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記憶欺騙了你,孩子並非你相信中那麼不好,請合理地評判孩子

有這樣一對父子:在一起一個星期講不了幾句話,兒子看不上父親,父親恨兒子不知好歹,。矛盾大的時候還會大打出手,這哪裡是父子,明明是冤家。

兒子是這樣描述和父親之間的矛盾的:從小到大隻要家裡東西壞了、不見了,就認為是我弄的;基本上沒有陪伴過我,平時上班不在家,週末回來兩天就出去會友、喝酒;小時候親眼見過對母親家暴;一直認為我沒出息,什麼事都做不好;下班回家打一下游戲,他能從床上爬起來把電閥關了;從來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一副自己都對、高高在上的樣子……

父親又是這樣講述自己是如何對待兒子的:從小到大他要什麼就給他買什麼,物質上從來沒有短缺過他;他上高中的時候,我經常騎一個多小時摩托車去給他送菜;小時候他想要一套解放軍的衣服,我穿越了整座城市,找了無數家店鋪才買到;我這麼辛苦上班,全是為了他……

父子倆描述的大都是小時候的場景,在第三者看來,兩人的描述其實都沒有問題,也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那為什麼在多年之後,兩人講起當時的事情時,感受會如此不一樣。一個認為自己愛他勝過所有,另一個認為,自己的童年全是責備,完全感受不到愛。

你的記憶欺騙了你,孩子並非你相信中那麼不好,請合理地評判孩子


通常來說,記憶似乎應該是歷史的客觀記錄。可這對父子的故事告訴我們,並非如此。

英國作家特麗·阿普特在《讚揚和責備·劍橋大學的溝通課》(後文簡稱讚揚和責備)一書中提到了兩個概念:威脅僵化和自利記憶。

威脅僵化是指:責備我們的人,如果一直在抱怨,那我們就會挖掘出更多的防禦武器來抵擋,比如給老故事改頭換面、推卸責任。在抵抗狀態中,我們的大腦會拒絕接受他人的觀點,這種僵化固執的狀態來自人類先天對責備的恐懼,因此被命名為“威脅僵化”。

自利記憶是指:我們會把零碎的印象加上我們自己賦予的含義,存檔記錄為記憶,而當我們提取記憶時,我們會重新修改它,讓它更符合我們的世界觀。尤其是涉及責備的記憶時,我們會把記憶塑造成對我們有利的樣子。

你的記憶欺騙了你,孩子並非你相信中那麼不好,請合理地評判孩子


故事中的父子倆人就是一直在把對方塑造成自己記憶裡想要的樣子,每當有一件新的事情發生,就會修改舊的記憶,然後把故事變成一個更容易接受的版本。正是因為記憶的主觀差異性,所以,學會客觀的評判和與人溝通,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

《讚揚和責備》一書的作者,作為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的資深導師,同時也是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她把30年的研究成果凝聚在本書中,揭示了讚揚和責備機制是如何影響親子、夫妻、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之間的關係的。

你的記憶欺騙了你,孩子並非你相信中那麼不好,請合理地評判孩子


在整個社會關係中,家庭關係永遠是排第一的。我真正認真審視家庭關係是生小孩之後,拜讀過很多大師的作品,深知親子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書中關於家庭評判的部分對我來說收穫最大。

什麼叫“家庭評判”呢?

所謂家庭評判就是,每一個家庭在表達讚揚和責備時,都有的特定的習慣和規定。每個成員心中都有一個評判官,暗中監測自己得到的尊重和冷遇。負面評判系統裡的內心評判官只會注意到每一次的不足,放大每一個錯誤,它忙於貶低我們,卻不肯指點未來的方向。

所以,我們需要學會正確認識評判,這包括孩子和父母相互之間的評判。然後對對方進行客觀、正確的評判,從而達到良好溝通的目的。

你的記憶欺騙了你,孩子並非你相信中那麼不好,請合理地評判孩子

和諧的父子關係


在學習如何對孩子客觀的評判和溝通之前,我們需要先審視一下自己的內心評判觀,與正確的評判之間是否過於失和。這有助於發現問題,和更好地解決問題。

審視家庭評判制度

嚴格vs通融 每次你讚揚或者責備孩子的時候,都是以一副聖旨降臨,高高在上的姿態宣佈你的決定嗎?你有讓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嗎?

籠統vs特定 你會因為孩子的一句話,或者一個動作就牽扯出過去的錯誤嗎?你會把孩子當下犯的錯誤定性為品格缺陷嗎?你會對孩子說出可怕的“預言”(你這樣不會有人喜歡你的、你長大了能有什麼出息)嗎?

