道自己的家庭才是原罪,雖然他不恨父母。

但找到根源的她,現在變得自信多了,畢竟很多問題的出現,並不是她的錯。

所以找到自卑的根源很重要,找到根源在哪裡,然後接納他,慢慢地這些就會離開你,然後你就會變了自信,開朗了。


涵溪心靈小屋


以為只有我自己有這種想法,沒想到還真有和我同一感受的,心裡有點兒釋然了。

說心裡話,剛開始有這種意識的時候,覺得自己很不孝,違背了父母為大的忠孝禮儀。

不過,當我有了孩子,當我有一天,忽然發現兒子性格有點兒像我小時候一樣自卑敏感時,我忽然意識到我不能讓我的孩子活成我小時候的樣子了。

從小,我被送到寡居的裹著小腳的姥姥身邊做伴,姥姥照顧的我很好,只是,舊社會走過來的人很多規矩讓人壓抑,比如:大人說話小孩兒不能插嘴;走路摔跤了,會怪你不長眼睛;不能穿太鮮豔的衣服;飯菜壞了不能扔,放點兒鹼面熱熱吃,不能讓同學來家裡找我玩,尤其是男同學……

因為姥姥的規矩太多,姨家的孩子還有我家姐妹都說有點兒受不了(不過姥姥七十歲以後忽然很開明瞭……以後講)。

那個時候小,心裡不開心時,就想,我要能像姐姐妹妹一樣守在父母身邊想幹啥就幹啥多好。可這只是一瞬間的想法,不能讓姥姥一個人單著,我得陪她,於是每週六回家看看,我就又匆匆回到了姥姥家,儘管離的並不遠,回自己家過夜的事兒幾乎沒有。

姥姥沒讀過書,夜晚的故事也就只有家長裡短和自己的天馬行空遐想。

只到有一天,我出來讀書,才知道,在人前我有多膽怯,我不敢問路,不敢獨自去澡堂洗澡,不願吃我沒吃過的飯菜,有陌生人和我說話會緊張臉紅……儘管在家裡唸書很棒,走出來時,才發現比我厲害👍的人有好多……

我試著改變自己【也把聽來學來的回家講給姥姥聽,慢慢發現姥姥沒以前固執了,這是後話】,儘管很努力,可很多時候思想根深蒂固,雖然已經很刻意改正,可要徹底換個思維,真的很難。

兒子出生後,有點兒遺傳像我,幹啥都放不開。因為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我鼓勵孩子和小朋友玩,邀請他們來家裡,玩具弄亂了,摔壞了也不要緊,也主動帶孩子去別人家玩,試過之後才知道,很多家長和我一樣,是希望孩子交到朋友的,並不像姥姥說的人家家長會很討厭你去人家裡,很慶幸,兒子的童年有了很多朋友,直到現在,雖然住的遠了,但他們仍常聯繫。因為經常修理玩具,甚至拆卸家裡的電器,兒子的動手能力還很強。

話再往回說,見了世面,再回去講給姥姥聽,姥姥已經不再像過去一樣保守了,她開始穿上我給她買的大紅的毛衣,左鄰右舍都誇好看,給姥姥添了第一臺黑白電視機,在電視裡姥姥看了好多遍《西遊記》,還知道了主持人倪萍趙忠祥,閒暇之餘,姥姥還會和鄰居一起聊電視上看過的新聞,看到姥姥開心的生活,我也很放心了。

現在想想,每個人的出生都無可選擇,但是如果你想改變生活軌跡真的可以。不用在意得失,不計較過往,不想以前的誰對誰錯,只想著自己嚮往的方向,日子輕鬆還有奔頭。


姥姥留下的粗布單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就是“人生指南”。

先說題主的問題,“一切自卑和懦弱都是源於父母對我小時候的影響”,這個表述是不正確的。從心理學角度,沒有人的性格是純粹後天養成的影響,而一定是後天與先天交織的影響。

這裡麵包含了兩個因素。

第一個因素,如果你父母同時撫養兩個同齡的孩子,一模一樣的方式對待,這兩個孩子會養成同樣的性格嗎?大概率不會!區別就在於不同資質稟賦的孩子在同樣的對待情境下會有著不同的發展路徑。此其一。

