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為啥會變成“癌症”?為什麼說“肝癌”都是拖出來的?

健康每日聊一聊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一個主要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一種感染肝臟的病毒,通過接觸感染者的體液,如血液或精液傳播。一些其他病毒也能引起肝炎,但只有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能引起長期慢性感染,增加感染者患肝癌的幾率。據估計全球有近三分之二的肝癌是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引起,2016年僅在我國,就有超過26萬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所致肝癌死亡病例,一些研究還表明,長期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與其他一些癌症有關,如非霍奇金淋巴瘤。

乙型肝炎病毒是公認的人類致癌物之一。自從大約50年前發現乙肝病毒以來,人們對其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科學家們在1970年代鑑定發現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癌組織中。隨後,免疫過氧化物酶技術和間接免疫熒光分析表明乙型肝炎病毒和肝癌之間有密切的相關性。利用分子研究獲得的進一步證據證實了乙肝病毒和肝癌之間的因果關係。乙肝病毒DNA結合到宿主基因組中可作為肝細胞癌變的前體,病毒雙鏈DNA編碼HBsAg基因、HBcAg基因、HBV DNA聚合酶基因和HBxAg X基因四種基因,病毒整合的DNA在肝癌細胞核中占主導地位,並已在多項研究中顯示含有可能調節多個肝臟特異性基因的增強子、轉錄激活子和癌基因功能的改變,HBxAg已被認為是肝癌發病過程中最重要的直接導致惡性癌細胞轉化的病毒產物。

乙肝病毒感染可以通過三針疫苗系列預防,而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可以通過血液測試檢測出來,根據篩查結果,並非所有乙肝病毒感染者都需要治療。有些可能需要定期測試來觀察病毒是否重新激活,另一些嚴重的可能需要抗病毒藥物治療,以避免再激活。雖然藥物不能根治乙肝,但可以降低肝損傷的風險,還可能降低肝癌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