定義vs引導 你批評小孩的時候會用簡單的“好”和“壞”來定義嗎?你會在孩子犯錯後引導他不再犯錯嗎?

慷慨vs吝嗇 家裡有兩個小孩的,你會只誇“懂事”的那個孩子嗎?你會吝嗇對另一個調皮孩子的誇獎嗎?

回應vs侵入 你真正尊重孩子的表達和情感了嗎?你會否認孩子的感受嗎?

看完這一連串的反問之後,相信每個人心裡都有了 一份答案,說不定也在默默的反思,自己平時是否對孩子有過不客觀的評判。正如開頭故事中所言,不恰當的評判會影響親子關係,甚至孩子的整個人生。

你的記憶欺騙了你,孩子並非你相信中那麼不好,請合理地評判孩子


我們自己作為孩童時,可能也受到過來自家人非常主觀性的評判,肯定知道那些話對我們的內心世界有多重要。菲利普·拉金寫過一首詩:

他們毀了你,你的爸爸媽媽

他們可能不是有意的,但他們做了……

講的是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傷害,在那個能吃飽穿暖就不易的年代,父母也是受一代一代人的影響,才變成現在的模樣。我們現在也是如此,受父母影響長大,但好在我們終於明白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懂得了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

在一個家庭評判制度裡,作為父母不止要學著如何客觀地評判孩子,也要知道如何應對孩子對自己的評判。

你的記憶欺騙了你,孩子並非你相信中那麼不好,請合理地評判孩子


一、父母應該如何評判孩子

1、把握好家庭評判制度的度

每個家庭的評判制度都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嚴格性。隨著孩子瞭解圍繞家庭制度而產生的讚揚和責備後,他們會探測它的底線,並且不斷挑戰它。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知道什麼樣的評判是公平和客觀的。

回應式的評判制度

舉個例子,家裡兩個小孩,小孩哭鬧,大孩不但不哄還把玩具拿走了。在回應式的評判制度裡,就算大孩大聲喊“你應該罵他啊,誰要他搶我玩具的”,家長也是可以接受這類挑釁的,即使內心無法與孩子一起達成共識。

而侵入式的評判制度家庭裡會這樣跟小孩說“你怎麼可以有這樣的想法,這樣是不對的”。這樣否認孩子情感的事情在每個家庭裡都屢見不鮮,父母常常無意識的就說出來了,如“你是哥哥,應該讓著弟弟”、“這不像你會說的話”……當孩子因這類情感而受到責備時,他能怎麼想?

當自己憤怒、傷心等情感不被接受時,長久往之,孩子會為了從依賴並愛的人那裡得到尊重,而壓抑自己的慾望。兒童醫生及精神分析專家唐納德·溫尼科特說過一個叫“虛假自體”的現象:其他人對我們的期望會變得無與倫比地重要,從而壓倒或牴觸我們最原始的那個深紮根於心的自我”。

情感能幫助孩子發掘自我,瞭解孩子的需求。因此,我們要回應孩子的情感,不管他的行為你認同與否,都不能否定孩子當下的感受。這便是是回應式的評判制度。

通融的評判制度

通融的反面是嚴格,什麼樣的評判叫做嚴格呢?就是父母站在道德制高點,高高在上地教育小孩說“我走過的路比你過的橋都多,你知道什麼,就聽我的”,這話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很熟悉,也是聽這樣的話長大的。比如文中開頭的那位兒子,就是從小生活在父親的強勢下,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在這樣的環境中,想要良好的溝通是很難實現的,因為想法還沒說出來,便被扼殺在萌芽狀態。

相反在通融的批判制度裡,孩子更有機會為自己辯解,即使家長會質疑孩子的描述。但父母只有認真聽孩子表達了心中所想,才能做到客觀的評判孩子和理性的溝通。

通融的、回應式的家庭評判制度,就是認可孩子的感受,鼓勵孩子表達心中所想,而不是用居高臨下的態度封鎖孩子,這是親子之間良好溝通的前提。


你的記憶欺騙了你,孩子並非你相信中那麼不好,請合理地評判孩子


2、把讚揚和責備當成指南而非標籤

每個家庭都會以獨特的方式使用積極和消極的詞語。有一些家庭,它們像標籤,給一個人做出決定性評判,貼在人身上。而另一些家庭,它們則是指南和嚮導,讓人能更積極的面對未來。

我們先看一段家庭中常聽見的話:

·你要學會分享

·你真是個自私、小氣的孩子

·你怎麼一點不為我們考慮

·你真沒有禮貌,太不懂事了

·你再這樣下去,沒人會喜歡你

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作者把這些用一條負面評判作窺視鏡來看整個人的行為,稱為

“籠統化”。

我們在對孩子進行負面評判的時候,會越講越火大,這正是因為籠統化能對心理造成影響:強化憤怒、混淆感知。在劍拔弩張的狀態中,我們的怒火先充斥了大腦中的杏仁核(大腦中複雜情緒管理),才傳送到皮層(大腦中負責思考和衡量評判的部分)。因此,這些憤怒情緒會引導我們的思想,讓我們給自己的行為進行合理化,把孩子當下犯的錯引申出無數以往的缺點,而忘了他懂事、體貼的時候。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家長都說,批評完孩子又後悔的原因。因為你評判的是孩子整個人,給他貼了無數負面的標籤,等你冷靜下來,又回憶起了孩子無數的優點。

作為家長,肯定希望看到孩子的缺點,然後幫助他們改正。我們在評判孩子缺點的時候,要對特定的一個行為進行評判,而不是貼標籤,因為一個缺點而否認了孩子的所有。讚揚的時候也是如此,多讚揚孩子某個具體的行為,強調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籠統地讚揚他“真棒”、“真是好孩子”。


你的記憶欺騙了你,孩子並非你相信中那麼不好,請合理地評判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評判,對孩子來說尤其重要,影響深遠。那孩子評判父母的時候呢?作為父母又該以什麼心態來迎接孩子的評判?

作者在書中舉了青春期孩子的例子,也許“青春期的孩子難管教”這是全世界公認的難題吧。

青春期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一點就著”,也許是你無心的一句話、一個眼神,或者某個安排不滿意,他都有可能脾氣暴走。大多數人都以為青少年的激烈爭吵是由激素引起的,作者在書中提了一個有意思的觀點,她認為這裡面的罪魁禍首是他們的大腦。

你的記憶欺騙了你,孩子並非你相信中那麼不好,請合理地評判孩子


青少年情緒激動的原因

青春期大腦在飛速發育,有能力思考抽象概念和複雜邏輯。但他們的社交大腦(關於如何接受並回應他人)還遠遠不夠成熟。比起兒童和成人的大腦,他們需要更努力才能處理社交信息。

大腦中的另一個執行官:前額葉皮質也會引出很多麻煩。比如我們的衝動控制、長遠計劃以及情緒調節都是由它負責的。隨著大腦灰質高度生長,新的神經連接日益增加,青春期的大腦就像一片未修剪的灌木叢,濃密而且堵塞。直到24歲,前額葉皮質才能高效運轉。在這些“灌木叢”未被修剪之前,青少年會過快地跳起來防禦任何被他們視為責備的行為。

所以,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青少年情緒不穩定,一點小事就能暴跳如雷,這只是身體給他們的如實反映。家裡有一個青春期的小孩,肯定矛盾多多,就算有客觀的家庭評判,但孩子還是會對家長有很多責備和怨念。對於很多家長來說,被青少年譴責是一件恐怖的事,這不僅跟所有責備一樣讓人傷心,還會威脅父母的控制力及影響力。

你的記憶欺騙了你,孩子並非你相信中那麼不好,請合理地評判孩子


二、所以,父母應該怎麼看待孩子對自己的評判呢?

其實,無論他們吼得多兇,對父母的觀點表現得多不屑一顧,但他們內心是十分重視,以及期待家長的回應的。他們挑戰家庭評判制度,尋找它的弱點,挑戰家長的耐心與理解的極限,因為他們想要家長明白,他們已經不再是需要依賴家長的小孩子了,他們早已脫胎換骨,擁有自己日漸成熟的評判表,並且希望家長認可他們。

所以,當他們質疑、反駁、挑戰你們權威的時候,只需要把他當成一個大人來看待和交流,尊重他們,理解他們,放下家長所謂的權威和麵子。孩子終會長大,我們會慢慢變老,知識在日新月異的更新,世界終將是他們的,早一點放手又何妨。

你的記憶欺騙了你,孩子並非你相信中那麼不好,請合理地評判孩子


通過閱讀特麗·阿普特著作的《讚揚和責備》一書,我們知道記憶會騙人,它只是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提取,而這些記憶產生出對他人的評判都是不夠客觀的,這樣也達不到良好溝通的目的。我們要做到對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活動、需求和真實意圖產生更深的理解,試著容忍他人的看法,客觀評價身邊的人,更好地與他人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