第二個因素,因為每個孩子其實是特異性的,父母沒有可能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不同的孩子,而實際上總是會因應孩子的特異性而有所不同。在社會心理學裡就是“互動”的概念,可以這麼說,在一定程度上,父母之所以這樣對待和影響你,因為你就是這樣的自己。此其二。

所以,你之所以成長為這樣(自卑、懦弱)的性格,儘管父母的撫養管教方式難辭其咎,但並不是唯一的原因。



那麼你為何會這樣認為呢?怨懟!青春期以及成人前期,大多數孩子都會經歷這麼一個怨懟父母的心理歷程,在心理學裡被稱為“心理斷乳期”。孩子從兒童期對父母的依賴,即使被不正確的對待仍然依賴父母,逐步發展為對父母的懷疑和怨懟,將自身成長的煩惱歸咎於父母對自己童年期間的誤導或者不良對待,在這個過程中,通常會高估父母的影響。

好了,回過頭來再說年輕人該如何看待以及對待自己的自卑和懦弱。

首先就是學會淡化和放棄對父母的怨念。把自身的性格缺陷歸咎於父母最大的副作用是消弭掉了自己的成長責任,“不是我不好,是父母把我養成了這樣”,那麼,個人的成長責任在哪裡?

因此,無論誰,年輕時不滿自己業已養成的性格缺陷,就應該致力於積極成長,彌補和發展更為積極的人格,而不是用對父母的怨念來自我安慰和消磨。

其次,每個人的成長是持續終生的歷程,而且越年輕改變的可能性越大。父母的影響通常也被稱為原生家庭,固然是很重要的成長影響因素,但絕不可能像某些一知半解的心理學工作者誇大其詞所聲稱的決定性影響。原生家庭理論充其量解釋了早期經驗對個人包括性格形成的影響,但遠遠而且根本就解釋不了如何造就一個人的人生,以及其間錯綜交織的複雜多維影響因素。

如果說兒童期因為發展所限只能被動地受著父母的影響,但是成人後隨著人格和社會性發展的相對成熟,父母的影響逐漸式微,朋輩和自我信念的影響力量成為主導,個人的成長責任變得至關重要。

具體而言,成人之後主導性影響成長的因素至少包括三項,在我看來是最重要的三項:閱讀、閱歷、積極信念。

在積極信念的引領下,閱讀會增進見識,特別是通過閱讀前人的傳記中你會發現再苦難卑微的童年,都無礙成就偉大人生。閱歷能增進新的經驗,積極的新經驗覆蓋舊的消極經驗,你的人生就會有起色,有明亮。



換言之,年輕人,是你的選擇,你直面困難不退縮所選擇的積極信念主導和影響你接下來的人生髮展路徑。童年的早期經驗,源自原生家庭父母影響的早期經驗在積極的人生路徑選擇下只不過是雲淡風輕的童年往事,它甚至會成為你積極努力的動力源泉。

順便批一下市場上氾濫的原生家庭理論。當且僅當一個人在人生髮展的選擇時放棄自我的成長責任,並導致人生陷入泥潭,罹患各種神經症或精神障礙,那麼在甄別矯治的過程中,追本溯源從原生家庭中梳理癥結之所以之所在,原生家庭才會顯得似乎很重要,難以擺脫的重要。

廢話,當你拿枚葉子放置在眼前,你當然會“發現”你的世界被一枚葉子擋住了。“原生家庭”就是這樣一枚葉子。


唐映紅


這個觀點太荒謬了,也太有負能量了。希望大家不要被其影響!父母給兒女的除了生命之外,還有父母的一切影響。但是所有的影響都是過去的,人現在處於什麼環境又接受什麼樣的影響。後天的學習和努力難道就被忽略了嗎?不要把現在的不成功,不如意歸咎於父母。這樣也太沒有志氣了。當你可以自立的時候,你就開始了你自己的選擇。自己的路是自己走的,千萬不要埋怨和怪罪任何人!!!不多說了,沒時間!


破譯國學密碼


雖然題主這麼問,不全對,但是不得不承認,自卑和懦弱,跟父母有很大的關係。

當然還會有,家庭條件不好,身邊有強勢的朋友,以打壓你為樂。

說一下我自己,我已經參加工作4年了。到現在依然記得兩件事。

第一個,我5年級暑假,下地幫忙幹活。跟我堂哥兩人,準備推車回家,堂哥先搶到了車,我媽說了一句:“陽陽(我乳名)是不行哦,推不動車”。這話,我到現在記得,直到3年前,還深深的傷著我。

第二個,我上初一時候,爺爺過生日,趕在中午,我請了假,騎自行車40分鐘,回家給爺爺祝壽。吃飯的時候,我媽當著所有人面說:“你看,陽陽吃飯,就是不行昂,吃那一點,還不夠樂樂(我堂哥)吃的一半多”。一桌人哈哈一笑,這就過去了。

但是,這兩件事情,深深地傷害著我。總覺得自己不行。

參加體育比賽,在心裡就會想,我是不是,不行啊。

物理競賽,看著同學信心滿滿,我想,我可能不行啊。

上大學了,喜歡一個女孩子,我想,那是女神,我可能追不到…

直到3年前,我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從來沒有埋怨過我母親,因為她不知道,那樣說,會傷害我。我開始,想辦法解決問題。

說說我做了什麼吧

第一,“悄悄”的學習。

總覺得自己不行嗎?那就悄悄的長本事。

去看書,成功人士傳記,我最喜歡的一本《朱元璋傳》。去請教,部門領導,優秀的同事,他們怎麼處理問題的。直到自己面對問題時,胸有成竹,漂亮的處理好,成就感,滿滿,看看自己是行的,都激動的想哭!

第二,發現自己的“特異功能”。

天生我材必有用,這話一點毛病沒有!你身上總有閃光點,去發掘它,放大它,這就是你的“絕招”。用你的絕招,去做成一件件的事,你會發現,你的自卑懦弱,不見了!

第三,生命在於運動。

去運動吧,有個強健的體魄,你會發現,你的氣場,足以壓倒一切!就要有這種自信!

還有一些,比如聽一些高亢的音樂,有一個神曲,聽了以後,即便是在修自行車,你都感覺自己在修航母!可以找我要。去學習時間管理,寫寫計劃,等等。

至於那些打壓你的朋友,該斷就斷了吧,或者你努力混,比他好,也打壓一下他,這就說到了,最後一點,努力掙錢!

衛中堂,手打,希望幫到你!



衛中堂


說實話,我到半百了到現在骨子裡也改不了自卑和懦弱。我家母親比較強勢,而我在家不受寵,比較犟而且有時頂嘴,那在我家屬於大逆不道的事,所以母親拿我認為最傷人的話對我(你怎麼不帶好人死了呢,小姐身子丫鬟命,長大也受氣的命,要飯的命,苦瓜臉越看越難看)現在想起還心痛,其實父母無心的氣話會影響孩子一生。我不知不覺心有陰影。我從小身體就不好,性格內向膽小在家我也不爭不搶,就像影子一樣活著,在學校,工作時時也默默的,像影子一樣存在著,因為我的性格前夫暴力離婚到20多年來我一人照顧年邁的母親.有病的哥哥和自己孩子,我才知道我除了從小養成自卑懦弱還有就是這些年生活經歷養成的堅強和肩負的責任。我從不氣餒,一步一個腳印,不哭不鬧因為沒人關心,到現在母親健在哥哥康健孩子工作我退休,我也不是一無是處的,所謂的懦弱和自卑早已煙花磨滅了。經驗告訴我,只有經歷了磨難你還堅強的還站在那,那就是你勝利了。自卑懦弱,我,笑話,以前有嗎![呲牙][呲牙][呲牙]


嬤嬤千歲


自卑一直跟隨著我快30年,一直以為自卑是天生的,後來才知道這些都與童年時父母和我相處的模式有關。

我的印象中,小時候我爸爸總是黑著臉的,以至於上學了我都不敢喊他爸爸,媽媽讓我叫他吃飯我得走到他跟前說我媽叫你回去吃飯,各種責備、嘲諷、挑毛病伴隨著我長大。

我印象中的媽媽,沒有每天黑著臉,但是她禁止我和她有親密的接觸,她在打麻將時我碰一下她的頭髮或者肩膀,她會大發雷霆劈頭蓋臉地罵我,所以我從記事起和她沒有過肌膚接觸。我有很多想法,說出來得到的回應幾乎全是否定,我必須按照她的要求來做事情,如果我違抗了,她會虐她自己。我把這一切的責任歸結於我,是因為我做錯事才讓媽媽受傷的。

後來逐漸長大。自卑、懦弱、膽小、不會處理人際關係一度讓我陷入泥潭中不能自拔,否定自己、糾結、抑鬱、失眠。還好我心中有夢,偶爾會異想天開地認為某一天我醒來一切都是美好的。

後來我結婚生子,因處理不好婚姻關係,每天活的像怨婦,身累加心累,工作不順利家庭不幸福。

後來生病,從2014年到2020年,這期間靜下心來,直面自身存在的問題,全部扒拉出來,學習如何來解決。讀了各種書籍《這不是你的錯》《第三選擇》《非暴力溝通》《如何讓你愛的人更愛你》《正面管教》《幸福的方法》《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自卑與超越》《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睡眠革命》《深度營養》《你吃你吃出來的》,這些書是工具層面的書,我反覆讀反覆聽,經常做筆記,過一段時間在聽在寫筆記,就這樣,我把多年的心結全打開了,療愈了童年的殤。很心疼我爸媽,他們的童年一定遭受了更大的傷害,所以才用他們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和我相處。現在我的家庭很幸福,孩子在健康快樂地成長,我也在不斷地學習讓自己更優秀。終於擁有了自己健康的三觀和判斷是非的能力。

成長可能是遇見了千難險阻,自己去戰勝它,或許這個過程比較孤獨和艱辛,但是隻要堅持,慢慢地會發現,眼前迎來了光和亮,那是重生蛻變之後的淡然喜悅。


皮妞媽


我現在才知道,我的一切自卑和懦弱都是源於父母對我小時候的影響,現在該怎麼解脫?首先你得弄清楚自己的懦弱和自卑是怎麼形成的。

就像郭德綱講的那個笑話:

第一天,你怎麼不戴帽子?啪!

第二天:你看誰像你,還戴帽子?啪!

我:你昨天讓我戴的。

啪!昨天和今天天氣一樣嗎?

第三天:爸,我今天戴不戴帽子?

啪!戴不戴帽子都不知道,還要問我,你怎麼這麼蠢?

我們的缺點,大都是和童年的環境相適應的,是童年的環境逼出來的。

首先,要正確認識到自己的缺點。

武志紅說:要感謝自己的不完美。

壞習慣不是你的敵人:每一個壞習慣都有好處,實際上他們是我們人格的一部分,反映著自己的深層需要。認真聆聽我們內心的聲音,你會發現,生命中每一部分都是你的朋友,帶著感激的心面對你本來仇視的缺點和惡習,你就不會再像面對敵人一樣試圖去擊敗它們,而是去接納它們、瞭解它們。

樹冠伸向天空,樹根植入黑暗。這也是我們生命的比喻。我們不僅要正能量,要奔向陽光,我們也要深入潛意識的黑暗,擁抱自己生命的陰影,那是無比重要的滋養,甚至,比所謂正能量更重要的滋養。


尼采說:人就像一棵樹,他愈想伸向高出和明亮處,它的根就越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向深處!


而尼采的這個觀點,我猜是來源於老子的道家思想。因為尼采讀過《道德經》,甚為歎服。道家的陰陽思想,就是光明和黑暗並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盛極而衰,否極泰來。擁抱缺點,就等於多了機會,也讓自己的人格更完整。

沒有人會優點特別突出,而沒有缺點。或者缺點特別多而沒有優點。全面沒有缺點,也就等於全面沒有優點,就等於是平庸。優點和缺點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有時候這一面被我們看到了,有時候我們看到了另一面。它們實質上是一樣的。只是在具體的事情上,合適的時候,就是優點,否則就是缺點。


我們不要去逃避或刻意戒掉自己某個性格上的缺點。而是去深入認識它們。深入認識這些缺點或者說弱點,也就是深入認識我們自己,也就是在整合自己的人格。


其次,找到正確的的方法,給童年的痛苦一個發洩口。

你可以寫日記,把你的苦悶寫出來。寫出來,就是一個療愈的過程!即便不能痊癒,也可以減緩痛苦,並讓你對自己的認識,更深一層!

最後,但現在你是成年人了,你可以給自己愛了。

童年的時候,因為身心還遠未成熟,得不到父母的愛,你也很難自己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也很難給自己愛。但現在你是成年人了,你可以給自己愛了。不需要再去討好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